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_第1页
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_第2页
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_第3页
问候语和礼貌用语的中外差异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语问候语的嬗变日常生活中,人们见面经常要打招呼。招呼(greeting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问候”。问候语(greet in gs ),又叫见面语,是人们见面相互致意的话,语言形式一般短小简炼,目的是维系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是一种友善的信号,是一种礼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对礼节的认识,正渗透在日常问候语中。据说,汉语问候语产生的年代,当在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上古。其主要语表形式按发生先后大致有:1无它。上古时期,人们见面常相问:“无它乎?”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即现在的“蛇”字。它、蛇,是一对古今字。“它”在图形文字和甲骨文中是一个头部呈三角形

2、的毒蛇的形象。“无它乎?”,即“没有蛇吧?”上古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潮湿,草深林密,蛇虫出没,犀象成群,“人民少而禽兽 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五蠹)华夏先民栖居野处,常受毒蛇侵害,命丧于“它”, 人们对蛇惧怕而警惕,若“无它”则上上大吉。 人们见面首先探询:“无它乎? ”久而久之,“无它乎?”便慢慢固化为人们见面时常用的问候语,其语义也扩展为“有无灾祸”了。至周秦时期,“无它”中“它”意义已全面称代化,新的问候语“无恙”开始兴起,在功能上取代了“无它”的地位。2 .无恙玉篇?心部:“恙,噬蛊,善食人心。”雅俗稽言卷36据风俗通云:“恙,毒虫也,入人腹食人心。古人草居,常被此患,故相劳

3、问无恙乎。”恙是一种喜吸人血的复眼多足小虫,多寄生于田鼠身上,喜伏于阴湿之地。人被其咬后全身忽寒忽热,皮肤溃疡,心腔难受,症重者会丧命。故古人误以为其“善食人心”,视为大敌,见面多相问:“无恙乎? ”。后来,“恙”的词义逐渐扩大引申为“忧患、疾病、灾祸”等义了,“无恙乎”也渐渐演变成一句含义宽泛的问候语了。女口,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战国策齐策四)。宋元之后,“无恙”多用作别后之人重逢的问候语,形式上多作“别来无恙”。如,娘娘问道:“星主别来无恙?”(水浒全传第41回)。现在,中国武汉话中仍保留有“莫恙”的问候语。R无它乎”、“无恙乎”反映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

4、忧患。随着由野处到室居的变化,人类生活得以安宁,新的问候语也出现了。3 .请安这是伴随着请安礼而产生的一种问候形式。请安礼出于辽金,是下对上、幼对长的一种礼节,是满族人的传统礼仪。施礼时,人们常口称:“请某人安”或“给某人请安了”,即 形成了一种伴随性的问候语形式。发展至清代,有时不行请安礼亦口称“请某人安”或“给某人请安了”,这样就演变成了单纯的口头问候语形式了。红楼梦中有许多例句,如,第11回中“请嫂子安”;第 24回中“请宝叔安”;第39回中“请老寿星安”。4.万福;i万福”语出诗经。小雅?蓼萧:“和鸾雍雍,万福攸同”;小雅 ?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来求。”都是“多福”的意思,后世演化为

5、祝颂之词。所以,万福最初一是指一种祝颂语,二是指一种礼节。作为祝颂语的“万福”,表示的是“多福”的意思。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宋代,祝颂语“万 福”同万福礼结合,主要成为妇女行万福礼时的伴随性祝颂语,在表示祝颂义的同时, 兼表问候意义。 口,(红云)先生万福!(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幺?(王实甫西厢记第1本)而今的汉语问候语名类众多。主要类别大概有三:5问“吃”类中国人一般在吃饭时间前后喜欢用“吃了吗?“吃过没(有)? ”、“吃过饭了?”等方式相互问候。见面问“吃”,可谓源远流长。在战国策 ?赵策中就有触龙见赵太后致意:“

6、日食饮得无衰乎?”一般认为“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在中国这个人口密集的农业大国中,人们关心吃的问题看起来是很自然的事了。中国古代粮食缺乏, 一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低;二是水旱虫灾、战乱暴征等因素造成。问候语问“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试图摆脱长久威胁生存的饥饿状况的强烈愿望。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食文化大国,“吃”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非常高的,不仅具有充饥养身功能,而且还具有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社会的交际功能。“美”是个会意字,从羊从大,大羊为美,即指味道好。 周礼中的“吉礼”、“嘉礼”主要都是以食物联络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中国人喜欢以丰盛的食物招待客

7、人,平时见面也亲切问一声“吃了吗?”,使彼此感觉就像一家人一样亲近。关于“吃”的问候语, 现在仍在频繁使用, 但绝大多数只是问候的目的,并不关心对方的答案。而且,时代飞速发展,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问候的内容、方式也在多样化。6问“好”类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推崇语言表达上的有礼貌、有文化、有修养,一些国外问候语被引进来,如“HowareyoU'、“ Goodmorni ng"等。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当中多用对译的“你好”、“早上好”来问候。如今,“你(您)好”看起来是使用最为普遍的问候语了。它并非是汉语原有的,而是 新产生的,交

8、际历史并不长。且多是知识阶层的人在使用,而市井百姓却很少用,熟人之间也 不太常用。一般只在某些较正式的场合和长辈、上级或关系较为疏远的人问候时才使用,而且这时一般都会在前面加上称呼,还经常简略为“称呼语+好”。胡明扬先生认为:“新派常用你好!、您好”(问候语的文化心理背景)。所以,从总体来看,尽管说的人越来越多,其使用范围并不十分广泛。现在的年青人问候语更趋洋化,见面往往用“ Hi”、“ Hey”等,发音时语调拉长,起 伏有致,“你好”的意思就蕴含其中了。7问“事”类总体而言,汉语问候语属于情境问候语。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根据见面时的情 境,有针对性的询问一些事情,目的主要在于态度上的礼

9、貌和关心,情感上的联络,而不在于期待对方的确切回答。 表达方式不固定,发问人说什幺,要视对方所处场合而定,带有很强的随意性。一般主要询问对方正在做的或即将做的事情。如:打球啊?(对方正打球)逛商场啊?(对方正逛商场)上/下楼啊?(对方正上楼或下楼)出去呀?(对方正出门)找什么呢?(对方似乎正在找什么)上哪儿去啊?(对方正在向某处走)去买菜啊?(估计对方去买菜)上班去? /下班了?(估计对方正去上班或下班)开会去呀?(对方夹个包匆匆似赶去开会)这是一个开放的类,难以列举其数,且是汉语中特有的。这在国外人看来,很难接受,似乎是明知故问,毫无意义,又有干涉他人行为,涉及个人的嫌疑。但中国人打招呼喜欢具体,表现出对对方的一种随时随地、细致入微的关心,有较浓的情感和礼貌的色彩。英国社会语言学家彼得?特拉吉尔说:“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