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_第1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_第2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_第3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_第4页
乘法分配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一: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本课试图在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下,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 感知建模;类比归纳,验证模型;质疑联想,拓展认识;联系实际, 深化认识;归纳概括,完善认识”的探索过程来逐步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勇于质疑、大胆表现、 主动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体现

2、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的教学原则。充分体现了“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数学”的新理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算一算 (3 + 2)×43×4 + 2×4 2×(11 + 9) 11×2 + 9×2 20×5 + 4×5 (20 + 4)×5 3.观察、激趣、导入。 第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演示

3、: 1.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3 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探究概括规律: 1. 再一步观察、分析、比较去发现规律。多媒体操作引导 a.观察这些等式,等号左边算式有什么特点? b.继续观察,等号右边的算式又是怎样计算的?先算什么? 后算什么? c.这两个积又是怎么得到的? 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2.

4、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3.逆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你会运用吗?敢接受我的考验吗? 三. 质疑联想,拓展认识。 四巩固运用规律。 (一) 数学医院:判断正误。 2×( 6 + 5 ) = 2 × 6 + 5- - - - - ( 25 + 7 )×4 = 25 ×4 ×7×4- - - - - 35×9 + 35 = 35×( 9 + 1 )= 350 - - - - - - (二)连一

5、连: 3×17 + 5 ×17 (22 + 44)×30 (18 + 4)×6 18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3 + 5)×17 (三)做一做: 103×32 99×32 (四)巩固与发展 五. 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排球各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数学哪些问题 ? 22元 25元 六. 归纳概括

6、,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1、在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2、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

7、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生买校服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件上衣35元,一条裤子25元,买3套校服。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35 + 25)×3 = 60×3 = 180(元)、35×3 + 25×3 = 105 + 75 = 18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8、,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 (a + b)× c = a × c + b × c 3、在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的知识延伸。出示一些扩展型的练习:由102×43和37×9+63×9到 66×28 + 66×32 + 66×40再到(250115)×4和(245110+25)×4,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也可以两个数的差,也可以是三个数的和,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完整,也为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埋下伏笔。 总之,在这堂课中新的理念

9、也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充分调动起来。 篇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同学们,最近学校要举办一次合唱比赛,给我们四年级每位参加比赛的同学订了一套演出服,据老师了解学校购买演出服,每件上衣58元,每条裤子42元。问题:买这样40套演出服一共要多少

10、元? 二、探究新知: 1.这个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一下。 2.尝试解决: 3.交流方法 方法一:(58+42)×40 =100×40 =4000(元) 方法二:58×40+42×40 =2320+1680 =4000(元) 1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算法的理由。 方法一:先算出一套服装的价钱,再算出买40套一共要多少元。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40件上衣的价钱和 40条裤子的价钱,再加起来算出一共要多少元? (2)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两个算式中都有58、42、40这三个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

11、别相乘,再相加。 (3)如果将买40套演出服,改为买60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列式一:(58+42)×60 列式二:58×60+42×60 这两个算式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58+42)×60=58×60+42×60 (4)你还能写出满足上述条件的算式吗?自己写写看,然后计算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展示4组算式,问:这4组算式都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计算得到的。 利用问题情境进行解释。 用“几个几加几个几等于几个几”来说明。 (6)你能试着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 ×

12、;(+)=×+×。 (a+b)×c=a×c+b×c a×(b+c)=a×b+a×c 这一规律在数学上叫做乘法分配律。 3.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一样吗? 分小组讨论,比较。 发表意见: 乘法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只有满足这一条件,才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连乘。 三、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 (1)(a×b)×c=a×( ) (2) a×b= ( ) (3) (a+b) ×c= ()+( ) (4)11×(

13、 +18)=11×15+( )×18 2.不计算,将算式结果相等的用线连接。 25×4×1746×1721×17 85×(3028)(37+53)×18 37×18+53×18 85×3085×28 (4621)×17 25×(4×17)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1)×4 56×99+56 37×29+37+37× 4.新兴小学新购进165套课桌椅,每张课桌66元,每把椅子34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14、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方法一:(58+42)×40 =100×40 =4000(元) 方法二:58×40+42×40 =2320+1680 =4000(元)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 乘 法 的 分 配 律。 篇三: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

15、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 (3 + 2)×43×4 + 2×4 2×(11 + 9) 11&#

16、215;2 + 9×2 20×5 + 4×5 (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 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 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出示主题图

17、。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150(人) 25×(4+2) 25×4+25×2 =25×6 =100+50 =150(人)=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和,先算和,

18、再算积; 第二类:和,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和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 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 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

19、律吗? 利用 和 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 ( _ )× _ = _× _×_。 _ ×( _ ) = _× 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c = a×cb×c c×(ab) = c×ac×b 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

20、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 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 (2)25×(204)=25×_ 25×_ (3)45×955×9=(_)×_ (4)8×2773×8=8×(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2)17×17+15×16 (3)14×9+9×36(4)(24

21、+37)×8 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35+65)×17 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28×19+72×81 28×19+28×81比较,谁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4、思考题。 (1)9×47+53×9= (2)8×(125+25+5)= (3)(10003)×8= (4)125×13125×5= 讨论: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 (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