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_第1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_第2页
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文阅读知识点全归纳(部分适合小说诗歌)一、熟悉文体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 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 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T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T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T结尾抒发 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第二类: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 描写多是景、 物的某一突出特征, 议论抒情多 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T咏物状景, 时空拓展T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T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T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2、第三类:议论性散文也叫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 往往在文章的开头 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7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 点)7点出道理(感悟点)7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二、储足知识1. 表达方式 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引人入胜、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描写的技巧: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 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1

3、. 人物肖像、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性格特征, 使人物形象丰满, 增强感染力。2.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主题。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也适用诗歌赏析) :a、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相 结合;b、动景和静景的结合或衬托; c、绘声绘色;d、运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景 等。3.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 表现人物。4.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 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5正面

4、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烘托) :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直接的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 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6. 细节描写: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 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 接故事情节、 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 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 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叙述人称的技巧: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

5、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易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 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激发读者深入思考。3.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 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抒情技巧: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技巧。2. 表现手法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 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 (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增强文

6、章的表现力, 象征手法的 “托 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2、衬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 物加以描绘, 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 还会使文 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4、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 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 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5、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

7、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 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7、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8、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9、渲染烘托,渲染 ,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 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 集中描写, 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 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 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 而是对其背景, 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 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10、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

8、,就是在原有 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 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 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11、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12、对比 ,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3. 修辞技巧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2.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 ,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4.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 对偶:便于吟诵,

9、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7.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9.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10.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4. 布局谋篇技巧承上启下T总领全文T引起下文T过渡自然T前后呼应T伏笔照应T制造悬念T照应开头 T总结上文T卒章明志T详略主次。文章或段落开头 总领全文; 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制造悬念;O

10、6首尾呼应;07埋下伏笔;08呼应标题 等 等文章或段落中间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照应上文,转换话题。文章或段落结尾一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 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布局谋篇的技巧术语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 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 曲折有致。材料与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材料的 点面结合等。记叙文层次安排 :常以情感转变、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

11、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 层次。线索: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明线和暗线的并行和交 织。三、基本题型和答题思路(一)梳理行文思路类试题高考散文命题愈来愈重视梳理行文思路、把握行文谋篇布局技巧。 原因, 一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二是散文因其独有的 “形散” 布局, 让命题者对这一点青睐有加。题型:要求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典型考题:(注意 :此类题型浙江省近几年没有涉及,值得重视)2008 湖北卷第 19 题:本文以 “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009 年四川卷第 15 题: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2009

12、年重庆卷第 16题:文章是围绕 “瓷器的意味 ”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2008 湖北卷第 19 题:本文以 “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散文行文思路一般有如下几种:1、以情感的变化为思路来行文2、以蕴含的道理为思路来行文3、以典型事物、人物、事件来连缀行文4、以时间、空间的变化角度来行文5、以事件的 “开端 发生 发展 高潮 结局 ”这样的情节行文。6、以严谨的说理逻辑性来行文。例如 “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或者 “提出问题 分析问 题 解决问题 ”这样的说理逻辑的角度行文思路 7、以想象或者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行文。答题格式: 第一步:首先确定文章有没有明显的

13、线索(人物、事物、时间、空间等) 第二步:确立具体的行文思路是什么第三步:分析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二)表达技巧类试题 命题角度:文章某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中某处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赏析某处画线 句;文中某处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考点密度:第一是修辞;第二是表现手法;第三是谋篇布局技法;第四是表达方式。1、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例如:09 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 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答案: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 达对传统

14、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 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答题提示: 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 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答题格式: 运用什么技法 +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2、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 例如:09全国卷I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 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案:戈壁滩环绕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为下文要描写的

15、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 的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答题提示: 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 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 二是对人物的烘 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 ;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答题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 情绪(心理),为下文写 作铺垫。3、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命题角度:“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文章主要写,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例如: 09 江西木车的激情 : 17.本文写“木车的激情” ,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 代人及其交通工具?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

16、”作铺垫;与文中孔子乘 坐缓慢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 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 : 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或者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答题格式: 开头点题 (照应文题, 或首尾呼应, 或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或埋下伏笔等) 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 作对比,从而突出4、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命题角度:在文中为什么要写 ?在某处为什么要插入写 ?某段有什么作用? 例如:

17、 09 高考北京卷司马祠 : 18.第二段“仰望中的登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 统领下文,承上启下;表现司马祠的地势由低到高走向;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 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 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答题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 +结构作用 +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与内容的关系(三)理解文中划线句子和词语含义类试题1、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联系前后文,有时甚至要联系全文答题

18、。囤、既要答出表层意思, 又要答出深层意思。 先分析词语或句子本身的内容, 答出表层意思, 再联系作者思想感情、 文章主旨分析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如强调什么, 突出什么, 表达什么。 、词语或句子运用了修辞的,要指出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手法 +具体内容分析 +作用(手法应该包括修辞、表达技巧、表现方式、语言特 点等)2、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考虑句子的含义文首句 :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与结尾呼应;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总领下文;渲染 气氛(定下感情基调) ;设置悬念。文中句 :承上启下(过渡、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照应。文末句 :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卒章显志

19、,揭示中心;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答题模式:具体分析手法 +结构上的作用 +内容上的作用3、环境描写的句子3环境描写渲染了的意境。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33 环境描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34 环境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答题模式:说明是环境描写 +手法分析 +环境描写作用4、细节描写的句子 突出XX景物XX特点;突出XX人物XX特点(如:心理更细腻、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逼真等)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行文生物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答题模式:说明是细节描写 +手法分析 +细节描写作用5、引用句子的作用借用XX的话阐述XX观点(或对XX进行评价),

20、使文章更确凿、充分、更使人信服。32引用的内容体现出的观点、主旨。33 使得文章更有文化意蕴34 为文章增添了文采,丰富的文化内涵。35 引发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36 进一步渲染了意境。 答题模式:运用典故,引用 +手法分析 +引用的作用和效果(四)人物或者事物形象类试题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包括 :(1)环境和情节对人物的作用;(2)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等;(3)人物描写的技巧 :人称、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两个方面。在鉴赏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的时候,又要注意它所揭示的作品的主题和它所体现的现实意义。答题模式

21、:人物形象的特点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人物的典型意义2. 物象的鉴赏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 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 象特征, 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进而 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答题模式:物象的特点 +基本手法(一般为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象征)+物象所表达的意义+作者的情感主旨(五)语言特色类试题1、修辞格的运用 (修辞 +具体分析 +表情达意作用)解题策略: 对文章用到的修辞格及其作用进行辨析, 是本考点最常见的题目。 一般思路 是:首先对修辞手法进行确认界定, 然后借用该辞格常规作

22、用的有关套话作概括说明, 最后 结合文段语句展开具体分析,说明效果和表情达意的作用。2、词语的锤炼 (词义 +情感)解题策略 这种样式近年来出现的频率较高, 有的题目会要求考生自主辨识用得好的字 词,然后再加以分析。无论提示与否,都要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可以借助一定的套 话,如准确生动、 凝练传神、 言简意丰等, 更重要的是要联系文段揭示它所表现的具体内容。注意叠字的用法:O 1形象地写出了人物或事物的特点;G2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3、句式的选用 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 长短句结合:长句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节奏鲜明、简洁有力; 整散句结合: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

23、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排比句: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4、语言风格平实自然质朴,华丽,清新自然明快,幽默诙谐,辛辣冷峻,含蓄深沉,凝练典雅,苍劲 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口语化,富有生活情趣,方言的运用等等。(六)探究题1 、文学类探究 (散文、小说)考纲A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 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B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造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 分析。C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

24、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 发表看法2、熟悉“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几种意义。“民族心理 ”,通常情况下, 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包括以下具体意义: 勤劳俭朴, 自强不息。 求真务实,谦和持中。家庭观念,亲疏有别。伦理为纲,尊卑有序。诚实守信,大 局为重。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关心人民。人文精神”,通常情况下,包括以下具体意义:注重人的尊严。注重追求真理。注重 生命的意义。注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崇尚科学精神。3、探究性试题的八种题型CD观点式典型考题: 2009 年辽宁卷 贾平凹遗璞 : 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 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

25、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题指导:首先明确自已的观点,其次分别列出支持自身观点的事实依据,最后回归文本。 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C2 启发式典型考题: 2009 年海南 (宁夏 )卷寻找教育的曙光 : 文中说: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 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这句话给你 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答题指导: 启发式探究试题重在作出自已的判断, 前提是由文本而发。 无论是感悟还是体验, 必须立足自我, 见解独到。解答时必须注意限制性条件, 围绕限制性的内容指向, 联系文本 进行分析阐述。C3 标

26、题式典型考题:2009年浙江卷一一(英)大卫 洛契弗特 魔盒 :有人建议把标题 魔盒”改为 贝格 斯太太 ”,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答题指导: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人物、主题、情感、线索、悬 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C4 评价式典型考题: 2009 年福建卷 丰子恺阿庆 , 请结合阿庆这一形象,探究作者提出的 “精 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 ”的观点。答题指导: 评价式题目是个性能力检测的最佳方式,解答时, 一要发现解读入口, 紧扣评价 要求:二要围绕原文,综合分析;三要敢于发散,不求面面俱到,选取关键点,言之成理。C5 主题式典型考题: 2009 年江苏

27、卷张笑天 上善若水 请探究都江堰含了 “上善若水 ”的哪几层深意? 答题指导: 解答主题式题目要知人论世。 探索文本的主题要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 围、细节描写、 语言表达等角度切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透析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C6 矛盾式典型考题: 2007年广东卷 迟子建 泥泞: 最后一段, 作者既说 “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 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 ”,又提出 “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 ”,你是如 何理解的 ?答题指导: 对文本的探讨, 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 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 语境进行,切忌脱离文本。矛盾式的探究题,看似矛盾,实际上相反相成。解答时首先要把 握语句的内涵,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