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全册)_第1页
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全册)_第2页
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全册)_第3页
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全册)_第4页
六年级上册集体备课(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数乘法集体备课木木1.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新的知识。本单元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如,分数乘法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是新的内容,它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但它的学习与整数乘法和分数的意义、性质有紧密联系。分数乘法就是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导入分数乘整数,再扩展到分数乘分数。再如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都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还要用到约分的知识。所以,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知识。2.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把计算与应用紧密结合,是新课程的要求和本套教材的

2、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提供的实例,也可以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分数乘法计算。同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应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或学生身边的问题,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在教材说明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教材简化了说理及思考过程的叙述,不出结论性的内容,主要是为了突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根据这一编排意图,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观察

3、、操作的基础上开展探索、讨论与交流,理解计算算理,归纳计算法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分数乘法集体备课木木这一部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学习分数乘整数,在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第二个层次学习分数乘分数,在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去理解和学习。通过这两个层次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学习混合运算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与运算顺序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的简便计算。例1 (教学分数乘整数)从分数乘整数引入分数乘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人

4、的步距与袋鼠步距的比较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四个步骤安排教学内容。(1)给出信息,提出问题。(2)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使学生明确:求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实际上是求3个2/11,为探究计算方法做好准备。(3)探究计算方法。先出示加法计算,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属已学过的内容。再出示乘法计算,根据乘法的意义,将乘式转化为加法算式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再根据乘法的意义,将同分子连加的形式转化为乘式,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4)讨论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例2 (说明分数乘整数,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在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

5、的计算方法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乘得的积一般应该化成最简分数。把积化为最简分数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将乘得的积的分子与分母约分,另一种方法是在乘的过程中将分数的分母与整数进行约分。教材突出第二种方法,说明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可以使计算简便。例3 (教学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分数的算理较难理解,所以本例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分两个层次教学,先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的问题,再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具体说明)在此基础上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位置与方向集体备课木木1、 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现实意义 课上我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呈现确定位置的

6、内容,如三个例题都是以台风中心的位置为载体来教学,练习时也是以家与学校、书店、邮局的相对位置关系等素材来教学,使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2、 以连续情境为载体,逐个提出问题,体现课堂的整体性。 以台风中心的进行教学,很自然地提出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把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在一个大的情境背景下学习,思路连贯,层层递进,通过自主探索,顺利达成目标。3、 练习丰富,典型有趣,便于学生巩固新知。怎样利用给出的信息确定位置呢?和我们之前学习的用数对确定位置有何相同和不同

7、的地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真正实现了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新知的教学理念。总之,使学生通过学习会用方向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的思想。学习位置的知识,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培养空间观念。位置与方向集体备课木木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教学时应注意:1、 要注意联系学和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引导学和自主探索新知。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己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8、,再加上之前所学的八个方向的知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以及量角、画角的经验,己经具备了自主探索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己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探 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会用方向与位置来确定位置的方法。2、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克服教学难点。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精确地描述位置与路线,以及两个点位置的相对性。学生虽然已经具备描述大到致方向的知识基础,但要用数学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还是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方向,要让学一理解不同描述法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对“北偏东30度”“东偏北60度”进行对比、辨析。再如,学生

9、在描述一个点的位置时,经常只说方向而忘多少实际距离等操作方面的关键点,都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3、 以问题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是驱动学生心维的最佳载体。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问题情境,如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度方向、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那东偏南30度是什么意思呢?只有这个条件,能否判断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真正实现了以问题为导向,在问题的解劝决过程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总之,本单元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空间观念,也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会确定方向,培养学生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第 三 单元分数除法单元备课木木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是在学生已经

10、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和前面学习的很多知识具有比较直接的联系。如分数除法,除了与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有联系外,还与整数除法的意义,以及解方程的技能有关。而下一单元比的初步知识,则要用到分数和除法的一些基础知识。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本单元学习分数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解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安排从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除法应用题和比的初步知识,为下一步学习的作铺垫。三、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2、会用方程或算术方法

11、解答4类实际问题如下:(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例4)(2)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例5)(3)已知两个量的和(差),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量的实际问题(例6)(4)简单的工程问题3、 理解除法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的解答分数除法的应用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运算;另一方面又开始了比的初步知识的系统学习,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比例提供了基础。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除法的意义,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值得强调的

12、是: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是,在计算过程中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对学生来说是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另外,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它经常需要学生灵活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由于理解困难,学生往往依靠记忆题型来解决问题,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因此,抓住这两个难点,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学措施:1、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3、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4、鼓励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分数除法单元备课木木这部分内容是在本册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分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主要包括“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两个量的和(差),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量的实际问题”和“简单的工程问题”四大类1、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一条线段上表示;另一种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需要画出两条

14、线段加以表示。教材中把情况放在了一起进行教学与比较,其中还有多余的条件,这样学生理解分析起来增加了难度。2、教学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先前已经有了解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相对比较容易。先教学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这个数,解决这类问题,还是要找准单位“1”。3、教学已知两个量的和(差),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量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属于“和倍关系“差倍关系”。这样的问题如果用算数方法解决,需要逆向思

15、维,比较抽象,思维难度大,容易出错,列方程来解决更符合逆向思维。4、教学简单的工程问题在此工程问题不需要学生解决形形色色的工程问题,只是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5、内容的教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点:1、加强找单位“1”的练习,虽说我们在前面乘法解决问题中意见进行过大量的练习,大部分学生还需要加强。2、交给分析问题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加强对比练习。虽说我们在分开学习乘法应用题和除法应用题是,学生从表面上看掌握的比较好,但好的学生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把两种问题放在一起,就容易混淆。所以,增加1到2课时,进行对比练习,在

16、这种对比练习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然后加以分析和解决。(介绍自己是怎么做的)4、 增加两种问题在一道题里的综合运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好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比的集体备课木木 比不仅与分数有联系,还与分数、除法等知识有更重要的联系。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有利于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不仅仅从运算角度去理解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有: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

17、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求比值、按比分配。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对于比你们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做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如何求比值?比、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探索比的基本性质小结化简比的

18、方法。 思考:比的化简根据的是什么?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分别是怎样的?小组交流,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分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把比化成整数比后再化简。观察求比值与化简比与有什么不同?给学生充分说的机会。让学生总结出: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比。求比值的结果是商,是一个数。三、利用比与分数的、除法的关系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主动联系以前所学过的除法,说说除法的基本性质,再师生总结归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19、(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比的集体备课木木1、 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如出示:“68”和“1216”,让学生判断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式子中的两个比,思考:它们的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从两个不同的方向看)?什么不变?并在小组内交流。你们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叙述来总结一下比中存在的这一规律吗? 总结归纳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0除外?二、举例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小黑板出示:(1)16 :24 (2)3:4 (3)0.25 :0

20、.5 (4)1/3:3/4 (5)4 :9 让学生观察上面5个比说出:哪些比是整数比?哪些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你怎么判断它们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像3 :4, 4 :9比的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的比,就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怎样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启发学生明确化简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基本思路:先化成整数比,再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3、 引导学生应用旧知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是“平均分”方法的延伸和发展,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均分问题和分数乘法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第五单元“

21、圆”的集体备课木木我主要就“圆的认识”和“圆的周长”说说我的看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本节宜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本节的知识及完成课本练习和补充一些课外练习。 1、在导入新课和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开展教学活动。 2、本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机会。 3、教学本节要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22、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测量没有标出圆心的圆的直径,找出圆形物体的圆心,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 4、教学半径与直径时要突出半径的一头接圆心一头接圆的曲线上;直径是经过圆心两端分别接在圆上。每条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和分别都相等。直径是圆上最长的线段。 5、本节一个重点是理解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注意让学生知道用圆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6、注重学生记忆圆各要素的名称及其字母表示方法。(二)圆的周长: 本节通过让学生回忆什么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及思考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来引出圆的周长,并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教

23、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主动获取圆的周长的有关知识。 1、圆的周长,教材从回顾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入手,使学生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接着用线或纸条绕圆一周的方法,量得圆的周长。使学生既了解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又能认识到圆的周长是长度。 2、通过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分别算出它们的比值,使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从而得出圆周率的含义。教材还介绍了有关圆周率的史料,特别是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这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3、教学圆的周长,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圆的周长的概念,理解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即圆周率的概念)。应联系已学平面图形周长

24、的含义,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教学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操作,在计算、填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总结,得出圆周率的概念。至于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4、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圆周率是一个固定数值,不会因为圆变大变小而或大或小。3.14只是一个近似值,而非绝对值。 第五单元“圆”的集体备课 木木 我主要说一说“圆的面积”和“扇形”一、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材在给出概念后,提出如何把圆转换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又一次用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新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教材采用实验的方法,把圆分割成若干

25、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同时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突出以下几点:1、复习习旧知识,为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和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通过将它们经过切、拼的过程,转化在已经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来的。复习时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就是为学生下一步“能不能想办法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做准备。 2、本节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提出“将圆分割,然后再拼成学过的图形”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圆

26、分成16等分(也可以是32等份),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经过推理,认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参与这一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一些数学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2、 扇形,扇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学生很少注意到这些生活场景中数学元素。本练习中第1题和第4题就引导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 画扇形,用到的知识与技能,仅与圆的画法和角的度

27、量有关,相对简单。在扇形、圆心角概念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画扇形。可以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扇形,标上字母,指一指,学一学其中的弧、圆心角等,进一步体会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木木 学习了本单元使学生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能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同时使学生经历一个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能发现生活中有关分数、百分数的问题,运用分析、综合、对应、转化等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注学习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要及时抓住了生活中的实例,在情景中提取需要的数学问题,从而进行复习,迅速地把生活情境转化了教学情境,对应情景编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以及较复杂的

28、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这样本来很枯燥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题材生活化,使学习材料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让学生从这已知信息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不断的变化数学问题,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变化已知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应用题,从而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较好地照顾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他们在自己选择信息、编题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把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也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关注怎样教,更关注学生怎样学,可采用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教学,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也要经常走下讲台,

29、成为学生小组中的一员,起到引导者、参与者、帮助者的作用。在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木木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常用百分数对事物进行描述、分析、统计、比较。本单元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正式认识百分数。 一、是认识百分数的意义的读、写方法。请学生回忆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还见到这种形式的数,直接指出这样的数是百分数,让学生联系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来理解意义。 二、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自然地掌握分数和小数的

30、化成分数的基本方法。 三、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前面的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都是把分数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换”成了“百分之几”而已。数量关系完全相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后,得出解题方法;知识让学生自己疏理;规律让学生自己寻找;错误让学生自己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百分数实际问题中和数量关系,又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问题解决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规律,经过猜想、验证,

31、获得一般性的结论。一要让学生弄清每一类的数量关系以及三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体会到分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丰富的生活给应用题带来了多种的形式。加强教学的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数学知识的开放程度,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木木一、教材分析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二、教

32、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2、过程与方法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四、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五、教学法分

33、析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

34、,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学例1时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3.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

35、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例2时,要突出扇形统计图的应用,引导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认真观察统计图,全面获取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取其中有用的信息,为问题解决提供条件。其次,解决问题时要充分利用前面已掌握的百分数的意义和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等旧知识,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促进扇形统计图与百分数的联系。再次,解决问题包括后面“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

36、题”任务的完成,教师只作必要的提示,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让学生切实经历应用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另外,解决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内表示荒山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果园面积,其他用地面积分别与相应总面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再一次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优越性。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木木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的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侓,可利用数的规侓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

37、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例如:利用长方形模型来教学乘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利用面积模型来解释两位乘两位数的算理、乘法分配侓、完全平方公式等(如下图)。 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例如:几何及微积分中曲线与方程、方程组及函数与图像互为工具互为解释,有机融合。小学中的正比例关系和反比比例关系图象也很好的反映了这样的思想。本单元中,教材以“1+3+5+7+(2n-1)=n2”“1/2 + 1/4 + 1/8 + 1/16 + 1/32 + 1/

38、64 +=1”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和利用数学与形的结合,可以解决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突出探索规律、应用规律的编排意图。不管是数还是形,都突出对其规律的探索。例如,通过观察和计算1、1+3、1+3+5、1+3+5+7+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的相加),又能发现和的规律(都是连续的正方形数);通过观察和计算1/2+1/4、1/2+1/4+1/8、1/2+1/4+1/8+1/16,同样,既能发现加数的规律,又能发现和的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再引导学生把规律应用于一般的情形,解决问题。 在利用数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培养基本的数学思想。例如,在例2中,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和越来越趋向于1,感受什么叫“无限接近”。虽然无法一一穷举所得的结果,但可以利用观察到的规律进行“无穷无尽的”类推。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推理和极限的思想。 第八单元集体备课木木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