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_第1页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_第2页
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的空中楼阁教学设计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王珺【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会计专业的学生,该班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较好, 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很强的求知欲。她们思维活跃,领悟力强,经过老 师的点拨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并能积极配合,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厚。 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对语文缺乏兴趣,领悟力较差。【内容分析】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文字优美、笔调清新。题目“我 的空中楼阁”一语双关,既指“立于山脊”的“我”的小屋,又指“烟 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寄托了作者对“独立的、安 静的”生活的向往,抒发了热爱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

2、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鉴赏诗化的语言。2、技能目标:培养朗读及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品格。4、审美目标: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2、理解文题的一语双关及作者寄情于小屋的生活理想。3、分析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横向),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方法】、(一)版块式教学法。1、理清思路:多角度、多侧面的横向结构:把握文意一一反复朗读十寻找文脉一一看观察角度紧抓纽带一一看过渡照应2、分析写法:托物言志,阐明主旨品悟情感独立自由*探究虚实虚实结合I辨别文体一一借景

3、抒情3、品味语言:诗化的语言对称的句式奇妙的修辞二)师生互动:教师: 1、指导诵读。2、引导分析、组织讨论、点拨、启发、释疑。 3、指导练习,布置作业。学生: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2、分析写景角度,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3、积极思考讨论,体味文章主旨,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4、品味课文语言,鉴赏诗化的语言美。【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询问学生有没有见过或听说过 “海市蜃楼” ?它是怎样形成的? 然后加以解释。 它是指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古人认为 是蜃吐气而成,所以故称。常用来比喻虚幻

4、的事物。由“海市蜃楼”谈到空中楼阁, 从而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 :李乐薇,江苏南京市人, 1930 年生。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 是台湾当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作品,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 婉、含蓄,善于借助富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无形的主观意念,刻意于意象的经营, 能够运用有声、有光、有形的物象幻化暗示出微妙的“自我情绪” ,透露着浓郁的现 代派艺术气息。三、明确体裁 :抒情散文。四、感知课文、理清思路。1、听课文录音,把握文意。指导: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明快、乐观的。诵读时要带着欢快的感情,读出明快、 跳荡的节奏来。2、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痣(zh i )帆(f m)、不

5、逊(x fn)、清健、婀娜(e nu o )翩然(pi)、休憩 (q i)游目骋(ch和g)怀、绚(xu m、烂、宁谧(mi)3、寻找文脉:了解作者描写小屋的观察角度,分析作者的行文脉络。点拨:根据本文“立足于小屋之外”和“立足于小屋自身”看小屋及小屋周围的 环境这样两个角度,引导学生将全文分为两大部分。4、紧抓纽带:把握文章中衔接上下文的过渡性文句,如:本文第四自然段就是 过渡句,上承小屋与山的关系,下启小屋与树的关系;而写小屋与树的关系,先写近 看,后为远观,这样抓住纽带,文章的思路就清晰了:第一部分(18):立足于小屋之外,写小屋与山、树的关系。这部分重在对小 屋及其周围自然景物的真实描

6、写(实写),共有三个层次:厂1层(13):小屋与山的关系。(立足于山外,远观中的全景)< 2层(47):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上,近看中的局部景)3层(8):小屋与树的关系。(立足于山下,仰视中的局部景)第二部分(918):立足于小屋之外,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部分重在虚 写,在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更多地渗入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即虚写。可 分四个层次:广1层(910):小屋的花园与山上的云霞。2层(1112):小屋的空气和光线。3层(1314):小屋与外界的交通。l 4层(1518):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至此,学生自然可以看出:本文的思路是横向思路,采用多角度

7、、多侧面的方法 来描写小屋与周围的环境,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之情。第二课时一、分析写法:1 品悟情感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咀嚼体会。女口:“轻灵而自由”,“开放性的院子”,“无形的围墙”,“小屋的环境适于 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一一表明作者心情舒畅,自由自在。“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 及一天一个美梦”,“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一一字里行间渗透了作 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再引导学生理解讨论关于作者情感的问题:(1)作者反复写山写树和小屋,

8、原因是什么?点拨:山、树、屋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前两者是自然景观,后者是人文景观,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不可分离,表明作者对自然的热爱。(2)文章写“无形的围墙”和破晓、入暮时光线的变化,有什么深意? 点拨:大自然的美是无与伦比的,人生活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是自由而幸福的。(3)小屋和周围环境与尘世有何不同? 点拨:宁静、优美,让人心情舒畅感到自由幸福。山上的环境是独立的, 身在小屋享受着人间清福, 享受着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 个美梦。(4)写小屋在山上有何意图? 点拨:小屋脱离尘世、自由独立,并且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的装饰,表 现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人格的向往。至此学生就能够明确

9、文章的主旨了。2探究虚实文章前半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属实写;后半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 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是虚写。虚实结合中,反映了作者的思 想情感。如:(1)明明是有限的“领土”,但我却有一个可供“游目骋怀”、“无限”大的 “领空”。(2)明明是小屋在 “山的怀抱中” ,晨晓暮昏光线的变化有其自然的规律, “我” 却以为“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是“花蕊”的“绽开”与“花瓣”的“收拢”。(3)明明是“高高的山坡”,不便行车的“山路”,“我”却管它叫做“幸福 的阶梯”和“空中走廊”。(4)夜幕灯影的小屋,明明仍是小屋,但我觉得它是“烟雾之中,灯影之下, 月影之侧的空中

10、楼阁”。文章就这样先实后虚,由实而虚,虚实结合,将现实的自然景物融入诗一般的朦 胧境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辨别文体(由学生总结特点) 本文虽然也多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山水游记不同,文中景物不一定都是实景, 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 一种寄托。 也就是说,作者不是因景而生情, 而是因情而设景, 托物以言志。因此,本文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4理解文题(阶段小结)“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 耸入天际的楼阁; 又指理想中“独立”、 “安静”的生活环境 , 寄托了作者对 “独立 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抒发了热爱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二、品味语

11、言 :本文语言诗词化,优美动人。1对称的句式文中写景时,多用对称句式,节奏感强,富有韵律美。找出来加以体会。 如:“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又如:“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 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以及“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等等。2奇妙的修辞文中的修辞新奇而有活力,找出并感受其表达效果。如:(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独特自然,极富美的韵 致,令人遐想,回味无穷。(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 过一只飞雁,是单纯和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 调。”比喻、排比运用,以动写静,令人浮想联翩,

12、使静态的景物有了活力,有 了灵气。(3)“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 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对比和排比,层层缩小,以突出“领 土”的有限,以及“我”对“领土”的珍爱之情。(4)“例外的只有破晓或入暮, 那时山上只有一片微光, 一片柔静, 一片宁谧。 排比,形象地描写“破晓或入暮”时山上的柔和与宁静,给人以光、声、形诸方 面的感受。(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 , ”比喻新奇传神,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小屋与群山在不同时段中的视觉变化。(6)“往返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反问,强调了 山间小路的“好走”。是因“我”心情快乐、幸福而倍觉“好走”。三、小结1、主题:作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通过对“立于山脊”的小屋及其周围环境 的多侧面多角度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抒发了热爱 自然、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2、写作特点:(1)语言优美,笔调清新,感情真挚,寓意深刻(2)多侧面、多角度的描写(横向思路)。(3)由实而虚,虚实结合,想象丰富。(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四、布置作业:1、口头作业:思考与练习第一至三题2、书面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