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29年,德国的年,德国的 Werner Forssmann 在自己的身上完成了首例心导管术在自己的身上完成了首例心导管术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41年,纽约年,纽约Bellevue医院的医院的 Frdrick Cournand 和和 Dickinson Richards 首次将心导管术用于诊断,测定心排血量,心导管术的安首次将心导管术用于诊断,测定心排血量,心导管术的安全性得到证实全性得到证实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53年,瑞典的年,瑞典的 Sven Ivar Seldinger 发明了发明了 Seldinger 穿
2、刺技术穿刺技术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Forssmann, Cournand 和和 Richards 获获195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58年,美国年,美国Cleveland的儿科医师的儿科医师F. Mason Sones在向在向1例瓣膜病患者的主动例瓣膜病患者的主动脉瓣注射造影剂时,意外地将造影导管插入了右冠状动脉并注射了脉瓣注射造影剂时,意外地将造影导管插入了右冠状动脉并注射了30ml造影造影剂,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从此开始剂,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从此开始 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1964年,美国放射科医
3、生年,美国放射科医生 Charles Dotter 发明了介入球囊血管成形术,发明了介入球囊血管成形术,最早用于治疗股动脉狭窄,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时代最早用于治疗股动脉狭窄,开创了介入治疗的时代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 1966年和年和1967年,澳大利亚的年,澳大利亚的Kurt Amplatz和美国的和美国的Melvin P. Judkins分别设计出冠脉造影专用导管,改进了导管尖端形状、弧度和插入技术分别设计出冠脉造影专用导管,改进了导管尖端形状、弧度和插入技术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冠状介入治疗的历史1972年,年, Andreas Gruentzig 发明了适用于冠状动脉的球囊导管
4、,发明了适用于冠状动脉的球囊导管,1977年年9月月15日,在苏黎世进行了第一例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日,在苏黎世进行了第一例经皮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阜外医院分别于阜外医院分别于19731973和和1986198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冠脉造影及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选择性冠脉造影及PTCAPTCA治疗治疗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提供的信息造影提供的信息 冠心病诊断冠心病诊断:了解冠状动脉有无固定狭窄,确诊CAD 冠状动脉畸形冠状动脉畸形:开口与走行无变异、肌桥、血管瘤、血管瘘 冠状动脉血流冠状动脉血流:TIMI 血流分级 心肌灌注情况心肌灌注情况
5、:TMPG 组织灌注分级 决定能否血运重建决定能否血运重建:狭窄部位、范围、程度 评价血运重建风险评价血运重建风险:病变评分等 血运重建随访血运重建随访:有无再狭窄等判断有无病变、病变特点;二是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冠脉造影的穿刺途径19891989年,加拿大医生年,加拿大医生 Campeau Campeau 首先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首先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19921992年,荷兰医生年,荷兰医生 Kiemenij Kiemenij 首次经桡动脉进行首次经桡动脉进行PCIPCI治疗治疗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系统主动脉窦与冠脉开口主动脉
6、窦与冠脉开口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冠状动脉解剖学冠状动脉解剖学左冠状动脉解剖左冠状动脉解剖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冠状动脉主干(LMLM):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0.2-4厘米,行至前室间沟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发出中间支。 前降支(前降支(LADLAD):沿前室间沟走行,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止于膈面。l 室间隔支(S):几成直角发出,S1较粗大,越近心尖越细小,12-17支。l 对角支(D):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般有2-6支,逐渐变细,粗大的对角支可与前降支相似或更粗大。 回旋支(回旋支(LCXLCX):几成直角起自LM,向后下至左
7、房室沟,止于膈面。l 钝缘支(OM): 1-4支,OM1较粗大,以后逐渐变细。l 后降支(PDA):约10%的LCX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正常左冠状动脉正常左冠状动脉 起源右冠窦中部,行于右房室沟,供应右房、右室前壁与左室下后壁。l 圆锥支圆锥支:约半数发自RCA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室圆锥到达肺动脉瓣。l 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约50%窦房结动脉起源于RCA近端右上方,与圆锥支径路相反。l 锐缘支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l 远端分为远端分为2 2支:支:p 后降支后降支(PDA)(PDA):于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p 左室后支左室后支(PL)(PL):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
8、行至心尖发出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右冠状动脉解剖右冠状动脉解剖正常右冠状动脉正常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解剖示意图冠状动脉解剖示意图1.左主干12.圆锥支2.前降支近段13.右冠状动脉近段3.前降支中段14.右冠状动脉中段4.前降支远段15.右冠状动脉远段5.第一对角支16.房室结动脉6.第二对角支17.后降支7.回旋支近段18.左心室支8.回旋支远段19.右心室支9.钝缘支20.锐缘支10.后降支21.室间隔支11.窦房结动脉22.左房支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投照体位以图象投照体位以图象增强器的位置而增强器的位置而定,即从图象增定,即从图象增强器位置来观察强器位置
9、来观察心脏,而不是根心脏,而不是根据球管的位置。据球管的位置。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冠状动脉造影的常用投照体位 正位正位:图象增强器直接对着胸骨 左、右侧位左、右侧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其X线与正位垂直 左、右前斜位左、右前斜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左侧或右侧且斜向观测心脏 头、足位头、足位:图象增强器分别位于受检者的头部或足部 右前斜右前斜+ +头位(右肩位)头位(右肩位):从受检者右肩观测心脏 左前斜左前斜+ +头位(左肩位)头位(左肩位):从受检者左肩观测心脏 右前斜右前斜+ +足位(肝位)足位(肝位):从受检者肝区观测心脏 左前斜左前斜+ +足位(脾位、蜘蛛位
10、)足位(脾位、蜘蛛位):从受检者脾区观测心脏左冠造影常用投照体位左冠造影常用投照体位左前斜(左前斜(LAO) 30+ 头位(头位(Cra) 20 (左肩位)(左肩位)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正位(正位(AP)+头位(头位(Cra)观察LAD近、中段,LAD与对角支分叉处右前斜(右前斜(RAO)30+头位(头位(Cra)20(右肩位)(右肩位)观察LAD中、远段RAO 30+ Cau 20(肝位)(肝位)观察LAD、LCX起始、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后前位(后前位(AP)+ 足位(足位(Cau) 20观察LM、LAD、LCX开口、近端,LCX体部和OM开口LAO 45+ Cau 20(
11、脾位、蜘蛛位)(脾位、蜘蛛位)观察LM、LAD、LCX开口,LCX体部、OM开口和体部LAO 60观察LAD中、远段和对角支开口左侧位左侧位LAD近、中段左冠系统投照体位选择左冠系统投照体位选择投照体位投照体位观察内容观察内容左主干左主干单个最佳投照体位:右前斜5-20左主干开口、体部左前斜45+头位30/左前斜45+足位15-20(蜘蛛位)左主干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回旋支开口正位+头位30左主干远段右前斜15+足位20左主干较短,分叉教早时左前降支左前降支右前斜+头位/左前斜+头位左前降支中段右前斜0-10+头位40左前降支和角支分叉处左前斜45+头位25角支开口左回旋支左回旋支右前斜左前降
12、支与回旋支夹角较大时,观察回旋支开口和近段左前斜+头位左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较小时,观察回旋支开口和近段右前斜15+足位25(蜘蛛位)回旋支及其与钝缘支开口右冠造影常用投照体位右冠造影常用投照体位左前斜(左前斜(LAO) 45右冠状动脉呈“C”型,观察RCA开口、起始部至后降支后前位(后前位(AP)+ 头位(头位(Cra) 20右冠状动脉呈“L”型,观察RCA远端分支及其开口情况RCA RAO30观察RCA中段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顺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顺序左、右冠状动脉分布类型左、右冠状动脉分布类型左优势左优势右优势右优势冠脉造影阅读的顺序冠脉造影阅读的顺序 有无起源异常:如做右冠造影时,
13、若常规的JR4.0造影导管不能到位,在窦底的非选择造影看不见RCA,则应该考虑RCA开口起源异常 左优势、右优势或均衡型:避免遗漏闭塞的血管 从开口开始观察,依次观察近段、中段、远段血管有无病变;避免只关注最重的狭窄而遗漏其他重要病变(比如左主干开口病变) 观察冠脉血流情况(TIMI分级):血流慢一定要首先除外导管嵌顿导致的造影剂排空延迟(冠脉开口病变/痉挛或导管与冠脉开口不同轴所致)。有些患者冠脉本身没有明显或严重狭窄的病变,但血流慢,往往是TIMI 2级甚至1级,或者二级及以下的冠脉分支比较少或细小,对此一定要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如ECT)除外有无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 对桥血管病变的
14、分析。应该了解外科搭桥不同的术式,仔细阅读外科手术记录,重点观察吻合口及桥血管体部病变。了解不同体位下暴露不同的桥血管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性描述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性描述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冠脉病变血管支数 单支病变单支病变 多支病变多支病变 双支病变 三支病变 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病变根据LAD, LCX, RCA和LM是否存在目测直径狭窄50%的狭窄血管支数分类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定义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定义 De novoDe novo病变病变 近段病变近段病变LAD之D1分叉前50%的病变LCX之OM1分叉前50%的病变RCA之第一转折前50%的病变 开口病变开口病变 主动脉或主要血管3mm内
15、病变 是否主动脉-冠脉开口病变 左主干等同病变左主干等同病变 LAD近段 + LCX近段 70的病变 冠脉病变的范围冠脉病变的范围-局限(局限(Discrete)冠脉病变的范围冠脉病变的范围-管状(管状(Tubular)冠脉病变的范围冠脉病变的范围-弥漫(弥漫(Diffuse)病变狭窄程度分级病变狭窄程度分级 一级:无狭窄 二级:轻度狭窄,30% 三级:中度狭窄,3050% 四级:重度狭窄,5090% 五级:次全闭塞,90% 六级:完全闭塞,无血流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判定冠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判定目测法目测法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6F造影导管,1F=0.33cm),估测血管直径和病变节段狭窄程度。方便
16、快捷,但依赖经验,个体差异大。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QCA) 以造影导管为参考,通过密度法由计算机辅助测定参考血管直径、病变节段直径狭窄百分数和病变长度,推算面积狭窄百分数。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IVUSIVUS)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计算机辅助的定量分析法(QCA) 优点:中等程度狭窄较准确 缺点:严重狭窄可能低估狭窄程度、耗时、对造影导管及投照体位有要求外膜中层外弹性膜边界内膜导管腔导丝导丝影偏心病变正常血管向心病变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冠状动脉内超声面积测定法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态特征冠状动脉狭窄的形态特征向心性狭窄向心性狭窄
17、以管腔中心均匀缩窄,不同投照角度狭窄程度相同,临床少见,70%造影提示向心性病变IVUS证明为偏心性狭窄偏心性狭窄偏心性狭窄不均匀向中心缩窄,不同投照角度狭窄程度不相同,应以最重狭窄为准冠状动脉病变成角冠状动脉病变成角 定义定义 狭窄近端与远端血管腔中心线形成的角度(以舒张末期,非短缩体位为准) 分类分类非成角:45中度成角:45 重度成角:90冠脉病变近段扭曲冠脉病变近段扭曲 (Proximal Tortuosity) 病变近段扭曲分度(一)病变近段扭曲分度(一)轻度:1个或以下75的弯曲以远中度:2个75的弯曲以远重度:3个75的弯曲以远 病变近段扭曲分度(二)病变近段扭曲分度(二)轻度:
18、1个或以下60的弯曲以远中度:2个60或1个90的弯曲以远重度:2个或以上90的弯曲以远 轻度:轻度:仅在心脏活动状态下可见 中度:中度:勿需在心脏活动状态下即清晰可见 重度:重度:严重的明显钙化 冠状动脉血栓冠状动脉血栓 (Thrombus) 有明确边界的局限性腔内充盈缺损,多数与紧邻的血管壁分开,伴或不伴造影剂滞留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分叉病变类型和斑块分布分叉病变类型和斑块分布病变类型决定分叉病变支架术术式,斑块移行可能性等边支开口或近端有无明显狭窄 分叉成角分叉成角Y型小于70,T型大于70;前者边支容易进入,但易于发生斑块移位 主支和边支血管直径与重要性主支和边支血管直径
19、与重要性主支和边支的界定:边支意义超过主支应作为主支处理边支是否需要保护支架术式:对吻支架、改良T支架、Y支架、Crush术等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Duke分型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Safian分型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Sanborn分型分型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冠状动脉分叉病变Medina分型分型 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冠状动脉闭塞病变(CTO) CTOCTO病变闭塞时间病变闭塞时间传统定义:急性12h,亚急性12h1个月,早期慢性1-3个月,晚期慢性3个月ACC定义:完全闭塞(TIMI 0级或1级)伴以下任何1项:明确闭塞时间3个月;有桥侧支至少1/4的
20、CTO 无法判断时间 闭塞段长度闭塞段长度闭塞段大于15mm成功率降低 CTOCTO病变部位特征病变部位特征起始部有无分支或弯曲断端形态:锥形断端的成功率高于乳头形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 定义:定义:左主干狭窄程度50%的病变,约占5% 根据部位分类根据部位分类开口(近端1/3)中段或干段(中1/3)远段(远1/3,包括分叉) EllisEllis等根据供血分类等根据供血分类有保护:存在通畅血管桥或自身良好侧枝循环 无保护:不存在上述移植血管桥和自身的侧枝循环 MiketicMiketic等根据供血分类等根据供血分类有保护:未闭塞桥血管供应前降支或回旋支 部分保护:侧支供应前降支
21、或回旋支 无保护:前降支或回旋支无侧支血流或通畅血管桥供血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病变Jonsson分类分类环状(环状(Circular):):左主干全段病变,伴左主干全段病变,伴2处或以上严重狭窄处或以上严重狭窄 冠状动脉侧支供血冠状动脉侧支供血 概述概述AMI 6h以内,近半数造影可见侧支血管;梗死24h后,几乎均可出现造影可见的侧支 在狭窄程度小于90%时,侧支通常无法显影 侧支类型:自身与非自身侧支;单一侧支与多重侧支 侧支分级侧支分级0级:无侧支 1级:可见侧支,有造影剂通过侧支,但靶血管不显影 2级:部分侧支,造影剂能进入靶血管,但非完全显影 3级:完全侧支,造影剂能进入靶血管并使其完全显
22、影 冠脉侧支循环:右冠脉冠脉侧支循环:右冠脉前降支前降支冠脉侧支循环:回旋支冠脉侧支循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前降支冠脉侧支循环: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冠脉支架内再狭窄Mehran分型分型 冠状动脉闭塞病变冠状动脉闭塞病变Suzuki分级分级 Class 1Class 1Class Class 2 2Class Class 3 3Class Class 4 4TIMITIMI分级分级0000闭塞时间闭塞时间13m3m3m3m病变长度病变长度all2cm2cm2cm2cm形态形态alltaperedabruptallabrupt弯曲度弯曲度PCIPCI成功
23、率(成功率(% %)7090508040702550血运重建建议血运重建建议PCIPCIPCItaperedPCIabruptCABGCABG冠脉病变类型冠脉病变类型A A型型B B型型C C型型病变范围局限,长度20mm 病变形态向心性偏心性偏心+钙化进入难度容易中度扭曲近段重度扭曲病变成角90病变外形光滑不规则CTO或移植血管病变钙化程度无或轻度中度重度闭塞程度不完全完全3月病变部位远离开口或分叉处位于开口或分叉处位于开口或分叉处有无血栓无有有介入治疗成功率85%60-85%10cm管腔不规则大的充盈缺损严重钙化45成角病变伴钙化偏心病变大隐静脉桥桥龄超过10年 低危低危中危中危高危高危极
24、高危极高危无上述危险因素 具备12项中等强度相关因素,无最强相关因素 具备3项中等强度相关性的危险因素,无最强相关性的危险因素 具备2项最强相关危险因素之一 冠脉造影的局限性与常见误区冠脉造影的局限性与常见误区 投照角度影响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判断 局限性狭窄容易漏诊 冠状动脉功能状态的变化影响造影结果 将痉挛、肌桥等误认为病变 无法显示冠脉与毗邻血管组织的关系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ACS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行IVUS或冠脉生理检查(压力导丝等) 临界病变意义判断:可能需借助IVUS或生理检查 忽视临床症状的价值,导致误判投照角度对结果的影响投照角度对结果的影响投照角度对结果的影响投照角度对结果
25、的影响造影示左主干开口后严重狭窄造影示左主干开口后严重狭窄 CTACTA发现狭窄由于扩张的肺动脉压迫所致发现狭窄由于扩张的肺动脉压迫所致冠状动脉血流流速的冠状动脉血流流速的TIMITIMI分级方法分级方法GradeGradePerfusionPerfusionTIMI FlowTIMI Flow0 0无灌注 完全闭塞,无造影剂通过狭窄部位 1 1微量灌注 少量造影剂通过狭窄病变,但不能使远端动脉血管床充分显影 2 2部分灌注 造影剂能通过狭窄部位并使远端血管段显影,但造影剂的充盈或排空速度较狭窄近端或与非部位缓慢 3 3完全灌注 造影剂迅速充盈及排空速度正常,即受累血管床造影剂的充盈与排空速度与该血管或对侧血管的未受累血管床速度相当 TIMI血流分级方法(血流分级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