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_第1页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_第2页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_第3页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_第4页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与发展进路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历尽沧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经验实务到理论建构,从方法单一到多元探索。通过文本的梳理与分析,论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的不同研究取向,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期许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发展进路。认为高等教育管理要重建理论体系,奠定方法论基石,整合研究队伍,强化学术规范,使研究具有本土性、战略性和实践性。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范式变迁,发展进路高等教育管理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中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领域,其自身

2、的分化与整合也最为迅猛,“其发展之快,参加的研究人员之多,研究成果之丰富,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比拟的”。建国六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其规模还是质量,无论其思想还是实践都呈现了进步的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种变化可谓目不暇接,这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爬梳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历程,对于这门正处于成长与变革之中的学科而言,无疑是一种理性的作为。一、改革开放前后我国高教管理研究的辩证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从解放前的名家辈出,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销声匿迹,这既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的导向相关,也与整体一级学科发展的价值导向相关。蔡克勇通过梳理得出

3、这样的结论:在1949至1979年这三十年中,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发布的有关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法规、文献(包括主要领导人发表的政策性讲话)共计322件,而同期发表的同类性质的论文仅为74篇(1949至1953年为零),只占决策文献的23%,其间竟无一部有关的专著问世。而这仅有的74篇文章基本上也都属于解释政策或谈具体经验的,并且大多集中在教学和科技管理这两个微观领域。我们也对cnki网和国家图书馆进行了检索,改革开放前我国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杂志是缺失的,在为数不多的教育类期刊中,有关高等教育文献1326篇,研究类文献213篇,其中和高等教育管理相关的研究类文献43篇,其数量与前二者之比分别为3.

4、24%和20.18%,即便是后五分之一的数量,多数也是介绍前苏联高校微观管理经验或批判欧美日教育经费与学校政策的,鲜有真正的学理性或实证性研究,其意识形态性相当浓厚。从文献检索上看,第一篇高等教育管理的文献是前苏联学者撰写的关于苏联高等教育的教学研究指导组问题,我国学者的第一篇文章是钱俊瑞的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在国家图书馆中,仅有费孝通著的大学的改造一本高教管理类文集。如果据此就得出1949至1979年这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无所作为的结论恐怕有些片面。我们可以辩证地分析这种无所作为与有所作为。建国后30年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并非无所作为。首先从理论基础上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最基本的

5、理论基石有二:一是教育理论,二是管理理论。这二者的发展并不均衡,教育理论要强于管理理论,教育改革的场域也要大于管理改革的场域。如果以赫尔巴特作为教育学奠基者的话,那么教育学在1949年前已经有了近一百五十年的积淀;反观管理理论,如果以泰勒作为科学管理的创立者的话,管理研究至1949年才四十八个春秋,而“管理学”作为一个名词和学科的正式提出,是1954年德鲁克的贡献。受此影响,国外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系统研究,是人力资本理论带动下的产物,是从20世纪50、60年代才繁荣起来的。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研究倾向也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强于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课程与

6、教学的研究强于管理问题的研究,这一点在我国更为突显。解放前,我国最为流行的教育杂志是教育与职业;建国后,我国创刊最早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杂志是人民教育,这些杂志中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比重是很少的,而对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就更凤毛麟角了。其次,从研究方法上,国人素有重思辨轻实证的传统。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上如此,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这样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实证性研究也是明显不足的。第三,从现实基础上看,建国后高等教育体制的一元化和政治化,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失去了生长的土壤。最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薄弱还因其上位学科是缺失的,国内多数学者都认同我国高等教育学科是改革开放

7、后才初创的,因为没有上位学科的发展,其下位学科的成长几乎是天方夜谭。因此,不能说建国后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因理论基础缺失、研究方法单一、政治环境困扰而不能作为,不敢作为,无基石可作为,也无科学方法作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确实又是无所作为的。与建国前我国杰出大学校长办学思想及办学理念频频出现相比,建国后,我们尽管成立了专门的高等教育部,提升了高等教育的管理层次与地位,但富有中国实际的、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却了无踪迹;再与改革开放后相比,此前的我国高等教育在“革命风浪”中大起大伏,却始终找不到方向,定不准目标;再与建国后三十年出

8、台的政策法规相比,不到决策文献四分之一的研究现实表明了当时决策的盲目性、主观性及对科学预研究排斥性;从研究方法上看,仅有的不足百篇的高教管理文献多为经验介绍,少有问题调查和理论论证。尽管从务实角度讲,这样的文献更贴近一线工作,但站在理性的视角上审视,这种研究的信度、效度和推广度都很弱,盲目性较大,受意识形态桎梏极其明显,这样的研究的确是难有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所作为始于改革开放后。纵观近三十年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由模糊到明晰,由经验到理论,由局部到整体,步入了学科发展和问题探索的快车道。据蔡克勇统计,1980年至1998年,若以5年为一段计算,论文由199篇512篇759篇474

9、篇(19951997年为3年);专著实现零的突破之后,增长的速度更快,由4部82部201部187部(19951997)。如果我们续算19992008这十年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可以说是繁花似锦,百家争鸣。仅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例,十年来该杂志发表文章1897篇,其中高等教育管理文献987篇,占了总数的52.02%。以cssci(2008版)公布的教育类37种核心期刊,仅高等教育类杂志就达到了11本,比例达到了29.73%,加上诸多综合类杂志中也大量发表高等教育类文献,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论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且这种趋势愈发强劲。我们仅以“高等&学校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a

10、mp;管理”三组关键词进行文章标题检索,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高潮出现在2002年以后,以每年递增百篇的速度向上增长,研究范围也愈发广泛,研究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目前仅在国图收藏的以高等教育管理、高等学校管理、高校管理和大学管理为题名的著述分别有69本、30本、20本和51本,累计170本,是1981年的170倍。同时,在高等教育专业中711篇学位论文中就有219篇是以高等教育管理为研究方向的,而其他方向中同样存在着大量高等教育管理为问题域的学位论文。研究数量的上升是否代表了研究质量的提升呢,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为什么学界反认为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学

11、进入了学科的高原期呢,研究内容过于务虚了呢?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繁而不荣,还是正在面临着范式的变迁呢?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范式变迁从范式变迁角度讲,学科形成包括前科学时期、学科形成至科学确立三个阶段。经过近三十年的经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初步进入了学科形成阶段,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科范式。学科范式形成的标志有四:研究对象的明确、学术共同体的确立、研究成果显著并具有自身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论。首先,从研究对象的明确度上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经历了由模糊到明确,再由明确走向争议的过程。早在1982年就有学者提出“应把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指出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高等学校的职能以及实现其

12、职能所需要实施的各项工作的内容、作用、方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余立、薛天祥则把“高等教育管理的现象及规律”视为学科的研究对象。在这样的认知框架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对象基本确定在了“高校”层面,形成了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学科对象渐趋明确。但随着教育政策研究在20世纪未的异军突起,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提前与提速,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对象又开始进入了泛化时期。尽管仍可以用高等教育现象来务虚地概括,但涉及高等教育战略、政策、法规的宏观研究开始植入学科肌体,不但教育管理研究人员关注这些问题,其他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也涉足此列,还有大量的政府官员,经济学、法学、行政学等领域的学者对此亦产生

13、了深厚的兴趣。学科边界开始模糊,学科属性开始弱化,研究对象趋于泛化。其次,来看高等教育管理的学术共同体。1984年,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2003年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成立至今的26年时间里,专业委员会作为研究高等教育管理问题最权威学术组织,凝聚了大批研究人员。1986年国家学位办批准北师大等三家单位招收教育管理硕士生,批准厦门大学首招高等教育学博士生(1981年厦门大学就首招了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迄今为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点已经增至85个,博士学位点也有15家,而高等教育学硕士点79家,尽管这些学位点培养的人员未必都是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14、的,但其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术团队的形成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下属的63个二级分会与管理相关的就有18个,占了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多数省(市、区)均有省级高等教育管理分会,而且随着高校人员学历层次的提升及对研究型大学的诉求,很多基层管理人员都以“高等教育管理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这样就形成了一支相当庞杂的研究队伍,研究团队由弱到大,但并没有实现由大到强。再次,来看专著和博士论文,它们的出现是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管理学的专著从何时算起,有六种说法:一为李冀1982年主编普通高等学校管理;二说朱九思等1983年主编高等学校管理;三说是王亚朴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四说余立、薛天

15、祥主编的高等教育管理学体系;五说夏书章的高等教育管理学讲话;六说是邓晓春高等教育管理概论。不管哪个提法正确,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而国图收藏的我国第一篇高等教育管理的博士论文是1993年厦门大学李凌的中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论。最后,作为成熟的学科范式,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这一点是包括高等教育管理在内的我国教育研究最不完善、最为薄弱的地方。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初步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经过近三十年的积累,正在向成熟的学科范式迈进过程之中,离科学范式的要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总结这些年的变化,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学科研究比重在同类研究中渐次上升。如果

16、把1984年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萌芽的话,那么无论从学术论文、学术著作,还是学位论文,抑或立项课题上,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问题的研究在同类研究中的比重都在依次上升。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十五”和“十一五”立项的课题看,高等教育管理类占高等教育学类课题和占所有课题的比例逐段上升,如表1所示。至2008年,高等教育管理类的课题数已经接近高等教育类课题的半壁江山。 同样,通过对中国期刊网博士学位论文库中教育子库进行文献检索,1999年至2008年共有2084篇教育学博士论文,其中高等教育学博士论文483篇,教育经济与管理类博士论文32篇,再仔细对这两个数据库进行筛选,以三年为一个

17、时间段,发现高等教育管理类博士论文比重同样逐年递升。2.研究问题日趋广泛,学科体系反复建构。1985年首届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确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十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在其后的十年时间内指导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那时的高等教育管理兴趣点基本集中在学科自身的建构及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对于宏观的国家决策,尽管开始参与,但力度和范围都还相当有限。以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为起点,以高等教育法的制定与颁布为标志,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者开始把触角逐渐从微观领域拓展到高等教育政策、立法、战略规划、资源配置等宏观和中观领域。目前这种研究态势有增无减,对于服务政府决策,评估政策绩效起

18、到了智囊作用。而这种学科问题域的变化带来的就是学科体系的反复重构,概括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有经验工作体系、经验学科体系、管理科学体系和问题体系几个方面。我们目前正处于庞杂的问题体系阶段。 3.学术队伍日渐庞杂,学术交流日益广泛。雄厚的研究队伍是学科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但过于庞杂的人员组合则会成为学科发展的阻滞。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一般需要三类人员,一是教育决策部门及高校的行政领导,二是专职的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三是基层的高校管理人员。其研究问题域也各不相同,第一类人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的宏观和中观管理研究,特别是政策决策研究,他们需要特别的概念技能和政策分析能力,需要对事物具

19、有前瞻性,并能拥有最为系统的原始数据;第二类人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论研究,同时对第一类人员提供政策咨询与评价,对第三类人员进行高教理论的普授与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三类人员主要是对自身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反思,通过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过程,在行动中完善自己的工作。在过去,这三类人员之间缺少互动,理论不能为决策服务,决策的盲目性突显了理论的无能,而实践者对理论的排斥更加使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低水平徘徊。随着国家政策决策体制的改变,随着更多的研究者成为政策型研究者,更多的官僚成为研究型决策者,随着高等教育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整体转型,基层研究者在日常工作中对问题深度的追求也愈发执着。同时,第二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