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理想与困惑: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点思考 抱负与困惑: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点思索 文/邓世平 我做政教处主任和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领导17年,个中味道,冷暖自知。学校的德育工作总体上琐碎而繁杂。学者于丹在“女性品质生活高峰论坛”上说,当代女性“缺少的是春花秋月”,假如有人问我,我们的德育工作或者班主任工作缺少的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这种“春花秋月”。年轻班主任带着缤纷浪漫的情怀走上班主任工作岗位,几年下来,在他们充分感受德育工作的困难以后,便带上了深深的落寞,继而产生的是对班主任工作的深深困惑。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现状的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是有人慨叹“书不好教了
2、,人不好教了”。记得论语·先进有一段记载,孔子与学生交谈,问他们的志向,最终问还在弹琴的曾哲。曾哲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成白话,意思是: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旁边洗脸洗手,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表示赞同他的主见。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幅美丽的师生郊游图,师生间其乐融融,让人神往。但当代的德育远没有如此的浪漫而闲适。 一、德育现状分析 德育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影响。德育的各要素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内容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
3、景下,教师形象的嬗变。“天地君亲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身上的光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已渐渐淡去,社会(包括家长)更情愿从市场规则来熟悉评判教育和教师,因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本人,在功利主义引领下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同感,德育工作者本应当像是虔诚的布道者,他们的形象和教育的功效息息相关。 (二)在物质不断丰富、学问经济的今日,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五四”青年满怀爱国热忱,在民族危亡之际,可以慷慨捐躯,毁家纾难;上世纪50年月的青年朝气蓬勃,富有抱负;改革初期的学生惜时如金,勤学苦练;那么当代学生也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具有聪慧,敏感,思维活跃,学问面广等优点
4、,但同时他们也有令人担忧的性格弱点: 1、以自我为中心,性格执拗而张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有父母长辈的深情呵护,他们多的是任性乖张,少的是合作与宽容。 2、感情脆弱而冷漠。温室里的花朵总是脆弱的,经不起风雨的打击,当代学生往往缺少耐力与毅力,在困难面前往往一筹莫展。所谓冷漠,就是对不关乎自己的事漠然处之,因而我认为当代学生最需要的莫过于感情的滋润,让他们冰冷的眼眶里留下滚烫的泪。 3、由于离异家庭增多、留守儿童、高考压力等诸多原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越来越多。性格偏执、心理封闭、难以沟通、承受力差是其重要表征。 (三)德育内容呈现多元化态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的确立,我们的道德体系中既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又有市场经济的市场道德规范要求,还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任务非常繁重。但在一定时期内,新旧道德交织多元,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等也必将呈现多元的局面,这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四)德育形式亟需创新。传统的德育形式偏重于说教,用经典教化学生,多的是理性的理解与接受,缺少情感的体验与心灵的感悟。但德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需要生动活泼的载体。如何创新德育机制,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五)依据德育的效果上看,社会的反作用力很简单消解学校德育的功效,这就是所说的“一丑遮百俊”,随着科技
6、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比学校中更多的道德体验和信息,他们往往在短时间内瓦解学校德育的成效。 二、师生现状分析 我认为德育工作的主要症结在于师生间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教与学的矛盾加剧。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 我们的教师满怀教育抱负,在教育过程中,仍旧是坚持传统观念,强调整体认同,弘扬社会责任,讲求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秉承时代风气,追求个性张扬,注意个体诉求,强调自由公平。在教育过程中,价值观的不同、文化观念的交锋是德育难以奏效的关键所在。 (二)师生的阅读背景不同 当代是一个缺少阅读的时代。缺少阅读本质上就是缺失文化的濡养。当代学生的精神养料
7、消解在快餐文化的氛围里,图解的、搞笑的阅读只能形成浅表性思维,阅读者很难体会到阅读过程中由生涩到流畅到顿悟的阅读快感。作为师者,期望给学生以文化的“满汉全席”,但我们的学生在考试的重负下,书包里除了有教辅书,还有武打小说、都市言情小说、卡通漫画等。 (三)当代功利化的教育行为所致 导致德育的缺失,问题不在学生,而在于教育者本人或教育大环境,铺天盖地的试卷、无休止的补课,一次又一次尝试不尽的考试的失败造成了学生的反感心态。德育需要平和舒服的氛围,需要时空情感的真诚演绎。 三、德育者的抱负 (一)期望我们的学生应当这样: 1、健康。健康,应当是身心健康。体型既不是以前那种豆芽型的,也不是当下胖墩型
8、的,他们应当有良好的体质,有强健的运动姿态,心理光明,态度虚心而自信。 2、阳光。他们有清爽的外表,有绚烂的笑容,有感人的泪水。 3、诚信。诚以待人,言之有信。诚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4、爱心。仁者爱人,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爱国家,爱集体,爱父母,爱朋友,爱自己。 5、会感动,懂得感恩。用感动滋养情感,用感恩学会珍惜。我们的教育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接受更多的感动,每一次感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悸动,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二)我们的教师应当这样: 1、布满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爱是教育的催化剂,爱教育,爱学生。在教
9、育过程中,爱总是大于技巧的。 2、赏析与宽容。学会以观赏的眼光观看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3、细致与细腻。德育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教师细致的观看,细腻的把控,让每一滴甘甜的雨露都流进学生的心田。 4、多思与创新。教育的对象灵动而多样,任何刻板划一的形式都不能奏效,需要多借鉴,多思索,创新工作机制,做个欢乐的德育工作者。 四、为德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德育生活化 传统的德育重在教化,告知了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让人们学会崇高、美丽、庄重等,教化或多或少是要追求神圣的。但时至今日,德育必需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向世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传统美德。德育生活化就是德育情景化,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浸染,潜滋暗长。 (二)活动系列化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是提高德育的有效形式。依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形成系列,培育学生完备的道德素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的养成是这个系列的规律起点,继而国家意识、自然意识、使命意识的形成与实践。 (三)评价多元化 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与潜能,敬重和发觉他们的潜能是我们的责任,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业成果,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我们要擅长发觉学生的优点特殊是品德方面的优点,加以培育。有的同学孝顺友爱,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