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1页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2页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3页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4页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通过调查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情况,发现课程建设在学校重视程度、必修课比重、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活动等方面比以往有很大程度提高,但在政策保障、评估体系、教学形式、教师能力及培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关键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现状,问题,对策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教育部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

2、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同时要求3-5年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1。为了解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状,研究组于2012年9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视角了解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对课程建设5年来的状况进行梳理分析。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全国14个省市共106所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分为学校版和教师版,学校版问卷调查分为学校整体课程建设情况、职业咨询开展情况及参加培训情况三部分,调查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

3、学队伍、教师胜任力、教师培训、课程评估体系、课程开设条件保证及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教师版问卷从教师角度对上述除了学校整体部分情况外的其他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学校版问卷106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99.06%;教师版问卷共发放537份,回收有效问卷527份,问卷有效率为98.14%。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学校版问卷调查结果1.院校结构。在106所学校中,华东地区26所,东北地区23所,华北地区21所,华南地区18所,西南地区15所,西北地区3所。在学校类别一题中,共有101所学校作答,其中“985工程”及“211工程”院校共15所,占总数的15%;普通本科院校共52所,占51%;高

4、职高专院校共34所,占34%。2.课程开设情况。在关于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中,所有学校均开设了1门或1门以上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其中42所学校开设“2门”课程,占总数的40%。选择“1门”和“3门以上”的学校均为23所,占22%。有17所学校开设了“3门”课程,占16%。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将“1门”和“2门”设置为必修课的学校占大多数,分别为43所和37所,占总数的42%和36%;有9所学校将3门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占总数的9%;另有2所学校开设了“3门以上”必修课,占2%。但仍有11所学校未开设必修课,占11%。3.课程内容。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有78所学校开设的课

5、程会“根据专业特点有略微调整”,占总数的76%;选择“完全相同”和“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均有12所学校,占12%。对于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有58所学校针对本校学科和学生特点“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与课程”,占59%;而“无本校教材但课程有特色”和“教材与课程均按照教育部要求”的学校则分别有19所和21所,占总数的19%和21%。4.教学队伍。在“您所在的学校共有多少位教师从事这类课程的教学”的选项中,回答主要集中在“20人以下”和“20-39人”,分别有40所和35所学校,占总数的39%和34%;而有“40-59人”和“60-79人”的学校分别有13所和11所,占13%和11%;“10

6、0人以上”的学校仅有4所,占4%;学校没有专职教师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有19所,占18%;选择有“1-9人”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有63所,占62%;而选择“10-19人”和“20人以上”的仅有13所和6所学校,分别占13%和6%。兼职从事该类课程教学的以从事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为主,平均占67%,院系专业课教师平均约占17%,校外兼职人员平均占5%,其他各类人员占11%。5.条件保障。在调查中,共89所学校有教研室(组),占总数的86%;没有教研室(组)的学校有15所,占14%。在对学校为课程投入经费的调查中,投入“1-3万”和“3-5万”的学校分别有27所和26所,占27%和26%;投入“5

7、-10万”和“10万以上”的学校均有20所,占20%;而投入“1万以下”的学校有8所,占8%。关于学校对这类课程重视程度的调查中,58所学校“较重视”,占总数的56%;26所学校“很重视”,占25%。这些数据远高于“很不重视”和“不太重视”的学校数量(均为3所,占3%),也高于选择“一般”的学校数量(共有14所,占13%)。在“您认为开展就业指导类课程,面临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这一选项中,“师资队伍不稳定”成为首选的问题。按照选择数量排序,其余的问题依次为“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职业发展前景模糊”、“政策保障不足”、“教师能力不足”及“学校重视不足”等。6.教学管理和教师培训。在学校已实施的教

8、学管理中,最多为“定期的教学研讨活动”,其次是“组织参加相关课程的教学比赛”及“校内外的同行评课”等。对于每年学校提供的针对课程教学的培训,选择“1-2次”和“3-5次”的为大多数,分别有45所和42所学校,占总数的43%和40%:另外有13所学校提供“5次以上”的教学培训,占12%;但仍有5所学校不提供培训,占5%。7.课程评估。在“您所在学校如何评价相关课程效果”的选项中,选择“学校组织的学生课程评价”的学校最多,余下依次为“任课教师组织的学生教学反馈”、“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生的相关作业完成情况”等。有16所学校的学生对这些课程“很满意”,占总数的15%;选择“较满意”的有74所,占7

9、0%;选择“很不满意”、“不太满意”和“一般”的学校分别为3所、1所和12所,占总数的3%、1%和11%。(二)教师版问卷调查结果1.教学队伍。在教师版调查中,首先考察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首先,工作人员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39岁”区间,共有292人,占到了总数的55%;“20-29岁”年龄段共有121人,占23%;而“40-49岁”和“50岁以上”分别有89人和26人,占17%和5%。其次,从业人员的学历主要以“硕士”和“本科”居多,分别为318人和202人,占总数的60%和38%;博士有13人,占2%。调查同时发现,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分布比较广泛,其中专业为心理学、教育学、思

10、政或管理学的工作人员为159人,占30%。其职称主要以“讲师”为主,共254人,占47%;其次分别为“助教”、“副教授”及“其他”,分别为116、104和47,占总数的22%、19%和9%;“教授”职称的工作人员仅有15人,占3%。在“您从事的工作(性质)”选项中,选择“学校或院系学生工作”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占大多数,分别为259人和195人,占总数的48%和36%;选择“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有51人,占10%;此外,有32人选择“其他”,占6%。在这些从业人员中,有291人为专职教师,占56%;非专职教师为232人,占44%。在关于从事此类课程教学(包括兼职和专职)的年限调查中,大

11、部分人选择“0-4年”段和“5-9年”段,分别有275人和202人,占总数的52%和38%;而达到“10-14年”及“15年以上”仅有38人和17人,占总数的7%和3%。绝大部分人员工作年限仍集中分布于10年以下,这说明在高校就业指导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缺乏足够工作经验的问题仍然严峻。2.教师培训。在关于教师曾接受过的相关培训的调查中,302人认为“仅有必要的培训”,占总数的57%;选择“较多”的为146人,占27.44%;有38人认为培训“层次数量丰富”,仅占7%;此外有46人选择“没有”接受过培训,占总人数的9%。选择“仅有必要的培训”的人数占大多数,有接近10%的工作人员选择“没有”参加

12、过培训。在关于“课程支持所需”的调查中,“课程培训”仍然是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认为要教好就业指导课程,最需要得到的支持。在就业指导从业人员看来,要教好这类课程,最应掌握的内容是“职业与行业知识”和“就业政策与形势”,余下选项按选择人数依次为“职业决策理论与技能”、“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简历、笔试与面试技巧”、“求职相关法律与权益维护”及“创业知识技能”等。3.条件保障。在“对您来说要教好这门课程,最需要的支持”一题中,选择“教学培训”的人数最多,按照选择数量排序剩下的选项依次为“课程资源”、“企业经验”、“专家指导”、“经费支持”、“工作量与课时费”及“正式的教研室”等。这反映出就业指导工作人员

13、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学习培训机会不足”,其次依次为“政策保障不足”、“自身职业发展前景模糊”、“学校重视不足”及“自身能力不足”等。三、调查结论(一)课程建设现状1.学校重视程度增强,学生满意度较高。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对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反映在经费投入加大上,但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依然存在。在学生满意度方面,大部分学校认为本校学生对该类课程比较满意,虽然本题设计为校方作答有不够客观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生对就业课程的满意度。2.必修课比重增加,但仍未达到全面过渡的标准。从2007年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要求以来,各高校陆续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

14、指导相关课程,基本上所有高校均已开设1门或1门以上课程,但仍未达到2012年之前课程全部过渡到必修课的要求。3.教师队伍扩大,但专职教师不足。随着各高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就业类课程不断增多,教师队伍有所扩大,但仍不足以弥补专职教师不足的硬伤。在各类兼职教师中,行政人员仍然是我国高校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主力军。4.教学内容加入专业特色,课程重视校本特点。在不同的学校、专业,学生有独特的职业发展轨迹,需要发挥教师创造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大多数高校已经认识到多样化的重要性,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有略微调整,并开发有自己特色的教材和课程,使课程建设更具人性化,课程更具

15、活力。5.教学管理活动得到重视,形式多样。组织进行教学管理活动是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形式多样的教学管理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他人、反观自身、互取所长,从而提高教学能力的平台,有助于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二)现存问题1.政策不完善,教师发展没有保障。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课程建设仍在初始阶段,缺乏权威职业资格认证,没有相应的独立职称评定途径,大部分工作人员的职称以讲师为主,没有明确的晋升机会,发展路径不清晰,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授课质量。2.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学校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方式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容易使过程流于形式且缺少对实践部分的考评,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会

16、导致良莠不分,不利于课程建设的长期发展。3.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完善。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之间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能为学生从大一入学到大四毕业的职业成长轨迹提供有效的系统服务。此外,实践性教学较为缺乏,单一的讲授式教学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4.师资队伍不稳定,能力不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中年轻教师较多,工作年限较短,很多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职业经验,在对学生的辅导中会表现得较为空洞。另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复杂,而真正学习过专业知识和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比例较低。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比例过大,临时观念强,并受限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流动性大,增加

17、了就业指导课管理难度,影响了课程教学效果。5.培训不能满足教师需求。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好这门课程最需要的支持是教学培训,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也是学习培训机会不足。尽管有大量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但仍存在着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另外较高的收费标准也会成为教师参加培训的障碍。(三)对未来发展的思考1.明确考核标准,完善课程评估体系。评估系统应分为课程效果评估和教学评估两部分,课程效果评估应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职业探索与规划能力的实际提高,课程评价方式要多元化,把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做到纵向与横向的结合对比2。教学评估要完善和切实执行领导

18、听课、教师互相听课、教学督导评价与反馈等制度,加大对教师的监督与指导。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增强对课程和教师的考评力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2.完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各高校要尽快落实过渡到必修课的要求,进一步增加课程数量,针对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职业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开设具有连贯性、相辅相成的课程,提高多样性,让不同专业不同需求的学生有课想选,有课可选,从而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此外,就业指导课程还要实现教育手段的立体化,采用课堂教学、职业能力测试和职业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3,将课堂理论教学、职业测评与辅导、个别咨询与辅导、职业生涯工作坊、学科渗透等多种形式并行实施4。另外,针对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无统一教材的情况,在教育部从国家层面制定教学要求,组织编写示范教材的基础上,各高校应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本土化的教材。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根据本地、本校的情况制定、落实、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为就业指导教师构建未来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平台。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应该既有高素质专职人员,又有部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同时聘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企业人事部门经理等作为兼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