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诊疗的指南_第1页
副伤寒诊疗的指南_第2页
副伤寒诊疗的指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副伤寒诊疗指南简介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副伤寒 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 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疾病分类伤寒型,急性胃肠炎型,脓毒血症型。发病原因副伤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传播。副伤寒杆菌感染后是否发病与细菌数 量、毒力、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如胃酸过低、重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 白血症等也是造成副伤寒发病的因素。发病机制副伤寒杆菌由口入胃,如未被胃酸杀死则进入小肠,经肠黏膜侵入集合淋 巴结、孤立淋巴滤泡及肠系膜淋巴结中繁殖 ,再经门静脉或胸导管进入血流, 形成第一次菌血症。如机体免疫力弱

2、,则细菌随血流扩散至骨髓、肝、脾及淋 巴结等组织大量繁殖,至潜伏期末再次大量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菌血症,开 始出现发热、皮疹及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同时细菌可随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 各器官及组织引起病变,如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肾脓肿、脑膜炎、急性胆囊 炎、心包炎等。细菌可经胆道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或经肾脏随尿液排出。临床表现多发群体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成年人的副伤寒以副伤寒甲多 见。疾病症状潜伏期810天,少数可为316天。1. 副伤寒甲及副伤寒乙:与伤寒的表现极为类似。但病情相对较轻,病程 也较短。其临床经过可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可有如下表现: 持续高热,热型主要为稽留

3、热,少数呈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明显,舌苔厚腻,腹部不适,腹胀,可有便秘 或腹泻,下腹有轻压痛; 心血管系统症状:相对缓脉和重脉;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症患者可有 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 肝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有肝大,并发中毒性肝炎 时,可出现肝功异常或黄疸; 玫瑰疹。2. 副伤寒丙: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分为: 伤寒型:临床表现与伤寒及副伤寒甲、副伤寒乙相似; 急性胃肠炎型:以胃肠炎症状为主,病程短; 脓毒血症型:常见于体弱的儿童。起病急,寒颤、高热,半数以上病人 可出现迁徙性化脓性并发症。辅助检查1 .血常

4、规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对诊断及观察病情都有价值,其消长与病情相一致。血小板也可减少。2 .尿常规 极期可出现尿蛋白及管型。3 .粪便常规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当病变侵及结肠时可有黏液便甚至脓血便4.血培养 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以后逐渐下降,病程的任 何阶段都可获得阳性结果。对已用抗生素的患者,可取血凝块做培养。化脓性 病灶中抽取的脓液亦可检出病原菌。5 .骨髓培养 较血培养阳性率更高,可达90%以上,其阳性率受病程及 使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较小。6 .粪便培养 整个病程中均可阳性,第34周阳性率最高,达75%,但 应排除胆道带菌而患

5、其他疾病者。7 .尿培养 病程第2周后出现阳性者可达50%。8 .胆汁培养用十二指肠引流的胆汁培养,对病程后期的诊断和发现带 菌者有意义。9 .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的 O抗原、H抗原、副伤 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5种。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对伤寒 及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常在病程第1周末出现阳性,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 而递增,第45周达高峰,至恢复期应有4倍以上升高。10 .其他免疫学实验检测血清或尿中副伤寒抗原或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 ,对副伤寒的早期诊断有意义。鉴别诊断1. 病毒感染 此类患者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 大或玫瑰疹,副伤寒的病原与

6、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周内自愈。2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 一般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 有出血性皮疹。外斐反应阳性。治疗后退热比伤寒快。3 .钩端螺旋体病 本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 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数增 高。确诊有赖于相关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4 .急性病毒性肝炎 副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前者肝功能损害较轻,有黄疸者黄疸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副伤寒的其他特 征性表现,且肝炎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5 .布氏杆菌病 患

7、者有与病畜(牛、羊、猪)接触史,或有饮用未消毒的乳 制品史。本病起病缓慢,发热多为波浪型,退热时伴大汗,并有关节痛或肌痛 等症状。病程迁延,易于复发。确诊须有血液或骨髓培养出病原体、布氏杆菌 凝集试验阳性。6 .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 。 发热不规则,常伴盗汗、脉搏增快、呼吸急促等。发病2周后X线胸片检查可见 双肺有弥漫的细小粟粒状病灶。7 .败血症 少部分败血症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不增高 ,可与伤寒混淆。败 血症多有原发病灶,热型多不规则,常呈弛张热,伴寒战,无相对缓脉。白细 胞总数虽可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8 .其他 疟疾、恶性组织细

8、胞病、风湿热以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有时 需进行鉴别。急救措施对于肠道大出血者应紧急手术治疗。疾病治疗药物治疗1 .氟喹诺酮类 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完全,体内分布广, 胆汁浓度高,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用作首选。氧氟沙星300mg ,每日 23次口服,或200mg,每812小时1次静脉滴注;也可选用环丙沙星等。 疗程为2周。儿童及孕妇慎用或忌用。2 .头孢菌素类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效果较好,胆汁浓度高,复发者少,常用于耐药菌株的治疗。3 .氯霉素 氯霉素可用于非耐药菌株副伤寒的治疗。在疗程中应每周查血象2次,白细胞2.5 X109/L应停药,更换为其他抗菌药物。伴有G-6PD缺 陷的

9、患者,用药后可发生溶血。本药对带菌者无效。婴幼儿、血液病、肝肾功 能障碍者慎用。4 .氨苄西林 其适应证为:对氯霉素等有耐药的患者;不能应用氯 霉素的患者:妊娠合并伤寒;慢性带菌者。疗程不短于2周。本药优点是 胆汁浓度高。5 .其他对耐药菌株引起的副伤寒尚可选用阿米卡星及利福平等药物,但应注意其对肝、肾的毒副作用。手术治疗肠道大出血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并发化脓病灶者,如发现脓肿已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排脓。疾病预后大多预后良好。预后与病人的情况,年龄,有无并发症,治疗早晚,治疗 方法,过去曾否接受预防注射以及病原菌的毒力等有关 。老年人,婴幼儿预后 较差,明显贫血,营养不良者预后

10、也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心肌炎,严 重毒血症等病死率较高。疾病预防1. 管理传染源及时发现、早期诊断、隔离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隔离期应自发病日起至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后15日为止,或停药后连续大便培养 2次 (每周1次)阴性方可出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连续大便培养4次阴性可恢复 与食品、儿童有关的工作。2. 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饮食、管粪便,消灭苍蝇),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不进食生水和不洁食物。3. 保护易感人群流行区内的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饮食注意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无渣饮食。 退热后,食欲增强时,仍应继

11、续进食一段时间无渣饮食,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 穿孔。疾病护理护理方法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便等变 化。注意事项1 .高热 适当应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类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2 .便秘 用开塞露或用生理盐水低压灌肠,禁用泻剂和高压灌肠。3 .腹泻 可用收敛药,忌用鸦片制剂。4 .腹胀 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管排气,禁用新斯的明类药物。5 .激素的应用 对毒血症症状明显和高热患者如无禁忌可在足量有效的 抗菌治疗下短期加用糖皮质激素。并发症1 .肠出血 多出现于病程第23周,可见大便潜血阳性至大量血便。少 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可由大便潜血试验证实;大量出血时 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呈现交叉现象,大便呈柏油样便或果酱样 便,并有失血性休克的表现。2 .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因饮食不当、 饱餐或食用多渣难消化、易胀气食物所致,也可因滥用泻药、高压灌肠等使肠 道压力增高诱发。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