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同步习题)-【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1页
6.2《插秧歌》(同步习题)-【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2页
6.2《插秧歌》(同步习题)-【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3页
6.2《插秧歌》(同步习题)-【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4页
6.2《插秧歌》(同步习题)-【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插秧歌同步习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格物致知”与杨万里咏月诗郭艳华由于身兼诗人与理学家的双重身份,以山水诗人著称的杨万里能够将格物致知的思想中所蕴涵的诗性 观念运用到创作中,以理学家的仁者胸怀和人格涵养赋予自然万物以独特的情感与审美观照。“格物致知”源于儒家的礼记大学篇,宋代的理学家从各自思想学说的角度出发对“格物致知” 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共同的问题是探讨“物”和“知”的关系,目的是要通过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去揭 示和贯彻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格物致知”作为理学的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 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验,这也是其能够成为理学家共同

2、遵循的为学方法的重要原因。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理学讲究“格物”,诗学注重“感物”,二者处在不同的层而中。但从情感体验的这 个角度讲,“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在文学家那里,“物”是 他们以感性、形象表达情感的中介,而理学家则要尽“物”之“理”。事实上,理学的“格物”到诗学的 “感物”只一步之遥,关键是要找到二者在思维和审美领域里能够沟通起来的桥梁。作为理学家,杨万里对理学“格物致知”的为学方法谨遵不讳,对“物”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哲 学著作庸言中说:“物亡道存,道则存矣,何地措道哉? ”其把对物的认识作为“道”的第一要素与 理学家的思致是一致的。其言“天地之

3、道不在数也,依于数而已”,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数 量和性质,但这些皆非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在于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是事物中所蕴涵的“理”。 杨万里正是领会了“物”所负载的双重意义,因此,在超越江西诗风的艰难历程中,他最终把关注的目光 聚焦在自然万物,并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对自然的描写,并用理学家“格物”的精神去认真观察、揣 摩,在具体细微的意象中以小见大,以少胜多,通过不同事物的变化情态去揭示自然界生生不息的造化之 妙。杨万里有意识地去展现自然物象的多重意态,对于月亮意象摄取同样如此,月亮的各种情态都尽现其 笔下。不仅有落月、新月、半月、孤月、江月、霜月、秋月、雪月、晓月、圆月

4、、弯月、残月、缺月、垂 月、月波、月色、月影等形影展现;亦有月低梅影、湖光月色、花愁月恨、月色波声、明月清风、春花秋 月、月梢风叶、酒浪月波、月华露气等摇曳生姿的景致描写。尽管前人对月亮已极尽描写,但杨万里在继 承传统的同时,依然能够把月亮写得异彩纷呈,不落窠臼,这无疑有赖于其哲学思维在诗歌创作中的渗透, 从而能够以超越前人的审美直觉,将对月亮意象的内涵营造得更为深入而精妙。如果抛开月亮意象所承载 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仅张若虚的一首 春江花月夜,不仅赢得''孤篇压全唐”的赞誉,更是令其后的诗人望而却步,就连天才诗人李白笔

5、下的 月亮也大都是起着烘托情思、寄寓哲理的作用,而对直接描写月亮升沉陨落的情形是有所回避的。而在杨 万里的笔下,他却从不同侧而来描写月亮初生、高照、低沉的各种情态。(选自名作欣赏,有删改)1.下列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格物致知源于儒家学派的思想,礼记大学篇里首先提到这个名词,后来成为理学家共同遵守的为 学方法。B.格物致知在宋理学家的思想学说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作为哲学方法是一致的,都探讨“物” “知”的 关系。C.格物致知要揭示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是一种认识论,是通过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D.格物致知在理学中开始是探讨人生哲学,后来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

6、验,最终达到了实现人生境界的 目的。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理学家和诗人的杨万里对“格物致知”的物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十分尊崇“格物致知”的为学方 法。B.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分析,理学家的物与文学家的物是一致的,不过前者处于思维领域,而后者处于审美 领域。C.杨万里十分注重描写自然景物,用自然造化揭示景物变化情态的妙处,使得诗歌意象以小见大、以少胜 多。D.理学、诗歌学都注重认识论研究,不过重点有所偏重,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二者在不同层 面。3.对杨万里诗歌中“月”的独到之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杨万里已经将月亮描写得极其精微。

7、B.杨万里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月”情态各异。C.杨万里扩大了 “月”的意象内涵,把“月”的意象营造得更深入、精妙。D.杨万里从不同侧面描写月亮初升、高照、低沉的公众情态,丰富了 “月”的动态美。1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D项,文中说“在实现人生境界的同时也由一种人生哲学而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的体 验”从“同时”“而”等词语的意思上分析,“格物致知”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同时由人 生哲学的范畴转化为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 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2 .【答案】

8、A【解析】试题分析:B项,文中说“格物之物与文学创作中的感物'之物'有着亲缘关系”, 但“亲缘关系”不能说“物”是一致的。C项,颠倒主客体,杨万里的诗歌是通过意向来揭示自然,而不是 相反。D项,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理学讲究“格物”,诗歌学讲究“感物”,不是都注重“认识论”的研 究。答题时要从纷繁的i普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 分类集中,重新组合。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 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条件等。3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原文中“如果抛

9、开月亮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文化内涵,仅就其自身的审美情态而言, 杨万里之前的诗人描写得已经极其精微”,说的是杨万里之前的诗人,而不是杨万里。本题考查理解文中 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这类题目的错误点设置:(1)暗中更换,偷换概念;(2)夸大或缩小事实:(3)相 互矛盾:(4)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二、诗歌鉴赏(一)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婺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前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兜婺(m6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注(shl):移栽,指插秧。匝:遍;满。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10、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婺”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5 .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

11、读的错误。诗歌鉴赏 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 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兜婺'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婺”和“甲”分别比喻“笠” 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7 .【答案】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而以灵动的点染, 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 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以及全家

12、K乐融融的画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 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 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诗的领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 用语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

13、句“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 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 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 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 “唤” 一 “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 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 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

14、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后四句诗,通 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二)阅读下而的宋诗,回答问题。南溪早春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8 . (1)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简要分析。(2)这首诗被刻在杨万里家乡渔塘廊桥的墙壁上,请结本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原因。【答案】(1)颔联描写景物细腻人微:柳枝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返绿,桃花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开 放,照应题目“早春”。尾联写“更入新年”点“早春”,“新雨”指初春的雨,

15、点出“早春” o (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被刻在地壁上,目的是教育渔塘的 子子孙孙,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表现了乡亲们对诗人永远的怀念。【解析】试题分析:(1 )先审题,题目问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那就要先读懂全诗,看 诗中哪些词句写了早春,如何表达早春的。然后分点整理。诗歌颔联通过柳枝柳叶返青、桃花始放来具体 表现早春:尾联的“入新年” “新雨”也点出“早春”的特点。(2 )题目要求从诗歌表达的情感角度分析这首诗被刻在家乡廊桥墙壁上的原因。先读诗歌,理解情感, 前三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色的热爱和赞美,最后一联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

16、关心。“被刻在”说明不 是本人刻,应是乡人所刻,原因自然是乡人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怀念,同时借他的诗来教育后代子孙要爱自 己的家乡。点睛:做题前一定要仔细审题,审清问题的方向,答题的角度。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 怎么答。如果审题马虎,匆匆下笔,很可能会答非所问。比如本题,要求回答这首诗被刻在家乡廊桥墙壁 上的原因,有个前提,“结合本诗表达的感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好事近杨万里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注】“万花川谷”是杨万里书斋“诚斋”前花园的名字。9 .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

17、现月色?试作简要分析。(5分)10 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造简要赏析。(5分)7 .【答案】(1)侧而描写(衬托),上阕写月光下的花园及书斋窗前掩映的竹林,虽然未曾正面落笔, 但银辉笼罩下光影婆娑的花木和修竹更加突出了月光的宁谧娟好。(2)比喻.用“美玉”突出月光的温润 莹洁。(3)虚写(想象),诗人沉醉于眼前的月色,忍不住油然而生神往:不过是十三,月色已是如此: 到了十五、十六,那月色又该是何等的美好啊。(4)白描,语言朴素洗练,近于口语,除了“月色已如玉” 一句,其余无一处对月的细致描写和繁复描写,却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修

18、辞技巧、描写技巧、表现技巧、抒情技巧、篇章 结构技巧。”本词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月色”,先找出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分析技巧,再找 间接体现月色的句子。”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 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 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 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 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

19、修竹。”这两句 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而有一片茂密的 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试想, 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 “月未到诚斋” 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8 .【答案】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读诗书、志趣高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诗人形象。月光朗照下的 花帕、修竹和书斋既是作者生活情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在词中,花的芬芳,竹的正直,书 斋所象征

20、的博学,以及用来比喻月色的美玉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作者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作者借徜徉陶 醉在月光下的自我形象,抒发了自己对清雅生活的热爱。【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作品的人物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 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人的艺术形象。1.诗歌中的诗人形象: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 人自己: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诗人以外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 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作品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21、另外,诗人 背景一一包括时代背景和具体生活背景一一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 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提示或暗示。(2)抓住诗歌人物的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 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行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 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答题规范:答案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的是什么样的人 物形象(用精炼的语言概

22、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征及身份)。从诗歌中找出能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 以分析说明。人物形象的意义或表达效果(诗人通过人物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的道理等。这是一 首描写月色的词,一般直接写月亮的都是直接写月亮的景色,而作者却用诸多写法来衬托月亮,表现了词 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敏锐的洞察力,作者借月写入。写他的园、他的竹、他的斋,这些都表现了作者生活情 趣的表现,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窗口,花的芬芳,竹的正直,还有书斋所象征的博学,以及用来作比喻的玉 的坚和洁都透露出一种高贵而雅洁的审美趣味,而清寒如玉的月光也就寓蕴了更丰富的人格象征意义。三、选择题9 .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紫苜是妇

23、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 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B.紫苜全诗通过“采” “有” “掇” “捋” “精” “撷”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 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婺”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 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

24、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 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 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C项,“以兜婺'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鳌”和“甲” 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Co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薄言掇之(选取)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秧根未牢前未匝(捆扎) A.B. ©©C. ®

25、4;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 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 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 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朝餐,名词作动词,吃

26、早饭。本句意为“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遍及。故选B。四、材料作文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插秧歌,既写出 了农民插秧时的生动情景,又蕴含了深刻质朴的人生道理。诗中的“六根”既指秧苗的根,也指人的眼、 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知觉。插秧时,要把其根洗干净,秧苗才更易成活,而且插秧是边插边退才 能完成的工作。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答案】懂得告别过去你是否在梦里依稀可以看到小时候无忧无虑、天真

27、快乐的身影,多少次梦醒后,还依然陶醉在梦境中 的欢乐呢,贪婪的把梦境里的一切无数次重演,甚至还可以在每次倒带中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真实。然而正因为这样,我们都不愿长大,一直活在过去。在过去的影子下生活,没有新的追求,还颓废了 现在。很遗憾的告诉你,活在过去回忆里的人是悲催的。你回忆过去不仅仅表现你的现在没过去活的那么 美好,也是对现在的惩罚。因为你没有过好现在,珍惜现在。所以我们要懂得告别过去,或许告别听上去 是一个很感伤的词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告别却是一个让我们继续向前走的最好的方式。告别,不 是悲伤。告别是小鸟离开树枝,寻找盛绿的森林;告别是小溪离开小河,寻找无垠的大海;正如我们所知道

28、 的,秋天是一首有韵味,力奏感强的诀别诗。它的落下短暂而精彩。虽将被世俗埋没。它们落下的那一日 瞬间享尽了树上没有的。在秋风飒飒的季行里舞动着轻盈的身躯,在生命里与降落间盘旋,以最美的舞姿 来结束多梦的一生。或许有人还是坚决的对我说过去是美好的,我们不可以遗忘过去。我很决然的告诉你,告别并不是遗 忘过去。过去的,都是你走来的足迹,未来还有很多足迹需要你去开拓,这些未开拓的足迹也将成为你下 一个过去,落叶告别树枝,是去孕育希望;小帆告别海洋,是去接受挑战。我们不也跟落叶、小帆一样,是 为孕育新希望和迎接挑战更是为将来成为美好的好去而告别的,不是吗。而且,告别了过去我们又将迎接 下一段旅程,在这一

29、段历程中,还会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我们要“拿得起,放得下”在人生这条路上 寻找希望,走出自己的精彩,这才是我们每个人活在这世上的真正意义啊!再说,再美好的过去那只是一个 回忆了,努力把现在过好,才是对明天的尊重,难道不是吗?我们就勇敢的告别过去吧。太阳下山了,还有整夜的星空。晴日消失了,还有雨后的彩虹。风景不在 的过去,为何还要努力去感受它的存在?眼前实物的现在,怎么不努力拥抱它的美好?我打开手机,翻看了日历。原来我活了二十年了,与朋友讲述往事时。很多时候是,朋友记得的事我 没记得。我记得的事她也没记得。可见的,时间的流逝会淹没许多往事,或许这就是生活在告诉你往事不 必回首,因为未来还会有许

30、多新事物会让你更喜欢。是的,没错旧的不去新的怎会来。就让我们懂得告别, 让我们的人生更璀璨。让我们把线剪断,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吧。【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本次作文为材 料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 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由一首诗和相关理解与评价组成。诗的前两句内容浅显易懂,写的是农民插秧时的 情景,但简单的日常劳作画面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材料对“六根”进行了解释,后两句的意思是 插秧时,要把其根洗干净,秧苗才更易成活,而且插秧是边插边退才能完成的工作。写作时要由具体的插

31、秧理解出抽象的道理来。参考立意: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立意:(1)忘掉过去,轻装前进,快速适应新的环 境。理由:”把其根洗干净”“才更易成活”,选净自身,全身心投入到新的环境中,才能很快适应;否 则,新旧相冲,阻碍发展,会错过发展良机。如,沉浸在过去的荣誉中沾沾自喜或沉浸在过去的失败里不 能自拔,都会给未来的发展增加阻力,影响人对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2)做事要讲方法,以退为进也 是道。理由:“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从插秧中悟出的哲理。其实,这种道理在社会生活中体现得较为 广泛。这是一种智慧,适合于人生的方方而而,工作、学习、做人等,都是可写的内容。进退自如,是一 个人成熟的标志。(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客观实际。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