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_第1页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_第2页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_第3页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_第4页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在苏剧发展过程中扬琴演奏变化综述    张欣【摘要】通过对苏剧中的扬琴进行深入调研,探究扬琴民族化的发展及演奏上的具体运用变化。具体通过苏剧伴奏乐队历史发展的资料整理,将其发展大致划分两个阶段苏滩时期和苏剧时期,注重搜集扬琴相关历史资料,深度了解扬琴在各阶段的历史发展状况。【关键词】扬琴;演奏;苏剧j60                               a扬琴传入中国之初常被叫

2、作“洋琴”,在几百年的发展后,才成为如今大众熟悉的民族乐器。期间,受中国地方音乐文化特别是被广泛运用的民间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扬琴演奏开始民族化,乐器形制、演奏技法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改变。苏剧,起源于苏州的“滩簧”类戏曲,最初是坐式说唱类曲艺“苏州滩簧”(简称“苏滩”),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滩簧声腔系统”中历史悠久、影响范围较广、极具代表的一支,先后吸收了对白南词(又称“南词”)、花鼓滩簧、昆曲等音乐文化元素发展而来,具有江南特色。研究通过对苏剧中的扬琴进行深入调研,探究扬琴民族化的发展及演奏上的具体运用变化。一、苏滩时期(清代-1941年)据史料记载,苏滩在清代起源时以坐唱形式进行

3、表演,表演人数不多,将昆剧中的长短句改为通俗易懂的七字句,曾被文人雅士们称为“南词”(又名对白南词);后来,加入了诙谐逗趣的花鼓滩簧、山歌小调,统一了名称。在进入上海后,为了区别于“申滩”(沪剧前身)、“常锡滩”(锡剧前身),被称为“苏滩”。(一)苏滩时期的“洋琴”整个苏滩阶段,伴奏用弦子、二胡、擅板等乐器较多,对于扬琴的记录仅有:清同治时期(1862-1874)范祖述杭俗遗风记载“有南词者,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句,中坐者弹三弦,横坐者佐以洋琴,每本四、五回,谓之说书先生云。”清代徐珂的清綼类鈔中记载“南词,说唱古今书籍,编七字成句,左中者开口弹弦子,横坐者佐以洋琴,名曰洋二百,盖坐中阄洋一元

4、,而打洋琴者阄钱二百也。”记载充分证明了扬琴与滩簧艺术的结合的歷史时间较长。文中的南词,即对白南词,正是对早期苏滩的称谓。“中坐者弹三弦,横坐者佐以洋琴”描述了当时所用伴奏乐器为三弦和洋琴,这里的“洋琴”即是早期的扬琴。对演奏乐器的摆放位置描述:持三弦的表演者坐中间,扬琴“横坐”在旁边。“佐”字反映出坐在旁边的扬琴演奏者担当着配合、辅助的角色。另从演出报酬来看,当时洋琴表演者的“阄钱二百”,不及弦子表演者的“阄洋一元”。鉴于缺乏苏滩中“洋琴”演奏方面的直接描述,于是从扬琴相关研究入手,对清代的“洋琴”做了进一步的考证。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对“洋琴”的注释:“洋琴、本西洋制,铜丝弦,低弦用双丝绞成,

5、音不甚美,中、高二部并三丝为一音,奏用薄颈竹棰,音量不大,常与胡琴琵琶等相合”。反映出当时清朝的扬琴是由西方传入,有多个音域划分,琴弦为铜制,能做出不同音高,但音量较小,多用于与其他乐器的合奏中。另外清代张勋的洋琴歌中所记“洋琴洋琴来西洋,四十八柱十二行搓铜做弦分子母,削竹为筳锤宫商”明确描述了当时扬琴的琴码排列情况,有五声音阶,两排码条,每排12个琴码。以上文献都提到了击弦工具,在当时被称为“竹棰”,已采用竹子作为材质,有敲击部分和竹身部分。按时间推算,在早期苏滩伴奏中使用的就是这种清代“洋琴”:(二)“洋琴”在苏滩时期的演奏据相关记载,在乾隆年间,扬琴演奏技法已经可以做到“初持孤椎只轻打”

6、“悬舒双腕着意敲”“疏槌密槌相间工”,并可以演奏出美妙的音质“秋树寒蝉饮霜哑”“淅沥雨飘青竹瓦”“琮琮琤琤盈耳注”“碎珮丛铃满烟雨”。由此可见,清代扬琴已经能成熟运用单竹、齐竹、轮竹等技法表现多种音色。只是这个阶段的扬琴由于琴体小、共鸣小,因此在音量上比较弱,力度的表现范围相对较小。此外,两排琴码的音位,使得“洋琴”的音域大致局限在两个八度。清朝时期的“洋琴”随着说唱戏曲的兴盛,已在民间普遍流传,掌握其演奏的多为民间艺人,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并有较高的乐队配合能力。但因当时“洋琴”本身形制的局限性,且教学上多口传心授,并未统一曲谱和技法,能够掌握演奏的人不多。二、苏剧时期(1941年-至今)据史

7、料记载,1941年7月的上海,朱国梁和华和笙创建了“国风新型苏剧团”(浙江昆苏剧团前身),这是第一个以苏剧正式命名的剧团,标志着它以戏曲剧种的身份步入舞台,之后各地相继涌现一批苏剧表演团体。此时的苏剧行当分明,兼具“唱、念、做、打”,并加入舞美效果,音乐唱腔更完善并由乐队伴奏,开始进入百花齐放的成熟阶段。(一)苏剧时期的扬琴此阶段,有关扬琴的记录是在抗日战争后,各地的苏剧团损失极大,有的就此消亡,有的“弃苏(苏剧)改昆(昆剧)”。1953年,民锋苏剧团(苏州市昆剧院前身)在政府的协助下,全面恢复苏剧,健全了编制,其中就包括乐队,扬琴便在此际作为辅助加入到了伴奏乐器的队伍。其中,演奏人员除了主胡

8、和板鼓是苏剧艺人之外,其余是由会乐器的道士和业余潮州音乐乐手组成。乐队的重整让苏剧伴奏乐器丰富起来,扬琴开始正式加入苏剧乐队常规编制。至今,在苏剧乐队编制中,扬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乐器。(二)苏剧时期的扬琴演奏经过约400年发展的中国扬琴,已从两排码的“洋琴”,增加为三排、四排、甚至五排码的扬琴。目前,比较普遍的为四排琴码的扬琴,苏剧中使用的是四排码的现代402型号的扬琴,其音域获得了极大的拓宽,进一步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语言:琴体体积增大,共鸣箱体增大,使得扬琴的音量增大、余音悠长。音量的增强,可在演奏中丰富力度的变化层次,也可在力度的递进中增强音乐的张力,丰富扬琴的音乐表现力,使得扬琴与其他民族

9、乐器相比,更具有粘合力。扬琴琴竹也由过去的竹锤转为更轻巧、富有弹性的琴竹。甚至,经多年实践,近年来,扬琴止音器在院校中已有采用,能有效地控制余音长短,使演奏出来的音乐更生动。现阶段的扬琴已经拥有丰富成熟的演奏技法,包括弹、轮、颤、滑、点、拔、揉和勾等,以及各种音效类和制音类的新技法。这些现代扬琴技法借鉴性地被苏剧伴奏所利用,并且在苏剧伴奏中体现苏剧音乐的特色。此外,从苏滩到苏剧,苏剧表演的场地也由民间的茶馆、书场、堂会和歌厅等娱乐场所进入戏台、剧院等专业化演出场所;表演形式亦由坐唱转为了舞台表演。作为伴奏乐器的扬琴,与地方戏曲的渊源历史,中间扬琴与地方戏曲的发展起到了互相促进的重要作用,由过去带着洋味的“洋琴”发展为今天常用的402型号扬琴,乐器形态上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同样,也体现在扬琴演奏者的转变:过去是非职业的民间艺人,如今是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院校生,无论在演奏的技术还是理论上,后者都受到更具规范化、系统化的教育,对戏曲伴奏音乐的掌握更优于前人。因为对苏剧中的扬琴理论研究是指导演奏实践的必要前提,在认清扬琴在苏剧伴奏乐队中的作用方面起到很大的帮助。三、结语综上所述,苏剧由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