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篆文参悟“边”字由来_第1页
解读篆文参悟“边”字由来_第2页
解读篆文参悟“边”字由来_第3页
解读篆文参悟“边”字由来_第4页
解读篆文参悟“边”字由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解读篆文参悟“遏”字由来王义然一、一个少见的篆文“播”应网友请托,解读一幅铸造凸显篆文照片 (附文末)上的篆文。 经辨认,这幅篆文的内容是唐朝诗人王维的四首少年行中的一首。诗中有“边庭”二字。其中的边“字”篆文字形是“ 善”(笔 者根据照片用篆文部件合成)。开始自己不敢断定这个“ 雷”是个 什么字,因为它与康熙字典页眉篆文字形“ 篇”差异较大。直 到看清这首诗就是王维的少年行时,才敢大胆下结论,这个篆 文字形“樵”就是繁体字“暹”的古代异体写法。到网上查找“边”字的篆文字形,用篆书转换器,竟然转换出 好几个互有明显差别的字形。中有迷你繁篆书“翻”、方正小篆体嚼”、金文大篆“建”、经典繁方篆“五

2、曷”等。这些篆文互有异同, 但多与康熙字典页眉篆文大同小异。只有最后一种经典繁方篆, 与笔者合成的字符“信”十分相近。整个查找过程和最终结果证明,照片中“边”字的篆文字体属于方篆体,而方篆中所反映出来的“边”字的构成与众不同,是一 种少有的写法。这种写法虽然至今尚存,但已为数不多。二、篆文“急”的突出特点与康熙字典页眉篆文相比,与笔者查找到的几个篆文字形 相比,这个方篆“边”字“遍”的突出特点,就是其右边偏旁“用” 独具一格。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偏旁的上部是“白”字而不是“自”字。在笔者查找的所 有“边”字的写法中,绝大多数其右边偏旁上部都可断定是自己的 “自”字。只有这个

3、方篆字形的右边偏旁 “官”,清楚地显示其上部 确确实实就是个“白”字。2 、偏旁的中部是“天”字而不是“穴”字。在笔者查找的所 有“边”字的写法中,绝大多数其右边偏旁中部都可断定是“穴” 字作部首后的变形。而参照“忝”字的篆文字形“K”,足可断定这个方篆“道”的右边偏旁“含”,其中部确确实实就是个 “天”字。3、偏旁的下部是“口” (古文“围”字)字而不是“方”字。在笔者查找的所有“边”字的写法中,绝大多数其右边偏旁下部都 可断定是“方”字。而只有这个方篆“ 遍”字,一目了然,其右边 偏旁“含”的下部却是个“口”字。三、偏旁“算是“边”的古字原形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看清这个方篆“ 喝”的右边偏旁

4、,笔者按 照篆书与楷书的对应关系,用构成这个偏旁的“白、天、口”三部 分的宋体字形,合成了这个偏旁楷化后的字形“导”。根据这个偏旁的构成,用笔者总结归纳出来的合音造字法和复合造字法进行分 析,笔者对这个偏旁做出如下判断:“导”是一个复合汉字。根据“鲁 由“白、天、口”三部分构成,且“白”字读音的声母与“边”相同,“天”字读音的韵母与“边”相同,“口”的字义包含“边”的字义,笔者断定: “昌” 字应属复合汉字,其构成应为下从“口”,中从“天”,上从“白”。 “口”是形旁,表字义,“白、天”是声旁,表字音。造字者用“口” 字说明围成一定图形的轮廓、周缘谓之“边”,用“白”字读音的声母b和“天”字读

5、音的韵母 ian合成“边”字的读音 bi cno从总体上看“导”是个形声字,但其声旁不是现成已有的汉字, 而是用音节合并的办法,由“白、天”二字临时合成。所以, “暑” 字系由形声、合音两种造字方法复合而成,故称复合汉字。在“居”字的构成中,“白”字下边的一横与“天”字上面的一横合二为一,笔者称之为公用笔划。 公用笔划的采用,使得“暑” 字笔画减少,结构紧凑,浑然一体,简约而美观。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导”字的字音和字义都完全等同于 “边”。无论从表音、表意还是字形组合哪个角度去考察,“暑”字 的构成都是完整、合理和无可挑剔的。作为一个汉字所能承担的表 达功能,它已经无以复加了。所以,它是一

6、个独立的完美的汉字。它作为“遍”字的一个偏旁被使用,证明它的存在肯定早于“ 竭” 字。无疑,它就是最古老的“边”字的原形。四、从“暮”到“遏”的衍化过程一个结构简单、表达功能齐全、构成原理清晰的“导”字,本是堪称优秀的,竟然会在汉字形体衍变过程中,不明不白地变成了“暹”这样又复杂、又说不清表音原理的一张面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人们不理解最初造字者的表音、表意意图,在传写中误解了原来的字形, 添加了不该添加的部件所致。首先,“导”这个字形本来由“白、天、口”三部分叠合而成,只是在部首“白、天”之间采用了公用笔划“一”。在传写过程中,很容易直接把“白、天、口”三部分叠写在一起

7、,而不使用公用笔 划。在这种情况下,“导”就变成了 “愚”。这样以来,在绝大多数 人都不了解其构成原理,不知道各个构成部件的具体表达功能的情 况下,就会在相邻部件临界笔划的归属问题上产生歧义,如把这个“暮”的篆文字形中间一部分的“ 而”的上面一横与“白”字结合 在一起,构成了 “自”字,把去掉一横的“而”下部,误解为形近的“穴”字。这样,“易”字的表音偏旁“白、天”就变成了 “自、 穴"。“愚”字下部的“口”字,因其是个方形而被直接用人们熟知 的“方”字来取代。于是,“导”这个由“白、天、口”三字叠合 而成的字形就在千百万人世代相袭的书写习惯中潜移默化,变成了由“自、穴、方”三部分叠

8、合而成的“鼻”。这样的潜移默化,虽然饱含着阴差阳错的成分, 但却被绝大多 数人认可,而“暑”字本身也就只有渐渐销声匿迹,由面目全非的“鼻”字取而代之了。至此,“昌”字清晰的构成原理被彻底掩盖起来了,而“辱”字究竟怎样表音、表意也就更没法考究了。再后 来,就是人们只知道“鼻”字的字音和字义,不知其构成原理,认 为它不合六书之说,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又用它作声旁,添加了 一个形旁“是"(读音chuo部首“L”的原形),让它变成了一个 名正言顺的形声字。 现代字形“暹”就这样在人们的误解和谬写中 辗转形成,且早就堂而皇之地成为举世公认的官版正字了。繁体字“遏”还有一个异体字“遣”,被收入新

9、华字典,所 以,也只有在新华字典上才能查到。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这个“遣”字的存世,是从“ 厚”到“暹”的衍化过程中出现另一 歧途的缘故。这个“遣”是人们在把“白、天”误解为“自、穴” 之后,未用“方”字取代“口”字,而是把“口”字误解为“口” 字的产物。汉字形体演化过程的复杂曲折可见一斑。五、解读“施”字的启示本来帮助网友解读二十八个篆字,区区小事,不足挂齿。不料,解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未曾见过的“ 遍”字。追根求源,竟然发 现这个“福”字的右边表音偏旁实际上就是“边”字的古字原形, 而被世人尊为正字的繁体字“暹”倒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具“怪胎”。 真是种豆得瓜。感慨之余,写下以下感悟之言

10、,以飨读者。1 、传统六书之说的缺失不容忽视。自汉朝以来,众多学者不 懈努力,分析汉字的构成原理,创立了六书之说。国人把制造和使 用汉字的方法归纳为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六种。这就是传统的六书之说。无疑,这一学说对指导人们正确认读、理解和识记汉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许多汉字构成原理的解释面前,这一学说却仍然显得苍白无力。根本原因就是学说本身存在重大缺失,而学界有又固守这种缺失状态,没有及时把合音造字法和复合造字法归纳出来,致使古人本来完整的造字方法体系长期 处于缺损状态,世人不知其全貌。许多汉字的构成原理本来可以搞 清却变成了千古之谜, 人生识字糊涂始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知其然

11、而不知其所以然成了亿万学子不得不然的习惯。就如本文所解读的“导”字,如不突破传统六书之说,就无法作出合理解释。2 、用“天”字表达韵母an、ian ,在古人造字实践中并非绝无仅有。本文揭示的事实很清楚,在“边”字的古代原形“ 导”的构成中,造字者用“天”字表达“边”字读音的韵母 ian。像这样 在造字实践中用“天”字表达韵母an、ian的例子,笔者在研究实践中还遇到两例。一个是在关于“烟”和“理”的字形分析一 文中所说明的,"要'字的篆文字形应是“控”。其右边表音偏旁的 本来面貌是下从“玉”、上从“天”,造字者用“玉”字读音的声母 y和“天”字读音的韵尾 an合成“次莪字的读

12、音yan。另一个是笔 者在篆文解读组文中解释的“汉”的古代异体字“域”。其右边的表音偏旁为上从“或”、下从“天”,造字者用“或”字读音的 声母h与“天”字读音的韵尾 an合成“汉”字的读音 han。3、古人的造字技巧蕴含着大智慧。近几年笔者致力于语言文 字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了合音造字法和复合造字法,证明了有些汉字是用音节合并的办法制造出来的,属于合音字,有些汉字是同时使用几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属于复合汉字。如本文解读的“暑”字,就是同时使用形声、合音两种造字方法复合而成的,故 称复合汉字。合音造字法的使用,证明在先秦时期,古人对汉语语音的认识 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当时虽然象音节、 声母

13、、韵母等诸如此类 的现代语言学概念远未形成,但从汉字与音节的一一对应的现实 看,从能够自如地切分和重组字音制造合音字的历史看,至少以下问题在一些造字者的思维中是明明白白的:汉语语音可以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单元,造字时一个单元制造一个汉字;每个基本单元可分解为更小的音素,也可由更小的音素合并而成。 可惜的只不过是人 们没有为这些基本单元和更小的音素冠以恰当的称谓,以利于人们用简单的语言文字去描述这些概念罢了。复合汉字既能准确地表意,又能准确地表音;表音、表意又不限于使用现成已有的汉字,可以用会意、合音等方法临时合成一个 偏旁,这充分证明古人的造字技巧已经发挥到极致。4 、汉字本是表音功能很强的文字。

14、一提起汉字,不少人都会 笼统地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实这种说法很不确切。 笔者认为,汉字本来是表音功能很强的文字。从造字方法上说,汉字构成类型有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合音字和复合汉字六种。六种 类型就有三种具有表音功能, 占构成类型的一半。从汉字总量上说, 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加上合音字和复合汉字,具有表音功能的汉字在汉字总量中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在人们造字汉字时就已经充分考虑了如何表音的问 题,所以汉字本来的表音功能是很强的。然而,为什么大多数人仍然认为其表音功能低下呢?笔者的回答是:这是由于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造字者、用字者、训字者方言语音的差

15、异造成的。只要我们抽丝剥茧搞清了造字者造字时的方言环境、取音意图,汉字的表音功能定会清楚显现。正如本文所揭示的用“白” 字的声母b与“天”字的韵母ian合成“边”字的读音一样,把“暑” 字的表音功能显示得一清二楚。5 、反切注音原理的应用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本文在解释“ 居” 字的读音合成过程时指出, 造字者用“白”字读音白声母b与“天” 字读音的韵母ian合成“边”字的读音 bi a n。这种用两个字音合 成一个字音的原理,与反切注音用反切上下字为被反切字注音上字 取声、下字取韵的原则是一样的,都是取回切分字音得到的音素重组新的字音。这就充分说明,反切注音的基本原理早在人们制造合 音字和合音偏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并大量应用了。所以笔者要说, 反切注音原理的应用,可追溯到先秦,追溯到商周时代。那种认为 先秦时期国人尚不能进行音理分析的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附:本文所涉图片字符1、康熙字典页眉篆文2、合成图片字符3、不同来源的篆文“边”字4、凸显篆文“边”照片截图5、凸显篆文照片1 、康熙字典页眉篆文:卷忝皋皋飕赢藕边而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