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体解剖生理学绪论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概念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学科。 结构是生理功能实现的物质基础,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在学习机体组成结构的基础上,理解机体及各个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二)生殖和生长发育 (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四)机体维持稳态的反馈调节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 基本组织组织为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集合而成。间质是指存在于细胞之间不具有细胞形态的物质。 根

2、据组织起源、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一、上皮组织( epithelial tissue ) 特征1、分布于表面 2、细胞多、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3、多排成层、成囊、成管、成泡。4、无血管。5、具有极性,即游离面和基底面。6、再生能力强。 上皮组织有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种(一)被覆上皮 覆盖身体表面或作为管道和囊腔的内壁,起保护、分泌、吸收、排泄、感觉、生殖等功能。 根据细胞层次可分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1、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simple squamous epithelium) 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是由一层不规则的扁平细胞呈锯齿状紧密排列而成

3、。 特点:细胞呈梭形(侧面观)或锯齿形(表面观),核椭圆,胞质少,细胞器不发达。 分布:衬于心脏、心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称内皮;衬于心包膜、胸膜、腹膜,称间皮;还分布于肺泡壁、肾小囊壁。 功能:构成光滑的表面,减少器官间磨擦,利于液体流动和物质通透。 二、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 特性:1、细胞少,间质多,纤维:有形态。 间质 基质:无形态,均质状物。2、分布广泛,不规则。3、血管丰富。4、再生能力较强:因为在系统发生上,它属于分化较低的组织。5、构造复杂功能:支持、保护、连结、营养、防御等。(一)疏松结缔组织(loose connective tissue) 又称蜂窝组

4、织,是存在于器官、组织和细胞间结构疏松的组织。 组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白细胞)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蛋白多糖、纤维粘连蛋白、组织液)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第三节 器官、系统、人体形态一、器官、系统 器官:是指由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执行一定功能的结构。 系统:许多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按一定顺序结合在一起,共同执行某种特定功能。二、人体形态 人体解剖方位: 标准解剖学姿势 垂直轴、矢状轴、冠状轴 水平面、(横切面)、矢状面(纵切面)、冠状面(额状面)第二章 运动系统 骨

5、、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运动系统。骨和骨连接构成人体的支架,称骨骼。 运动系统具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运动等功能。第一节 骨骼三、全身骨的分布概况与特征 全身206块骨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一)颅骨 颅骨的组成:颅骨由23块骨组成(不包含6块听小骨)。 脑颅:8块 额骨1块;顶骨2块; 蝶骨1块:蝶骨体内有空腔,称蝶窦; 枕骨1块; 筛骨1块,有许多空腔称筛窦; 颞骨2块,内有位听器;(二)肌的构造 肌由肌腹和肌腱构成。 肌腹位于中部,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可收缩,肌腱位于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无收缩功能。三、骨骼肌的特征 (一)展长性和弹性 (二)兴奋性、传导性与收缩

6、性强直收缩:指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重叠形式。 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第三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神经系统的进化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一、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电现象称为生物电。2、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二、神经冲动的传导(一)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不衰减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二)突触的分类图45 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图47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四)反射活动的协调1、交互抑制2、扩散3、反馈 第四节 神经系统解剖一、

7、脊髓和脊神经(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于L1水平。 儿童的平L2水平。 新生儿平L3水平。 全长45cm,占椎管的2/3。 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颈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下肢,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 ,延续为终丝。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正中线有前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沟。两侧各有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附着,前方的叫前根(运动根),后方的叫后根(感觉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节细胞是假单极神经元,其中枢突伸向脊髓形成后根。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

8、神经,出椎管。 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段:颈段C1-8,胸段T1-12,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C01。(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 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 2、灰质:呈“H”形或蝶形。  后角(后柱):主要是聚集着中间神经元,接受由后根传入的躯体和内脏的感觉冲动。 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其轴突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 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所在处,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3、白质:位于灰质周围,分为三个索:后索、前索和外侧索,内有上行或下行的传导束,能将脊

9、髓各段的传入冲动向上传导至脑,或将脑部发出的传出冲动向下传导至脊髓各段。每束均有特定的起始、行程和终止部位以及相应的功能,一般按其起止部位命名。(三)脊神经 共31对,每对脊神经都是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汇合而成。前根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侧角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或骶髓的副交感节前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因此,前根的神经纤维是运动性的;后根由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是感觉性的。由此可见,31对的脊神经全是混合神经。 二、脑和脑神经(一)脑 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脑、大脑四部分组成。1、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髓三部分。 (1)外形:腹侧观 背侧观 延髓 腹面:椎体、橄榄体、

10、舌下神经、舌咽神 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背面:薄束、楔束、第四脑室底下半部脑桥 腹面:基底部、脑桥臂、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 背面:第四脑室底上半部中脑 腹面: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 背面:四叠体(上丘、下丘)、滑车神经(2)脑干的内部结构灰质 白质 :上行、下行的传导束 脑干网状结构:P892、小脑 (1)小脑的位置与外形:位于大脑半球枕叶的下方,延髓和脑桥的背面。呈扁圆形,中间缩细称小脑蚓,两侧膨大的称小脑半球,小脑半球上面有深沟称原裂。小脑表面为灰质,称为小脑皮质,内部为白质,称为髓质。(2)小脑分叶绒球小结叶:绒球和小结,称古小脑。与调节身体平衡有关。3、间脑 位于两侧

11、大脑半球之间,内有第三脑室,下通中脑水管,上通侧脑室。 (1)背侧丘脑:为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被“Y”字形的内髓板分为三部分:前核群、内核群和外核群。 前核群:内脏活动的中继核。 内侧核群:是感觉的整合中枢。 外侧核群:是躯干四肢及头面部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的核团。 背侧丘脑的髓板内等处另有非特异性投射核团,维持大脑皮层的觉醒状态。(2)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是听觉的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是视觉的中继站。(3)上丘脑:有松果体,青春期前为抑制性腺成熟的内分泌腺,与机体的生物钟有关。(4)底丘脑:为锥体外系的中继站。(5)下丘脑:包括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等结构。自前向后分三部分:视上区、结节

12、区、乳头体区。视上区:有视上核和室旁核发出下丘脑垂体束至神经垂体的神经部,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结节区:有许多核团,统称漏斗结节核,发出纤维至正中隆起,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抑制激素。4、大脑 大脑被纵裂分为两个大脑半球,两半球之间有相互联系的连合纤维形成胼胝体。半球表面的灰质称皮质,内部的白质称髓质,髓质内的灰质团块称基底神经核,内部的腔隙称侧脑室,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1)大脑半球的外形与分叶 大脑半球可分为三个面,即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大脑半球有凸起的回,凹陷的沟,靠三条沟分为五个叶。三条沟:大脑外侧沟,中央沟,顶枕裂。五个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2)各

13、面各叶的主要沟和回半球上外侧面额叶: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 沟,额上、中、下 回。 顶叶:可见中央后沟,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颞叶:可见颞上沟,颞上回,颞横回。半球的内侧面:可见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的延续)。扣带沟,扣带回。距状沟,楔叶,舌回。半球底面:可见嗅球、嗅束。海马旁回,钩。 边缘叶。(3)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 侧脑室:借室间孔通第三脑室。 尾状核 新纹状体纹状体 壳 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 纹状体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 维持躯体姿势。 新纹状体损伤: 肌张力下降,运动过速,舞蹈症。 旧纹状体损伤: 肌张力升高, 运动迟缓,震颤麻痹。大脑髓质联络纤维:是一侧

14、半球内部联系各叶、 各回的纤维。连合纤维: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纤维,主要有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投射纤维: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升下行的纤维(出入半球的纤维),主要有内囊P91。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6层(由外到内)分子层:水平细胞,水平纤维, 星形细胞。外颗粒层:星形细胞,小锥体细胞。外锥体层:中、小型锥体细胞(联络、连合)。内颗粒层:星形细胞。(接收上行传导冲动,换元后再与其它皮质各层联系)内锥体层:大、中型锥体细胞,巨大锥体细胞称Betz细胞(下行传导)。多形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下行传导)。(二)脑神经 共12对,其中第、 对脑神经是感觉神经,第、 对脑神经是运动神经,第、

15、对脑神经是混合神经。 12对脑神经的分布区及其主要功能见表3-3和图3-47. 嗅视动眼,滑 叉 外展,面听舌咽,迷走副,舌下要记全。三、脑脊膜、脑脊液、脑血管和脑屏障(一)脑脊膜1、硬膜:硬脑膜:内、外两层,有些地方两层间形成硬脑膜静脉窦。 硬脊膜:一层。2、蛛网膜:薄而透明,与硬膜之间的腔隙称为硬膜下腔,与软膜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充薄脑脊液。蛛网膜向硬膜静脉窦内突入,形成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回流入血的途径。3、软膜:薄而富含血管,紧贴于脑和脊髓的表面,并伸入沟裂。脉络丛P96(二)脑脊液及其循环1、产生:脉络丛产生,脉络丛由软膜和室管膜突入脑室形成。2、循环:侧脑室(脉络丛)室间孔第三

16、脑室(脉络丛)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脉络丛)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渗入硬膜静脉窦。3、功能:对脑和脊髓起缓冲、保护、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和维持颅内压的作用。 (三)脑屏障:1、概念:血液与脑组织及脑脊液之间存在着限制某些物质通过的结构障碍称脑屏障。2、类型: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 脑脊液脑屏障。3、意义:保护脑,保证中枢神经系统生理环境的恒定。(1)躯干、四肢的痛、温、粗略触觉和压觉传导路 躯干 周围突 中枢突 四肢 的皮肤 经脊N 脊N节 经后根入脊髓 后角 固有核×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中 上部粗略触觉纤 丘脑腹后 经内囊 中央旁小叶维组成脊髓

17、 外侧核 后部丘脑前束(2)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头面部的 周围突 中枢突 皮肤粘膜 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 入脑桥 三叉N感 觉核 (脑桥核、 脊束核) ×或不×三叉丘系 丘脑皮质束 中央后回下部  上升 丘脑腹后 经内囊 内侧核2、本体感觉(深感觉)传导路(1)躯体四肢的本体感觉传导路 肌肉 肌腱 关节 薄束核 楔束核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丘脑腹后 中央旁小叶后部 外侧核(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反射性通路)关节 胸核 肌肉 肌腱 脊N节 中间内侧核 小脑旧皮质(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1、大脑皮质的结构特点2、大脑皮质的感

18、觉分析定位(1)体表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相当于 Brodmann分区的3,1,2区。管理特点:P103 对侧管理 投影倒置 运动灵活、感觉敏感部位相应面积大。(2)肌肉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3)视觉区: 17区。 (4)听觉区:颞横回, 41区 + 42区 。(5)嗅觉区:海马旁回、钩。(四)内脏感觉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由它的轴突末梢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是运动系统的功能单位 2. 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有神经支配的肌肉,受外力牵拉伸长时,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牵张反射类型:腱反射 (ten

19、don reflex):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膝跳反射(股四头肌),跟腱反射(腓肠肌)。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0.7ms。肌紧张 (muscle tonus):P107多突触反射(二)脑干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四)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Motor control by the cerebral cortex)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第一运动区)、6区(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其他运动皮层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P1082、 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1)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中央旁小叶前部 前角

20、运动细胞 躯干 四肢 骨骼肌前角运动细胞 (2)皮质脑干束 锥体束 皮质延髓束 交叉或不交叉 脑N运动核 眼外肌 咀嚼肌 表情肌 舌肌 咽喉肌3、锥体外系 是指除锥体系以外的管理骨骼肌运动,调节肌张力、协调肌活动、调整姿势平衡、习惯动作等的下行径路。在人类,锥体外系从属于锥体系的工作,锥体系管理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对肢体骨骼肌给予适宜的肌张力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系才能执行其精细的随意活动。锥体外系的通路有多条,概括如下:(1)皮质纹状体通路额叶顶叶皮质 新纹状体 旧纹状体 ×红核脊髓束网 红核 前角运动细胞(2)皮质脑桥小脑通路额叶 脑桥核 小脑皮质 红核枕叶 颞叶 中

21、脚 齿状核 上脚 红核脊髓束 中继后支配前角细胞四、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一) 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的形成机制暂时联系的接通3、条件反射的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缓抑制4、人类条件反射的特征第一信号:能建立条件反射的各种刺激,如具体铃声,灯光;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人与动物均有。第二信号:即语言文字,为具体刺激(第一信号)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仅人类才有,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二)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自发脑电诱发脑电 2、正常脑电图的基本波形3、脑电波形成的原理 一般认为,

22、脑电波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也就是由细胞和树突的电位变化形成的,是由大量皮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同步总和形成。脑电波的节律不同于皮质细胞本身的内在节律性活动,而是同丘脑的活动有关。 同步化: 脑电图出现低频率高振幅的波形,抑制 过程。 去同步化:脑电图出现高频率低振幅的波形,兴奋过程。 神经元的排列方向一致 4、皮层诱发电位 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感觉器官或感觉传导途径上任何一点受刺激时,在大脑皮层引出的电位变化。(三)觉醒和睡眠 (wakefullness and sleep)睡眠时间: 新生儿 18-20 h 儿童 12-14 h 成人 7-9 h 老年 5

23、-7 h睡眠表现:脑电慢波,感觉、运动、肌紧张、血压,心率慢,瞳孔缩小,体温,呼吸慢,唾液,但胃液分泌可,发汗。1、觉醒状态的维持与脑干网状结构密切相关:破坏中脑网状结构头端,保留特异感觉途径动物昏睡,脑电不能形成快波。刺激之,相反。 脑电觉醒:动物脑电由睡眠时的同步化慢波转变为觉醒时的去同步化快波,与脑桥蓝斑核前部发出的上行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有关。 行为觉醒:由中脑-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控制。2、睡眠的时相慢波睡眠 (slow wave sleep, SWS)异相睡眠 (paradoxical sleep, PS) 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sleep,REM)

24、睡眠时相的转换 反复转化约4-5次,愈向后REM时间愈长。生理意义SWS:生长素分泌比觉醒明显升高,促进生长与体力恢复REM:缺乏时出现易激动等心理活动扰乱(如动物一出现REM即唤醒,持续数天,其自然睡 眠REM时间延长),该时相脑内蛋白质合成加 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成熟,建立新的突触 联系,促进记忆与精力恢复。睡眠发生机制(四)学习和记忆1、学习和记忆的定义 简单地说,神经系统的学习、记忆以及回忆机能,就是接收、储存和再现信息的神经生理活动,这是神经网络的普遍的机能特性。2、学习的类型非结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nonassociative learning) 是一种简单的学习类型,不需要在

25、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包括习惯化(habituation)和敏感化(sensitization)。 结合型学习(associative learning)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如经典的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结合学习的种类基本上可分为条件化学习(conditioning)和尝试与错误学习(trial and error)2、记忆的类型及特征 (1)感觉性记忆:指感觉经验发生后,感觉信号在脑内的感觉区保留一个短暂时间的这类记忆。(2)短期记忆(第一级记忆):指能储存几秒到一分钟或稍长一些时间的记忆。(3)长期记忆(固定记忆和持久记忆):

26、指能储存几分钟、几小时、几天、几月或几年,甚至终生保留的记忆,包括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3、学习和记忆的原理目前已知与记忆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脑内结构有大脑皮层联络区、海马及其邻近结构、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1)感觉性记忆的机制 根据神经元活动具有一定的后作用的生理规律,即在刺激作用过去以后,神经元的活动仍存留一定时间,因此认为感觉记忆可能是借此机制而实现。(3)长期记忆的机制 一般认为,长期记忆可能与脑发生了某些化学物质的改变乃至形态结构上的改变有关。 第四章 感觉器官第一节 概述一、感受器的类型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是能量转换器。(泛指感觉神

27、经元树突的末端及其特化结构)。感觉器官是感受器和附属结构的总称,简称感官。二、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适应(四)感觉的精确度第二节 视觉器官 (眼:眼球及其附属结构)一、眼球(眼球壁和内容物)(一)眼球壁(三层) 1、纤维膜(外膜) 角膜(cornea):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和淋巴管,神经末梢丰富。 巩膜(sclera):后5/6,坚韧、白色,交界处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 2、血管膜(中膜):丰富的血管和色素。 虹膜(iris):圆盘状,有瞳孔,瞳孔括约肌(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扩张肌(交感神经支配)。虹膜的颜色因所含色素的差异而不同

28、。 睫状体(ciliary body):虹膜的后部,内有平滑肌,即睫状肌(副交感神经支配),有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改变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choroid):占后2/3,血管和色素,有营养和遮光作用。3、视网膜(retina):即内膜 视网膜盲部:贴虹膜和睫状体内面。 视网膜视部:贴脉络膜的内面, 可见盲点(blind spot)和黄斑(macula lutea)。 视网膜视部的结构:由外至内色素上皮层:由单层细胞组成,内含色素颗粒,细胞的突起能伸入到视觉细胞的周围。视觉细胞层: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紧贴在色素细胞层的内面。有感光物质,光刺激时,引起化学变化和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视

29、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都有外节,内节,胞体和终足(内突起)四部分组成。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双极细胞层:是连接视细胞和节细胞的中间神经元,其树突与视细胞联系,轴突与节细胞相联系。节细胞层:轴突向后延伸至视神经乳头处汇集,穿出巩膜,形成视神经。 此外,视网膜中还有两种横向联系的中间神经元,如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二)眼的折光系统 (refractive light in the eyes) 眼的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1、晶状体:位虹膜和玻璃体之间,双凸透镜状,无色透明,无血管,无神经,富有弹性,周围有晶状体悬韧带,连于睫状突上。 老视 白内障2、房水:由睫状体分泌产生

30、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青光眼3、玻璃体:位于晶状体的后方,透明的胶状物质,具有折光和支撑视网膜的作用。二、眼的成像与折光调节 (一)眼的成像 外界光线经由折光系统直至最后在视网膜上成像。光线通过此折光系统发生折射,计算起来很复杂,但光线在眼内折射和成像的原理与凸透镜的折射和成像原理基本相同。因此,有人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出一种假想的人工模型,将眼的折光系统简化,称为简约眼。 简约眼 (reduced eye)Listing根据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简单的等效光学模型。基本参数如下: 眼球前后径=20mm;折光指数=1.33;节点在角膜前表面后方5mm;节点至视网膜

31、的距离为15mm。平行光线正好能聚焦在视网膜上。 节点(nodal point)(二) 眼折光力调节 (accommodation of eye)6米以外:近似于平行光,无需调节6米以内:调节后,光线经折射恰好聚焦在视网膜上远点 (far point) 通常把眼处于静息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之点近点 (near point) 通常把眼作充分调节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之点2. 瞳孔的调节 (accommodation of pupils)当视近物时,瞳孔缩小,这一反射称为瞳孔调节反射或瞳孔近反射。意义:减少进入眼内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上形成的物像更加

32、清晰(三) 眼的折光异常 (abnormalities of refractive function in the eyes)近视 (myopia) 眼球前后径过长,看远处物体时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面而产生视物模糊。远视 (hypermetropia) 眼球前后径过短,远物的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引起视觉模糊。散光 (astigmatism)由于角膜不呈正球面,使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全部聚焦在视网膜上,引起物像变形和视物不清三、眼的感光功能(一)视锥细胞 (cone cell)和视杆细胞 (rod cell) 外段、内段、胞体和突触末梢(终足)(二)感光物质 视紫红质(rhodopsin)

33、(视蛋白opsin+视黄醛retinal)2. 视锥细胞的感光色素 一般分三种感光色素(红、绿、蓝) 视蛋白(与视杆细胞不同)+视黄醛。三原色学说 (tri-color theory or trichromatic theory) 假定视网膜上存在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不同的感光色素,分别对红、绿、蓝的光线特别敏感。当它们同等受到刺激时,即形成白色;其中一种单独受到刺激时,导致相应的色觉;三种细胞受到不同比例光的刺激时,则引起不同的色觉。 色盲 (color blindness)(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光感受器细胞的静息电位:-30-40 mV 机制:静息时,对Na+有较大通透性(外段) (暗电流

34、) 光照时,脊椎动物视细胞产生持久的缓慢的超极化电位 -80mV 机制:视细胞膜对Na+通透性下降视杆细胞没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故光刺激在外段膜上引起的感受器电位只能以电紧张的形式扩布到细胞的终足部分,影响终足处的递质释放。光电换能过程如下: 在暗处,外段膜的cGMP门控Na+通道保持开放构型;在光照条件下,光量子为膜盘膜上的视色素吸收,遂激活与其偶联的G蛋白,后者进一步激活磷酸二酯酶(PDE),PDE使cGMP裂解为非活性产物GMP,结果降低了cGMP的水平,导致钠通道关闭,光感受器超极化。 视网膜对图象信息的初步处理光刺激视感受器细胞®产生超极化电位®双极细胞去极化或

35、超极化®神经节细胞产生动作电位频率增加或减少®中枢四、有关视觉的几个问题1. 视力或视敏度(visual acuity) (P140) 眼睛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2. 视野 (visual field) (P141) 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外界范围. 视野的大小:白色黄蓝色红色绿色 颞侧和下侧视野鼻侧和上侧视野3. 暗适应和明适应 (dark and light adaptation)暗适应:人从亮处突然进入暗室,最初几乎看不清任何物体,经过一定时间后,逐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明适应:指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下,最初感到强光耀眼,不能视物,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力。视束中有

36、少数纤维经上丘臂至上丘和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完成瞳孔对光反射。上丘发出顶盖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主要支配颈部肌肉,完成视反射。 视觉传导路第三节 听觉器官和前庭器官 人耳有双重感觉功能,即既是听觉器官又是位置和平衡感觉器官一、耳的结构 耳分3个部分:外耳、中耳、内耳(一)外耳 1、耳廓:以弹性软骨作支架,外包绕皮肤。 2、外耳道:由外耳门鼓膜的管道。外 1/3为软骨,内 2/3为骨质,表面覆有皮肤,内含毛囊,皮脂腺,盯聍腺。(二)中耳 1、鼓膜:呈浅漏斗状,尖部叫鼓膜脐,凹向外耳道,凸向鼓室。 三层结构:外层复层扁平上皮,中层致密结缔组织,内层为单层立

37、方上皮。 2、鼓室:内有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成听骨链。 鼓室的几个开口:外耳道、卵圆窗、蜗窗、咽鼓管。 3、咽鼓管:鼓室咽鼓管咽。 4、乳突窦和乳突小房(三)内耳(迷路,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 1、骨迷路:由前向后可分为:耳蜗、前庭、半规管,互相连通。 (1)骨半规管:前、外、后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每个管具有两个脚,即一单脚和一壶腹脚,膨大的为骨壶腹,前、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总脚。 (2)前庭:为不规则的腔:后方有五个口通半规管,前下方有一个孔通耳蜗,外侧壁叫中耳迷路壁,是鼓室内侧壁,有前庭窗和蜗窗。 (3)耳蜗:位于内前方:长3 cm的螺旋管,盘2.5周而成,分为蜗顶和蜗底,中间的骨质叫蜗轴,由蜗

38、轴发出骨螺旋板,伸入到蜗螺旋管,其上部为前庭阶,下部为鼓阶。在蜗顶,螺旋板离开蜗轴形成镰状螺旋板钩。此处与蜗轴间形成蜗孔,以蜗孔勾通前庭阶与鼓阶。2、膜迷路 (1)膜性半规管:3个膜半规管有5个口通向椭圆囊。3个膜壶腹有向腔内突出的粘膜隆起称壶腹嵴,相互垂直。壶腹嵴的结构:终帽(胶质)上皮:支持细胞、毛细胞。结缔组织:有神经纤维,是前庭神经节双极神经细胞的树突,其末梢与毛细胞突触。 壶腹嵴的功能:感觉旋转变速运动。 (2)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椭圆囊借椭圆囊球囊管与球囊相通,球囊借连合管与蜗管相通,膜迷路相互勾通。两囊内有突向腔的位觉斑。位觉斑的结构:耳石膜:胶质膜上有耳石。上皮:支持细胞

39、、毛细胞。结缔组织:有神经纤维,是前庭神经节双极神经细胞的树突,末梢与毛细胞突触。 位觉斑的功能:感觉头在空中的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 3、蜗管:耳蜗内的膜性管道,横断面 呈三角形,有3个壁。 外壁:螺旋韧带上有血管,复层柱 状上皮内有毛细血管,分泌 内淋巴液。 上壁:前庭膜,两层扁平上皮。 下壁:膜螺旋,也称基底膜,有胶 原纤维形成的听玄,上有螺 旋器,是听觉感受器。二、听觉生理 声波经外耳道、鼓膜、听骨链传导至卵圆窗®内耳淋巴液和基底膜振动®耳蜗螺旋器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置的改变®毛细胞感受器电位®听觉神经纤维上传冲动的变化®听觉中枢®

40、; 听觉。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与声波的物理因素(频率、振幅、波形)有关 (一)声波在耳内的传导 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和鼓阶的外淋巴蜗管的内淋巴螺旋器毛细胞神经冲动蜗神经脑(分析)。(二)耳蜗对声音的感受和分析 function of receptive sound for cochlea 内耳淋巴液的振动®基底膜振动®耳蜗螺旋器毛细胞与盖膜相对位置的改变®毛细胞感受器电位®听觉神经纤维上传冲动的变化。 耳蜗对频率分析的机制 耳蜗是分析声音频率的器官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不同形式的基底膜的振动。共振学说 (resonance theory)

41、两种观点: 部位学说 (place theory) 冲动频率学说 (impulse frequence theory)行波学说 (traveling wave theory)行波学说 (traveling wave theory)基底膜的振动是以行波的方式进行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的行波传播的远近和最大行波的出现部位有所不同。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主要取决于基底膜上行波最大振幅所在位置。每一振动频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的行波传导范围和最大振幅区,与此区域有关的毛细胞会受到最大的刺激,相应的听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频率最高,这些不同来源和组合的听神经纤维将神经冲动传到听觉中枢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

42、音调的感觉。对高音,蜗底较窄的基底膜产生反应对低音,蜗顶较宽的基底膜产生反应基底膜是一个初级的频率分析器听觉的频率分析不是一个简单的周边过程,中枢在精确的声音辨别中起决定性作用 听觉上行传导路听觉中枢和听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其周围突至内耳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第二级神经元),该核发出的纤维大部分在脑桥交叉形成斜方体,至对侧直接或经上橄榄核上升,少部分纤维不交叉经上橄榄核在同侧上升,两部分纤维汇合成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纤维主要止于下丘,再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少数纤维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发出的轴突组成听辐射,经内囊投射至颞横回。听反射中枢

43、在下丘,下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神经元发出纤维参加组成顶盖延髓束和顶盖脊髓束,止于脑干运动神经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完成由声音引起的转动头、眼的听反射。三、前庭器官及其生理功能1. 前庭 (vestibule)椭圆囊(utricle)和球囊(saccule) 囊斑(macula) 耳石(otolith) 耳石器官 2. 半规管semicircular前、后、外半规管 壶腹(ampulla) 壶腹嵴(ampullary crista)(二)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它的作用1. 椭圆囊斑和球囊斑的功能(三)眼震颤和前庭反应 nystagmus and vestibular response

44、 眼震颤:指机体旋转时可出现眼球不随意的颤动。水平半规管受刺激,引起水平方向的眼震颤上、后半规管受刺激,引起垂直方向的眼震颤前庭反应前庭植物神经反应:当前庭器官受到过强刺激,或刺激未过量而前庭机能过敏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反应。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出汗、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美尼尔氏综合症 (Menieres syndrome)第五章 血 液一、体液与内环境约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 40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20:血液 4 、组织液 15 、淋巴液、脑脊液等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45、:细胞生存所处的细胞外液环境内环境、外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相对稳定性及其生理意义 稳态 (homeostasis) 细胞进行正常活动的必要条件;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等调节机制对各种物质代谢和各器官的生理活动进行调节的结果。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blood volume)血浆 (Plasma) 55%血细胞 (Blood Cells)红细胞 (Red Blood Cells or Erythrocytes):45%白细胞 (White Blood Cells or Leucocytes)血小板 (Platelets or Thrombocytes)(二)血量机体中血液

46、的总量,即血浆量和血细胞量的总和。循环血量、储备血量体重的7-8%,M:5.0-6.0 L;F:4.5-5.5 L血量的相对稳定(意义、机制)三、血液的主要生理机能运输机能:氧、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激素、二 氧化碳等防御机能:吞噬、免疫和止血止血机能:维持稳态:调节体温,缓冲酸碱平衡一、血浆的化学成分水:90%以上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无机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葡萄糖、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脂肪酸、激素、维生素、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氨等气体血浆蛋白血浆成分的7-9%(65-85g/L)分类:盐析法 白蛋白(albumin):调节血浆和组织液间的渗透压 球蛋白(globulin):参与脂类和脂溶性物质的运输;参与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参与血液凝固(一) 血浆渗透压 (Plasma Osmotic Pressure)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通过半透膜吸收膜外水分子的一种力量,其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分子或颗粒的大小无关。血浆渗透压约为313.8 mosm/kgH2O,相当于5330 mmHg,或708.9 kPa。mmHg,mosm(毫渗透克分子,milliosmole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无机盐、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