附件一:住区项目建设与规划设计类申报书 - QQ_第1页
附件一:住区项目建设与规划设计类申报书 - QQ_第2页
附件一:住区项目建设与规划设计类申报书 - QQ_第3页
附件一:住区项目建设与规划设计类申报书 - QQ_第4页
附件一:住区项目建设与规划设计类申报书 - QQ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2年第九届精瑞科学技术奖2绿色建筑奖申报书项目名称:某项目 申报单位(盖章):某公司申报日期:2012年某月某 日精瑞科学技术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要求及说明一、 申报要求:1、 申报主体:申报主体为项目投资开发单位或产权拥有单位,参与项目的建筑设计、全程策划机构发起申报的,应联系以上单位一起申报。2、 参评项目要求:(1) 按照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或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等技术标准进行开发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2) 建筑面积1万m2以上。(3) 项目已经竣工或部分竣工。(4) 参评项目可以是酒店、写字楼、商业、旅游、住区单体建筑等项目。二、 申

2、报附件资料目录:资料目录书面文件电子文件(1)有关的技术报告(如申报住建部绿色建筑三星标识的文件、申报leed认证的相关文件)word格式(2)通过审批的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有关图纸word格式 jpg格式(3)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批复文件、工程竣工验收证明文件复印件word格式(4)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励、地方性奖励的证明文件复印件word格式(5)申报单位、联合申报单位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复印件jpg格式(6)至少5张,500万像素以上,能反映项目全貌的实景照片jpg格式(7)至少5张,500万像素以上,体现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成果的照片jpg格式(8)申报单位、联合申报单位logoai格

3、式说明:1、申报书以a4幅面印刷,单独装订,提交2套。2、附件资料书面文件a3幅面正文四号字印刷,按上表中所列序列装订成册,提交2套。3、申报书及申报附件资料电子文件按上表中所列格式刻录光盘,提交2张。4、联系人:精瑞奖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谢玉雄、邵小娟,电话398、319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高梁桥斜街59号中坤大厦1001室,邮编:1000441申报企业简况联合申报企业请复制本表格,在此页后填写,每个联合申报企业一份。企业名称某公司通讯地址(填全)邮政编码(填全)企业资质(填全)注册资金(填全)法人代表(填全)电话/传真(填全)申报负责人(填全)职务(填全)手机(填全

4、)电话/传真(填全)e-mail(填全)企业概况及近三年来业绩、获得荣誉2006年首批国家财政部建设部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200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低能耗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示范项目2007年获深圳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项目;2007年获深圳市可再生能源利用城市级示范项目;2007年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的华南地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外综合环境改善示范工程与现代建筑示范工程与技术集成平台2008年获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广东省注册建筑师第四届优秀建筑创作佳作奖” 2009年获国家第一批绿色建筑能效测评三星标识2009年第三届百年建筑优秀作品公建类绿色生态建筑设计奖2010年首个通过国家“双百示

5、范”工程验收2010年获深圳市十大优秀低碳范例奖2010年获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2010年香港环保建筑大奖新建建筑优异奖2010年深圳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公共建筑一等奖2011年运营阶段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识"2011年广东省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纸面不敷,可另增页)1、我单位同意作为该参选项目的申报单位;2、我单位同意该申报书与附件资料填写的全部内容,并保证内容的真实性;3、我单位同意该申报书与附件资料填写的全部内容,用于精瑞奖相关的宣传活动;4、我单位愿承担获奖后的宣传义务,积极配合完成颁奖活动。申报单位(盖章)日期:年 月 日2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某项目

6、建设地点某地项目进度(截止申报时工程进度)项目综合技术指标用地面积m2总建筑面积m2地上建筑面积m2层数14建筑高度绿 地 率19.7%项目周边环境状况(说明项目区位、周边环境及配套设施、交通状况等)简要介绍。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签字):年月日3主要完成人简况主要完成人必须是对项目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个人,不超过7人,每人一表。姓名(填全)性别女民族汉工作单位(填全)职务(填全)通讯地址(填全)邮政编码(填全)联系电话(填全)传真(填全)个人e-mail(填全)手机(填全)个人简历(包括国内外学习情况)1985年9月至1990年7月 浙江大学 本科建筑学1990年9月至1993年6月 浙江大学

7、硕士建筑学1993年7月至2006年6月 某院所长助理、副所长、所长、院长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 某院 任副院长兼执行工作后获何种奖励、证书1.2009年获“第二届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全球共9位华人获得该奖项);2.2009年获“中国当代优秀青年建筑师”荣誉称号;3.2006年获“十一五”全国建筑节能先进个人奖;4.2002年获全国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对本项目的主要贡献作为本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总负责人、建筑方案和设计总策划人,承担了从策划到设计、从研发到技术落地的决策者角色;项目投入使用后,作为坚定的绿色信念倡导者,致力于绿色建筑核心理念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很

8、大的推动作用。现阶段主要参与项目与负责内容参与项目名称主要负责内容某项目项目总控、项目负责、概念主创某项目项目负责人个人签字:日期:年月日 4项目简介(按以下内容要求整理)(1)项目背景(800字以内)项目目标及定位a.某院主要的实验和办公场所. b.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的示范楼c.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实验基地 .d.建筑技术、艺术的展示基地.e.建筑技术特别是绿色建筑技术的科普教育基地。建筑功能包括实验室、研发设计、办公、学术报告厅、地下停车库、休闲及生活辅助用房等。整体建筑造型设计采用功能立体叠加的方式,各个功能块的根据各自的特点、空间需求和流线组织,分别安排在不同的竖

9、向空间体块中,附以呼应不同需求的建筑外维护构造,从而形成由内而外自然生成的独特建筑形态。 某项目采用开放设计理念,用地不设围墙,与城市空间共享,并将首层架空6米,形成开放的架空绿化。设计充分利用立体绿化补偿占用的3000平米用地,并在空中的第六层和屋顶层设置整层的绿化花园,标准层的垂直交通核也由开放的绿化平台相联系,共同行形成超过用地面积一倍的室外开放绿化空间。项目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低能耗和绿色建筑集成技术示范与展示平台,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国家绿色建筑双百工程、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之“华南地区绿色办公建筑室内外综合环境改善示范工程”,深圳市循环经济示范工程。(2)项目科

10、学技术内容(请按下列分类简要说明)1)选址与规划某项目的用地是在某市的城市郊区,场地原址为废弃的混泥土搅拌站,属于对城市废弃用地的利用,没有去破坏生态绿地和农田。用地周围有可以方便利用的公共汽车站,南侧500米处还有地铁4号线的站台,为达到绿色交通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了交通状况以外,还对用地做了一系列的“体检工作”,包括周边的噪音采集,土壤中氡含量检测,地址勘测,风速和温度的测试等。这些数据都用来为大楼设计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提供数据,以达到设计的合理与优化。方案采用了“吕”字形的平面布局,有一定的东西错位。建筑室外压力场分布较合理的,分别在建筑迎背风面形成了“最高压力区”、“次低压力区”、“次

11、高压力区”和“最低压力区”,并且是“最高压力区”与“次低压力区”,“次高压力区”与“最低压力区”二二对应,这为室内自然通风创造良好条件。2)室内、外环境质量某项目所在地块位于某路,三面环山东、西及北向均为某山,周围建筑密度较低东侧为某路和7层高的办公楼,北侧为12层的办公楼,西侧为9层的办公楼,南侧为某路和8层的职工宿舍。场地环境特点:周围建筑密度低、日照条件好、自然通风环境好。建筑布局与形体设计充分考虑原场地环境特点,将对外部声环境、光环境、风环境和热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1)声环境。建筑布局上将报告厅、娱乐室、健身房等安排在建筑的中上层,并采用合理的降噪设计,避免对外界造成噪声污染。项目用

12、地周围主要噪声源为交通噪声,主要来自本项目东面的某路和南面的某路,车流量较小。东北侧有一条高速公路“某高速”,但距离本项目约600米,且其间有山坡和建筑物遮挡,其影响相对较小。模拟预测和现场实测结果:场地人员活动区域噪声环境满足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93)的规定。(2)光环境。由于本项目位于旁边宿舍的北面,不会影响宿舍日照要求。外立面设计采用高透射可见光的low-e玻璃、实体墙面部分采用非抛光的漫反射材料、设计遮阳反光板、墙面种植攀爬植物等有效减少幕墙玻璃等立面反射,避免了立面光污染。夜景灯光照明构件设计于屋顶,同时进行亮度和方向控制,避免夜间灯光污染。(3)风环境。建筑首层、中部和

13、屋顶均设计为高6米以上的架空绿化层,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风环境的影响。采用通风模拟手段优化建筑形体设计,对建筑方案模拟分析得出,场地人员活动区域风速基本保持在5m/s以下,不影响人们正常的室外活动。不同高度处的建筑背迎风面均能保持3pa以上的压差,为实现室内通风创造了条件。(4)热环境。建筑首层、中部和屋顶均设计为高6米以上的架空绿化层,同时还设计了大量的垂直绿化,尽量降低对周围热环境的影响。此外,本项目将所有地面(约1500m2)均建成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环楼车道),透水地面的下面是碎石蓄水层和取水过滤层,收集所有降至地面的雨水;对于停车坪直接采用植草砖铺设;对于环形车道将透水混凝土块铺在已埋设

14、好软式透水管的碎石路基上,铺设时在路的两旁和正中各铺0.5m宽(两行)混凝土块、在路的正中铺1m宽,在总宽为4m的路上形成两条 “车辙”,在混凝土块的四角拼接处出现的方形孔洞中灌注细石混凝土并捣实,使所有透水混凝土预制块粘连为一体,以增强路面承载能力并防止松动。 室外环境(1)建筑入口架空层东侧和南侧迎向主导来风方向设置喷泉水池和人工湿地,吸附过滤来风中的有害气体和尘埃。 (2)大楼北侧设备房出风口处设计花坛,吸附废气地下车库出地面两侧设计花坛,种植爬墙类植物,绿化两侧挡墙,并在出口上部结合结构需要设计花架,及为车道遮阳,同时成为地下车库出口的绿色过滤屏障。(3)大楼大量采用错层设计,并进行垂

15、直绿化,大量种植气体吸收率低但对大气污染抵抗力强、耐阴性好的植物,有效吸附中、高空的有害气体和尘埃。3)节能、节水、节材设计a可再生能源利用,某项目全年(2009年7月2010年6月)耗电109.4万kwh,其中市电103.2万kwh,占94.3%;光伏发电6.2万kwh,占5.7%,高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低于建筑用电量的2%的要求; 某项目办公区域单位建筑面积空调能耗为15.3 kwh/(m2.a),占总用电的34%;单位建筑面积照明插座(含办公网络机房)能耗为19.7 kwh/(m2.a),占总用电的43%;太阳能光伏发电交流并网及应用系统:屋顶及外立面太阳能光伏发

16、电板的峰值电气功率为85千瓦,年平均发电量约7.2万度。 本工程采用直接并网技术,避免了由于设置蓄电池储能系统带来的占地需求,同时避免了蓄电池带来的二次污染。b. 建筑中水利用系统:本工程中水回用于卫生间冲洗、楼层绿化浇洒、地下车库冲洗及旱季景观水的补水等;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43.52%;雨水回收系统:本工程将地块内雨水收集于地下室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总调储容量为:354m3,收集的雨水供一层绿化、一层喷泉、人工湿地补水、水景蒸发等10天左右的用水; 节水灌溉:某项目绿化浇洒根据绿化分布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滴灌、微喷灌等高效节水的浇洒方式; 太阳能热水:本工程于屋顶构架层设置了268m2的平板

17、型集热器,根据使用性质分别设置了集中-分散式(分户承压水箱)热水系统、集中式热水系统,为本楼厨房、淋浴间、公寓等供应生活热水; 本工程分别采用了建筑中水、雨水回收利用、节水灌溉、节水器具运用等节水技术,可实现年节约水量:1.16万m3,可实现年污水减排量:1.27万m3,年可节约水费:3.34万元,具有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人工湿地中水雨水处理、微喷灌及滴灌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欧姆龙智能触摸屏控制技术,实现人工湿地中水雨水处理、微喷灌及滴灌的自动化运行。c. 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把装修与结构结合起来,减少二次装修。地面采用硬化石英砂浆地面,避免了二次找平和传统的瓷砖或石材,达到节约材料

18、的目的。(3)项目创新点(400字以内)某项目是某单位针对夏热冬暖地区自然气候特点,探索我国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切实可行的绿色建筑实现方案。以探索低成本和软技术为核心的绿色建筑实现模式为宗旨,以实现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目标,某项目通过全过程自主实施,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项目策划、设计、实施、运行,运用目前成熟、可行的各种技术措施、构造做法和管理运行模式,在先进模拟技术支持下充分整合。某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营全过程贯彻了“本土化、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可推广”的绿色建筑理念,成为实践绿色生活、绿色办公方式的示范基地。某项目本着“开放、共享”的理念,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接待各界参观交流的国内外人士近两万人次。为推广绿色理念、宣传绿色健康生活作出了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