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_第1页
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_第2页
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_第3页
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_第4页
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服务地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高校为例    摘要:地方高校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刻把握高校社会服务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提高参与度;建立专门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专项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将社会服务、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纳入教师绩效考评;成立驻地高校科研联盟,联合申报项目、联合科技攻关,是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关键词:高等院校,社会服务,三螺旋理论现代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可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充分发挥域内高校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对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山东省正处于“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关键时期,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速度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特征。面对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机遇,山东高校要主动适应创新发展大势,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1 山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分析1.1 社会服务理念尚未树立,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在对山东省内32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的调查中发现,各高校在办学理念层面对社会服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如何真正将社会服务职能落地缺乏有效贯彻与执行,社会服务的认知与行动脱节现象明显。具体看来:不少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建设与适时优化明

3、显滞后于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和产业发展需求,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往往与行业实际断层脱节,导致难以培养出满足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科研人员仍然热衷于纯粹的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主要用来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和成果报奖,忽视了科研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贡献;而高校对科研人员“以科研项目的层次、科研经费的数量、科技成果及论文水平等作为考核指标,社会服务的成果和横向课题得不到应有的评价和重视”的现实,则进一步“助推”了理论研究取向,致使科研成果与市场和产业需要严重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科研评价体制“重理论研究、轻实际研究”的导向,决定了生产性科研成果所占比重

4、较小,来自政府或企业的科研经费不足,难以支撑起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需要的中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专利技术交易市场、产权交易中心或平台、资产与技术评估、法律服务等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和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因素导致高校科研活动不能贴近产业实际需求,导致大量科研成果不为市场所需。1.2 各主体协同创新不足,未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目前,各高校间存在利益竞争和缺乏协调等问题,致使分散于高校间的科研人才和实验设备等社会服务资源缺乏整合利用,科研资源闲置浪费、重复研究等问题明显,高校优势资源难以发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其次,学校、企业及其他主体对参与协同创新的目标和利益追求不同,各方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

5、,彼此间了解不深,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契合程度严重不足;再次,虽然各高校基本都设有用于配置学校产学研资源的科技处等社会服务管理部门,但高校之间尚未形成专门用于整合高校资源的社会服务联盟,也尚未建成完善的社会服务资源共享机制,缺乏社会服务协调的问题制约着各高校之间资源共享的可能,也制约着高校社会服务的最终成效。目前,高校与企业、政府之间尚未建立起稳定可靠的社会服务平台,就合作亦未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联系机制。一方面,政府在推动与高校、高校与企业“政学产研”合作上,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在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对接制度保证上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促进机制,高校与企业、政府的合作更多停留在合作意向层面,

6、实质项目没有具体落实运作;另一方面,高校缺乏全面了解产业行业市场环境以及真正需求的渠道,行业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情况同样缺乏获知途径,出现供需双方有合作需求但无合理沟通渠道和交流机制的局面,其结果只能是高校科研资源的严重浪费,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能对接,不能实现产业化生产。此外,在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一旦出现利益纠纷,往往会阻碍合作的顺利推进甚至会导致合作的失败。2 提升山东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对策2.1 明确高校发展战略,优化学科专业首先,学校发展战略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办学理想的价值追求。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引

7、导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社会服务方向。山东省各高校要依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突出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学习型社会和创新型省份形成”的要求,结合山东省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及鲁南经济带的战略,准确把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坚持以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学校办学定位的参照,在学校的顶层制度设计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中凸显学校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对接的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掘学校在历史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师资力量的优势

8、资源,形成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学校发展的前瞻性与长远性。其次,以立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统领,调整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坚持以山东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智慧山东建设”等行业重点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优化的重要指标,依据山东省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学科专业建设调整进行定位,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学科布局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等现实条件,科学规制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建设特色、品牌专业,优化配置学科专业资源,努力建设适应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发展前景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特色应用型学科专业。同时,各高校要准确定位学科

9、专业和科学研究的优势与主攻方向,引导教职工就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服务工作,从而使高校的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最大程度的吻合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2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由于社会服务职能未在我国高校办学理念中明确定型,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尚未形成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因此,建立健全高校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是高校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保障。首先,各高校一方面要设立专门负责本校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或者在相应的职能部门,例如科技处、科技产业处等部门内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科室,全面负责、代理执行社会服务方面的事务,并由专职人员负责机构的管理运行,其目的是提高学校社会服务各项事务办理的效率,全面统

10、领学校社会服务规划,改变社会服务无人负责的局面。另一方面,建立能够保障社会服务职能部门正常运行的配套制度,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展示机制、高校与社会对接合作机制、社会服务评价机制、教师社会服务动力激励机制等各项工作制度化。此外,要明确学校社会服务的目标、内容、方式、途径、措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进而推进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持续运行。其次,高校在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建设与当地政府、企业的对接合作机制,完善政府高校企业三螺旋模型的协同运行机制。高校要立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所在地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以“双赢”为导向,扩大与各地市政府、企业的合

11、作,加快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提高对接合作质量,尽快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后,提高学校社会服务知名度与美誉度,加大社会宣传。“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只有加强自身学科专业、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内涵建设,才能保障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服务声誉和影响力,配之以媒体精良及时的宣传推介,有利于扩大高校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当地社会服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在学校职能部门内设立媒体联系人,及时收集掌握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当地知名媒体推介出去。2.3 完善评价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研究、轻推广转化”的现象依然严重。为激发高校科技

12、创新活力,加速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必须优化当前高校科技创新的考评政策,重视科研成果创新应用和高校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科技人员绩效考核和高校服务社会能力评价中的权重。一方面,在高校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中突出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科研成果产出、转化、应用的工作考评机制,以改变目前科研人员绩效考核重理论、重论文、重成果的倾向。具体而言,一是完善科研立项机制,推进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高校科研人员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重大关切,增强高校科研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创新、科技

13、示范和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二是改进完善高校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机制,科学合理设置职称评定和岗位评聘序列,加大应用型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指标比重,对科研成果转化明显,科技助推经济社会效益突出的科技人员给予政策倾斜。三是创设一个自由、宽容的科研工作环境,打造持续学习、彼此信任、不断创新的科研团队。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将开展社会服务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实践型教师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最终实现高校一社会发展双赢。针对当前各高校陆续开展的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要继续推进并注重提高实效。各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学校类别和学科特色,选派优秀中青

14、年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区域经济建设,通过在基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与企事业单位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4 成立驻地高校联盟,明确服务目标高校所在地理位置以及学校发展资源的不同必然决定学校社会服务内容与特征的差异。集中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实现社会服务最大化,成立驻地高校联盟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驻地高校联盟是以区域聚集高校优势资源整合为牵引,涉及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资源共享协作方面的一个运作平台。驻地高校联盟是高校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成果,是驻地高校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开展有效社会服务的平台,有利于集中高校科研优势资源形成协作力量,推

15、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运行过程中,要逐渐规范。首先,瞄准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建设青岛、烟威、济南三地高校联盟,整合青岛和烟威地区高校优势资源,重点服务于海洋经济和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集中青岛、烟台和济南驻地高校优势资源服务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和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主要集中济南驻地高校并关联鲁南地区重点高校促使鲁南地区工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时,三地高校联盟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集成性,围绕海洋经济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重点建设半导体发光、高端聚氨酯、海洋生物技术与医药等学科;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

16、,重点开发高端石油装备、铜冶炼与铜材深加工、高效生态农业等相关学科专业,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点发展云计算、智能输配电、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矿山机械、钢铁新材料等学科专业。其次,围绕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驻地高校联盟要明确社会服务目标,构筑高校联盟科研创的新与合作。一要彻底打破驻地高校间学科交叉的障碍,突破不同高校和学科之间固有界限和隔阂,结合驻地“两区一圈一带”战略中的发展重点,通过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整合配置驻地高校联盟学科优势资源,增强综合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强校际间学科、师资、科研等项目的交流与合作,整合重组联盟高校实验室的布局和结构,深化联盟高校科研制度改革,建立

17、协同创新机制等措施,推动联盟高校科研自主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统筹集成驻地高校联盟的科技转移中心、科研中试基地、科技孵化机构,建设能广泛吸纳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孵化高新技术的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载体,推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三是建设驻地高校联盟科研创新团队。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汇聚驻地高校相近学科的科技人员,组建科研创新团队,集体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公关,力争解决山东省地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四是创新科研管理运行机制。驻地高校联盟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科研项目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科研项目的协调组织管理,其次要创新科研

18、管理运行机制,从有利于激励科研团队科技创新的角度,逐步完备科研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和效益分享机制。3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的几点认识3.1 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由高校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高校作为人才的集聚场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为未来社会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进入21世纪,我国也将高校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历史赋予了高校更大的责任。在此背景之下,社会也必将对高等学校的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纵观中外高校的发展,高校履行历史责任、服务社会的作用方式表现为以所在区域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和扩散,因此,高校对所在区域经济社会

19、发展的推动作用将越来越大。也就是说,驻鲁高校提高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仅仅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高校履行其历史使命的必然。高校自身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意识,要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和更主动的行动来谋求这种能力的提高。只有真正做到了这一点,高校才可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谋求更坚实的社会地位,表现出更高的社会价值,获得更大的社会支持和发展空间。3.2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有限的,主要任务仍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古老也是最本质的职能,这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本质所在。19世纪初柏林大学建立之后,

20、发展了“科学研究”的职能,但那时的科研还仅仅是为了“纯粹的科学”,与社会发展没有必然的联系。直到1862年美国颁布莫里尔法案之后,直接为社会服务成为赠地学院的目标。这一目标被威斯康星大学上升到办学理念并发扬光大,成为了威斯康星思想。自此,美国的大学开始了“世俗化”过程,高等教育迅速地从象牙塔中走出,进入社会之中。至此,社会服务成为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职能并为全世界其他国家所仿效。在“世俗化”过程中,首先是人才培养的世俗化,即开设符合社区需要的农学、工艺等“世俗”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服务于社区工作。由于美国独特的体制和机制,使得大学的科研职能也迅速“世俗化”了,高校需要通过承接面向社会的应用

21、性研究获得办学资源。由于科研本身就是解决企业或社会其他机构的科技难题,所以也不存在技术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从高校基本职能及其发展历史来看,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是无限的、万能的,而是仍然主要限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活动上,社会服务是通过以上两项职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来得以体现和实现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的价值和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优势。3.3 高校社会服务活动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首先,高校的社会服务活动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不能将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无限扩大化。其次,高校的社会服务活动具有公益性的一面,比如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建议、参与一些公益性

22、技术和文化普及活动等。但同时高校的社会服务活动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因此,高校的社会服务活动还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并且市场规律是作为主要的规律在起着作用。毫无疑问,高校的社会服务不能等同于工商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营利活动,但以服务换取学校的发展资源是社会服务的动力所在,如果以高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为由单方面地要求高校提供无偿服务,将会导致高校社会服务的资源枯竭和动力不足。从经济收益上看,区域高校社会服务分为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偿服务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下的等价交换原则、物质利益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都是区域高校社会服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4 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三方责任的统一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和罗依特·雷德斯多夫教授提出了“三螺旋理论”,从知识背景出发探讨新经济下“学术研究界产业界政府”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被认为是区域创新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范式。根据他们的观点,大学、企业和政府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制度环境的三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