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微信号 gh_5431123b6647功能介绍 研究高考历史试题,突出方法思路,解脱学生于题海战术。收录于话题【夯实基础  致胜高考】 第24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程标准】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2.2017年版普

2、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没有明确规定。【知识梳理】考点1: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原因(1)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传入。(2)国内政治环境和思想解放的影响。(3)工业革命和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推动。2变化特征(1)从范围来看:极不平衡,城市的变化大与农村,沿海的变化快与内地。(2)从内容来看:由传统向中西结合,服饰流行趋向多元化。3服饰(1)第一阶段:1840-1949年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服装:长袍马褂(满族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等。(2)第二个阶段:1949-1978年底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从政治性、保守性到开放性。服装:颜色

3、单调,以蓝、黑、灰、绿为主,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连衣裙等流行。(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姿多彩;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新款式层出不穷。4饮食(1)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最早出现西餐;中餐在近代形成鲁、粤、川、扬四大菜系。(2)20世纪50-70年代,物质贫乏,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上升,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由吃饱向营养发展。5建筑(1)近代:传统建筑:北方居住大院(北京四合院),南方里弄住宅。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公寓、别墅。(2)现代:50-70年代,城市住房拥挤,农村住

4、房简陋。80年代以来,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城市高楼、农村小楼比比皆是。6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及改革传统婚姻。(2)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社交礼仪废除跪拜礼及“大人”“老爷”等称呼,倡导具有平等意义的握手、鞠躬礼节及“君”“先生”等称呼。(3)民国以来: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大城市出现简约文明的婚丧;农村变化不大。(发式演变:明末清初,剃发令具有明清易代、异族归顺服从清朝的政治意义鸦片战争后,辫子成为清朝统治的标志,太平天国一律蓄发就是对清朝的不承认,清朝将其蔑称为“长毛”维新变法时期,辫子成为愚昧落后的标

5、志辛亥革命以来,剪辫带有要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意义民国时期的剪辫令,目的是移风易俗,建立新社会)(4)新中国: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主流。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风尚逐渐形成。     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原因:(1)外来交通、通讯技术传入的推动。 (2)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3)政府大力提倡。(4)工业革命和中国近代化的推动。2特点(1)交通:由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2)通讯:由驿站、飞鸽传书走向电讯、网讯。3交通工具的更新(1)水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

6、司控制中国水运。(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水运列强的垄断局面。(轮船招商局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统一管理的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90年代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渐趋萎缩。(2)铁路:沪淞铁路: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最早铁路(英国商人修筑)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唐胥铁路:80年代,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奇闻)标志中国出现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开

7、展,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新中国:60年代,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3)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旧中国公路发展缓慢。1956年,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诞生。新中国公路发展迅速,建立起较密集的公路网。(4)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新中国成立初期,乘飞机受限,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取消乘飞机的限制,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通讯工具

8、的进步(1)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人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建立无线电报局。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2)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中国第一部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到2003年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5意义(1)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2)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3)开阔人们的视野。 (4)加快了生

9、活节奏。(5)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考点3:大众传媒的变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1报刊业走向繁荣(1)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信息的了解。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概况近代前期:a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始办报。(1872年,外国人办申报,全称申江新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1909年为中国人收购)b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1873年昭文新报最早)。c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影响大的有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的

10、时务报和1897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等。d新文化运动期间,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如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近代后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瑞金)、新华日报(武汉)解放日报(延安)等。新中国:人民日报(1946年)光明日报(1949年,民盟)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3)影响: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社会。2影视业的发展(1)概况电影:a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无声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业开始起步。1931年,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

11、影节获荣誉奖(首次);1935年风云儿女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传唱影响巨大抗日歌曲。b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业走向辉煌。电视:a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b改革开放以后,电视开始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2)影响:丰富人民大众的生活,扩大信息的交流,推动了社会进步。3互联网(1)发展: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到2006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正在改变

12、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真题演练】1.(2020年海南卷·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c细胞学说开始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d瘟疫彻底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媒体在报道瘟疫时,提高了“

13、微生物”新名词、提到了“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的防疫观念,这些新名词与防疫观念属于近代科学,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项。另外三个选项如果用史老师讲的绝对化原则,秒杀!a项,“根本上改变”太绝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只是提到了属于近代科学的防治疫病的新名词观念,并未体现人们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故错误。c项,“开始”太绝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细胞学说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理论基础的信息;不符合常识,此时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近代科技才刚刚在西方影响下开始,作为一个面向大众的媒体,不可能报道介绍如此高深的科技信息。故错误。d项,“彻底”太绝对

14、;也不符合题意,即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方法发生改变的信息;不符合常识,在封建迷信没有被清除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d项叙述的那种情况。故错误。2(2019年海南卷·9)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题干材料意思就是福建省许多地方出现了中西建筑融合的现象,形成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文

15、化,独特就是创新。符合题意是b项。a项,“遍及”太绝对,也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福建地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并非全国。故错误。c项,迷惑性最大,“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的是中国出现了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并没有说中国建筑风格受到冲击。如果要说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题干材料一般要呈现中国建筑风格被弃之不用的信息。故不符合题意,错误。d项,“仅”太绝对,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漳州、泉州都不是通商口岸,故错误。3(2019年江苏卷·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

16、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b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c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d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清末社会生活的历史。题干材料的意思,清末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宁波一带依然有人在贩卖缠脚布(即脚带),而且还比较畅销。这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女子缠脚的陋习依然比较普遍,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的是女子缠脚的陋习依然比较普遍,脚带还比较畅销,并非“无人问津”,况且,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人们观念转变的信息,也就更不可能体现“已致”的逻辑因果关系。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诏令颁布后,依然有人贩卖脚带,不可能出现妇女

17、解放的现象,更不可能“普遍解放”。错误。d项不符合逻辑推理和题意,清政府废止缠足令颁布后,社会上的缠足陋习并没有停止,从缠足的脚带依然畅销来看,人们的旧观念还大行其道,废止缠足不可能成为社会共识,故错误。4(2018年江苏卷·7)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右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给的时间是清朝末年,地点是最早开放和近代化发展较快的上海;从图片上可以看出电线杆

18、、中西合璧的建筑、中西并行的服饰、黄包车、马车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当时的社会生活呈现出的特征是新旧杂陈,故d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而图片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属于写实画作,并非写意,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图中人物有不少很传统的打扮;晚清以来,民众的服饰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加之国民共识夸大其词,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图中仅见马车、黄包车,而“清朝末年”的最新成果已经有汽车、飞机,故c项错误。5(2018年海南卷·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

19、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d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壮大了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使民主革命的思勃兴,并产生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在社会习俗方面。留发辫是满族习俗,清朝推至全国,此时剪发辫就有了反清革命的意味,“前刘海”亦是如此,所以遭

20、到清政府禁止,显然 d 为正确项。此题意在考查考生对特定历史条件下正确把握政治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分析能力。剪发辫与道教无关;此时上海新式学堂学生等剪发辫是与反清革命相连,并非扫除封建陋习的潮流;亦非官府反对的政治革新,故 a、b、c 是错误项。6(2017年全国卷·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深度理

21、解历史材料提供的信息,并运用所学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从题干材料可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的集体婚礼,既有“喜字纱灯”“蓝袍黑褂”等中式婚礼习俗,又有“乐队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等西式婚礼习俗,说明当时上海的婚礼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a、c项与史实不符,且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婚姻自主、门当户对,可以排除。社会习俗的变迁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只能引导,而不能主导社会习俗的变迁,故d为错误项。7(2017年江苏卷·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

22、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解析】d 本题考查的是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题意和结合过程反应趋势的原则,题干材料中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题干的主体是妇女,也就说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和过程反应趋势原则,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晚清实行的依然是封建专制统治,言论自由无从谈起;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是在民国时期,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知识界的宣传呼吁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的信息;

23、从逻辑上来看,只能说知识界的呼吁呐喊有助于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8(2016年江苏卷·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成都警察局认为妇女的新式发型有伤风化,要下令严惩,透过表象看到的本质就是追求时尚的新潮

24、女性对传统习俗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守旧势力通过公权力来限制追求时尚新潮的妇女的自由,符合题意就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和常识,题干材料说的新发型有剪发齐眉、有拿破仑、华盛顿等头手式,并非只有剪发齐眉一种发式,而且题干材料也没有说这是当时妇女们的普遍选择,还有敢于追求时尚新潮,挑战突破传统束缚的往往是少数人。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和常识,题干材料并未呈现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的信息,况且追新新潮的妇女剪个新发型甚至男式发型与男女平等也没有什么关系,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逻辑,法治就是依法治国,讲求的平等自由,成都警察厅动用公权力来侵扰妇女追求新潮的行为,实属对公权力的滥用,是对私权力的严重侵犯,

25、与法治精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故错误。9(2016年海南卷·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获取和理解历史材料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事物、说明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题干材料摘自 1903 年刊登在大公报上的一篇报道,讲的是清末江南地区标榜新学的国民和留学生尽管大多辫发已剪,但仅仅仪式上

26、而已,他们依旧参加科举考试,为此还装上假辫发,理解此材料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关键是能够合理解读最后一句话的涵义,即所谓“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口口声声讲自由民权,但实际上仍“不敌其功名心也”也就是挡不住科举制度的诱惑。因此,d 项“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是正确答案。清末科举制度已经遭到严厉的批评,清政府正在考虑逐步废除,故 a 项“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和 b 项“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错误;剪发是清末许多新式士人要求变革的内容之一,属于近代社会风俗和礼仪,还谈不上成为区别新旧学或新旧文化的标志,故c项错误。10(2015年江苏卷·11)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

27、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准确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左图中衣着破烂的妇女被怀疑“偷棉花”而遭受到一个男性的侮辱性搜身,一方面可以推导出棉花成为非常紧俏的战略物资,另一方面这种搜身行为是对人身权力的严重践踏;右图中衣着华丽的贵妇人牵着宠物狗从一旁的流浪儿跟前经过,折射出巨大的贫富差距。1949年处于国共内战时期,近代化发展比较好的被誉为“东方明珠”上海尽管此时并没有受到战场上炮火的直接伤害,但是上海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

28、,被誉为“是近代亚洲屈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的“十里洋场”,却呈现出了另外一幅生态下层民众贫困潦倒,并受到被侵犯人身权利的屈辱和伤害。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c项。a项不符合题意,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题干材料给的时间“1949年3月”不符,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与常识,图片能够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这种现象并非“1949年3月”才“萌生”,故错误。11(2015年四川卷·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

29、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解析】b 本题考查的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1919年,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合理推知,新潮杂志的撰稿人应该是接受新文化熏陶洗礼的“新青年”,但是在个人婚姻上却并不“新潮”,反而很传统很保守,这说明新式青年接受的仍是传统的婚俗,故符合题意的就是b项。a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主体是“主要撰稿人”,应该是个体,而非群体“新潮社”,即个别人的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错误。c项不符合题

30、意,主题也不一致,题干中并未提到国人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和常识,题干呈现的新潮杂志主要转告的婚俗观念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这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这种就是婚俗,加之“决定”比较绝对,故错误。12(2014年全国卷·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b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利用已学知识深入理解信息,综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前许多维新思想家提出变法主

31、张,其中最核心的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而这些实质性的大变革会有巨大的阻力,因而,需要从小的改制突破,以动员更多的人习惯并支持改制,为核心改制营造有利改制的社会氛围。所以,宋恕和康有为都提出“易西服”,这可以看成是变法的预演和总动员。可见a、c、d是错误的,只有b符合题目要求。13(2014年浙江卷·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将历史信息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解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清军在南下的过程中,颁布了泯灭汉民族反

32、抗意识,以示归顺臣服清朝的“剃发令”,变革发式的生活习俗,就被赋予明清易代、异族归顺服从清朝统治的政治意义。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的法令,目的是通过移风易俗来剔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影响而实现中国的华丽转身,因此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故符合题意和史实的是b项。a项不符合常识,发型的选择是民众个人的自由,这与思绪的先进与否没有直接关系,故错误。c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均属错误项。14(2014年全国卷·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

33、,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c 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 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根据所学的 中国近代史知识,国外进口影片除了缴纳一定的关税等税费外,在中国 内地流通无需再缴纳其他税费;而国产影片在内地流通则有多重税费。根据这一知识,可大体推出,上海(国内电影的主要生产地)影片要流通至北京、天津,其税费要高于进口影片,商家多半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市场运营,故北京、天津等地自然以成本

34、较低的外国影片为主了。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c。选项a、b、d与题干没有多大关联,均可排除。15(2013年浙江卷·18)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时务报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宣传维新变法的具有很大影响的著名报刊,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在短短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时务报销量增长4倍

35、左右,这说明维新派在利用报纸这一新式媒介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订阅量急剧增加,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本质就是,维新派善于利用新媒介,有效地开启了民智。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是c项。a项不符合史实,时务报不属于通俗性报刊,属于政论性报刊,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开国人办报先例的是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故错误。d项不符合常识,时务报的畅销说明“国人所办的报纸”在当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四亿的中国人中,其销量最多时也仅有17000份,言其需求“极大”,夸大其词,故错误。16(2012年浙江卷·17)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

36、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讲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报纸刊登的上海一商行的广告,据此可知,报纸内容反映出外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这使得国人的物质生活时尚发生了变化,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民族工业的产生等,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该信息,故错误。b项不符合逻辑,上海新报是否为国人办报不得而知,故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百姓衣食住行西化的说法过于绝

37、对,在偏远封闭的地方受西方生活方式很小,故错误。17(2013年北京卷·37)计时记时纪史材料二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º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

38、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14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解析】本问考查的是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本题要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确定时间标准变化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作答思路:一是提取时间确定标准变化信息;二是对提取信息从原因、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说明解读。最后从总体上对历史信息的发展变化做总结性概括。【答案示例】示例119世纪

39、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活动需要。(2分)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握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2分)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掌控,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2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2分)上述材料表明,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带有殖民色彩。(2分)后来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2分)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

40、普及曲折、缓慢。(2分)   示例2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3分)20世纪之前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通商口岸有一定影响。(2分)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扩张和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政府部门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标准时用于铁路、航运、邮政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3分)民国年间,中国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整;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其影响已深入到大中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4分)与此同时,由于近代中国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偏远地区使用。(2分)   示例3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2分)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