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_第1页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_第2页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_第3页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_第4页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1.3高等学校与知识传播系统 知识传播系统主要由高等教育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构成,其主要作用是培养具有最新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 高等学校与知识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无论是古代的雅典大学、中世纪的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还是近代的柏林大学等,它们的活动无一不与知识的选择、保存、提取、应用等相关,知识传播是高等学校首要的、日常的、普遍的活动。在当今时代,高等学校是从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主要机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高等学校既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也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在知识创新

2、的过程中产出优秀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产出创新成果,培养了大批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1,2,7。 高等学校是学术性信息资源的主要生产者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献(包括图书、期刊论文、专利、研究报告等), 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高校的教师和研究生创作或参与创作的。高等学校每年都产生一大批毕业论文、学位论文和课程论文,高校的每个课堂上每天要有一批课堂讲授和专题讨论,这些都是重要的学术信息资源。并且,高校中每一个师生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信息资源,包括公开的和不公开的,有著作权的和没有著作权的,这是高校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显著之处。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目前,我国各类企业还缺乏高

3、层次创新人才,导致企业的科研研发能力、接受并消化科技成果能力较薄弱,其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换代、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均受到制约,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高等学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功能。 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知识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已不可能指望经过人生中某一阶段的学习,就能够永远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要求。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成,高等学校作为人们学习和接受各类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学习型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等学校的开放性及包容性,使其与社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从国内到国外,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成为知识传播的桥梁。 在国家知识传播系统中,知识传播的机制和效率决定了知识的分配和扩散能力,知识只有

4、分配、扩散到社会才能够保证各种创新主体随时接受获得相关的知识存量。因此,各种中介机构,特别是知识媒介型的中介服务变得非常重要,各国政府都把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机制的建设看成是政府的责任,也看成是政府推动知识科技传播的途径。高等学校正是中介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知识的服务中介过程中,作为知识的生产者、获得者和传播者,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 1.4高等学校与知识应用系统 知识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主体是企业和社会。19世纪中期,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引发了现代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注重知识的应用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第3职能,高等学校借此从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1

5、0。 高等学校在技术创新方面为企业服务主要是通过以下3种方式: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直接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设立科研基金和共建经济实体,将学校与企业更加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高校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11,12。 国家科技进步奖对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是高等学校获国家级重大科技奖励中数量最多的重要奖项。高等学校分年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及比例情况见表11及图11。 本节运用1.1中同样的方法,选取最能代表国家知识应用水平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对高等学校知识应用能力与国家知识应用能力的相关性进行分

6、析。 (1)相关分析。表12是相关分析的结果,说明在显著水平为0.01的条件下,高校知识应用能力与国家知识应用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回归分析。从图12所示的双变量散点图,可以发现两变量之间近似存在着线性关系,表13是模型信息的汇总和参数的估计值。 根据表13,高校获奖数量x与国家授奖数量y的回归方程式可确定为: y=5.405x286.762(3) 在图13所示的曲线拟合图中,散点为观测值,实线为方程拟合值,直线基本上穿梭于观测值之间,并且观测值均匀地散落于其两边,证明了拟合效果优良,回归整体较果很好。 (3)显著性检验和残差分析。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在表14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表

7、中,回归的均方为2106113.957,剩余的均方为25250.366。f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83.409,相应的概率p值为0,小于0.05,这表明高校知识应用能力x与国家知识应用能力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根据表15所示,常数项系数为286.762,回归系数为5.405,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592,标准回归系数为0.894。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观察值为9.133,t检验的概率p值为0,小于0.05,所以,回归系数具有显著意义,即高校知识应用能力与国家知识应用能力有线性关系。 残差分析。图14是回归标准化残差的直方图,可以看出标准化残差基本符合均值为0的正态分布

8、,这说明回归方程(3)较好地反映了高等学校知识应用能力与国家知识应用能力之间的线性关系。 图15是回归标准化残差的正态pp图。标准化的残差散点分布在直线上或靠近直线,呈正态分布,也表明线性回归方程(3)较好地反映了高校知识应用能力与国家知识应用能力之间的关系。 2结语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的4个方面: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中作用的定量深入分析,表明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核心之一。对高等学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有助于高等学校的自身发展,进而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

9、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880100)参考文献: 1董晋曦.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若干思考兼论高校应成为知识创新系统的第一执行主体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9(6):610. 2郭海燕.完善高等院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159161. 3王春法.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5):99104./4刘志春.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构成及我国建设现状和重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5):58. 5路甬祥.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再思考j.求是,2002(20):1118. 6谭春辉.我国普通

10、高校科技创新社会影响力的测度,基于2000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项的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5):122126. 7lundvall b. national systems of p roduction,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buildingj. research policy,2002(31):213231. 8张红兵,贾来喜,李潞.spss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2. 9王秀勤.高等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j.高校论坛,2009(6):6061. 10赵敏、臧莉娟.美国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江苏高教,2006(6):130133. 11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报告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06:311. 12科学技术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