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踝关节骨折 ,唯医 ,allinmd1 踝关节局部解剖 1.1 骨性结构踝关节的骨性结构由胫 骨远端关节面穹窿部、内外踝与距骨组成。主要包括距骨体 马鞍形顶与胫骨远端关节面所构成的关节和下胫腓间的关 节,另外距骨体两侧的关节面还与相应的内、 外踝构成关节 胫骨远端关节面外侧宽,内侧略窄,后侧比前侧略低。外侧 面为凹面,与腓骨相关节,有前后结节,前结节为下胫腓前 韧带止点,后结节为下胫腓后韧带止点。胫骨远端内侧面向 内下方延伸至内踝,内踝由前后丘组成,前丘较大,后丘较 小,且该处有向内下走行的斜沟,内有胫后肌腱。距骨体几 乎均被软骨覆盖,前宽后窄,外侧前后径比内侧长,容纳于 内外踝所形成的踝穴中
2、。踝关节背伸活动时,距骨体外旋, 其前部进入踝穴,同时,腓骨外旋、后外侧移动以适应距骨 的运动。 而在踝关节跖屈活动时, 距骨体内旋后部进入踝穴。 1.2 韧带踝关节的韧带结构主要包括下胫腓复合体及内外侧 副韧带系统三个部分。下胫腓复合体将胫腓骨远端紧密相 连,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下胫腓前韧带,连接胫骨前结节 与外踝;下胫腓后韧带,连接胫骨后结节与外踝;骨间 韧带,连接腓骨和胫骨,向上与小腿骨间膜相延续。从坚强 程度来说,骨间韧带最为强韧,下胫腓后韧带次之,而下胫 腓前韧带最为薄弱。故下胫腓联合后方的损伤多表现为胫骨 后结节的撕脱骨折,而前方的损伤通常为下胫腓前韧带的撕 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
3、带、 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组成。 距腓前韧带起于外踝前缘,止于距骨颈。当踝跖屈时,距腓 前韧带是防止距骨向前移位的主要结构。该韧带最为薄弱, 踝内翻时常易伤及。跟腓韧带呈椭圆形,扁平,较距腓前韧 带强,起于外踝尖端,止于跟骨外侧面,是踝部唯一的关节 囊外韧带,踝背伸时能稳定踝关节和距下关节,抵抗内翻。 距腓后韧带更为强韧,起于外踝内侧,向后附着于距骨后部 的外侧结节, 近水平位走行, 能防止距骨旋后半脱位 (图 1) 图 1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 又称三角韧带, 分深浅 两层,浅层起自内踝前丘和后丘的前部,止于足舟骨、距骨 颈、载距突内侧缘和距骨后方,其中胫跟部较为强韧,能对 抗跟骨外
4、翻。深层短而粗,起自内踝前后丘之间,止于距骨 的内侧面,能限制距骨侧向移位且能对抗距骨外旋应力(图 2)。图 2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 1.3 肌腱及神经血管踝关节周围有13 条肌腱、 2 组主要的神经血管束。肌腱分为前侧组、后侧 组、外侧组和内侧组。 前方的肌腱和神经血管自外向内包括: 第三腓骨肌、趾长伸肌腱、腓深神经和足背动静脉、长伸肌 腱、胫前肌腱。后方的主要包括跟腱、跖肌肌腱。内侧由前 向后依次包括大隐静脉、隐神经、胫后肌肌腱、趾长屈肌、 胫后动静脉、 胫后神经、 长屈肌腱。 外侧包括腓骨长短肌腱、腓浅神经、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 2 踝关节骨折分类、临床 表现及诊断 2.1 骨折分型踝关节
5、骨折分型常用 AODanis-Weber 分型和 Lauge-Hansen 分型。 Danis-Weber 分 型基于腓骨骨折线和下胫腓联合的位置关系,将踝关节骨折 分为 3 型和相应亚型。 A 型:下胫腓联合平面以下腓骨骨折; A1 :单纯腓骨骨折,A2 :合并内踝损伤,A3 :合并后内侧 骨折。 B 型:下胫腓联合平面腓骨骨折; B1 :单纯腓骨骨折, B2 :合并内侧损伤,B3 :合并内侧损伤及胫骨后外侧骨折。 C 型:下胫腓联合平面以上腓骨骨折; C1 :单纯腓骨干骨折, C2:复合性腓骨干骨折,C3:近端腓骨骨折(图 3)。图3 Danis-Weber分型Lauge-Hansen根据
6、受伤时足部所处的位置、 外力作用的方向以及不同的创伤病理改变主要分为旋后 -内 收型、旋后 -外旋型、旋前 -外展型、旋前 -外旋型(图 4)。 图4 Lauge-Hansen分型A.旋后内收型(I:腓骨在踝关节平 面以下横形撕脱骨折或者外侧副韧带撕裂,内踝垂直骨 折) ; B.旋后外旋型(I:下胫腓前韧带断裂,腓骨远端 螺旋斜形骨折,川:下胫腓后韧带断裂或后踝骨折,内 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C.旋前外展型(I:内踝横形骨折 或三角韧带撕裂,H:联合韧带断裂或其附着点撕脱骨折, 川:踝关节平面以上腓骨短、水平、斜形骨折);D.旋前外旋型(I:内踝横行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下胫腓前韧 带断裂,川
7、:踝关节面以上腓骨短斜形骨折,后胫腓韧带撕裂或胫骨后外侧撕脱骨折)虽然两种分型系统都很常 用,但也都不完美。 AO 分型对手术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Lauge-Hansen 分型主要基于踝关节的间接损伤机制, 常用来 指导骨折的闭合复位。此外,根据骨折稳定性的不同,踝关 节骨折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稳定性骨折是指 踝关节骨折移位尚不足以造成踝关节功能长期的损害和正 常生理承受应力能力的损害。内侧结构(内踝和三角韧带) 是否受损常常是决定骨折稳定与否的关键。 2.2 临床表现和 诊断局部肿胀、压痛和功能障碍是踝关节骨折的主要临床表 现。接诊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机制,并重点检查患处的
8、皮肤和血运情况。踝关节骨折的 X 线检查应包括 3 个方面: 前后位、侧位、内旋 20°的前后位(踝穴位) ,检查范围应 包括膝关节以防止漏诊腓骨头骨折。当骨折较粉碎或合并有 后踝骨折时, CT 扫描可以清楚地显示骨块的大小和准确位 置。MRI在观察有无踝关节隐性骨折和韧带损伤方面有一定 价值。 3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3.1 非手术治疗稳定性骨折可以 考虑保守治疗,如石膏、支具等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68周,但在早期,每隔12周应复查X线片,如发现骨折移 位应及时处理。 3.2 手术治疗 3.2.1 手术适应证如果踝关节 骨折后不能得到稳定的解剖复位,则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 定。 3.2.
9、2 手术时机及术前处理闭合性骨折的内固定手术应 在伤后 68h 内进行,否则,可能产生严重的软组织水肿, 查体时可见小腿正常皮纹消失,表皮发亮,甚至出现张力性 水疱。此时应延迟手术至伤后 12周,皮肤重新出现皱褶 等消肿迹象时。如果不能立即行手术治疗,应先对骨折进行 手法复位并临时石膏固定、抬高患肢、冰敷、足底静脉泵等 治疗,这样有利于消肿和防止进一步的血管和关节面软骨的 压迫甚至皮肤受压缺血坏死。需要提出的是,如果伴有距骨 严重脱位而手法复位失败时应进行紧急的切开复位。术前抗 生素的应用:为防止踝部骨折术后感染,应常规于切皮前半 小时应用抗生素。但因踝部骨折的感染率很低,尚没有明确 的证据表
10、明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感染。 3.2.3 手术操作麻醉 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也可以采用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体位为仰卧位或侧卧位。首先应重建腓骨的解剖 结构以提供支撑,再处理内踝和后踝。外踝骨折:行踝关节 外侧切口,可略偏前或偏后,但操作要小心,勿伤及腓骨前 缘的腓浅神经和后缘的腓肠神经。最小范围地剥离骨膜显露 骨折线,以尖复位钳和克氏针解剖复位和临时固定。 AO 分 型 A 型骨折行接骨板、克氏针或 4.0mm 松质骨加压螺钉张 力带内固定; B 型和 C 型骨折均采用接骨板(重建板、 1/3 管状板、解剖板) 及螺钉内固定。 接骨板一般置于腓骨外侧, 也可以置于腓骨后位(此时需行
11、后外侧切口,将腓侧肌腱适 度剥开以便放置接骨板) 。骨折线为横形或短斜形时,可选 用 6 7 孔板,于骨折线两端各留置 3 孔,在胫距关节面以上水平置入皮质骨螺钉;在其水平以下,置入松质骨螺钉, 并注意入钉长度,不可进入外踝与距骨之间的关节面;骨折 线为长斜形时,骨折复位后,如骨折线方向在矢状位,可经 放置在外侧的固定板置入 1 枚螺钉垂直于骨折线;如骨折线 方向在冠状位,可先矢状位垂直骨折线从前向后置入 l 枚 3.5mm 皮质骨拉力螺钉固定,然后再进行外侧板钉固定的操 作。在进行腓骨骨折固定时,应注意观察腓骨是否完全进入 胫骨远端的腓骨切迹。少数情况下,腓骨骨折无法复位时考 虑内侧三角韧带
12、或软骨片嵌入内侧骨折线影响复位,需行内 侧切口辅助复位。单纯腓骨中上段骨折过去往往行保守治 疗,现在认为腓骨中上段骨折如合并下胫腓联合骨膜及三角 韧带的损伤,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时也应行复位内固定。腓 骨头下骨折因靠近腓总神经,手术牵拉易发生腓总神经损 伤,一般不予固定。但如果伴有下胫腓不稳定,可以在腓骨 远段单纯行下胫腓螺钉固定。伴有腓骨侧的下胫腓韧带撕脱 骨折,可复位后以 1 枚带垫圈的松质骨螺钉固定。如伴有外 侧副韧带损伤,影响踝关节稳定时同时予以修复(图5、6)图 5 外踝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图 6 双踝骨折外侧接骨板固定内踝骨折: 内踝骨折复位良好 可以考虑透视下经皮操作以 2 枚空心钉固
13、定。有移位的内踝 骨折应行切开复位,沿内踝的前缘做弧形切口可以同时显露 关节面,并从两个平面上显露内踝骨折,以利于内踝骨折的 精确复位和关节面软骨损伤的探查。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尽可能小范围剥离骨膜, 清晰观察到骨折线后, 内翻踝关节, 使骨折复位,用巾钳做临时固定,分别于前后沿内踝关节面 的方向平行置入 2 枚松质骨螺钉或空心螺钉(骨折稳定且骨 质较好可选用可吸收螺钉) ;如果是粉碎性骨折,可根据情 况选用克氏针张力带。如骨折线在内踝上方(胫距关节面顶 部以上)呈矢状面垂直向下,骨折块较大,此类骨折如行前 述方向固定可能会导致骨折向上移位,螺钉方向应以平行胫 距关节面为宜或行接骨板固定以增
14、加稳定性。 如果 X 线片上 没有发现内踝骨折,而内侧有压痛和淤斑者应考虑三角韧带 损伤的可能,如果腓骨骨折复位后行外旋应力实验,术中 X 线片检查内侧间隙仍增宽或腓骨骨折复位困难时则应探查 三角韧带并修复之(图 7)。图 7 内踝螺钉固定后踝骨折: 最常发生于胫骨后外侧, 此处 有下胫腓后韧带与外踝连接。一般认为如果后踝骨折块累及 超过 25的关节面且移位大于 1mm 时,应行切开复位内固 定。但近来也有生物力学结果表明当后踝骨折块大于或等于 胫骨远端关节面 10时, 即需行复位固定, 否则将改变关节 内原有的接触应力,增加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术中将外 踝解剖复位后,因为下胫腓后韧带的牵拉
15、,常可以使后踝骨 折块获得满意复位。在后踝骨折的内固定策略上目前尚存在 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如术中透视见后踝骨折复位满意,可以在透视下经皮操作以 2 枚 4.0mm 或 4.5mm 空心钉从前向后 固定,好处在于行单纯外侧入路固定外踝骨折即可,操作简 单,损伤小。而有些学者认为牵拉复位后踝骨折的成功率不 确定,认为应行后外侧切口,从腓骨肌腱和跟腱之间进入, 先固定外踝骨折,然后常规显露后踝骨折块,直视下复位, 然后根据骨块大小以螺钉或支撑接骨板固定,弊端是切口较 长,损伤较大, 较易发生皮肤并发症。 如果后踝骨折块较大, 也可先固定后踝骨折,再复位固定外踝骨折(图8、 9)。图 8 外侧入路,后
16、踝从前往后螺钉固定 图 9 后外侧入路, 后踝从后往前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的 处理:以往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踝关节正、 侧位和踝穴位 X 线片,现在认为多层螺旋 CT 的 MPR 横断 位图像可清晰观察下胫腓联合间隙的宽度变化,能更准确地 判断下胫腓联合是否损伤; 也有学者采用 MRI 和关节镜检查 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认为准确率颇高。恢复下胫腓联合的 解剖关系对于踝关节的功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广泛认同 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指征是: 内踝三角韧带损伤未修复,腓骨骨折线高于踝关节水平间 隙上方 3cm 以上; 不行固定的腓骨近端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陈旧性下胫腓分离; 下胫腓联合
17、复位不稳定。术中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常采用 Cotton 试验和应力外 旋试验。 Cotton 试验指在固定了内外踝骨折以后,固定胫骨 远端,用尖钩轻轻向外牵拉腓骨并观察,如果活动超过34mm 则提示有明显的下胫腓不稳定, 需要固定。 也可以于内 外踝骨折固定后行踝关节应力外旋试验, 若踝穴位 X 线检查 示胫腓间隙较前增宽 >3mm ,则认为不稳定,需要固定下 胫腓联合。下胫腓联合固定物, 一般采用 1 2 枚直径为 3.5 4.5mm 的皮质骨螺钉(一般来说, 2 枚螺钉或 1 枚较粗的螺 钉能提供更高的稳定性)紧靠下胫腓联合的上方,平行于胫 距关节面且从后向前倾斜 250
18、30o,固定3层皮质(腓骨双 侧、胫骨外侧皮质) ,螺钉顶端位于胫骨髓腔内,目的是踝 关节活动时可以适应下胫腓联合的正常微动,不容易发生螺 钉折断;螺钉也可以穿透 4 层皮质,一是能提供更好的稳定 性,二是如果发生螺钉断裂,可以从胫骨内侧开窗轻易取出 断钉。之所以采用皮质骨螺钉主要是维持下胫腓联合的正常 位置,而不是对其加压从而使下胫腓联合变窄,致踝关节背 伸受限。固定下胫腓联合时踝关节应处于背伸位,因为距骨 体关节面略呈前宽后窄,这样可以避免踝穴狭窄而导致关节 背伸受限。也有文献认为下胫腓固定时踝关节的位置并不影 响功能。下胫腓联合固定物除了螺钉以外,还可考虑胫腓钩(图 10)。胫腓钩勾向腓
19、骨后方,环部同定在胫骨前方并通 过环部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其优点是可以允许下胫腓联合正常的微动,不易折断。弊端是对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维持不 如螺钉。另外,还可以采用 12枚4.0mm或4.5mm可吸收 螺钉固定下胫腓,其优点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在 腓骨近端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三角韧带损伤时尤其适用。 内固定物取出时间:目前尚存在争议,大部分文献认为术后 应常规取出下胫腓螺钉以免限制踝关节活动或导致螺钉断 裂,但时间不宜太早,以防由于尚未愈合而致下胫腓联合再 分离,术后 8 12周以后取出螺钉比较合适。取出前应限制 踝关节的负重以免出现螺钉断裂。也有研究认为螺钉固定 3 层皮质的情况下可以
20、允许术后负重,且可以保留螺钉至取内 外踝固定时一块取出,也未发现明显不良后果(图10)。图 10 胫腓钩固定 4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预防 4.1 踝关节骨折的并发症及预防踝关节骨折脱位常见并发症 为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与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4.1.1 骨 折不愈合折不愈合中内踝骨折不愈合较常见,其主要原因是 三角韧带的牵拉导致断端分离。保守治疗时骨折断端间软组 织的嵌入也易导致骨折不愈合。受伤后超过骨折应该愈合的 时间,至少应为伤后 6 个月以上, X 线片上骨折线仍清晰, 骨折断端硬化时可以考虑骨折不愈合。小的撕脱骨折块一般 不会造成明显的症状可以不予处理,较大的骨折块不愈合时
21、可出现踝关节明显疼痛和不稳定,需手术治疗,可行切开复 位,彻底去除断端的纤维组织和硬化骨,行加压螺钉固定, 如骨缺损较多时应行断端植骨。外踝骨折不愈合较少见,但 外踝骨折不愈合产生的症状后果比较严重。由于其不愈合后 外踝不稳定导致运动时距骨发生运动轨迹改变,最终将导致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因此,如明确诊断骨折不愈合,应行 切开复位,清理断端,行植骨内固定术。 4.1.2 骨折畸形愈 合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多由腓骨骨折的一期复位不良引起, 也见于儿童踝关节骨骺损伤以后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最常 见的畸形是腓骨的短缩和旋转,这会导致距骨的位置变化从 而影响踝关节的运动轨迹和负荷,最终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 节炎的发生。畸形往往是骨折保守治疗的结果,手术治疗后 发生这种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小。在一期治疗时要力争恢复腓 骨的解剖对位对线,以恢复踝穴的完整性。手术治疗时要行 腓骨截骨延长以纠正其短缩和旋转畸形,如果已出现踝周软 组织的挛缩要进行彻底松解,注意恢复腓骨下端与胫骨远端 腓骨切迹之间的正常对位关系。后踝骨折块较大时一期复位 差导致的畸形愈合也经常见到,它将导致早期的踝关节创伤 性关节炎等严重后果,治疗时需经腓骨截骨直视下沿原骨折 线截骨以重新复位后踝,恢复关节面的平整。 4.1.3 创伤性 关节炎踝关节骨折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安防技术助力企业安全管理升级
- 绿色农业理念下水稻产业园区可持续管理创新
- 2025-2030年中国浴刷和和海绵网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曲安奈德鼻用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微信公众平台运营技巧与推广策略
- 养生健康课程
- 大雪课件小学生
- 新能源电站投资与储能产能抵押行业深度融合研究
-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与策略建议
- 智慧综合管廊行业分析与投资机会探讨
- 2025年电气自动化考试试题及答案
- 教师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肉鹅养殖技术课件
- 2025年广州市事业单位教师招聘考试生物学科专业知识试题
- 2025年养老护理员考试试卷及答案
- 2025年电梯检验员资格考试试卷-电梯轿厢与导轨维护试题
- 2025年宜宾市中考语文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幼儿小小运动会活动方案
- C语言程序设计说课课件
- 2023年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
- 消化科面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