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_第1页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_第2页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_第3页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_第4页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学新探索    陈曼露 聂志军摘要:通过梳理言语生命动力学的来源,分析言语生命动力学给语文教育提供的新思路,进一步探讨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可能,提出贵“无”的言语教学法、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以及重“生命”的诗意教学法,为语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探索方案。关键词: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学新探索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是潘新和(2004)最先提出的,其理论的核心是:“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范式可称为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的发展创造型范式”。(1)言语生命动力学理念是在多元理

2、论视野关照下形成的新概念,潘新和在分析中国教育现状的前提下,进一步结合西方较为前卫的各种理论提出了这一理念。言语生命动力学既强调言语,也强调生命,但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基于这些理论,潘新和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观,以便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一、言语生命动力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观(一)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在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上,20世纪80年代语文教育界进行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论争,最后商讨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工具论”以叶圣陶为代表,认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

3、都要使用这个工具。”(2)语文学科言语性的提出,始于1994年李维鼎发表的题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再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说起一文,1997年勒健也相继发表了现代语文的学科性质与性质观,提出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应该是言语性,紧接着2000年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一书的出版更是引起了轰动。言语生命动力学正是在这些言论的基础上,提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只能是言语性,言语性能够让我们从语文学科本身去理解语文的内涵。(二)以表现为本位的语文教育范式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主张以言语生命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表现为本位。从根本上说,表现本位就是写作本位。这是针对以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为代表的“生活、阅读本位”而言的,

4、张志公的“阅读独立目的论”,叶圣陶的“阅读基础论”以及吕叔湘基于语言学对阅读所做的探索都旨在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生活、阅读本位”的语文教育思想代表了一个时期的主流取向,影响着语文教育界。但是,随着应试教育弊端的逐渐显露,这一思想受到了极大挑战。正如吴卫兵在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的转换(2006)中提到的:“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应该说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少慢差費的一个重要原因。”(3)言语生命动力学顺应时代要求,勇敢地对权威提出质疑,主张:“表现写作本位较之于阅读本位优势明显。”(4)随着教育观念的逐步转变,认识到“写作本位”重要性的学者越来越多,邵长思在读写

5、互动-写作本位(2017)一文中明确提出:“读得好不一定写得好,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读得懂、读得好显然是不够的。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的转换是必要的。”(5)“生活、阅读本位”以工具主义为基础,注重学习的功用性,而“表现、写作本位”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主张通过写作来表现人的言语生命。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教育范式看来,写作具有阅读无法替代的作用。(三)诗意语文和诗意人生的教育观念言语生命动力学以“人文主义”为其理论基石,在研究语文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人的生命意识的弘扬以及诗意人生的护养。说到诗意,首先就能想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

6、于这块大地之上。”(6)言语生命动力学主张要诗意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使学生能够诗意地栖居在语文大地之上。诗意语文需要诗意人生的关照,诗意人生的实现离不开诗意语文的涵养。言语生命动力学对生命的高度重视决定了诗意语文是人的语文,诗意语文要使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使人生变得富有诗的意味、充满生命的灵气。唤醒人的创造的生命之泉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的完成极具挑战性,不仅要求语文教师有丰厚的语文素养,更要求语文教师有着富有诗意的人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周益民、董一菲等都是诗意教学的杰出代表,它们之所以能够将诗意语文践行到底,是因为他们自身就是富有诗意的人。二、言语生命动力学视野下的语文教

7、学新探索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教育背景实施教学,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分析言语生命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可以从中寻找解决新困顿的方法。(一)贵“无”的言语教学法贵“无”的言语教学法并不排斥使用教学方法,贵“无”只是强调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养护和培育,而不是强迫和压制。“贵无”的言语教学法必须体现作为母语的汉语教学的特点。首先,汉语教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习得”,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应该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染感悟。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善于为学生创造有利于“习得”的情境,这要求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之源,综合课堂内外的教学信息,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于语文教学之中。最后,要在使用言语教学法的过程

8、中达到“无”的境界,更为重要的是启用“悟”。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其次要热爱语文、并且成为乐于表现与创造的言语生命模范。学生“自悟”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强调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促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二)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以表现为本位,以激发学生本能的表现欲为目的。写作教学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言说欲。学生不想写、害怕写是写作教学的天敌。因此激发学生表现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说欲。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寻学生作文的优点,而不是紧抓其缺点在班级重点讲评,这会给某些学生带来“写作阴影”。其次,在培

9、养学生言说欲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的培养可以从珍视学生的独特发现着手。再次,写作教学也应该以“悟”为主,写作是极具创造性的活动,不能依靠强制性灌输完成。最后,尚“表现”的写作教学法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倡导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一个语文教师自己写不好作文,难以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威信。(三)重“生命”的诗意教学法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得以形成,归功于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王崧舟的一堂课。他说:“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7)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周益民和董一菲也是力主“诗意”的一派,同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周益民,通过为儿童构建一个童话世界和民间世界来进行诗意教学。具体来说,

10、诗意教学法可以从三个层面落实到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文本的诗意解读。其次,诗意教学法是指诗意的教学方法。再次,诗意教学法指向主体诗意人生的陶冶。主体的诗意人生既指向学生,也指向教师,是成熟的言语生命与幼稚的言语生命的互动与促进,是诗意生命的共生共长。注释: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4.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94.吴卫兵.从阅读本位到写作本位的转换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6(1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55.邵长思.读写互动-写作本位j.文教资料,2017(6).德海德格尔著,郜元宝译.人,诗意地安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