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_第1页
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_第2页
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_第3页
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_第4页
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从科研角度探讨大学学科建设    摘要: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和学科发展的永恒动力。虽然不同学科的学科特质不同,但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是大学中任何一个学科的科研目标。为强化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大学学科应高度重视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深度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等。关键词:学科,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科依托大学而繁荣,大学仰仗学科而发展。学科之于大学的标志性功能和战略性地位,使得学科建设成为大学建设永恒的主题1。也正基于此,学科建设在大学建设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面对学科建设的热潮,大学人也应冷静地思考学科建设的思路

2、,理顺学科建设中的诸多关系,推进学科健康、持续地发展。本文试从科研角度对大学学科建设加以探讨。一、科研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学科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含义多重的术语,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对其给出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通常从三层含义上对其加以界定:一是学问的分支;二是教学的科目;三是学术的组织。其实,学科是双重形态的概念,它既可指作为理论形态的学科,即上面提到的学科的前两层含义,又可指作为实体形态的学科,即上面提到的学科的第三层含义2。但不论如何界定,知识是学科的基本材料和构成要素,是学科的立身之本和安家之基。作为理论形态的学科,是有关知识的系统整合和理性升华,离开了作为“基本材料”的知识,学科就

3、无从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或逻辑体系便成了无根基的蜃楼;作为实体形态的学科,则是对“基本材料”的知识进行操作的学术组织,是围绕知识来组织和开展活动的。知识既是学科产生之源,又是学科发展之果,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始终。科学研究是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认识活动,是学科建设的永恒主题和学科发展的永恒动力。人们对未知世界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推动着学科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促进着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在本原上,学科总是与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科建设就是如何抓好科学研究。首先,对理论形态的学科而言,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自身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其未成“学(科)”之前,总

4、是支离破碎、不成系统的,一旦成为“学(科)”,它就是一个由不同的但却相互延伸并连接在一起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单元和理论模块组成的知识系统3。正因为此,某一研究领域只有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了“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才能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一门学科产生后,还需通过大量的持续不断的科学研究,才能推动学科的创新,不断充实学科内涵,才能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对实体形态的学科而言,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实体形态学科的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凝练,学科梯队建设,基础条件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与之相应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社会服

5、务等诸多方面,其中科学研究则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通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不仅可以建构出梯队合理的学科(术)队伍,造就富有影响力的学科(术)带头人,而且通过源源不断的成果产出,积累起系统的新思想、新知识,使学科方向得到不断凝练,培育并支撑着学科建设中的专业与课程、学位点设置。同时,科研成果的取得为学科扩展社会服务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获得的科研经费为学科改善基础条件提供了可能。二、大学学科的科研目标大学中的学科是在学科自身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内部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双力驱动”下向前发展的。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对学科发展目标的要求是学术性的,即发现新知识,不断拓宽和加深入

6、类的认识领域,衡量的标准是其“知识贡献”的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对学科发展目标的要求则是实用性的,即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加快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等,考量的标准是其“社会服务”的质与量。从总体上说,任何一个学科都应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只是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所侧重和选择而已。学科的发展目标就是其科学研究的目标,兼顾学术性与实用性是大学中任何一个学科的科研目标。(一)追求学术性推进学术发展,提升学术品味,培育学术氛围,是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学科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学术的发展,学科的声望归根到底是学术的声望,学术性是学科的本质属性与灵魂所在。虽然不同学科探求知识目标的特征、

7、知识生长的本质、研究者和知识的关系、探究的程序、真理主张的范围和标准以及研究的结果等有所不同,但学科建设都是以学术性为中心,都是围绕学术发展而展开的,学科建设的成效也主要反映在学术水平的提升上。支配着学科的根本是学术,学术性是学科不可动摇的内在逻辑依据,离开了学术本质,学科既无发展的源泉,也无自身的优势,学科的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学术性的最根本特性是原创性,这就要求在学科建设中应重点培育四个方面的能力:学术占有性能力,即保持学科在某些研究方向上的优势;学术发展持久性能力,即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学术扩展性能力,即能随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实现学科研究方向的创新、扩散和转移;学术

8、独享性能力,即本学科的特色不能轻易被他人复制,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态势4。而这一切都是基于科学研究来实现的,因此,任何学科的科研活动都应追求学术性,应把学术创新置于首要位置,不断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创新知识源。也只有坚持学术性,才会有科学、思想、文化的繁荣,才能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才会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二)注重实用性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不竭的外部动力源泉,没有社会需要就没有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广阔前景。大学的学科建设只有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割断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不仅导致其科研的失根现象,还会使许多接近实际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

9、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学就会因无法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失去社会的支持,从而使自身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大大削弱。尤其是当今科学研究是一种非常费钱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足够的研究资金,研究就不能深入下去,学术性也就很难实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就无从保证。此外,对于大学中的应用学科而言,注重科研的实用性还是由其学科特质所决定的。英国学者托尼·比彻从认识论角度的硬/软和纯/应用维度,将所有的学科划分为四大学科群,即纯硬科学、纯软科学、应用硬科学与应用软科学。根据比彻的学科分类体系,“应用硬科学”具有下列知识特征:目的性强;重实效(凭借硬知识而获得技能);关注物理环境的控制;运用启发式方法;使

10、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判断标准是目的性和实用性;导致产品或技术5。大学中的应用学科属于“应用硬科学”,这就决定了其科研活动应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而积累知识,从而为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支撑。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立足点均是围绕专门知识的生产,学术性是为知识而知识,实用性则是为应用而知识,两者的区别只是各自所涉及的知识与现实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而已。从总体上说,科研的学术性与实用性并不必然相互排斥,它们不仅可以共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和转化。三、基于科研的大学学科建设方略大学学科建设,是根据学科发展的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

11、合学科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基于上述分析,大学学科建设应确立以科学研究为驱动的思想,结合学科自身的特质与实际,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一)高度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是以应用为先导的基础研究,其目标是寻求为开发新技术而进行的应用研究所必需的科学知识,它是链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重要环节,更直接地为应用研究提供基础6。大学中的任何学科都源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但又高于社会实际。因此,高度重视应用基础研究,不仅是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真正源泉,而且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要求。高水平大学由于其整体科研实力强,在学科建设中,必须敏锐

12、感知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及潜在需求,充分利用并发挥学科拥有的研究积累、学术传统、人才荟萃等优势,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原始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担负好基础研究领域排头兵的重任,为攻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提供前沿科学知识,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强化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二)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曾指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学科)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7。近现代科学史也表明,很多重大的理论突破和新的研究发现都源于不同学科的彼此交融。跨学科研究既是学科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的客观需

13、要,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式,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依靠多学科的专家智慧,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大学中的各个学科因研究范式的不同虽都有自己的边界,但这种边界不是绝对的,相互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共生关系,它们在争夺有限资源的同时,彼此也可以相互渗透,从对方获得学术营养”8。可以说,开展跨学科研究,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大学学科与生俱来的基因。因此,大学的学科建设应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组织体系及其有效的运行机制等,积极推进跨学科研究。在既合作又竞争、充满交流和争论的学术氛围中,活跃研究者的思维,激发创新性思想,从而孕育出更多的创新成果,乃至培育

14、出新的生长点,既保持学科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又形成学科新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三)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已演变为“没有止境的转化”,万尼瓦尔·布什所倡导的基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正在被由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即“巴斯德象限”所替代,知识生产活动更多是在科学与产业共同组成的网络中运行,并在“知识一资本”的转化过程中实现双赢。产学研结合既是促进新知识产生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大学学科服务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9。大学中的学科特别是应用学科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和优势,应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以行业关

15、键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目标的研发平台,通过以“产学研联盟”的方式联合申报课题等,积极承担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行业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在解决行业关键技术、催生新兴产业、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基础性研究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发展或转化,实现知识前沿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结合,在学科建设中服务社会,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四)深度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可以获得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进展和先进思想,激发和开拓思路,直接进入科学前沿。多年来,大学学科特别是高水平的学科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方面已积累

16、了不少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需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今后,大学学科应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选拔年轻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机构的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积极聘请优秀的海外留学人员及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工作,逐步建立“以我为主、广泛合作”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应提升国际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的层次,通过举办双边、多边国际学术会议,承担高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10。参考文献:1 翟亚军.警惕学科建设中“建”与“设”的割裂 n. 科学时报,2010-07-20(b1).2 金薇吟.克拉克知识与学科理论发微兼论学科的分化与综合 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5):23-25.3 杨天平.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 j. 大学教育科学,2004,(1):13-15.4 张慧渊,徐枞巍.试论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管理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4):39-42.5 英托尼·比彻,英保罗·特罗勒尔.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