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_第1页
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_第2页
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_第3页
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_第4页
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用中学”指向实践能力发展的一种知识学习方式    三、“用中学”的基本过程(一)知识“学”与“用”关系的认识“用中学”的基本展开过程,实际上也可看做是学习者将公共知识转化为自身实践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明确知识的“学”与“用”之间的复杂关系十分重要。日常用语最能体现人们对待某些关系问题的一般看法和思维方式,这里我们不妨从分析人们有关知识学与用关系的日常用语开始。人们常批判那些“死”读书的人“学了知识不会用”,这句话实际包含着人们对知识的“学”与“用”关系的惯常理解和传统认识:知识的“学”与“用”是分开进行的,且具有明显的先后次序,先学而后用

2、;“学”决定“用”,学与用之间具有线性决定的因果关系。这种对待知识学与用关系的传统思维方式,显然并不足以用来解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知识学习现象,也不足以概括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尤其是以实践能力发展为导向的知识学习活动。首先,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学、用很多时候并非截然分开或先后排序的,而是紧密交织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实际问题情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需要人们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运用知识,对知识进行调整、改造、重构和与其他情境要素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运用,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因此,学用分离、先学后用的观点并不足以概括知识(尤其是一些具有复杂性和情境性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和本质。其次,在实际问题的

3、解决过程中,知识的“用”和“学”是相互促进的,而不是某一方面决定另一方面的问题。当一位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律师运用他在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法律知识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对于这位“新手”级的律师而言,他所掌握的知识的系统与牢固很大程度上会对他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有所助益,此时,知识的“学”会影响和促进知识的“用”;当他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他会获得一些新的知识并对相关知识形成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在长期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律师会由“新手”逐渐“成长”为相关领域的问题解决“专家”和“实践高手”,此时,知识的“用”在不断影响和促进知识的“学”。这表明,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学”与“用”之间并非只是

4、简单地一方影响和决定另一方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复杂的交互关系,知识的“学”可以促进知识的“用”,而“用”中本身包含着知识的“学”和建构。对于知识的“用”中包含着知识的学习和建构这一观点,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等理论均有过关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中的规则获得的探讨,已初步涉及到知识的“用”中包含“学”的观念。加涅即强调通过在问题解决中来获得规则和高级规则,并认为通过问题解决获得的不仅仅是作为符号的规则,也包含解决问题的技能。“从问题解决中产生的高级规则,它成为个体全部技能中的一部分。当再次遇到同类情境时,他可以通过回忆有效地应付,而不再将其看作一个问题”。9p

5、177这其实强调的就是通过“用”来进行“学”,并且,通过运用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问题解决的技能。只不过,在信息加工理论者那里,“用”和“学”的目的主要指向的是获得规则和发展认知(问题解决的技能也主要是指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或实践能力。因此,有学者对之批判到,“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中,学习和应用被严格分离开来。”10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不是把外在的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结构中,而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的经验,同时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知识和意义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个体对知识的建构,并

6、对问题解决中知识建构的途径和相关机制进行了探讨,11从而深化了对于知识建构的进一步认识。同时,将问题解决与知识学习关联了起来,已经隐含有“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包含着知识的学习与建构的观念。但遗憾的是,由于研究者的旨趣和研究倾向,对于“用”知识如何促成问题解决能力或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产生,却并未涉及。(二)“用中学”的基本展开过程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学习者的学习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对于“用中学”的过程就会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学习其实就是个体对于社会规范、习俗、价值规范、公共的和集体的经验(即知识)等,通过理解、接受、转化等活动,逐渐获得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实现自身

7、社会化并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因此,知识的“用中学”,本质上也就是学习者将外在于己的公共知识转化为自身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的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哈瑞(harre,r.)的研究,12人的心理可以从“公共私人”和“集体个体”两个维度进行划分,两个维度交叉将心理空间划分为四个象限(quadrant)(分别以序号1、2、3、4表示),其中“公共集体”构成了社会一维,而“私人个体”则构成了个人一维。学习活动始于象限1(即社会),继而向象限2跨越,再向象限3依次推进,学习的展开过程就是心理空间的跨越,它体现了学习者是如何将社会的东西转化为自我的东西进而逐步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

8、这一过程包括:内化(运用)、转化、外化、习俗化,是所有学习都需要遵循的基本过程。(参见图)12p107图1同样,“用中学”也是以如上学习过程来展开,是学习者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的观念继而再将之作用于实际问题情境,从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和实践能力的成长。“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知识的过程既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和建构过程,也是学习者知识运用能力或实践能力的生成过程。因此,知识的学习不是脱离知识的运用而孤立的进行,相反,知识的学习有赖于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可以认为,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知识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展开如下:1.新的知识、信息、观念等资源的纳入。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者

9、储备的知识通常不是直接加以运用,而是需要“从各种知识源中,将适应当前情境中某一理解或问题解决需要的信息组合起来。”13p73为了适应新的情境,学习者需要从情境中搜寻新的资源(比如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向他人请教等),此时,新的知识得以有机会进入个体的观念结构中。2.新旧观念的冲突。新的观念、知识等的进入必然会冲击到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从而与原有观念和知识产生冲突。3.新知识的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消解冲突,融合的一种方式是吸纳新的知识和观念,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和观念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者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去建构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时候,新知识和新观念因为个体已有知识的“参与”而获得了

10、新的意义。这实际上是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过程。4.已有知识的改造。运用已有的知识也不是原封不动地再现原有的知识,而是要根据新的问题情境或理解新知识的需要,对原有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原有的知识也因此获得了调整和改造。这体现的则是运用新知识改造“旧”知识的过程。5.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者运用建构起来的一套新的知识和观念体系回应外部情境,从而解决实际问题。6.知识实际运用模型的初步建构。通过对实际问题解决和知识运用结果的反思,学习者初步建构起一套理解和应对实际问题情境的知识运用模型。四、“用中学”中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建构在上述过程中,经由知识的学与用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者实现着知识学

11、习(即内在观念形成)与实践能力(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双向建构。一方面,无论新知识和新观念的建构,还是已有知识的调整和重构,都是一个“新”“旧”交融、生成新质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学习的过程,它表明个体的知识结构已发生了变化,意味着个体已有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深化与“再生”;另一方面,个体内在的观念与知识的调整,始终与知识运用的实际情境脉络以及其中的各种要素内在地紧密关联在一起,或者说,知识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情境)保持高度的关联,因而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才具有灵活应对实际问题情境的能力,而这正意味着实践能力的建构。概言之,内在观念与知识的更新、丰富与重构使学习者形成了对于知识的新的理解,解决

12、实际问题则使个体具有实践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建构正是通过知识的学与用之间的相互促进,即在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得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学习者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建构到此并没有画上句号。当学习者通过知识的实际运用建立起一套有关知识运用的内在观念和外在行为相统一的“知识运用模型”之后,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结束了。初步建立起来的知识运用模型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小生态系统,它会在以后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中,通过与外在情境的交互作用,经由学习者的反思活动,不断地获得调整、改造、更新和完善,以增强对实际问题情境的理解力和应对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还会对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其知识实际

13、运用能力也会在“知识运用模型”的调整和完善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升。如上分析表明,旨在知识运用的知识学习过程,不仅是“为了用而学”,而且是“在用中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习知识)、“经由用而学”(以实践的方式或实际运用的方式学习知识)。正是这种知识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的变革,知识的灵活运用乃至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才有了实现的可能。参考文献:1张琼,陈佑清.“知识型实践能力”及其教育意蕴和培养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2张琼.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兼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1,(3).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

14、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美约翰·杜威著.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赵剑英.论人类实践形态的当代发展j.哲学研究,2002,(11).6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美国国家教育和经济中心、匹兹堡大学.美国高中学科能力表现标准英语、数学、科学、应用学习标准介绍、能力表现说明、作业实例及评注m.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美r.m.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刘儒德.论建构主义学习迁移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1张建伟.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