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氟酸介质中铝缓蚀剂的研制高占鑫01年_第1页
氢氟酸介质中铝缓蚀剂的研制高占鑫01年_第2页
氢氟酸介质中铝缓蚀剂的研制高占鑫01年_第3页
氢氟酸介质中铝缓蚀剂的研制高占鑫01年_第4页
氢氟酸介质中铝缓蚀剂的研制高占鑫01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I - Studies on the Inhibitor of Aluminum in Hydrofluoric Acid Solution Abstract The metal aluminum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as reactors, dryers and heat changers to every field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relying on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electrical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quality and corrosi

2、on resistance. Corrosion of aluminum is caused by low electric potential of safety zone, so the research on aluminum inhibitor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he mass of the researches on aluminum inhibitors in hydrofluoric acid have been taken earlier. Due to the high cost and limitations of temperature

3、and pollution, a new composite corrosion inhibitor with better inhibition effect, better temperature and impurity resistance and low price is needed. This paper determines inhibition effect of aluminum in 5% hydrofluoric acid with hundred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 by using weight-loss meth

4、od, and chooses several compounds with better inhibition effect. After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hexadecylpyridinium bromide hydrate, furfural and STPP, a serial of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have been calculated by adsorption theory and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curve meth

5、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exadecylpyridinium bromide hydrate and furfural belong to admixture type inhibitors which almost follow Langmuir isothermal equation, and the single molecule layer of these compounds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 aluminum with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This paper obtains

6、a composite corrosion inhibitor with excellent performance by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s.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has been evaluated by using weight-loss method, electrochemical polarization-curve method, quantum mechanics, EI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echniques. It proves that this admi

7、xture type inhibitor decreases corrosion current and increases activation energy, resistance of acid, temperature and time. The films capacitance decreases and surface coverage increases after appending this composite corrosion inhibitor with no sign of corrosion. It reveals that the composite corro

8、sion inhibitor is excellent in hydrofluoric acid medium. Key Words:Aluminum; Hydrofluoric acid; Corrosion inhibitor; Adsorption thermodynamics; Polarization-curve method - III -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 . II 引 言.1 1 缓蚀剂概述. 2 1.1 缓蚀剂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2 1.2 缓蚀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4 1.2.1 按缓蚀剂的化学组成分类. 4 1.2.2 按缓蚀剂的物理化学机理分类. 4

9、 1.2.3 按缓蚀剂的电化学机理分类. 5 1.3 缓蚀剂的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6 1.4 铝的腐蚀及其缓蚀剂的发展情况. 8 1.4.1 铝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 8 1.4.2 铝用缓蚀剂的类型. 9 1.4.3 海水中及中性溶液中的铝用缓蚀剂. 10 1.4.4 在酸性介质中的铝用缓蚀剂. 10 1.4.5 碱性介质中的铝用缓蚀剂. 11 1.5 化学清洗发展情况及未来展望. 11 1.6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2 1.6.1 本文选题的意义. 12 1.6.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1.6.3 本文创新点. 14 2 单组分缓蚀剂的筛选. 15 2.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

10、法. 15 2.1.1 仪器与试剂. 15 2.1.2 实验方法. 17 2.1.3 实验条件. 18 2.2 结果与讨论. 18 2.3 结论. 20 3 单组分缓蚀剂的缓蚀性能研究. 21 3.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 21 3.1.1 仪器与试剂. 21 - I - 摘 要 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各部门中,铝以其优良的性能(质量轻、导电性、导热好,耐腐蚀性好)被广泛用于制作成反应器、干燥器、换热器等。铝的安全区电位很低,易被腐蚀,对铝缓蚀剂的研究也在逐步扩展。前人对在酸性介质中的铝缓蚀剂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在实际应用中单组分缓蚀剂存在成本过高,耐蚀温度差,污染环境等局限性,所以需要复

11、配出一种缓蚀效果良好、抗温度和杂质干扰性强、价格低廉且环保的复合缓蚀剂。 本文利用失重法,在 5%氢氟酸介质中测定了近百种无机及有机化合物对铝的缓蚀效率,选取其中缓蚀效果较好的几种化合物进行缓蚀性能的研究。本文以溴代十六烷基吡啶、糠醛、三聚磷酸钠分别为研究对象,并分析其各自在 5%氢氟酸溶液中的缓蚀机理,利用电化学方法和吸附理论方法计算出相关反应的一系列热力学参数。由实验得出结论: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和糠醛属于混合型缓蚀剂,二者在本文涉及的温度范围内在铝表面主要进行单分子层吸附,并且符合 Langmuir 吸附规律。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和糠醛复配后增强了对铝的极化过程的抑制作用,降低了膜电容,提高了电

12、极电阻,并通过量子化学方法分别对它们的分子结构与缓蚀协同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 本文对多种缓蚀效果良好的物质利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复配,得到一种缓蚀性能优良的复合缓蚀剂。采用失重法,化学极化曲线法,量子力学方法,电化学阻抗法,扫描电镜方法对其进行了缓蚀性能测定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加入后可以提高铝腐蚀反应的活化能,使腐蚀电流明显降低;其抗酸性、抗温性、抗时间性均优于其各个单组份的性能;其添加后使电极膜电容明显降低,电极的表面覆盖度和膜电阻显著提高,并且反应后金属表面无非均匀腐蚀现象。综上得出该复合缓蚀剂是氢氟酸介质中铝的优良缓蚀剂。 关键词:铝;氢氟酸;缓蚀剂;吸附热力

13、学;极化曲线法 1引 言 金属都有自动腐蚀的趋势,大部分金属本身是不稳定的,究其根本原因是它们有自发地转化成金属化合物的倾向。而腐蚀是由于金属材料在自然条件或工况条件下,与其所处环境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作用造成的退化和破坏1。 研究金属腐蚀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经济方面,包括降低因管道、贮罐、各类机械的金属零件结构的腐蚀所造成的损失;还有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保护资源(主要是保护金属资源)等等。金属腐蚀问题遍及各个部门及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危害。腐蚀问题造成自然环境污染,给正常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了干扰,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还有可能成为阻碍高新技

14、术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由中国腐蚀调查报告可知,我国近年来的年均金属腐蚀损失约为 5000 亿元(约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 5%),这是一个惊人的经济损失。 腐蚀与防护是涉及许多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学科。对腐蚀过程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和预防对策,可以保障公共安全,防止工业设备损伤破坏,节约资源能源,以及挽回数以百亿、千亿元的损失。选用正确地适当地腐蚀控制技术和方法,可以防止或减缓腐蚀破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可能由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腐蚀控制技术,就可使腐蚀造成的损失降低(挽回)25%30%。 - IV - 3.1.2 实验方法. 22 3.2 氢

15、氟酸溶液中溴代十六烷基吡啶对铝的缓蚀性能研究. 22 3.2.1 实验部分. 22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3.3 氢氟酸溶液中糠醛对铝的缓蚀性能研究. 31 3.3.1 实验部分. 31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3.4 氢氟酸溶液中三聚磷酸钠对铝的缓蚀性能研究. 38 3.4.1 实验部分. 38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8 3.5 氢氟酸溶液中溴代十六烷基吡啶与糠醛的缓蚀协同效应研究. 45 3.5.1 实验部分. 45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4 复合缓蚀剂的研制、评价和缓蚀性能研究. 51 4.1 仪器、试剂和实验方法. 51 4.1.1 仪

16、器与试剂. 51 4.1.2 实验方法. 52 4.2 复合缓蚀剂的研制. 52 4.2.1 实验部分. 52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4.3 复合缓蚀剂性能的评价. 53 4.3.1 实验部分. 53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4.3.3 复合缓蚀剂缓蚀机理分析. 61 结 论.63 参 考 文 献.65 致 谢.68 3佳缓蚀剂,并且对铁、铜、铝等金属均具有优异的缓蚀效果。Hintan.B.R.W 在食盐水溶液中,发现氯化铈(CeCl3·7H2O)是优异的锌缓蚀剂,并具有抑制氯点蚀的功能。在 1981年,我国成立了防护学会缓蚀剂专业委员会,并在武汉召开了第一

17、届全国缓蚀剂学术会议。缓蚀剂的理论研究在加强应用研究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开发低公害、无污染的缓蚀剂是当务之急。 20 世纪 90 年代无机缓蚀剂的研究,主要在于寻求对生态环境不构成污染的无机化合物。1992 年柴田芳雄发表论文,即对丹宁酸的缓蚀作用进行评价12。他的试验表明,丹宁酸可作为中性介质中低温、低压、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的高效缓蚀剂。 而 90 年代至今有机缓蚀剂的研究,肉桂醛、咪唑啉类化合物、松香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用作缓蚀剂,是除了应用己久的胺类、硫脲及其衍生物类等缓蚀剂外,被国内外缓蚀剂工作者研究最多的。如国外报道,对铁等黑色金属有较好的缓蚀效果

18、的吲哚酸是在奶油中提取的13。从松香中提出的松香胺、咪唑及其衍生物可以作为钢铁用缓蚀剂。而低毒高效型缓蚀剂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陶映初14,许涛等在茶叶、芦苇等天然植物中提取了缓蚀剂的有效成分,此缓蚀剂具有成本低廉、低毒或无毒等特点。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有机化合物因为高效的抑制腐蚀性已被广泛应用。研究表明:有机抑制剂中都包含氮、氧、硫原子,分子中的多重键,提供电子的原子的电子密度、 轨道特征和分子的电子结构,使其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更容易15。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进步,科学工作者设计合成许多新型结构的低聚物(分子量在 2000 以下和分子长度不超过 500mm 的聚合物)缓蚀剂。如含水吗啉单元的

19、低聚型缓蚀剂16缓蚀性能良好,而且克服了常用缓蚀剂毒性大的缺点,可在机械内腔、汽车零件上使用。 大量有机化合物(如醛类、胺类、杂环化合物等)都可作为有机缓蚀剂,目前至少有 160 多种。含 O、N、S、P 等原子的杂环型缓蚀剂具有多个活性吸附中心17-20,分子内或分子间极易形成大量的氢键,对多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因而具有适应性强、多功能、高效性、低毒性等优点。 由于环境限制,对替代化合物的研究已经倾向于天然化合物的提取广泛应用在许多腐蚀系统中的,这为研制和开发“绿色”缓蚀剂开辟了新的方向。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今后的工作重点应采用天然原料制造易生物降解的缓蚀剂,

20、设计合成新的高效低毒缓蚀剂:从而扩大缓蚀剂的应用范围,减少金属的腐蚀,更好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总之,缓蚀剂技术开发研究与应用应向更多功能(如缓蚀、防霉、阻垢、杀菌等)、无毒、无公害方向发展,并在生物化学与自然科学多重领域研究中取得更大的进展。 2 1 缓蚀剂概述 1.1 缓蚀剂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金属被腐蚀是导致金属材料失效的重要因素2,由于金属腐蚀带来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人们不管是从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角度出发,都迫切希望把这种腐蚀引起的破坏和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工艺简便、成本低廉、适用性强的添加缓蚀剂方法已成为非常重要的防腐手段之一。 缓蚀剂是一种用于腐蚀环境中加入微量或少量这类化学

21、物质可使金属材料在该介质中的腐蚀速度明显降低或停止,同时在金属表面起防护作用并保持金属材料物理机械性能不变3。缓蚀剂一般加入量很少,对环境介质的基本性能影响很小,是抑制金属腐蚀并且无不良影响的添加剂。那么只要在金属、腐蚀介质体系中加入少量的缓蚀剂,就可以有效地降低该种金属在这个腐蚀介质体系的腐蚀速率。缓蚀剂使用时不需要改变金属制品的设备构件的性质及外表,也无需特殊的附加设备,在减缓金属制品的早期损坏、延长金属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有着广泛而显著的应用4。 缓蚀剂是腐蚀科学与表面工程学科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缓蚀剂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经历了不同阶段。Marengo和Strphonelli于

22、1872年从动物胶提取组分,可以作为有色金属的酸洗缓蚀剂。近半个世纪以来, 缓蚀剂的品种、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二战时期,由于气相和油溶性缓蚀剂可以防止武器军械生锈,此类缓蚀剂得到了迅猛发展。虽然使用的缓蚀剂(如氨水等)只含有单个缓蚀基团,他们仅对钢铁类黑色金属材料制品具有缓蚀性能,而对两种金属的连接处,多种非铁金属则缓蚀性能较差。以至于再当时对铜、锌、镉等有色金属部件,往往需要采取隔离保护措施5。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DOW Chem和Foster相继推出炔醇系缓蚀剂。50年代末期,以其对铜系金属优异的缓蚀性能,苯并三唑(BTA)引起科技界的广泛重视,而后迅速开发并应用于中性和

23、弱碱性溶液中的铜及铜合金的缓蚀剂。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腐蚀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时期,国际上缓蚀剂研究迅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世界金属腐蚀会议、欧洲缓蚀剂会议等) 均在60年代初举行首届会议。Desai教授6-8对各种有机缓蚀剂对于铜、铝及其合金在工业冷却水、盐酸、碱液及盐类溶液中的缓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并连续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Growcock.F.B9开发一种油井酸化高温缓蚀剂“PPO”(3-苯基-2-丙炔醇),在 19mol·dm-3盐酸中,高温井下对钢的缓蚀率高达 99以上。Salch.R.M10在 80 年代中期从保护生态环境考虑,

24、在天然植物中提取缓蚀剂有效成分,试验取得初步成功。Vukasovich.M.S11认为钼酸盐在众多戊基盐中是发动机冷却液的最 4 现今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的植物型缓蚀剂已成为缓蚀剂发展研究的流行趋势。其用料来源广,直接排放不会污染环境,是绿色环保型缓蚀剂,在缓蚀剂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21。进入 21 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国的共识,“绿色”缓蚀剂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1.2 缓蚀剂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缓蚀剂种类繁多,关于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由于缓蚀剂的多样性以及金属腐蚀和缓蚀过程的复杂性,通常从不同角度对缓蚀剂进行分类。近来,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修饰理论,软硬酸碱理

25、论(SHAB),吸附理论22,钝化理论,尖端突变理论等。以下是几种主要缓蚀作用理论的要点及分类: 1.2.1 按缓蚀剂的化学组成分类 缓蚀剂按化学组成分类可分为:无机缓蚀剂和有机缓蚀剂。 (1)无机缓蚀剂:是对于中性水介质体系中氧作为腐蚀物质的无机化合物。像:硝酸盐,磷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等。 (2)有机缓蚀剂:通过化学吸附而阻止腐蚀物接近金属表面的有机化合物。像:季铵盐,含硫有机物,杂环化合物等。 但是例如,对氧腐蚀环境时有机化合物苯甲酸盐也是有效的缓蚀剂;对酸性介质中无机化合物 KI 也是有效的缓蚀剂。所以,以上的使用范围和分类也不是绝对的,缓蚀剂的分类往往更倾向于从缓蚀剂作用的机理的角度

26、来进行。 1.2.2 按缓蚀剂的物理化学机理分类 由于缓蚀剂与电解质或缓蚀剂作用于金属表面,使金属表面发生变化,所以在电解质溶液中对腐蚀电池的电极过程的进行了抑制。这种表面的变化是形成一种金属保护膜,以达到缓蚀效果,从形成膜机理出发可分为氧化膜、沉淀膜和吸附膜三种。 (1)氧化膜型缓蚀剂 氧化膜型缓蚀剂又有“钝化剂”之称,能使金属表面氧化形成致密的保护性氧化膜从而阻滞了金属的离子化过程,从而减缓腐蚀。如硼酸盐,亚硝酸盐等都是强氧化剂,无需水中的溶解氧就能使金属表面发生了特征吸附,形成保护膜,达到缓蚀效果。 (2)沉淀膜型缓蚀剂 沉淀膜是由腐蚀过程中生产的金属离子与缓蚀剂分子上的相应基团相互作用

27、而形成的。沉淀膜型缓蚀剂与腐蚀环境中生产的其他离子作用后,可形成难溶沉积物,例如:易于水解的三聚磷酸钠容易形成磷垢使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污染环境;硅酸盐在高硬度水 5中易形成硅垢。还有一些利用吸附作用的气相缓蚀剂,在金属表面进一步聚合形成沉淀膜,从而隔绝腐蚀进一步进行。经历了从无机磷到有机膦,含磷缓蚀剂在发展过程中磷的含量不断下降,像有机膦羧酸等系列衍生物,已经在硬水中有很好的相容性和缓蚀效果,同时解决了由磷引起的环境污染和水体富养化问题23。 (3)吸附膜性缓蚀剂 吸附膜性缓蚀剂之所以能够抑制金属腐蚀,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极性基团,吸附在金属表面,从而减小了介质与金属表面的接触以达到缓蚀效果。吸附

28、理论认为,缓蚀剂在金属表面上吸附作用力的强弱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具有可逆性并且速度快,金属与缓蚀剂之间没有特定的组合,因为金属表面与缓蚀剂分子产生是电荷之间的静电引力或者范德华力。化学吸附,吸附作用力大,是指供电子型有机缓蚀剂中心原子 N、S、O 等有未共用的电子对于金属表面有空 d 轨道形成配位键,若想要缓蚀效果好,则需要缓蚀剂中心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大24。 1.2.3 按缓蚀剂的电化学机理分类 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两个共轭的电化学反应组成的腐蚀过程反应分别是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如果要减少腐蚀速度,就需要抑制阳极、阴极反应中的一个或两个,因此根据对电化学腐蚀的控制部

29、位可以把缓蚀剂分为:阳极型缓蚀剂、阴极型缓蚀剂和混合型缓蚀剂三类。 (1)阳极型缓蚀剂 通常把能够抑制腐蚀电池阳极反应的缓蚀剂称为阳极型缓蚀剂。其代表物质有:铬酸盐、钨酸盐、亚硝酸盐、无机强氧化剂等等。这类缓蚀剂在金属表面阳极区与金属离子作用,使阳极极化增大而降低了阳极反应的速度,使腐蚀电位正移,在阳极上形成由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氧化膜覆盖的保护膜,从而达到了缓蚀的作用。还有一种情况是金属表面不一定出现钝化现象,而是腐蚀介质中阳极极化曲线的塔菲尔斜率加大,金属的腐蚀电位正移,也可以达到抑制腐蚀的目的。阳极型缓蚀剂应用广泛,但是其要求有较高的浓度,如果剂量不足,使阴极面积远远大于暴露在腐蚀介质中的阳

30、极面积,以使全部阳极都被钝化,将在未被钝化的部位造成点蚀。因此,“危险性缓蚀剂”又成为的代名词25。 (2)阴极型缓蚀剂 阴极型缓蚀剂是指抑制电化学阴极反应的化学药剂,如钙的碳酸盐和磷酸盐、硫酸锌、酸式碳酸钙、聚磷酸盐等,它能与金属表面的阴极区反应,电化学腐蚀中的阴极极化被增大了,使腐蚀电位向负方向移动,反应产物在阴极沉积成膜,降低腐蚀速度。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在水中碳酸根离子、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是天然存在的,所以只向水 7的状况。因此,量气法和量热法28-29失重法中派生出来。在腐蚀产物分析法中,条件比较稳定,方法简单易行的失重法以其准确性高而得到广泛使用。 (2)稳态电化学方法 在研究缓蚀作

31、用时,电化学方法可以直接进行运用,因为腐蚀和缓蚀的本质都具有电化学性质。现代化的电化学测试技术已经成为缓蚀剂研究的主流方法,具有简单、快速、信息丰富及原位测量等特点。物质在电化学界面上吸附的直接结果反应了缓蚀作用。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稳态电化学方法,稳态方法在理论与应用中都具有较高价值,像:EG&GPAR 公司的 305、332、342、351 系统已被广泛使用30。当然稳态方法也有对电极的干扰大,得到的信息少,测试时间长,原位测量困难等缺点。 (3)暂态电化学方法 交流阻抗技术是最突出的暂态方法,具有干扰小,易于实现原位测量等优点,特别是引入现代电子技术后迅速普及。数据分析过程简单,并从

32、多种角度提供界面状态与过程信息的缓蚀作用机理,结果准确是交流阻抗方法的突出优点。在分析缓蚀过程时常常用阻抗方法和稳态方法相结合,这种方法愈来愈受重视并可用于其它电化学方法难于进行的涂层下金属的腐蚀行为,区分一次与二次缓蚀作用等等。曹楚南27等提出了缓蚀作用类型的阻抗谱判据和极化曲线,并分析了腐蚀缓蚀过程的动力学参数与阻抗谱图及阻抗参数的相关性。 (4)化学分析法 在腐蚀化学的研究中,用定量分析方法求得瞬间腐蚀速度,而测出时间与腐蚀量对应的关系曲线,用来探讨腐蚀过程和腐蚀机理的规律。测定腐蚀介质的组成和浓度的方法就是化学分析法。它是一种腐蚀的监控方法,如果在试验结束后才在腐蚀产物中取样分析测定金

33、属的腐蚀量时,所求的腐蚀速度只能代表腐蚀平均速度。 (5)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是利用朗伯-比尔定律,即能够吸收被测元素的激态原子特定的辐射波长的吸收值,与该原子的浓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几乎所有金属元素都适用该方法分析,并且灵敏度比化学分析法高,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受干扰少能够尽早发现腐蚀情况。若在测定时,溶解于介质中的腐蚀产物金属离子的吸收波长相差甚小,要添加一些掩蔽剂进行掩蔽,从而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 (6)量子化学方法 现今运用缓蚀剂缓蚀性能与量子化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研制高效缓蚀剂,实现新型缓蚀剂的分子设计已经非常普遍。许多学者通过 CNDO/2、HMO、等方法找

34、出了一些可能影响缓蚀性能量子化学参数,找出了量子化学参数与有机缓蚀剂的定性甚至定量关 8 系。运用 MINDO/3 等方法研究了抑制金属腐蚀的金属表面形成的有机吸附层。有机缓蚀剂的缓蚀效果越显著,则需要提供的电子能越大。像:缓蚀剂分子若分子中存在三键、苯环等基团或含有孤电子时,其电子云可以向 Fe 最外层 d 轨道转移。Fe 最外层 d 轨道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形成配位键。 (7)表面分析方法 表面分析方法是把缓蚀剂的研究工作通过电化学测试与结合表面分析两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红外光谱、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等,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现代测试技术之一。表面分析方法只能对成膜缓蚀剂进行离位测量,

35、但在解谱和分析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表面分析方法还有待于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还有许多能谱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缓蚀剂的研究领域。目前缓蚀作用研究最主要的手段仍然是电化学方法,其它方法所难以取代它的原位实时测量的优点。用于缓蚀吸附研究也有许多能谱技术,像: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CE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椭圆偏振法31等等。尽管相比之下,失重法提供的信息极为有限,分析方法原始,可依旧是一种最基本最可靠的方法,也是其它研究方法可靠性的判据。 1.4 铝的腐蚀及其缓蚀剂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国民经济生产的各部门中,铝以其优良的性能(质量轻、导电性、导热好,耐腐蚀性好)被广泛使用。在石油化工

36、业中,铝因其腐蚀产物(氧化膜)附着力强、致密的耐蚀优点,被制作成反应器、干燥器、换热器等等32。但是在酸和碱性溶液中,由于纯铝是两性金属所以会受到腐蚀。铝的安全区电位在腐蚀电位图上看很低(-1.6V),在溶液中既发生阳极溶解生成 Al3+还是 AlO2-,还在阴极发生释氢反应。所以铝虽优点众多,但依旧是一种易被腐蚀金属。 1.4.1 铝在不同介质中的腐蚀 (1)在大气中的腐蚀 铝在大气中易钝化,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因其表面生成了一层很薄的氧化膜,阻碍了周围介质与活性铝表面的接触。随着在大气中越长时间停放,氧化膜遍越厚。铝不仅只在大气中自然生成的氧化膜,也可以通过阳极氧化、化学氧化等方法生成氧化

37、膜。其中,随着生成条件的不同,氧化膜的结构也随之改变,例如:非晶态氧化膜的生成条件是低于 80的水溶液中,或者大气中;晶态膜的生成条件是在 80以上水溶液中,而 Al2O3膜结构是在 200以上水气中的。 (2)在酸性溶液中的腐蚀 6 中加入可溶性磷酸盐或可溶性锌盐即可。阴极型缓蚀剂又称为“安全缓蚀剂”,因为这类缓蚀剂在用量不足时不会加速腐蚀。 (3)混合型缓蚀剂 混合型缓蚀剂是如某些含氮、含硫的有机缓蚀剂、硅酸钠等等,其分子中有两种性质相反的极性基团,像这样既能抑制电极过程的阳极反应,同时又能抑制阴极反应的化合物。混合型缓蚀剂既能吸附在清洁的金属表面阳极成膜,也能在阴极形成单分子膜,从而阻止

38、了向金属表面的水中溶解氧扩散。混合型缓蚀剂对腐蚀的影响可以分为形成胶体物质;与阳极反应产物生成不溶物;形成胶体物质某些有机物在金属表面吸附等电化学过程。 1.3 缓蚀剂的性能测试与评价方法 缓蚀剂的测试评定是对比在腐蚀介质中有无缓蚀剂时,金属的腐蚀速度,也就是测试金属腐蚀的方法26。我们通过缓蚀率 表征缓蚀剂的性能: 0 00 0( ) / 100%( ) / 100%k k ki i iV V V= ×= × (1.1) 其中,ik、ik0分别表示有缓蚀剂条件、无缓蚀剂条件下对应的腐蚀电流密度值 V、V0分别表示有缓蚀剂条件、无缓蚀剂条件下的腐蚀速率的值。若缓蚀剂性能越好

39、,则 越大,缓蚀剂性能较差,则 越小。当然,我们对缓蚀剂评价的有效性是基于均匀腐蚀的,如果金属表面出现晶间腐蚀、孔蚀等非均匀腐蚀,则需要测量其表面的非均匀腐蚀程度来评定。 在腐蚀介质中,研究金属缓蚀的方法有很多,缓蚀剂缓蚀机理相对较复杂。对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还需对其后效性能进行评价,即缓蚀剂具有从其正常使用浓度低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缓蚀效果的能力。因此,除了要求减少缓蚀剂的用量,减少加入次数,保持其具有较高的缓蚀效率外,缓蚀剂还要具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好的后效性的能力。 评价缓蚀剂的方法可分为电化学方法和非电化学方法两类。实验室中常用的主要评价方法介绍如下: (1)失重法27 失重法是通过测量金属在腐蚀介质中反应一段时间后所损失的重量差值求其腐蚀速度的。根据在介质中金属运动与否,可分为静态失重法和动态失重法两类。虽然失重法是最为经典和直接的方法,但在金属表面出现局部腐蚀或点蚀时,无法及时反映腐蚀 9铝能表现出不同的腐蚀行为,再不同的酸溶液中。像:在氧化性浓酸中,具有很好的耐蚀性,其表面生成一层厚厚的钝化膜,而在稀酸中会出现点蚀现象。 (3)在碱性溶液中的腐蚀 铝易钝化,生成一层厚厚的钝化膜,但在碱中不耐蚀。在碱性溶液中,铝表面的氧化膜能与碱反应生成水和偏铝酸钠,造成氧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