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_第1页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_第2页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_第3页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_第4页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    摘要:从“互联网+”兴起的特点及其引起的思维变革可以看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主要体现为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师生观等方面的变革。为此,未来高等教育需要依据教育的本质诉求和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便捷服务,在知识传递中基于内需追求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在学习观方面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与师生对话交互并行,在学生成长方面追求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具有高度责任感与敏感同理心的高素质公民培养,在师生观方面趋向亦师亦友的“师徒制”引导关系,从而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人本化的实现。关键词:“

2、互联网+”,高等教育,知识内需化,学习自主化,教育幸福化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正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深刻的变革。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次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此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之后,“互联网+”概念迅速扩散到全国,深受各行各业的追捧。作为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正在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驱动力量。教育同其他行业一样,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受

3、到了革命性的冲击,“互联网+”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及其带来的思维变革国内关于“互联网+”理念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的发言1。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解释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互联网+”作为创新3.0时代的标志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先进的基础设施,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设备为“互联网+”

4、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得人们能够便捷地获取信息并得到需求反馈。二是万物的跨界融合,“+”本身就意味着开放、跨界和融合,融合能提高开放度,增强适应性,让万事万物连接起来。三是新型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与各领域跨界融合,使得社会关系网络化,人际交往便捷化,虚拟与现实融合化,世界一体的特征将进一步加强3。据201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字鸿沟显示,20052015年,互联网的用户数量便由10亿上升到了32亿4。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并开始趋向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立足于互联网技术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它是互联网的应用与发展在人们思想上的反映,这种反映会经沉淀而内化到人们的思维结

5、构中5。互联网思维首先要求人们按照互联网的特点和规律去思维。当前,平等、开放、互动、共享是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平等使得每个人获得交流的身份,赢得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兴趣;开放打破了传统的闭塞,解放了人的思维;互动确保了信息的对称,实现了远程交流;共享作为一种姿态,深深地烙在思维之中。其次,这种思维要求人们增强同理心,能够更好地按照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去思维,因为不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想法,就没办法拥有大量的用户以及使用对象,更无法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所以“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理念,只有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才能让“互联网+”行动变为现实5。面对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给传统的教育带来

6、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成了“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人”6,通过网络,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取自己需求的知识。学习变成了一种生成有意义互联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趋向个性化教育,以菜单式的个性化教育为主的模式将渗透教育的每一个毛孔。此外,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教师成为拥有引导者、启发者、合作者、探究者、服务者、监督者等多重身份的专业人士。moocs、翻转课堂以及一些新媒体走进课堂,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将得以实现。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主导者,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向着持久而松散的互动共进方向发展。同时,教育对人的人文素养建构和基于同理心的责任意识培育职责将更加重

7、要,让人成为有担当的文明人,成为最好的自己等呼声更加强烈。二、“互联网+”推动的高等教育变革取向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思维变革及其引发的人才培养需求变革,高等教育必须因应时代变化,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教育资源整合优势的同时,主动研究“互联网+”思维对教育变革的观念导向和方法因应,尽快转向以全面满足人的学习需求为导向、以学习体验为核心、以充分挖掘人的内在潜能和智慧为追求和取向的教育。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教育的本质追求可以推断,高等教育应从知识传递、教师教学、人才培养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着手,分别向网络化与内需化、个性化与互动型、自我超越与公民责任、新型松散而持久的“师徒制”转

8、变,更好地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与社会的发展需求。(一)知识传递向网络化与内需化转变1.知识获取的便捷与直观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人们学习、工作和交流的便捷性,让人们可以更快和更广泛地传播信息、获取知识,并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把遥远的地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连接起来。人们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技术发展如此之快的时代,它以每十年成百倍的速度发展,冲破了时空的限制,重塑人们的交流、思考与学习的方式7,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智能终端进行碎片化学习。截至2015年底,中国智能手机的阅读用户达8 900万人,平板电脑的移动用户达3 600万人8。同年,腾讯公布的微信用户数据显示,微信覆盖了近200个国家,活跃用户的人

9、数达到5.49亿人,其中有55.2%的人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超过10次,25%的人每天打开微信的次数超过30次9。“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愈来愈趋于便捷与直观。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机构,在知识传递方面必须学会充分运用网络传输的优势来提高知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是因为“90后”和“00后”是在信息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既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又是微博、微信等软件的核心使用群体,更习惯于使用各种app接受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求高校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通过移动终端的学习会让学习者更加方便地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2.知

10、识获得趋向按需分配传统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采取的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教师只关注学习者的外在表现,将大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像一个固化的容器,静静地等待被注满。当容器注满时,便认为受到了教育。这种教授主义和行为主义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其心智训练逐渐固化或淡化。“互联网+”教育改变了这一局面,它以学为中心,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和兴趣出发,通过在线检索和学习相关课程资源,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学习者需要为自己树立目标、制订计划,当遇到问题时可自发组织学习社区,讨论学习,寻找解决策略10。显然,“互联网+”教育遵循的是一种知

11、识获取按需分配的理念,把知识的获取权交给学习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知识,建构更有成效的经验反思和心智模型,这无疑很好地扭转了高等教育以教为主对学习的偏离。高等教育不能故步自封,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正如国际远程与开放教育协会会长约翰·丹尼尔所言,mooc(“互联网+教育”的一种产物)的竞争将迫使众多世界一流大学专注于学生需求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之上11。换言之,高等教育对于知识的传授将转向按需分配。大学是师生通过探索真理、实现自我的地方,其根本特征就在于用思想武器来“武装”学生。在象牙塔中的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的熏陶,更要发挥自身的努力,去不断发现和创新,被动的学习、靠

12、成绩衡量自身价值难免会失去追求自我的动力。大学生理应有主动选择的勇气,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按照需求去追求真理,只有这样才能在其中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大学才不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12146。(二)教师教学向个性化与互动型转变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转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与途径,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使得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共享。面对全球化的进程,人的独特个性的全面发展与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成为一个核心课题,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培养全人13110,这需要大学教育中的教师教学向个性化和互动型转变。1.以因材施教为基础的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对学生

13、的个体特质进行具体研究,灵活地创设适宜学习者的教学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能适应学习者的需求,从而很好地开发个体生命潜质,是个性化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和根本途径13115。个性化教育是以尊重学习者个性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促进个体自由而充分发展的教育方式13106。在“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势必要在因材施教的指引下,逐步把学生引向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使学习者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首先,教师应树立一种理念,即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合适的教育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不应是功利的,它应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被激发出来并加以实现,所以说,

14、唤醒每一个生命,让其内部的灵性充分彰显才是真正的教育124。教师需站在生命的立场上,视教育为一种信仰,积极地去关注学生的成长,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把握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根。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每个人都至少拥有8种智能,只是因其存在的量与组合方式不同才导致每个人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因此,教学模式要多样化,采取多元组合和交替策略,鼓励学生在选择自己优势智能和偏好的同时尽可能地接触其他学习活动,多利用异质分组的合作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互动,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13118。此外,面对当前极其丰富的在线开放资源,教

15、师也可以从这个聚宝盆中引用材料构建课程,让课程实现多元的丰富性和基于受教者现实生活的实践生成,为个体的充分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全面、客观、多元。单纯以分数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价和有针对性的引导,在其骄傲时给予适度警示,在其失落时予以适当鼓励,使其始终处于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134。2.教师角色转变为促发多元互动的合作探究者和疑难启发者一直以来教师都被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化身,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教学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为传授和接受的关系。尽管现阶段

16、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高等教育中,但这并没有撼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局面,学生依旧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独创性和逻辑能力也一直在弱化。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知识是媒介和催化剂,学生是中心和主体。处于一所大学内的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研习另一所学校的课程,大学以外的人员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种转变使得教师将失去传统灌输式教授的庇佑,其角色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转变。在此种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统的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正如陈荣武所说:“网络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复合型社会角色的总和,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的角色理想和转换目标,是经过专业训练而成为网络教育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创新者,同时担当导学员、信息员、管理员、咨询员、辅导员、协调员、监督员和裁判员等角色。”14对于这样的转变,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通过实例宣讲或试验对比等方式,认识到传统教师角色的弊端,意识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应在实际教学中时刻反思所扮演的角色能否满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