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改革从“卓越计划”到新工科建设的探索实践 摘要:我国工程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已实现从规模化向内涵式发展的逐步转变。自2010年起,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有层次、系统性地推进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开展贯通式学科融合改革等为重点的实践探索,在有效缓解人才培养供需矛盾的过程中,着力探索了轻工类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和内涵发展的路径,并结合实践探索的推进情况提出了深化相关改革的策略建议。关键词:轻化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新工科,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工程教育经历了
2、从规模化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助推国家由工程教育大国逐步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1,2我国工程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的正确指引。从建国初期借鉴前苏联模式的院系调整,到改革开放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教育优先发展策略,都为不同时期的工程教育注入了发展活力。顺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满足不同时期国家工业化需要,是我国工程教育的鲜明特征。不管是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培养配套型工程技术人才,还是为迎接新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而进行的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我国工程教育肩负时代责任,始终走在科教兴国和改革创新的前沿。3,4“十二五”以来,教育部
3、围绕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制定一系列重大措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文简称“卓越计划”)和推进新工科建设是其中两项相互衔接而又传承升级的核心举措。两项举措的共同目标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4-7其重点是立足于培养和输送工程化人才的供给侧,着力创新培养模式、更新学科专业的建设思路、深化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作为需求侧的产业界主动应对科技和工业革命的现实需要。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紧跟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沿着学生专业学科的位点链条,有层次、贯通式推进人才培养的供
4、给侧改革。具体工作包括:以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为契机,对改革和创新轻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实践探索;依托承担的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四川大学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及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轻工类专业面向未来的发展路径;推进专业、学科融合改革,在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同时,实现本、硕、博培养的有机衔接和融会贯通。一、轻工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供需矛盾轻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8作为主要面向制浆造纸、制革、发酵、制糖等轻工支柱产业的传统专业和学科,轻化工程本科专业及轻工技术与工程研究生培养一级学科年均向产业输
5、送5000余名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为轻工支柱产业的发展持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然而,“十二五”以来的就业满意度追踪调研结果显示,轻化工程专业在促进对口产业发展上作用的发挥受到两大供需矛盾的制约。1.培养的人才并未完全流向对口行业。以主要面向制革产业的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虽然其“十二五”以来的年均用人需求信息为3.2条/生,但在较长时间内却难以摆脱毕业生就业走向的“三分现象”,即约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深造、三分之一选择到对口行业就业、三分之一未在本行业或相近行业就业。需求侧行业单位的迫切用人诉求与供给侧毕业生的外行业流失形成的反差,折射出该专业在人才输送上面临的严重供需矛盾。2.人才培养
6、的质量不能充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雇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部分毕业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足,不能解决或创造性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到用人单位后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过渡。人才培养的拓展度不够,对于相关新兴产业的用人需求难以对口满足,不能在这些产业的成长期及时输送可即插即用的紧缺人才。这些局限是轻化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的另一主要供需矛盾。二、问题成因及突破路径分析轻化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输送上遭遇的供需矛盾也是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共性问题1,9,其成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1.工程化培养理念弱化。培养工程化人才应当遵循工程教育的客观规律,顺应规律的前提是树立并坚持正
7、确的培养理念。而工程教育在一段时间中受到“过于追求理论意义上的科学化”的理念牵引,偏离“理论与实践并重”、“学术研究与技能强化同行”的正常轨道1,造成课程设置趋同、实践教学不够系统、教师工程化示范能力弱化等衍生后果,进而影响到对学生工程化能力的塑造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2.校企协同育人的联动不够。行业、企业参与培养工作是提升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企业实训是锤炼学生工程化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受工作考核和绩效评价的导向性影响,校企合作的重点在较长时间里被定位为科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弱化了行业、企业在培养学生工程化能力上的协同育人功能,减少了学生在生产一线和工程实际中开展实操演练的机会,影
8、响到学生工程化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培育。3.专业设置过于细分和僵化。传统专业的设置往往会遵从其对口行业的划分原则。以轻化工程专业为例,此专业名称来源于与其对口的传统制浆造纸、制革、发酵、制糖等产业在轻工行业中的细分,这个原则同时也是指导该专业搭建知识体系、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等的主要依据。然而,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依据对口行业细分专业的设置原则客观上限制了专业的内涵建设和对学生胜任力的培养,造成其在适应对口产业的发展需求上出现适应度不够强、灵活度不够高等问题。很显然,轻化工程专业作为轻工支柱产业人才培养及输送的供给侧,只有回归工程化培养的初衷,强化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
9、心的学生胜任力培养,依托改革持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才能满足对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三、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的系统性改革与实践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单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重点以实施“卓越计划”和推进轻工类新工科建设为牵引,致力于破解制约该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共性难题。1.实施“卓越计划”的改革与实践。本专业在201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后,从每届学生中选拔组建“卓越工程师班”(以下简称“卓越班”),开展了以实施“卓越计划”为牵引的专业改革。(1)建立“卓越计划”培养标准。
10、立足四川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从五个维度建立起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即把培养“工匠精神”和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崇高理想信念的塑造,把强化工程化能力的培养融入扎实专业学识的锤炼,把激励探索精神融入强烈创新意识的培育,把提升修养境界融入深厚人文底蕴的涵养,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融入宽广国际视野的造就。基于该五维目标,构建起“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其核心内容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理、化学化工、生物、材料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具有皮革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系统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具深厚人文底蕴、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能够根据行业的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趋势、新要求,开展科学研究、工程设
11、计、技术创新等工作的高层次工程化领军人才”。(2)优化“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根据“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重点强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的内容设置。且在2018年结合专业认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制定思路(图1所示),将课程体系整合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3个模块,设置总学分为175个,其中限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占比不少于25%。建立起“皮革制造”“毛皮制造”“皮革化工材料生产”“革制品设计及制造”“皮革制品检测”和“校内综合实践”等校内外实操板块,新增大三暑期实习,并将毕业论文的启动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期中。依托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必
12、须的学时数。(3)推进“卓越计划”课程、课堂改革。将课程类别整合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必修课”“实习实训”“创新创造活动”及“毕业环节”等。在通识教育模块强化价值观塑造和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多学科的思维模式,传递科学、人文、工匠精神。持续凝练和更新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建成以“鞣制化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代表的特色核心课程体系。第一课堂实施“探究式小班化”的授课模式改革,强化启发式讲授、互动式讨论、全过程考核,以课堂互动和非标答案考核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动性。(4)丰富“卓越计划”实践模式。在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起校内
13、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卓越班”学生从大三开始,均需完成校内实习、暑期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既定的实训内容,其中暑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实验原则上要求在企业完成。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工学交替回归工程化培养的初衷,贴近生产一线和工程实际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素养。(5)拓展“卓越计划”实践基地。持续整合吸纳校外实践资源,陆续建成以达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特步(中国)有限公司、红蜻蜓集团有限公司、国辉(中国)有限公司、洪萍皮业有限公司、东明皮革有限公司等6个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核心,卡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兴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皮革行业龙头企业为基础的4
14、0余个稳定的“卓越计划”校外实践基地,历届“卓越班”学生在校外优质实践基地开展实习、实训的占比持续保持在100%。(6)建强“卓越计划”指导教师队伍。坚持选送新入职教师到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开展实训,提升其指导工程实践的基础技能并积累相关工作经验,实现“卓越计划”指导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培训的全覆盖,且选送了4位青年教师到国外开展短期工程化培训与交流。常年邀请荷兰斯塔尔集团、德国朗盛化工有限公司、德国司马化学有限公司、达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鸿丰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泛博科技公司的外籍专家、工程师到校讲授“万门课程”或担任企业导师,依托他们的协同指导补充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激发其创新思维、拓展其国际视野。
15、(7)建成第二课堂特色支持系统。建立起“专业+”的第二课堂组织、活动体系,在巩固学生工程化能力培养的成效上实现第一、二课堂的衔接贯通。已成立的学生社团有制革工艺技术协会、革制品设计协会、革制品电商协会、染整工艺协会等;挖掘出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有皮革文化宣传月、皮革制品护理进社区、制革工艺比赛、皮革饰品设计大赛等;学生获得至少1个学生社团的参与机会和不少于10次/年的第二课堂活动参与频次。除奖学金外,第二课堂还获得皮革行业、龙头企业、校友“双创”基金、工匠基金等方面的稳定经费资助,助推第二课堂成为实践教学环节外的又一个巩固学生工程化能力、强化其创新思维的锻炼平台。得益于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课堂的
16、改革、实践环节的强化、工程化师资的拓展、校内外培养资源的整合以及第二课堂的锤炼,“卓越班”学生的工程化素养、创新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评价。毕业生在对口学科深造、对口行业就业的占比逐年攀升并在2019年合计达到95%;毕业生的5年职位晋升率超过70%;历年就业追踪中,用人单位选择“总体满意”评价的毕业生占比已超过98%。不难看出,“卓越计划”在巩固和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的促进作用正逐步显现。2.创建新工科专业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卓越计划”能有效解决与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问题,但仍不能完全突破“专业设置过于细分和僵化”的限制。因此,我们进一步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
17、,对专业实施改造升级,开展了以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为要务的改革实践。即通过整合校、院资源,构建能适应学科和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共同科学和技术基础、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从而破解传统行业分类设置的“轻化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已落后于学科发展前沿、培养的人才已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突出问题。10通过联合部分轻工类学科高校开展调研和组织论证,基于轻化工程专业的生物质资源加工利用的共性科学和技术基础,牵头探索并找到具有宽知识口径、贯通式衔接通畅、前沿发展适应度高的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创建路径,并基于校情牵头制定相关传统专业改造升级的改革思路。即以四川大学现有的轻化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其所在学院
1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食源性生物质资源利用、生物工程专业中的生物质生物转化利用等教学和科研平台以及全校生物质加工利用的人才培养资源,创建了“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图2所示)。在申请并获准开办四川大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跨学科专业贯通式”新工科创新实验班(以下简称创新班)后,获得开展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探索实践契机。按照开办新专业的规范流程,创新班于2019年5月完成培养目标的确立、“模块化”培养方向的论证、培养方案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组织、突破学科专业和院际限制的师资遴选、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学生遴选等前期准备并如期开班,标志着本专业正式启动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
19、业的实践探索。113.依托学科的贯通式融合改革与实践。新创建的轻工类新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还面临与原依托学科贯通式衔接不畅的瓶颈,即依托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还必须紧随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创建同步拓展其学科领域。基于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在四川大学“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的支持下,本专业的依托学科也顺应新工科建设启动了以融合和拓展为要务的改革探索。其中融合是基于校情把原有的“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三个对口于轻工产业的一级学科进行整合,以此为主体打造形成与生物质资源利用产业对口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拓展是对原“轻工技术与工程”的二级学科进行调整,结合四川大学
20、的办学特色设立了“皮革化学与工程”“发酵工程”“生物质化学与工程”“先进轻工材料”“食品科学与营养健康”等面向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开放二级学科体系,从而在不影响与原传统专业通畅衔接的基础上,为创建的新工科专业贯通了硕博士培养通道(图3所示)。经过“十三五”期间的摸索推进,依托学科的融合改革工作已于2019年底初步完成,且在2020年完成整体融合与拓展进行了首届研究生招生。四、结论与展望四川大学轻化工程专业自“十二五”以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得的系统性改革进展表明,推进“卓越计划”、创建新工科专业以及推行贯通式学科融合改革,不仅可以解决轻工类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输送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更是传统专业基于传
21、承与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和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创建轻工类新工科专业的探索实践显示,就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升级而言,新工科建设鼓励开展的“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12,可能会受新专业常规申报审批流程的束缚,导致新工科建设对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的带动效应在短时还难以全面显现。同时,部分基于学科交叉成功创建新工科专业的具体实践,也可能会在改革成果的推广过程中因共性基础一致但所在高校的办学特色不同,面临如专业内涵相同或相近,但依托学科类别不同、教指委归口不一等现实瓶颈,不排除会影响到相关成果的推广热情及普及广度。并且,对于部分已经通过工程认证或入选国家、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的传统专业,即便其有前瞻推进转型升级的强烈愿望,也会在优势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取舍上面临决策困难。因此,对传统专业转型升级的改革实践在当前仅处于方向性探索的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必须依赖相关专业的协同努力和国家层面的专项政策推动。参考文献: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1):13-20.2中国科协国际联络部.中国科协代表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j.学会,2016(7):2.3夏鲁惠.工业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耕读文化浸润的创新路径与策略实施
- 早教植物主题课程设计
- 推箱子数据结构课程设计
- 序列产生与检测课程设计
- 字母连连看的课程设计
- 电器销售公司业务操作流程与管理手册
- 电气工程CAD制图规则
- 宠物训练课程设计
- 母亲节主题班会231
- 降低物流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实施路径
- 海洋科普趣味知识讲座
- 静脉输液操作课件
- 安全生产培训(完整版)课件
- 【瑞幸咖啡财务分析报告(附财务报表)5300字(论文)】
- 三傻大闹宝莱坞课件
- 护理科普作品
- 国家OTC药品目录(全部品种)
-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方工业大学
- Android课程设计报告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图
- 2023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行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