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_第1页
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_第2页
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_第3页
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_第4页
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四、研究结果1.不同组别受试者的前测成绩比较本研究对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前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1),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前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8510.05),说明两组受试者的英语水平相当。表1 不同组别受试者的前测成绩比较组别msdtdfsig(2-tailed)控制组18.274.35-0.190280.851实验组18.605.232.不同组别受试者的组内前后测成绩比较为了检验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本研究对两组的组内前后测试成绩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

2、,实验组在前后测成绩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00.001),控制组的前后测成绩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6070.05)。这一结果验证了假设一:实验组的受试者经过在后测中取得的平均成绩比在前测中明显提高,而控制组的学生在前后测中的平均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实验组在后测中使用请求策略比接受教学实验前更得体。表2 不同组别受试者的组内前后测成绩比较组别测试msdtdfsig(2-tailed)控制组前测18.271.080.526140.607后测18.470.87实验组前测18.601.31-7.43140.000*后测22.071.08*代表p0.0013.不同组别受试者请求策

3、略类型使用频率的组内前后测比较由表3可见,控制组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和非规约性间接策略使用频率分别为50.6%、45%、4.4%,而实验组相应使用频率分别为52.3%、42.3%和5.4%。虽对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偏高,但两组受试对在三种策略的使用频率并无明显差异。在后测中,控制组规约性间接策略和直接策略的使用频率分别为54.1%、42.3%,而实验组的分别为71.2%、26.1%。可见经过语用教学后,实验组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的频率明显提高,直接性策略的使用频率则明显下降。而控制组前后测两种策略的使用频率并未出现明显差异。表3 不同组别受试者请求策略类型使用频率的组内前后测比较

4、策略类型控制组(n=30)实验组(n=30)前测(%)后测(%)前测(%)后测(%)直接策略4542.342.326.1规约性间接策略50.654.152.371.2非规约性间接策略4.43.65.42.7总计1001001001004.不同组别规约性间接策略形式使用频率的组内前后测比较就规约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情况看,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前测中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的总次数分别为160、168,具体策略形式分布如表4所示,询问能力的策略所占比例分别为73.75%、72.62%,询问许可的策略所占比例分别为15%、10.7%,询问意愿的比例为3.75%、11.9%。由此可见,实验前不同组别受试者在规约

5、性间接策略的使用次数和具体策略形式使用频率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主要特点是策略使用集中在询问能力方面,语言表达比较单一,缺乏多样性。表4 不同组别规约性间接策略形式使用频率的组内前后测比较规约性间接策略形式控制组(n=30)实验组(n=30)前测后测前测后测n%n%n%n%询问能力11873.7512265.5912272.6213051.18询问意愿63.75126.452011.94618.11询问许可24152815.051810.73011.81感激000021.2207.87建议表达42.5105.3821.2187.09愿望85147.5342.38103.94总计1601001

6、86100168100254100控制组和实验组在后测中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的数量分别为186、254,具体策略形式分布如下:询问能力策略所占比例分别为65.59%、51.18%,询问许可策略比例分别为15.05%、11.81%,询问意愿策略比例分别为6.45%、18.11%。实验组受试者在后测中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的次数明显多于前测,且策略形式的使用更为多样化,而控制组学生在后测中的表现虽略好于前测,但无明显差异。表3、4中的结果证实了假设二:实验组在后测中更倾向于使用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且规约性间接策略使用的形式比控制组丰富多样,且更符合语境特征。由表3、4可知,实验组在后测中使用规约性间

7、接请求策略的频率明显高于前测,且在询问能力、询问许可、询问意愿、表达愿望、建议等各个方面的使用比例均明显高于前测。一些在英语本族语者看来比较礼貌的规约性间接请求策略,如“i will appreciated it if”,在两组受试者的前测中使用频率均很低,在后测中使用该策略的频率明显提高。实验组中受试者使用该策略的频率为20次,占该组整个规约性间接策略总次数的7.87%。由此可见,实验组受试者经过教学实验后掌握了更多请求策略形式,且根据不同语境特征采用恰当的请求策略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五、讨论教学实验结果表明,显性教学与隐形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藏族大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本研究进一步证

8、实了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schmidt(1993)的“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krashen(198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应用能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学习者通过对语言情景的理解而实现语言输入,其语言能力自然而然会获得发展和提高。因此,语言教师应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即最大限度地提供听觉、视觉语言输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5就本次教学实验来看,任课教师为学生精心挑选并准备一定量适合学生水平的英文原版电影片段作为语言输入,旨在提高语

9、用输入的效度,营造活泼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藏族大学生三语习得的背景使其英语习得受到很多来自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负迁移,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他们要不断地在这三种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用第二语言来理解第三语言,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如果学生在课前不进行预习,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完成由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的语言习得过程。因此,应通过课前进行预习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为学生的语用习得提供先决条件。隐性教学为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显性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schmidt(1993)认为,注意(noticing)是将输入转化为吸收(intake)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对于语言学习者

10、来说,对输入的注意(noticing)是一切语言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4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单纯接触目标语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语用教学时,只为学生提供接触英语的社会语用知识和语言语用知识,却不引导他们对输入的“注意”,是不能使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知识输入的。由于藏族大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且水平较低,掌握语言的功能与形式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引导藏族大学生对知识的“注意”在其语言及语用能力发展中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结合本研究来看,任课教师通过对英语请求策略的语言形式及其功能的讲解与分析,与学生讨论影响请求策略选择的相关语境因素(社会权力、社会距离和请求强度),为实

11、验组获得了明确的有关英语请求策略的语用信息输入。换言之,实验组学生在对课堂中的语用输入给予充分“注意”的基础上,成功地将语用知识转化为吸收(intake),并形成了在某一具体语境中根据英语社会交际知识选择得体的请求策略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是将语用知识由吸收(intake)转化为输出(output)的关键环节,教师应组织与课堂所教的语用知识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情景剧、对话练习等。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尽量贴近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并提供相关背景信息。课堂活动应以小组为单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课堂模式,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合作学习和课堂互动中得以发展。此外,学生完成课

12、堂任务后,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交际中出现的不得体的语言表达,并指出其原因。六、结论与建议通过教学实验,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在以英语为第三语言的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堂采用语用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2)显性与隐性教学相结合的语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藏族大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并切实提高其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参考文献:1刘绍忠.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现状与我国语际语用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3).2kasper g, k r rose.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m. oxford: blackwell,

13、publishing ltd, 2002.3陈新仁.语用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4 schmidt r 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11(2): 129-158.5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ny: longman, 1985.6田金平.英语语法隐性教学实证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杨婕.现行语用教学的课堂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5).8戴炜栋,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5,(1).9杨春红,刘萍.显性语用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报告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0牛素娟.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请求语用能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1李凤.藏族大学生英语听说课语用教学模式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