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_第1页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_第2页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_第3页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_第4页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摘 要】从全业务运营的背景出发,提岀全业 务承载传输网的概念。之后通过逐层分析,梳理出全 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光缆、机房、设备三个方面的 演进思路;而后,在演进思路的基础上,对光缆、机 房、设备的具体演进措施作出建议,最后对全业务承 载传输网的部署效能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全业 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在建设初期会导致投资增大,但 从长远而言可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关键词】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机房下沉接入层 裂化doi: 10.3969/j.issn.1006-1010.2016.05.015 中图分 类号:tn915.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

2、10 (2016) 05-0069-06引用格式:钟嘉健,张华荣“全业务承载传输 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j.移动通信,2016,40(5): 69-74.1背景一一“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理念的提出随着全业务运营牌照的发放,运营商之间的业务 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站在全业务的视角,进行 传输承载网的规划与设计,成为运营商的关注焦点。 一个高效的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成为了运营商“降本增 效”以及最大化获取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理念的出现有其特有的历史原 因1。以中国移动为例,早期仅有移动业务的经营牌 照,为此中国移动构建了一张完备的基站传送网。随 着2013年底中国移动取得宽带数据业务的

3、营业牌照, 中国移动又另外建设了一张宽带传送网,两张传送网 分别承载不同业务。而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其情况则 是大致相反,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理念正是针对上述 情况而提出的。为实现全业务统一承载的目标,三大 运营商针对各自网络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发展战略: 中国移动提出一张光缆网的改造与融合6;中国电信 则以夯实光网基础作为规划重点,全面支撑宽带、基 站等业务承载;中国联通以满足固定网和移动网业务 为目标,力求打造结构合理、容量充足的本地光缆网。直观而言,部署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优势显而易 见,所有业务通过同一套传输网络进行承载,能有效 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然而传输网体量 大且涉及范围广

4、,要实现现网架构向全业务承载传输 网架构转型,是一个涉及全网各层次的重大调整。因 此,对运营商而言,理清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的总 体思路、明确部署的具体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 意义。2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核心思路2.1全业务光缆网为实现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目标,首先无法 绕开的是基础资源,即在光缆网络层面实现业务的统 一承载。现阶段并存的两张网络,基站传输网及宽带 传输网,其最大差异在于二者的光缆网络架构不同1, 4o如何实现基站光缆网与宽带光缆网的融合,是构 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关键第一步。图1是某运营商某地区的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 网示意图。可以看出,现有的基站光缆网,其覆盖范 围较

5、大较宽泛(或者说覆盖范围的概念相对模糊),基 站接入环的上联点位于汇聚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较远; 而对于现有的宽带光缆网,其覆盖范围则相对较小较 明确(明确覆盖相邻的若干个小区),宽带环的上联点 位于olt机房,离末端客户较近。由于现网基站光缆 网和宽带光缆网在覆盖范围差异较大,导致二者的拓 扑形貌差异较大。如何通过融合的手段,构建一张全 业务光缆网,抑或避开融合的困难,而采用新建的方 式建设全业务光缆网,这既是全业务光缆网构建的关 键点,亦是其困难点。这将作为全业务光缆网演进的 具体举措,在下文重点论述。2.2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要求构筑一套全业务光 缆网,而全业务光缆网

6、的部署,则又会进一步导向机 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是全业 务承载传输网思路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根源同样来自 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在覆盖范围与网络拓 扑上的差异。现有的基站光缆网覆盖范围大,汇聚机房离末端 接入点远;而现有的宽带光缆网则覆盖范围小,olt 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近。由于这一差异,要实现同一段 光缆同时承载基站以及宽带数据,唯有要求机房进行 下沉,从而使该段光缆的末端成端下沉至现有olt机 房的深度。形象地说,即汇聚机房向olt机房的下沉 深度“看齐”。下沉后的机房,在地理位置上与原来的olt机房 相当,参照olt机房明确覆盖若干小区的思路,下沉 后的机房应明确其

7、覆盖范围,只是覆盖对象从宽带用 户拓展到基站、宽带数据的全业务范畴。而从另一个 容量的角度而言,既然基站、宽带数据等所有业务均 由同一段光缆承载,由于光缆的纤芯资源有限,它所管辖的范围必然局限于某一片区。这也必然会导向片 区化覆盖的理念。为下文叙述方便,现对机房统一定义如下:对于现有的位于网络较核心位置的机房,仍然称之为汇聚 机房;因机房下沉而新设的机房,则统称为接入机房。对于现有的olt机房,其功能定位则应趋于接入机房。2.3接入层裂化2全业务光缆网会导向机房下沉,而机房下沉则又会导向接入层裂化。整个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是光 缆、机房、设备等传输网元素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每个环节相互关联。

8、从直观上看,接入层裂化与整个通信网络扁平化 的思路背道而驰。但对于传输网而言,各个运营商的 现网汇聚节点层面较高,离客户接入较远。因此,扁 平化反而会加大业务建设难度、增大投资及基础资源 消耗。有见及此,在传输网的层面,演进方向似应以 继续靠拢业务节点为宜(即机房下沉),同时通过逐层 收敛(即接入层裂化),缩短末端业务接入距离。对于接入层裂化的必要性,从网络架构而言,机 房下沉后,新增的接入机房层级覆盖管理最末端的一 个片区,即末端片区的基站环、宽带环上联至接入机 房后即会终结。此时接入机房下挂的基站环、宽带环, 与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汇聚机房之间存在着一个架构 真空地带,也就要求在最末端的接入

9、环上层新增一层 架构,起承上启下作用。 而从承载容量而言, 机房下沉后,新增的接入机房与原来的汇聚机房相比, 覆盖片区缩小,环规模(如基站节点数)也必然随之 缩小,原来的一个大基站环将会被拆分成众多小基站 环。因此,从容量上来说也有必要引入一个中间层级, 在末端接入环与汇聚环之间起向下收敛、向上汇聚的 作用。接入层裂化后,对于作最末端业务接入的层级, 下文统称为二级接入层;针对二级接入层作初步收敛 的层级,则统称为一级接入层。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 构转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3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演进措施3.1光缆网演进措施(1)主干光缆网建设光缆网络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的演进主要有 两种方式:一是建

10、设连通光缆,连接现有基站光缆网 及宽带光缆网这两张网络4;二是按全业务承载传输 网的思路规划,重新布局、新建既面向基站业务又面 向宽带数据的全业务光缆网。直观上,建设方式一“新建连通光缆”成本较低, 且能利旧现有资源。但事实上,由于现网基站光缆网 和宽带光缆网的拓扑形貌差异较大。简单地通过新建 连通光缆连接两张光缆网络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全业 务承载传输网的统一融合。另一方面,建设方式二“全盘新建方案”表面上 投入较大,且对现网改动多。但根据实际运维经验, 同时考虑现有的业务增速,正常而言一段主干光缆的 纤芯在12年内基本会被消耗完毕(正好为12个 网络规划建设周期)。因此,全盘重新新建的方式实

11、际 上并不会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大调整。上述两种方式各有其适用场景。方式一适用于现 有主干剩余纤芯较多的场景;除此之外,似应采取方 式二“全盘新建”为宜。此时,存量的主干光缆纤芯 (基站主干、宽带主干)用于过渡时期。剩余纤芯消 耗完后,原有的两张光缆网变成存量自然消亡。(2)主干光缆纤芯分配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基本思想之一在于一套光缆 网络进行全业务承载。因此,光缆中的纤芯分配是演 进措施里的重点。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接入主干光缆的纤 芯分配方式总体需基于“共享+独享+备用纤芯”的原 则。其中业务开通方式有“独享纤芯开通”、“独享纤 芯+共享纤芯开通”、“共享纤芯开通”这3种,具体如 图3所

12、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开通方式的选择主要考 虑业务的密集程度。对于业务较密集的区域,一个分 纤点覆盖的片区已有多个物理点,则采用独享纤芯的 开通方式;对于业务相对稀疏的区域,各个物理点较 为分散,由不同的分纤点对应进行覆盖,则采用共享 纤芯的开通方式;而“独享+共享”的方式,则是上述 两者的折衷情况。3.2机房网演进措施(1) 新架构下的机房定位及配置建议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新体系下,原有的机房将 分化成汇聚机房及接入机房两类。二者在新体系中将 各自存在其不同的功能及定位。接入机房:在现有的传输网架构下,机房距离末 端业务点过远。故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下,需要 作机房下沉。新建的下沉机房

13、所产生的机房层级即定 义为接入机房,其作用在于单个片区内所有业务的接 入。基于其末端业务接入的功能定位,建议接入机房 主要配置小容量ptn/ipran、olt/盒式olt、pid波分 等一级接入层设备。汇聚机房:向下对接入机房实现业务收敛,向上 对核心机楼实现互联的机房节点,基于其向下收敛/ 向上汇聚的功能定位,建议汇聚机房主要配置中容量 ptn/ipran、olt、小容量otn等汇聚层设备。(2)片区化覆盖的具体演进探讨如上文所述,对于下沉后的机房(即接入机房), 从地理及光缆容量的角度考量,都要求转向片区化的 覆盖思路。接入机房的作用在于满足一个片区内基站、 wlan、集团专线、家庭宽带等

14、各类业务接入需求。因 此,片区范围大小的确定,须以区域内业务密集程度 及客户分布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同时结合行政区域、 自然区划等综合考虑。覆盖面积可作为参考指标,但 不建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安全考量,建议设置 两个或以上的接入机房辐射同一片区的全业务接入点, 从而实现双归上联,提高网络安全性。而对于现有的位于网络较核心位置的机房(即汇 聚机房),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后,汇聚机房不再 直接面向末端接入业务,因此传统意义上业务覆盖的 概念将被弱化。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汇聚机 房的作用是对接入机房实现业务收敛,因此汇聚机房 的覆盖意义将主要针对接入机房。根据现有业务及其 增速估算,同时考

15、虑到安全因素,建议每46个接入 机房设置两个或以上的汇聚机房进行辐射,从而实现 双归上联,提高网络安全性。3.3设备网演进措施(1)一级接入层的引入引入一级接入层的作用在于对二级接入层进行初 步收敛。由于二级接入环终结于接入机房(通过接入 机房上联),因此一级接入环的搭建目的就在于对若干 接入机房进行串接,并部署设备实现组环。一级接入环搭建完成后,通过下挂的业务接入环 (或链)接入业务,组成二级结构。综合容量及安全 性进行考虑,对于每个一级接入环所带二级接入环/ 链的数量应作一定限制,建议每个一级接入环下挂的 二级接入环/链不宜超过3个。从容量上而言,由于客户侧(即二级接入环/链) 以配置ge

16、 ptn/ip ran设备为主,因此,一级接入环 宜采用大容量的接入层设备进行组环(如10ge接入 设备),从而在容量上满足二级接入环/链的收敛需求。(2)二级接入层下的全业务接入1)基站接入基站接入的思路主要以接入端是否设置传输接入设备为界限而分成两类:对于基站侧设置有接入传输 设备的情况,传输设备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 后,利用主干光缆纤芯双边连接组环,上联至接入机 房;对于拉远站(bbu/rru拉远)的情况,无线拉远 设备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通过主干光缆 的独享纤芯单边连接至拉远源端,实现站点的开通。 2)数据业务接入(集团专线、家庭宽带)9-10对于数据业务而言,其接入思

17、路基本统一,即接 入点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通过主干光缆 的独享纤芯单边上联。唯一的区别点在于接入点的上 联归属:对于接入点设置有传输设备的情况,设备上 联至接入层网络;对于接入端为设备拉远的情况(如 onu、光口拉远),则上联至拉远源端。4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效能从部署效能的角度而言,由于传输网络体量大、 涉及范围广,因此任何传输网络架构的改变,在初期 都必然需要较大的启动投入,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 署亦不例外。但从长远而言,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 署可对业务接入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改造初期的投入,与上文光缆 网、机房网、设备网的演进举措一一对应。此外,考 虑到建设难度

18、等因素,其中又以新机房选点所引起的 资源投入(包括投资、人力等资源投入)最大。从长远而言,部署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所起到节能 增效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投资增效及业务开 通效率增效。投资增效主要反映在后续城域传输网络的建设上。 所有业务通过同一套光缆网进行承载后,实际上减少 了光缆的重复投资;进而,由于光缆建设量的减少, 又节约了管孔的消耗,从而间接降低了管道投资。业务开通效率增效可直接反映在客户满意度上。 机房的下沉缩短了末端接入距离,一方面降低了接入 光缆及管道的投资;而更为重要的是,从客户体验上 而言,末端接入距离缩短意味着业务开通时间缩短, 从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5结束语在“提速降费”的国家政策指引下,如何以低成 本进行通信网络的建设已经成为各运营商最为关心的 话题之一。结合现阶段全业务运营的形势及挑战,构 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无疑是各通信运营商降本增效 的其中一个重要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