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_第1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_第2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_第3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_第4页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执行中的问题(张旷成)2008、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高规4.2.4条的第一款,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进入“预计桩端持力层”或“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以下不小于3m”两者深度不一致? n解答:(1)此条对摩擦型桩的规定,而摩擦型桩有两类:一为摩擦桩,一为端承摩擦桩,前者完全按桩长控制,即“预计最大桩端入土深度”;而端承摩擦桩,则为“预计桩端持力层”的问题。两者是可能不一致,假若勘察前不知道是哪一种摩擦型桩,就应满足深者。n(2)有关3m值的具体规定,是因桩端不能只达持力层的表面,而应达持力层的临界深度。临界深度的经验值详见4.2.4和4.2.3-1条文说明。2 8.4.1条,复合地基“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拟采用复合地基方案时,须进行专门研究,

2、并经充分论证”。论证的内容、注意事项、由谁组织论证?论证结果是否可作为设计依据?权威性、合法性如何认可?n解答:本规程出于慎重、严谨,首先明确复合地基适用于3.0.1条所规定的“勘察等级为乙级的高层建筑”。由于甲级高层建筑的复杂性,未列入本规程的适用范围之内,若甲级高层建筑要采用复合地基必须进行专门研究,并经充分论证。n(1)论证的内容,注意事项:n主要是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两大主要问题能否满足要求?n再者是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如何处理? (2)由谁组织论证,论证结果是否可作为设计依据?其权威性、合法性如何认可?n一般由设计院提出,由建设方组织专家论证,所提意见,并非设计法人一定要

3、全部采纳,最后的决定权还是设计人。另该条的“并经充分论证”也可以是设计单位本身自己组织本院专家论证。 3规范8.6.2条,场地抗浮设防水位的综合确定问题。上层滞水和城市内涝引发地下水位局部、临时上升,在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如何考虑? n(1)“场地坑浮设防水位”的提法,有不同意见 n 建筑抗浮设防水位应是建筑基础底板所在地下水层的最高水位;n 由于在多层地下水场地可能多个建筑物,而这些建筑工程中有自己的基础埋深,可能涉及不同地下水层,而有不同的抗浮设防水位,因此,并不存在统一的“场地抗浮设防水位”。 本人个人意见(并非规范组的统一意见 )n 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从较大范围的整个场地来考虑而不是以某

4、个场地有不同建筑基础埋深,就有多个抗浮水位。 n在多层地下水条件下,应当首先弄清各层地下水的最高水位。 n场地抗浮设防水位应是各含水层最高水位之最高者。 n场地的最高水位与基础埋深无关,只是计算浮力才涉及基础埋深。 n1.当基础底面处于潜水位层下h处时(图1a),基础底面所受之扬力为Pw hn2.当基础底面处于层相对不透水层顶面下h处时(图1b),P(h1+h)kwn3.当基础底面处于层间潜水层层顶下h处(图1c),Phwn4.当基础底面处于相对隔水层顶面下h处时(图1d), P(h+h3)k1w(Hh4+h)k2w,这里,假设从层底向下即向上贯通的空隙不是同一空隙,前者的空隙为k1,后者的空

5、隙为k2,且k1k2k(当取n为k时,k1k2=n)以策安全。此时,P(h+h3)k1w(Hh4+h)k2w n5.当基础底面处于承压水层顶面下H处时(图1e),P(H+h)w,即不考虑上部静水压力作用。(2)关于“上层滞水” 的理解和认识: na 它处于包气带中,有可能是处于非饱和土中,它直接与大气相通,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过渡带;nb 它是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积聚的重力水,因而并没有明确的含水层;nc 它虽然具有自由水面,但受局部隔水层所支配,在整个场地往往不具备连续的自由水面,所量得的水位可能是高低不同;nd 由于上层滞水是处于包气带之中,因而其水压力总是小于大气压力;ne 受气候

6、变化影响,具有季节性和暂时性。 从上述上层滞水的定义和从理论上来看,上层滞水是可不考虑浮力的。 n李广信教授在“浮力计算与粘土中的有效应力原理”(岩土工程技术2003年第2期)一文中对滞水与浮力作了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在许多城市中上部粘土层中的地下水位往往以滞水形态存在。它可能由天然降水和管道漏水等原因所形成。如图1所示:图1 滞水和潜水中土的孔压与浮力 但在实际工程中,上层滞水问题是复杂的。 n广东省佛山市新城区有一条东西向的下穿式隧道,全长590m,在距隧道侧边30m左右有一条河,隧道下的砂层与河床下的砂层相通。该隧道主体工程已完成。路面尚未铺设,连续暴雨一直水位陡涨,导致东、西两侧的引道

7、上浮,东侧引道最大上浮29.5cm,西侧最大上浮7.4cm。后采取压重1756.4cm的砼和底板注浆处理。原设计抗浮设防水位高程取4.0m,修复设计引道U形槽改取为4.7m,或天然地面下0.5m,框架结构隧道段抗浮设防水位(即最高水位)即按6.0m设计。 n在高规的征求意见第一稿中,曾提出确定抗浮设防水位及浮力计算不考虑“上层滞水”,但后来北京地区有的专家提出,在北京有的上层滞水分布面积很大,遍布整个场地,不考虑可能不行,后来考虑上层滞水的复杂性,将此条取消。 4 关于标贯成果、静探成果确定预制桩、预应力管桩的设计参数时,用标贯成果对粘性土、粉土确定侧阻力qs与静探确定的侧阻力qs差别较大。

8、n解答:(1)考虑标准贯入试验在国内应用广泛,特别是广东省应用较广,对一些含砾粘性土和砂土中,静力触探有困难时,用标贯或动力触探是一个好的手段。高规根据广东省标准大直径锤击沉管混凝土管注桩技术规程DBJ/T15-17-96等资料,提出了附录D,用标准贯入试验成果估算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两张表,该表的基础是47根打入式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静载试验对比获得总的极限侧限力(按试桩的p-s曲线取37mm所对应荷载作为总的极限侧阻力)、极限端阻力、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计算值比值的标准值分别为0.983、1.111和1.042说明总的来看是可行的。详见8.3.11条文说明。(2)用实测标贯击数N与粘性土

9、状态(坚硬、硬塑、硬可塑、软可塑、软塑、流塑)的关系是根据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P238的N(手)与粘性土液性指数IL的关系经调整获得的 N(手)35N(机)30IL11-0.750.75-0.500.50-0.250.25-00土的状态流塑软塑软可塑硬可塑硬塑坚硬N(手)与粘性土IL的关系 表1原表注:1、适用于冲积、洪积的一般性粘性土。 2、N(手)是用于手拉绳方式测得,N(机)是自动落锤方法测得, 后者较前者为低。 3、换算关系为 N(手) =0.74+1.12 N(机),适用范围2 N(机)23表中N(机)是根据原表注3换算得出,即N(机)= 12. 174. 0手N(3)、经试算发现,按

10、高规附表D.0.1-1极限侧阻力qsis中,按实测标贯击数N对粘性土极限侧阻力的分档所算得的极限侧阻力偏低很多,尤其是修定后的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的极限侧阻力又有所提高。经初步论证分析建议调整如下表:液 性 指 数IL状态标 贯 击 数N建议调整的qsuk现行94桩规按IL确定的qsu1-1.5流塑1-210-2021-361-0.75软塑2-420-4036-500.75-0.50软可塑4-640-6550-660.50-0.25硬可塑6-1265-8066-820.25-0硬塑12-2380-10082-912391-101粘性土按标贯N与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s对比(预制

11、桩) 表2 表中未包括淤泥及淤泥质土,其值亦需调整,初步建议,对淤泥和淤泥质土不再以N值分档,按现行桩规直接提qsuk值。现随机抽出三个工程6组一般粘性土既作了土分析,又作了标贯试验的IL和N标准值,严格按插入法,求出以现行桩基规范,高规表D.0.1-1,调整后状态分挡和极限侧阻力qsuk,并附了原勘察报告最后建议的qs值2,以资对比如表3粘性土IL按和按N值所得极限侧阻力对比 表3 注:1、n1为物性指标的频数,n2为标贯N的频数,均为标准值。 2、原报告所提qs均为特征值,乘以2后,变为极限值。从表3的对比可以出: n按高规表D.0.1-1所求得极限侧阻力qsuk较按现行桩基规范以IL所示

12、得的qsuk普遍偏低,有的偏低很多,需要修改;n按本人初步建议N值状态分档及相应qsuk(表2)与现行桩基规范所示得qsuk基本接近,但还需更多资料加以校核;n目前勘察报告所提侧阻力建议值,普遍偏低,值得注意;n第5组系淤泥质粘土,若按淤泥质土查表D.0.1为1826kpa. (4) 关于粉土的侧阻力,按现行勘察规范或桩基规范,均是以孔隙e来划分密实度,由于粉土取土保持原状困难,现行广东省地基规范DBJ15-31-2003规定,按标准贯入试验击数N划分密实度,划分标准极限侧阻力对照如下表1 JGJ 94-942 JBJ15-31-20033 GJ72-20044 BJ/T15-17-96密实度

13、划分qsukNqsuk=2qsNqsukNqsuk=2qs松散N52-416-24稍密e0.9(26-46)N51022-445-1020-404-724-4022-44中密0.75e0.9(46-66)N51544-6410-1540-607-1840-7042-64密实e1564-8615-3060-8064-8530-5080-100有关规范粉土密实度划分标准及极限侧阻力对照表 表4 注: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2、广东省标建筑地基技术规范 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4 广东省标准 大直径锤击沉管混凝土灌注桩技术规程。 5、 表中qsuk带有括号者为修定后的建筑桩基规范JGJ94-20

14、08的数值。n从表4可看出,标准1对粉土密实度分三档提出相应极限承载力,表中2、3、4三本标准按实测标贯击数划分为三档所规定的qsuk与标准1基本一致。而按标贯实测击数N划分粉土密实度的标准,2、3标准相同,标准4有所不同,现以一个工程实例来验证分析,见表5 粉土按e和按N所得极限侧阻力对比 表5注:表中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中,除与Ip为平均值外,其余均为标准值初步建议按标贯实测击数划分粉土密实度和极限侧阻力的标准修定如下表: 密实度划分Nqsuk稍密e0.91-425-45中密0.75e0.94-745-65密实e30Mpa,介于二者之间可内插取值。(3)现设定桩径d=2.0m,以高规和桩规两种

15、方法进行对比:n按高规计算时Quk=urqsrhr+qprApn当frk=5Mpa时,查表qsir=300kPa qpk=3000 kPan当frk=15Mpa时,查表qsir=800kPa qpk=9000 kPan当frk=30Mpa时,查表qsir=1200kPa qpk=1800 kPan按桩规计算时,按上述简比后的公式Qrk=frk d2/4rn对比计算如表8frk=5MPa桩规hr/d0.512345678Quk125561492318535212062324824662256042607526704高规hr1246810121416Q,uk11310131951696520735

16、2450528275320453581539585Quk/ Q,uk1.1111.1311.0931.0230.9490.8720.7990.7280.675frk=15MPa桩规hr/d0.512345678Quk376994476855606636176974473985768127822680111高规hr1246810121416Q,uk3330138327483805843368486785388859198644108697Quk/ Q,uk1.1321.1681.1491.0891.0180.9420.8670.7930.737frk=30MPa桩规hr/d0.51234Quk5

17、183656549848239424898018高规hr12468Q,uk640887162886707101786116867Quk/ Q,uk0.8090.7890.9780.9260.839桩规与高规当d=2.0m时Quk计算对比 表86 表3.0.1中甲级高层建筑30层以上,是指地面以上30层,还是包含地下室的层数?高低层连体建筑,设后浇带的建筑是否是连体建筑;高低层层数差,高层与纯地下车库只设后浇带是否要考虑?n解答:表3.0.1中甲级勘察等级的1、2、3款均是引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的1、2、4款,按我的理解作如下解答;n(1)按GB50007-2

18、002表5.3.4注3,Hg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高度,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应是指地面以上的层数,不包括地下室层数。n(2)按GB50007-2002、8.4.15条第2款,“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设后浇带的建筑应算连体建筑。n(3)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是指地面以上建筑层数相差超过10层。但假若纯地下车库的基础底板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连在一起,此时可将纯地下车库看成“零层”为避免差异沉降,需设后浇带,此应属此条范围。当然若纯地下车库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没有连在一起,则不属此条范围。 7规范

19、8.3.2条第4款对沉(成)可能性评价,是否有量化的评价方法;因为这条是黑体字,属强制性条文,一般勘察单位很难有效、正确的评价。 n解答:“沉桩”系指打入或压入的预制桩(包括预应力管桩),“成桩”系指灌注桩。n(1)关于预制桩沉桩可能性的评价在条文说明中附了一张表18锤重选择系数表,可供评价沉桩可能性的参考。n(2)关于灌注桩成桩可能性的评价,主要是指有软弱的流塑或流动状淤泥、淤泥质土造成钻孔灌注桩缩径和成桩困难,甚至不可能成桩;n另在深圳花岗岩地区有“风化球”对钻孔灌注桩及打入、压入预制桩造成困难。n(3)成桩、沉桩可能性的判断的确比较困难、复杂、没有定型、定量的判断模式,但只有我们勘察人员

20、最了解地下情况,故应由勘察人员对此作出判断。n(4)由于沉桩可能性评价比较复杂有时难以判断,高规8.3.6条规定:“当无法准确判断时,”宜在工程桩施工前进行沉桩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评定沉桩可能性。 8规范8.2.7条条文说明第4款,多层地下水时的土层重度计算问题。如果一律按表层地下水考虑,计算的地基承载力可能偏小,地基沉降偏大,造成结论不合理,是否可以举例说明。 n解答:在附录A 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估算,A.0.1条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公式为:fu= Nrrb+ Nqq0d+NccCk中,对式中0、的解释,分别为基底以上和基底组合持力层的土休平均重力密度;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且不属于隔水层的土层取浮重力密度;当基底土层位于地下水位以下,但属于隔水层时,可取天然重力密度;如基底以上的地下水与基底高程处的地下水之间有隔水层,基底以上土层在计算0时,可取天然重力密度。n若用天然重度时,显然fu值较按浮重度计算为高。由于计算沉降是按附加压力p0计算,而p0=p-r0d,r0取值越大,p0越小,计算沉降越小。9规范8.2.7条条文说明第4款,多层土组合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