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研究演讲范文李金强刘涛内容提要:刑讯,发诸西周,几经变革,终乎清末变法,存续几 千年,成为中华法系一大特征;其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历史 历史客观性,但其主流的消极性却一直影响着后世的司法 制度,包括我们当今的司法观念。刑讯作为中国古代断狱 的一种手段,因其产生甚早,流传久远,而为中国法制史 研究者所关注。然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意欲从刑 讯制度的产生及其沿革入手,进而探寻刑讯制度产生的原 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以期对该制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 认识。“刑讯者,讯问狱囚以刑求之之谓。”也就是说,刑1=1讯是借用行刑的方法来审问人犯,从而查明案件真相的一 种司法手段。但这种说法也有不确
2、之处,因为在中国古代 刑讯的对象不仅限于“狱囚”,同时也可适应于“告人”。 依唐律,被告受讯而被拷,拷限满而不首者,则反拷“告人”,即准前人(被告)拷仗数,反拷“告人”。刑讯最早见诸文字是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狱讼。”这里的“掠”就是指刑讯。因此,“从礼记记载的内容来看,西周是已有刑讯还是较为可信 的。”在秦代,近年出土的秦律治狱律一审理案 件“毋治掠为上,治掠为下。” 二 “讯狱必先尽其言, 毋庸辄诘。其辞尽,及以诘者诘之,复诘之。”“更言不服” 依律“治掠”。可见秦代训囚用刑。另据史记李斯传 说李斯被“榜掠千余”,广雅篇说“榜,击也。”苍颉 篇注说“掠,问也。”这是秦
3、代已有刑讯的又一证据。至 于汉代,夏侯婴与高祖善,因戏伤婴,婴自告情,谓未受 伤,告者不服,移狱,婴以此坐笞掠数百。”又,汉宣帝即 位,路温舒上书肯陈尚德缓刑,在他谈及当时狱吏所施行 的拷问时曾说:“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 则饰词以视之。”可见刑讯拷问在汉代已较为普遍。可是我 们考察上述材料来源,可以发现,除李孚甲在其中国法 制史及引论中提及秦律治狱律一材料外,其余材 料皆出自史传,因此学界通说认为,刑讯作为一种制度而 著之于律令,始于南北朝时期。“就刑讯之制而言,秦汉刑 讯不见于律令,或为法官一种淫威,如秦之“榜掠”是也; 或默认之事实。,至于汉景帝捶令之设,原为笞罪之 刑具,
4、非为拷问之设,吏滥用之,非本意也,南北朝以刑 讯著之律令。” “惟刑讯著之于律令,则始于南朝梁之所立 之测罚,陈承之。”所谓“测罚”即“凡系狱者,不即答款, 应加测罚应测罚者,先参议牒启,然后科行,断食三 日,听家人进粥二升。”自梁以后,刑讯正式为律所规定,开始了刑讯制度化 的历史。“北魏鞫囚限于杖五十,历北齐、北周至隋,各有 其刑讯之制。”在此期间,各朝刑讯之制虽有不同,但总的 趋势是日渐严酷。延至唐代,中国封建法制的各种制度臻 于完备。唐律首先规定了刑讯适用的前提:“先备五听, 又验诸证言,事状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拷掠”。唐律 疏义断狱“讯囚察辞”条规定了刑讯立案的程序,'立 案
5、见在长官同判,然后拷讯。若充使推勘及无官同判者, 得自别拷。”由此条可见,在一般情况下,司法官在行刑前 首先要立案,并由所在长官共同审讯。关于刑讯的实施和 禁止,在唐律疏义“拷囚不得过三度”条中也有规定: “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总数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 所犯之数。”“决罚不如法”条规定:“决杖者,背、腿、臀 分受。须数等,拷讯者亦同。”关于刑讯的禁止主要体现在 “议清减老少疾不合拷讯”条,该条主要规定了禁止刑讯 的特殊对象,即享有议、清和减等特权的人员,70岁以上 的老人和15岁以下的孩子,身体残疾者等。唐代虽然对刑 讯制度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但由于中国古代断狱过分依 仗口供,一些官吏为案
6、件速决或为贪求贿赂,即使在唐代 酷吏枉法,竟以酷刑讯囚之事也是司空见惯。据史记载, 高宗时官吏以残酷为能。以致于将人犯不卸枷锁打死也不 受追究。武则天登基以后,任用来俊臣等酷吏掌典大狱, 不问案情轻重,动辄对人犯行灌耳、囚于地牢之刑。尤为 甚者,酷吏竟将人犯盛于瓮中,周围架火烤炙。两宋之时, 刑讯制度宽猛不一,宋太祖时,对刑讯的使用作了较为严 格的规定。“今诸州获盗,非状验明白,未得治掠,其当讯 者案具白长吏,得判及讯之,凡有司擅掠者,论为私罪。” 但是到了南宋法纪松驰,刑讯之制又趋于严酷。元代规定, 除非对强盗,不得施以酷刑。对情节严重的犯罪,如果需 要加以刑讯,必须有长贰僚佐会议立案,并且
7、元代规定了 不得法外用刑,治罪。明承唐律,严格规定法官拷问人犯 的责任。嘉靖年间,规定对于杀人、盗窃、抢夺等严重犯 罪而故意不招的,用严刑拷讯,其余的犯罪则使用鞭、扑 等一般刑讯。明袭唐律,清又袭明,历朝严审刑官滥用刑 讯之禁。康熙时禁止大镣、短夹棍、大枷的使用。满清末 季,西风东渐,外迫于西方列强之势,内困于积贫积弱之 弊,清末变法修律,19xx年拟定大清现行刑律,19xx 年奏进,19xx年颁布施行,这在中国法制史上才第一次明 令废止了刑讯的使用。历时几千载,历朝十数代,发诸西周而终乎清末变法 的刑讯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虽时有存废之争,但还是存 续了几千年,并成为中华法系的一大特征,这不能
8、不使我 们对该制度生成和存在的原因进行追问,刑讯制度产生和 存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原因大致有二:第一,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思想基础是儒家的“慎刑” 思想。儒家的“慎刑”思想不仅要求法官严格司法,不可 违法用刑,造成滥刑,还要求被审讯人自己承认有罪或相 关的犯罪事实,做到心服,把客观的犯罪行为与被审讯人 的主观认罪态度结合在一起。早在儒家的经典周礼中 已有论述,而且还把它作为一种对司法官的要求。周礼、 秋官载: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 讯之,至于旬及弊之。”这里的“用情讯之”就是要被审讯 人心服。对此后人作了说明论述,贾公彦认为:“以囚所犯 罪附于五刑,恐有枉滥,故用情讯之
9、,使之真实。”丘俊 说:''既得其罪,附于刑矣,恐其非心服也,又从而情以讯 之其谨之又谨如此,此先王之世,天下所以无冤民也 欤? ”可见“用情讯之是为了做到心服,而心服及至于 “无冤”,这是中国儒家“慎刑”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断罪必取输口供”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审判的一 条原则。在大部分刑事案件中,被告人的口供是必不可少 的证据,没有口供就不能对被告人定罪。古代的口供同现代意义上的被告人陈述有所不同。现 代意义上的被告人陈述除包含口供外,还包括被告人对被 指控内容的辩解,而古代的口供则专指被告人对指控事实 的辨认,因而口供又被指称为“首实”。口供之所以在我国 古代司法
10、中如此重要,除上文提及的“慎刑”思想一点外, 笔者认为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口供是被告人对 所犯事实的交代,由于司法官存在着这样一个先入之见, 即他们相信没有一个无罪的人会自诬有罪,因此他们认为 口供本身的证明力比其他证据强。二是中国古代地方上司 法行政不分,行政官员兼理司法事务,这就导致了地方上 司法力量非常薄弱,而司法力量的薄弱又导致了在刑事诉 讼中司法官员倾向于对被告进行有罪推定,一起案件发生 后,司法官员只有尽快收集到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有 罪,才能结案,而法律给予他们的办案期限又非常有限 (如唐律规定办理徒以上的案件须30日内审结),司法官 员很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重新收集各
11、种相关证据,为 按时结案,只好求助于被告人的供认。可以说“司法力量 薄弱导致有罪推定,再导致片面追求被告口供,这正是中 国古代大部分刑事案件办案要过程的写照。”第二,神明裁判在中国昙花一现,在古代科技不发达、 刑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刑讯成为无奈的选择。神明裁判 制度,亦称神示证据制度,它是人类社会早期司法活动中 经常釆用的查明案件真相的重要方式。神明裁判借力于 “神意”,“低级文化之人民,信仰神有超自然之力,支配 人事,降临祸福,赏罚邪正;故在原始社会,关于法律事 项有争议时,往往祷神而乞其裁判,或窥神意而裁决其曲 直。受裁判者,以信仰神祇之故,不仅衷心服从,且恐背 之而受罚;在强制执行机关不
12、完备之原始时代,此为确保 裁判之效力最适切的方法。”中国古代社会早期,神明裁判 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夏商时代,神权法思想盛 行,统治者每遇大事,都会通过特定手段去获取神的旨意。 有史可考的商代司法审判中,便不乏这样的记载。根据这 些记载,司法官员获得神谕的主要方式有占卜、水、火考 验等。卜辞中“兹人井(刑)不? ”就是卜问对于一个既 不能肯定其有罪,也不能肯定其无罪的人,施以刑罚。西 周时期,神明裁判的色彩越来越淡,司法官在审理疑难案 件时一般会令双方当事人进行宣誓。到了春秋时期,司法 过程中的神明裁判已大为减少。旧中国以后,在正式的司 法程序中神明裁判已无地位,除了偶尔被用来诱供之外
13、, 单纯神明裁判的结果本身不允许作为定案的依据。与西方 社会相比,中国古代正式司法活动中排斥神明裁判的年代 要早的多。欧洲以决斗为主的神明裁判方式,在法国从公 元5xx年开始一直持续了 1000多年;英国从1066年到1 819年决斗一直是正式的司法程序之一。中国的神明裁判之 所以昙花一现,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士 大夫主流是不太相信鬼神,不愿借鬼神进行司法活动,这 样,神明裁判的过早隐退也就顺理成章了。神明裁判过早 隐退,而作为司法审判,特别是刑事审判手段的刑侦技术 又没有发展,这势必造成刑事审判过程中证据的收集和质 印的空白。如此,中国古代司法活动通过拷掠来逼取口供 的刑讯制度
14、的出现并且大行其道也就不难理解了。刑讯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法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 为历史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 我们认识过去,更有益于我们把握未来。当我们今天再对 刑讯这一尘封日久的制度做些检省的话,我们该对它置措 何辞呢?下面笔者将针对个别学者的观点,阐说一下自己 的看法。中国古代刑讯制度的主流难说是积极的。中国古代刑 讯制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的学者坚持认为是积极 的。笔者对这种观点不敢苟同。该论者为佐证自己的观点,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一“中国古代司法官的审判 水平参差不齐,'严明者'为数不多,不用刑讯不足以帮助 他们及时结案。” 二 “中国古
15、代刁民不少,不用刑讯不 足以使他们招供。” v三“中国古代的刑侦技术有限,如 果不用刑讯,一些疑难的犯罪线索和证据就难以发现。”难道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借用以上三个角度做 一番重新审视。首先,中国古代司法官的审判水平参差不 齐,这是事实;“严明者”为数不多,也可能是事实。但由 此并不能必然推导出中国古代的刑讯制度的主流具有积极 性!人有智愚,这是自然的铁律,非独司法官如此,其他 职业的从业者也是如此;非独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非 独中国如此,外国亦是如此。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基 层法官队伍大致有下面三个一是正规院校来的学法律,或 非法律的毕业生这类人数都不到10%;二是从当地招考 或政
16、府其他部门调入法院的,这类人数约有30%;其它则是 复转军人,大约超过50%。”在如此复杂的法官构成人员中, 我们又怎能轻易断言中国今天的司法官会比中国古代的更 水平齐一?我想即使“刑讯积极论者”也不会赞同面对今 天的现状我们要重新招回刑讯之魂吧?所以我认为用中国 古代司法官水平参差不齐,“严明者”不多,不用刑讯不足 以帮助他们及时结案来佐证刑讯的积极性是站不住脚的。其次,“积极论者”用以支撑其观点的又一根据是“中 国古代刁民不少,不用刑讯不足以使他们招供。”在此姑且 不说论者的这一说法有无统计学上的依据,单就“刁民” 一词不应属于严格的学术语汇的范畴。“贫困”、“受教育 的人数不多”就势必造就“刁民”吗?你怎么去证明“知 书答理”之士就一定是淳朴敦厚之人?不能证伪的命题, 其本身极有可能就是一个伪命题。再次,论者还说''中国古代的刑事侦查技术有限,如 果不用刑讯,一些疑难的犯罪线索和证据就难以发现。”刑 侦技术的不发达可能是刑讯制度产生的诱因之一,但是却 不能以此作为论证中国古代刑讯制度主流合理性的依据。 说中国古代的刑事侦查技术手段有限是对的,但这只是与 现代发达的刑侦技术纵向相比,横向比较结果又如何呢? 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半年工作总结模板
- DB2201T 62-2024 肉牛运输应激综合征防治技术规范
- 职业导论-房地产经纪人《职业导论》押题密卷1
- 房地产经纪操作实务-《房地产经纪操作实务》押题密卷1
- 人资年度工作总结模板
- 农学硕士答辩指南模板
- 年度目标达成总结模板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六)(含答案)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食堂厨具定制设计与安装合同2篇
- 提优精练08-2023-2024学年九年级英语上学期完形填空与阅读理解提优精练(原卷版)
- 小学英语时态练习大全(附答案)-小学英语时态专项训练及答案
- 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规程(试行)
- GA 844-2018防砸透明材料
- 化学元素周期表记忆与读音 元素周期表口诀顺口溜
-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新版)课件
- 钼氧化物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
- (完整word)2019注册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三科试习题及答案
- 《调试件现场管理制度》
- 社区治理现代化课件
- 代持房屋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