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免疫学复习_第1页
动物免疫学复习_第2页
动物免疫学复习_第3页
动物免疫学复习_第4页
动物免疫学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免疫:指动物机体对自身和非自身的识别,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抗原性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2.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物质、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的规律和调节以及免疫应答的各种产物和各种免疫现象的一门生物科学。3.免疫的基本特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特异性、免疫记忆4.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抵抗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1.抗原 (Ag) 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淋巴细胞或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抗原性(既抗原的特性):是指抗原分子具有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的特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2)反应原性:指抗原与

2、相应的抗体或效应性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3.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有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4.半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大多数多糖,类脂,某些药物)。5.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一)抗原分子的特性(1)异源性:异种物质 同种异体物质 自身抗原 (2)一定的理化性状:分子大小 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物理性状(颗粒性、可溶性)( 二)宿主生物系统 受体动物的基因型、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免疫抗原的剂量、接种途径、接种次数及免疫佐剂的选择6.抗原的特异性即专一性或针对性,是指抗原具有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

3、发生特异反应的能力。7.抗原表位: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簇或抗原决定基,因抗原决定簇通常位于抗原表面,故又称抗原表位。8.构象决定簇:空间构象决定的决定簇,往往在蛋白折叠后产生,由B细胞识别。顺序决定簇: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顺序决定的决定簇,又称连续和线性决定簇,多为T细胞识别。9.表位的种类:(1)单特异性和多特异性表位(2)功能性表位和隐性表位(3)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4)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10.抗原的分类 :(1)根据抗原的性质:完全抗原、半抗原(2)根据抗原加入和递呈的关系: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3)根据抗原来源: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 、自

4、身抗原、异嗜性抗原(4)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5)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核酸抗原等(6)其它天然抗原、人工抗原11.载体现象: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小分子半抗原与大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12.载体效应: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首次免疫动物,可测得半抗原的抗体,但当二次免疫时,半抗原连接的载体只有与首次免疫用的载体相同时,才会有再次反应。13.交叉抗原: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可以存在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14.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不同抗原的反应。15.佐

5、剂:先于抗原或与抗原混合同时注入动物体内,能非特异性地改变或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16.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1)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如增加抗原表面积、辅助抗原暴露。(2)增强机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性。(3)改变免疫应答类型,如由产生IgM转变为产生IgG(不同细胞因子刺激)。(4)形成抗原储存库。(5)促进局部炎症反应,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形成局部肉芽肿(迟发型超敏反应)。1.抗体(Ab):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2.免疫球蛋白(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有IgG、Ig

6、M、IgA、IgE和IgD五类免疫球蛋白。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形成几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成的环状球形结构。功能区的作用:(1)VH-VL是抗原结合的部位(2)CH1-CL为遗传标志所在(3)CH2为抗体分子的补体结合位点,与补体的活化有关(4)CH3或CH4可结合细胞表面FcR受体(5)IgG借助CH2部分可通过胎盘4.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及功能:(1)IgG: 血清含量最高,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调理、ADCC、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通过胎盘 (2)IgM:分子量最大初次免疫应答早期出现的抗体 激活补体作用最强 天然抗体为IgM (3)IgA:血清型IgA(单体)和

7、分泌型IgA(二聚体)参与呼吸道、消化道等局部黏膜免疫 (4) IgD:血清型功能不清;膜型为BCR的重要组成成分,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5)IgE: 血清含量最少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免疫有关4.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2)抗体与补体的结合(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生物效应调理作用,ADCC,介导型超敏反应(4)选择性传递抗体的调理作用:抗体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5.三种抗原决定簇:同种型决定簇,同种异型决定簇,独特型决定簇1.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殖的子代细胞(浆细胞)产生的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制备的基

8、本程序:(1)B细胞制备(2)骨髓瘤细胞的制备(3)饲养细胞的准备(4)选择培养基(5)细胞融合(6)检测抗体(7)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与冻存(8)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原理: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将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后者可产生针对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特点:理化性质、分子结构、遗传标记、生物学特性完全相同,且纯度高、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在体外无限量生产。应用:(1)临床诊断:各种病原体及肿瘤的诊断(2)治疗:兽医临床上传染病的治疗;医学临床上:抑制器官移植排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肿瘤等。(3)检测:各种病原体毒力因子的检测,各种免疫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表

9、面分子的检测。2.多克隆抗体:将抗原物质经不同途径注入动物体内,经数次免疫后采取动物血液,分离出血清,由此获得的抗血清即为多克隆抗体。制备的基本程序:(1)抗原制备(2)动物免疫(3)检测血清抗体效价(4)血清分离与保存(5)多抗纯化与标记1.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 胸腺 腔上囊(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 脾脏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哈德氏腺(二)免疫细胞:T、B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辅佐细胞 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三)免疫分子:抗体 补体 细胞因子2.(一)骨髓的功能(1)体内重要的造血器官,也是免疫器官(2)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也是形成抗体的重要

10、部位(3)动物出生后一切血细胞都来自骨髓(二)胸腺功能(1)T细胞成熟的场所 (2)产生免疫激素,具有免疫调节功能(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三)法氏囊功能(禽类所特有的淋巴器官) (1)B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2)可作为外周淋巴器官,直接捕捉抗原和合成抗体(四)脾脏功能(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2)滤过血液作用(3)滞留淋巴细胞作用(4)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5)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五)淋巴结功能(1)过滤和清除异物(2)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3)T,B细胞定居场所(4)参与淋巴细胞在循环3.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的统称。包括:a.免疫活性细胞:在淋巴细胞中,受抗原物质刺激

11、后能分化增殖,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如:T、B淋巴细胞。b .K细胞、NK细胞。c.免疫辅佐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状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辅佐作用。d.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他们往往参与免疫应答的某一特定环节。4.T细胞抗原受体(TCR):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B细胞抗原受体(BCR):B细胞表面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5.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T细胞抗原受体(TCR)(2)红细胞受体(E受体,CD2) (3)CD3(4)CD4和CD8(MHC和类分子受体) (5)有丝分裂原受体6.B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1)B细胞抗原

12、受体( BCR) (2)Fc受体(FcR)(3)补体受体(CR)(4)有丝分裂原受体 (5)其他表面分子(如B7、CD40、IL-2R等)7.裸细胞(null cell):有一类淋巴细胞既无T细胞的表面标志(如CD3),又无B细胞的表面标志(如mIg),称为裸细胞。包括1、杀伤细胞(k cell)2、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是一群既不需要抗体参与,也不需要抗原刺激和致敏就能杀伤靶细胞的淋巴细胞。8.NK细胞主要功能:(1)非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2)抵抗多种微生物感染;(3)排斥骨髓细胞的移植;(4)免疫调节的作用:9.辅佐细胞种类及功能(一)单核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1)免疫防御功

13、能 (2)免疫自稳功能 (3)免疫监视功能 (4)抗原呈递功能 (5)免疫调节功能 (6)其他功能 MPS细胞还广泛参与炎症、止血、组织修复、再生等过程。(二)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MHC类分子,比巨噬细胞和B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强。(三)B细胞 活化的B细胞具有较强的抗原递呈能力,可将某些抗原决定簇递呈给TH细胞产生免疫应答。10.其他免疫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一)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是血液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和吞噬功能,(二)嗜酸性粒细胞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及I型超敏反应,杀伤虫体,且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释放出一些酶类。(三)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参与I

14、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反应。11.表面受体:淋巴细胞表面上能与相应配体产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12.分化群:CD,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或分子。13.T细胞的作用: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功能,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的免疫作用。B细胞的作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1.细胞因子:指由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作为细胞间信号的传递分子,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鸡炎症反应,刺激造血功能,并参与组织修复等。2.细胞因子的种类及各自功能(一)白细胞介素: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它非免疫细胞产生的、

15、介导白细胞和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1)促进T和B细胞增殖和分化(2)增强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3)刺激造血,参与炎症反应(4)诱导抗体的产生(5)促进血小板的生成(二)干扰素:病毒感染的细胞可产生一种因子,具有抵抗病毒感染,干扰病毒复制的功效,因而命名为干扰素,它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1)抗病毒和抗肿瘤 (2)免疫调节(三)肿瘤坏死因子。主要功能:低浓度诱导炎症反应,杀伤肿瘤细胞 高浓度诱导内分泌效应。(四)集落刺激因子:是指能促进造血细胞,尤其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的因子。主要功能:可刺激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细胞增殖分化。(五)生长因子

16、: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具有刺激细胞生长作用的细胞因子。(六)趋化性细胞因子。主要功能: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活性。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a均为低分子量的分泌型蛋白;b短暂的自限性分泌,在细胞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的活化过程中合成和分泌; c细胞因子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 d表现为旁分泌,自分泌或内分泌效应。4.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刺激造血功能、细胞因子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5.细胞因子的应用:(1)检测细胞因子水平,评价动物机体免疫功能(2)研究细胞因子在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和地位(3)开发动

17、物源性细胞因子(免疫增强剂)1.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产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和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产生的部位,脾脏和淋巴结是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致敏阶段 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反应阶段 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产生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3)效应阶段 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共同发挥作用, 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清除抗原。3.抗原递呈细胞:是一类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把抗原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而使淋巴细胞活化的细胞。4.外源性抗原的

18、加工和递呈(一)外源性抗原的内化(二)内体和抗原肽片段的形成(1)抗原物质经内化形成吞噬体(2)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形成吞噬溶酶体(3)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中被多种水解酶水解成抗原肽片段(三)抗原肽片段院MHC型分子复合物的形成及递呈5.体液免疫的效应:(1)中和作用(2)免疫溶解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一些毒力较强的细菌,相应的抗体与之结合后,则容易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4)局部粘膜免疫作用(5)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作用(ADCC)(6)对病原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7)免疫损伤作用6.体液免疫由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是由B细胞通过对抗原的识别、活化,最后增殖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来实现的

19、。7.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1)初次应答:抗原首次进入体内引起的应答。特点:潜伏期长,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类抗体,抗体浓度低,维持时间较短(2)再次应答: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引发的免疫应答。特点:潜伏期短,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类抗体,抗体浓度高,维持时间长8.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征(1)特异性:只针对特定决定簇,选择性识别和应答(2)多样性生物体出生时已存在数量极为庞大的淋巴细胞库(3)记忆性:对已接触过的抗原反应更快、更强、质量更高;有一定的免疫期(4)自限性:免疫应答不会无限度增强(5)识别“自己”和“非己”1.补体:是存在于正常动物和人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2.

20、补体系统: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以及调控补体成分的各种灭活因子或抑制因子及补体受体。3.补体系统的激活: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后,在转化酶的作用下从无活性酶原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的过程。4.补体激活途径主要有:经典途径 MBL途径 旁路途径5.描述三种补体激活途径的基本过程(一)经典途径:由抗原抗体复合物(IC)结合C1q启动激活的途径,由于最先被人们所认识,故称为经典途径,又称第一途径,或C1激活途径。(1)识别阶段 即C1识别IC活化形成C1酯酶的阶段。即抗原和抗体结合后,抗体绞链区发生构型变化,暴露出Fc片段上的补体结合部位,补体C1与该部位结合并被激活的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

21、动或识别。(2)活化阶段 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3转化酶,C3转化酶进一步酶解C3而形成C5转化酶的过程。(3)攻膜阶段 C5转化酶,启动补体系统终末成分(C5、C6、C7、C8、C9)的活化,并形成具有溶细胞效应的膜攻击复台物(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二)MBL途径: MBL首先与细菌的甘露糖残基结合,然后与丝氨酸蛋白酶结合,形成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MASP具有与活化的C1q同样的生物学活性,可水解C4和C2分子,继而形成C3转化酶,其后的反应过程与经典途径相同。(三)旁路途径:该途径是在抗体缺乏的情况下,补体系统不经C1、C4、C2途径而被激活的过程。

22、6.补体激活后的生物学效应(一)免疫粘附作用 (二)调理作用 (三)免疫调节作用 四)参与炎症反应 (五)清除免疫复合物(IC)抗感染免疫分类1变态反应: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生的一种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超敏反应。2、变应原: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统称为变应原或过敏原。3.变态反应的类型:(1)过敏反应型:由亲细胞性的抗体 IgE介导的变态反应称之。(2)细胞溶解反应:引起细胞溶解反应的抗体主要是 IgG和 IgM,当其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吸附在细胞表面(或和细胞结合)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时,可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引起细胞裂解破坏。(3)免疫复合物反应(

23、4)迟发型变态反应4.变态反应的各型特点:(一)型变态反应特点:(1)发生快,消退亦快;(2)由特异性IgE介导产生,补体不参与;(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引起机体出现功能性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5)可发于局部,亦可发于全身。(二)型变态反应特点(1)抗体主要是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2)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致病,(3)靶细胞主要是血细胞和某些组织细胞(4)发作较快,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三)型变态反应特点(1)由IgG、IgM类抗体介导(2)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膜或组织间隙(3)补体及血小板、肥大细胞、嗜碱性、中性粒细胞等参与(4)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四)型变态反应特点(1)反应发生慢(24-72小时),消退也慢;(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