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_第1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_第2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_第3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_第4页
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指一个人依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品德包含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基本心理成分。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道德认知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发展。他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 前道德判断阶段(出生3岁)

2、。2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3 自律道德或道德主义阶段(712岁)。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的理论。发展的水平和阶段道德定向习俗前水平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以比较行为与个人的关系为定向习俗水平&

3、#160;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以“好孩子”为定向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习俗后水平   第五阶段           &#

4、160;           第六阶段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普通的伦理原则为定向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三)社会(学习)认知理论一、班杜拉和社会学习、社会认知理论二、两类学习角色扮演学习(enactive learning):指在动手做和体验行动结果的过程中学习。这类学习是通过直接经验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即平常所说的直接经验学习。替代性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指通过观察他人而学习。二、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同强化、榜样在学习

5、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即通过观察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个体通过观察,不仅学会了某一行为,而且知道这一行为在特定情境下带来的后果。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观察者集中注意力观察被示范的行为或结果。保持过程:观察者以表象或言语等符号表征形式贮存所观察到的行为。运动复现过程:观察者模仿所观察的行为,将符号表征转化成外显活动。动机过程:观察者因模仿而受到强化,从而影响后继行为产生的动机。促进观察学习的强化模式:直接强化:当观察者正确重复了行为就直接给与强化。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他人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受到鼓励并模仿其行为。自我强化:因个人行为表现符合或

6、超出自我标准而带来的强化。三、班杜拉的代表性研究: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1. 攻击性行为 2. 性别作用 3. 自我强化 4. 亲社会行为 国外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理论一、科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哲学思潮的影响自然科学的进步达尔文皮亚杰华生现代遗传学、神经生理学动物习性学认知心理学二、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近代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儿童心理包括三个部分:儿童感觉的发展儿童意志的发展儿童理智的发展 数目守恒(6-7岁) 物质守恒(7-8岁)体积守恒(12-13岁)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最难理解

7、和最有争议的理论。皮亚杰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 “发生认识论”原理。从理论的广延性和对实际研究的启发性来看,皮亚杰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历史回顾:30到40年代的儿童心理学主要停留在描述和纯理论的研究上;40年代末,在儿童心理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是刺激反应理论;50年代末,儿童心理学处在发展变革之中,还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自60年代开始影响美国发展心理学,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批评、验证和发展。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发生认识论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以及如何逐渐发展的。智慧和思维的本

8、质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儿童的思维(智慧)来自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皮亚杰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具有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发展认知发展包括认知结构和认知机能两个成分。皮亚杰通常把认知结构称为图式,而把认知机能进一步区分为组织和适应两种;组织和适应代表着认知机能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组织代表着认知机能的内部方面,适应代表着认知机能的外部方面,通过认知的组织机能才能使认知结构组织起来,而适应过程促使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和发展。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完成的。通过同化,有机体的认知结构得到了丰富;通过顺应,有机体的认知结构得到了改

9、造。认知发展图式: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适应:通过同化和顺应维持有机体生存的一种认知机能组织:通过对图式中有关信息的组织,促进对环境中新信息的同化和顺应,属于另一认知机能。同化:对环境中信息进行整合,吸收到图式中去的过程(一种量变)。顺应:环境中的刺激导致图式调整或重构的过程(一种质变)。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当个体面临环境中新的刺激,总是先试图去同化,如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的图式甚至重建新图式,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个体图式沿着“平衡不

10、平衡更高水平的平衡”一直向前发展,这就是人的智慧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1. 感觉运动阶段(0至2岁) 2. 前运算阶段(2至7岁)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至11、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前概念阶段儿童思维的局限主要表现为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典型例证是皮亚杰著名的“三山问题”。前运算阶段在直观思维阶段,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直接受到知觉到的事物表面显著特征的影响。典型例证是儿童还不能形成守恒。守恒概念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本质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

11、化而发生改变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 (二)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因素 (家庭及同伴的影响)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格发展的阶段: 弗洛伊德把力比多(性本能的力量)集中的某些身体部位作为机体获得快感的“性感带”。在儿童时期,三个性感带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成为儿童的兴奋中心,也就形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1)口唇阶段(从出生到1岁左右) (2)肛门阶段(约1到3岁) (3)生殖器阶段(约3到6岁)

12、 (4)潜伏阶段(约5、6岁到12岁左右) (5)生殖阶段(约12岁到20岁左右)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2岁): “移情” 的作用(2)基本的自主感对羞耻感和疑虑 (约2-4岁)(3)基本的主动感对内疚感(约4-7岁): 游戏在这一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又称“游戏 期”。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重要功能。(4)基本的勤奋感对自卑感(约7-12岁)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约1218岁):青年期(6)亲密对孤独(约1830岁左右):成年早期(7)繁殖对停滞:成年期(4)自我完善对失望:老年期自我同一感:指一

13、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有何地位、将来会怎样等等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历程的体验。自我同一感的两种失败情况:同一性拒斥(identification foreclosure):个体过早地将自我形象固定化,或者说过早地停止了对同一性的探求。同一性混乱(identification confusion):指青少年无法认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形成清晰牢固的自我同一感。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关于维果斯基一、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的运用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考察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认知发展

14、理论。 两类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这两类机能分别依赖于生物进化和人类发展的历史。低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成熟因素所制约的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类主要受社会文化因素所制约的机能。一、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工具说”:即“物质生产工具”和“精神生产工具”。精神生产工具即心理工具,指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它能使人的心理机能发生质的变化,使人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上升到高级阶段,从而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个体的心理(认知)发展,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以各种逐步掌握的心理工具为中介,在各种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

15、步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二、心理发展的原因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的结果。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能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本身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指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将外部的人类经验不断转化为自我头脑中内部活动的过程。三、语言与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关键作用。作为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儿童用以认识与理解世界的一种中介工具。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交往是文化得以分享并传递的主要途径。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 “自言自语式”的外在语

16、言是个人言语内化的先兆。四、学习与发展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认知发展真实水平(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由在成人的指导下或与其他更能干的同龄人合作解决问题所决定)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皮亚杰的自我中心式言语理论与维果斯基的个人言语理论的区别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的意义代表一种不能从他人角度出发,或无法进行相互交流的表现代表外在的思想,其功能是与自己交流,旨在自我指导与自我指引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而削弱年幼时增加,然后慢慢变为听不见的、成为内部言

17、语的思想与社会言语的关系负相关;在社会性和认知上最不成熟的儿童,使用更多的自我中心言语正相关;正是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人言语才得以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任务越难,联系越密切。在需要较多认知努力来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个人言语可发挥良好的自我指导作用第四章 脑、体格与动作发展一、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新生儿的脑重平均为39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1/3;2岁半3岁相当于成人的2/3;到7岁时,基本上接近成人。生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大脑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顺序是由后往前分别进行: 枕叶(O)-颞叶(T)-顶叶(P)-额叶(

18、F)二、儿童体格发展不同时期有快有慢,发展的速度不等,呈波浪式上升:0-2岁,迅猛发展;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15岁后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儿童体格发展身高和体重 身高和体重是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出生到成熟,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在增长,一般女孩约可长到18岁左右,男孩约可长到20岁左右。有两个最快的发育高峰期。(1)第一个高峰期在出生后1-2年;(2)第二个高峰期时青春期。儿童体格发展身体各系统的发展 儿童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平衡的。(1)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2)淋巴系统的发育在第一个10

19、年中很迅速,10岁左右达到最高峰,在第二个10年期间,淋巴系统逐渐退缩。(3)生殖系统在童年期发展微弱,青春期开始迅速发展。 儿童身体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近远原则(由近及远): 头部颈部躯干下肢 离身体的中轴线近的部分先发展三、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发展的规律: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动作发展的顺序:头部躯干部手臂和手腿和脚学前期儿童的发展 神经系统、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一、神经系统的发育(一)大脑的发育大脑皮层的发育小脑的发育成熟网状结构的髓鞘化胼胝体的髓鞘化一、神经系统的发育(二)脑的偏侧优势和利手现象大脑两半球发育的速率不同36岁左半球发展迅速810岁右半球发展速度增加利手

20、现象反映了大脑一侧的优势二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随年龄增长注意的持续时间增加言语的发展导致有意注意开始出现(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表现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策略的使用(三)影响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因素重视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培养。积极的语言强化对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认识、情绪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不同年龄儿童的无意、有意注意发展概况幼儿期 (3岁-6、7岁) 的儿童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形成之中;童年中期 (6、7岁-11、12岁) 的儿童无意注意仍占一定优势。这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阶段;童年晚期 (11、

21、12岁-14、15岁) 的儿童无意注意已达高峰,有意注意初步占主导地位;青年初期 (14、15岁-17、18岁) 的儿童有意注意已有较高的发展,已达成人水平。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阴国恩等的实验研究讨论了无意注意发展的曲线,认为无意注意的发展与有意注意的发展不同,有意注意随儿童年龄增长,其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无意注意则是先随年龄增长,发展水平也在提高,至初中二年级达到最高水平,而后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任何年龄的儿童都有多种策略,注意的过程实际上是策略之间的竞争。随着年龄、经验、信息加工能力的增进,较复杂的策略倾向胜出。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一)基本记忆能力的发展36岁儿童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

22、为主712岁有意记忆逐渐得到发展,9岁左右有意记忆逐步占了优势。10岁以后儿童的有意记忆趋于成熟,发展速度也逐渐缓慢。记忆的广度是指每次能记下来的数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把一组没有联系的数字呈现给儿童,要求他们努力回忆出来。一般情况下,3岁是3个;4岁左右是4个;7岁左右是5个;10岁左右是6个;成人一般是7个。(二)记忆策略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弗尔(Flavall)等研究提出,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5岁前没有策略;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会用;10岁以后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儿童采用的几种策略组织:是把要记忆的材料按照它们所包含的项目间的内在意义或联系加以归类进

23、行记忆。归 类:年龄大的儿童比年幼儿童更多地采用归类策略。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归类水平也不同。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会运用系列化策略,从三年级开始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三)对周围世界知识的发展故事结构知识(story grammar) 指一个完整的故事通常有开头、结尾。程式知识(script) 指日常生活情景或事件的心理表象。心理地图(mental map) 指在某一个地点中各种物体空间布局的心理表象。类别关系知识(category relation) 指事物的等级层次关系。第二节 注意的认知发展注意特性的发展(一)注意选择性 注意

24、选择性是指注意集中在某一对象上而不顾其它的事物的特性。这是注意的核心品质。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注意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与情绪;注意的选择性依赖于经验和对客体的理解;具有启发与指导作用的强化可以改变儿童注意的选择性。 (二)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1.注意的稳定性是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2. 注意的稳定性有赖于注意对象的性质与儿童的兴趣。 3. 表扬强化法更有助于儿童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 注意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原因:(1)生理上的:注意稳定性的发展反映了大脑神经细胞工作 能力的发展;(2)主导活动上的:幼儿的活动以游戏为主,学生的活动以

25、学习为主。不同的主导活动对注意稳定性的要求不同;(3)注意稳定性有赖于自制力:自制力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注意潜能的发展(一)注意的控制(二)适应性(三)计划性 (四)注意的监控能力 第七章 记忆的发展第七章 儿童记忆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记忆发展概述第二节 记忆策略的发展第一节 儿童记忆发展概述一、记忆的发生二、13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三、进入童年期以后记忆的发展第8章 儿童的语言发展第一节 言语发展概述一、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所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言语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是个体的。二、言语发展的意义从人类种系演化过程来看,言语的发展是人类意识发展

26、的最直接的原因。从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的获得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的言语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理解的词开始的,因而常常以词的出现划分为言语发展的准备期(心理学也称言语前期)和言语发展期(其中1岁至3岁是最初掌握语言的时期)。儿童的言语发展可以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用等方面进行考察。第二节 语言的发展一、语言的感知(一)新生儿在两周左右(有的报告为不到10天)就可以区分语音和其它声音。这种能力是以后学习语言的前提。(二)婴儿具有语音范畴的知觉 4个月能区别男声和女声;6个月似乎能区别 语调;1岁儿童能听懂的词大约有10-20个。二、婴幼儿的发音1 1岁前婴儿的发音属于

27、反射性的2 1岁到1岁半儿童是正式开始学说话阶段(单词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可以说出几十个词(51个)。3 3至4岁是语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4岁前后可以说是培养正确发音的关键时期。三、进入小学后,语音的精确度增加第三节 词汇的发展一、早期词汇的发展1 词的范围:往往是某个范畴的典型实例;往往是基础水平的词,而不是上级类别或下级类别的词。2 词类:婴儿最初掌握的一般先是名词,再出现动词、形容词。二、词义的获得1 儿童词义的获得经历,由笼统(泛化)到精确(分化)的过程。2 儿童词义的发展具有顺序性。第四节 句法的发展一、句子的产生(一)句法发展的一般趋势牙牙学语期单词句期电报句期完整句期(从简单

28、句到复杂句)(二)发展的特点1 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 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渐完整。3 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二、句子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6岁儿童才能较好理解常见的被动语态句,8岁时对各种类型的被动句都能理解。儿童4岁前已经能理解简单的否定句,但对基本的双重否句型则要到8岁才能理解。第五节 语言发展的理论(一)先天获得论主要代表人物:乔姆斯基和勒纳伯格乔姆斯基的理论被称为“先天语言能力说”:1 决定儿童语言获得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2 人类的神经系统存在着一个包含语言先天概念的心理结构,即先天的普遍语法知识。3 语言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

29、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由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LAD:儿童所获得的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不是句子的表层结构,而是句子的深层结构,因而能产生和理解无限多的新句子。勒纳伯格的观点被称为“自然成熟说”:1 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位理论的出发点,认为创造和理解语言是人类独有的遗传特性。2 语言是大脑功能成熟的产物,其获得存在关键期,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语言先天获得论的不足:人类可能具有学习语言的先天倾向,但仅用生物原则不能解释语言发展的全过程。(二)语言习得论主要代表人物:斯金纳观点:儿童在环境中所受到的刺激和强化历程对言语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

30、决定性的影响;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三)相互作用论主要代表人物:皮亚杰观点: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 收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法行为研究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自然观察法:在自然生活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和影响而观察记录其行为资料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反映观察对象典型、真实的行为表现。实验观察法:人为地改变某些条件、有目的地引发某些行为,以便更好地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实际上就是实验法。第一节 收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法的主要策略 时间取样策略事件取样策略参与观察策略行为核查表策略 在观察研究中,如果观察的行为明确而具体,并且主要是考

31、察它是否出现以及发生时间,则可以采用行为核查表。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式(一)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二)整体研究与分析研究(三)个案研究和组群研究(四)跨文化研究:二、谈话法或临床法 这是皮亚杰首先应用于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谈话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综合运用。一般是:第一步由研究者提出任务(以口头、实物和口头相结合的方式),由被试者回答(以口头、操作与口头相结合的方式),主试者根据回答情况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深入了解儿童未能表达出的心理活动。如此要求被试做出解释,直到研究者感到满意为止。 一、对儿童的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 二、什么是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就是指个体

32、凭借一定的知识系统对自身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并据此对行为做出因果性解释与预测的能力。 三、心理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任务:错误信念、表面-现实、观点采择四、心理理论的经典测试 测试儿童的“错误信念”错误信念(False Belief) 错误信念是衡量是否具有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要通过有关错误信念的测试,儿童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对事物形成正确观点(信念); 2、知道信念有正、误之分; 3、明白正、误的信念可共存。意外转移任务表征变化任务 第一节 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一)1岁前婴儿还没有自我意识。(二)1岁末开始用自己的名字表明意愿,从而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自我意

33、识开始萌发。(三)2、3岁婴儿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用“我”自主代词来表示自己的态度、意识,这是儿童自我意识的第一个飞跃。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一)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二)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特点(四)3、4岁幼儿处于第一个反抗期。三、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三)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成就第二节 家庭与儿童个性发展家庭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是儿童个性发展的社会的动因。家庭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有:一、家庭的心理气氛(情绪气氛)或说是“家风”。二、父母的教养方式。三、其他。第三节 同伴关系与儿童个性发展一、同

34、伴关系的作用二、同伴关系的发展第四节 幼儿的性别认同一、性别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就是社会规定的经常与某一性别相对应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性别认同的发展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2.性别角色刻板化(stereotype of sex role)3.性别恒常性及其后果。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提出,幼儿自我意识中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因素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三种因素的发展基本上是不同步的。自我评价发生在3-4岁之间,自我体验发生在4周岁,自我控制发生在4-5岁之间。(一)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到较为独立的评价;2、从对自己个别性的评价到多面性的评价

35、;3、基本是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4、情绪性和不确定性。(二)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1、由生理性需要体验向社会性需要体验不断发展。2、受暗示性。(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特点较弱。到了5-6岁才会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自制力。(四)3、4岁幼儿处于第一个反抗期。三、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1)小一到小三是上升时期;(2)小三到小四是相对稳定时期;(3)小五到小六处于第二个上升时期。2、儿童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1、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1)初一到初三处于发展平稳时期;(2)初三到高一处于上升时期

36、;(3)高一到高三是平稳时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发生突变。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二个飞跃期。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理想的整合和统一的过程。2、初中生(少年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对认识“自我”表现出更大的兴趣。(2)评价自己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日益增强。(3)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认识和活动的主体,逐渐学会独立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活动和行为,开始出现自我教育的兴趣和能力。12-13岁左右进入了第二反抗期。3、高中生(青年初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3)自我评价的成熟。 (4)强烈

37、地突出自己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5)自制力与坚持性有了明显提高。 (6)开始注重自我教育。 (7)有较强的自尊心,往往估计自己过高,估计别人偏低。第二节 家庭与儿童个性发展决定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基本维度: (1)有要求或没有要求。 (2)关心或不关心。四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第280页) (1)权威型:有要求和关心的。 (2)专断型:有要求但不关心。 (3)放纵型或溺爱型:关心但无要求。 (4)忽视型:既不关心也无要求。一、同伴关系的作用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满足归属、爱及尊重的需要。

38、(二)同伴是范型。(三)同伴是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二、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婴儿期的同伴交往婴儿从出生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会行为。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婴儿早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第二阶段“简单交往”时期,婴儿已能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动;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婴儿同伴间的行为趋于互补,出现了更多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动,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二)幼儿期同伴的依恋强度和同伴之间的友谊都有显著的增长。但这时的

39、同伴关系是脆弱的、易变的。(三)学龄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入学以后,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塞尔曼(Selmen)曾提出儿童友谊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3-7岁)儿童还没有形成友谊的概念。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第四节 幼儿的性别认同二、性别认同的发展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2岁时开始表现,3岁以后更加明显和稳固。2.性别角色刻板化(stereotype of sex role):5岁左右的幼儿除了自己严格按照某一性别角色规定去行动,还常以性别角色的标准为依据去评价和要求同伴

40、的行为。3.性别恒常性及其后果: (1)性别同一性(gender identity) (2)性别稳定性(gender stability) (3)性别恒定性(gender constancy)童年中期儿童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童年中期儿童自我概念的显著变化是能概括地认识自我的心理特征,产生了心理自我。一个原因是认知的发展另一个原因是社会交往的发展童年中期儿童自我的发展自尊的发展 自尊是指对自我的评价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价值感。 从78岁开始,儿童的自尊至少分化为学业成就的自尊、社会交往的自尊和身体的自尊。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三种自尊又进一步分化。童年中期儿童自尊的等级层次结构童年中期儿童自我的发展

41、成就归因成就归因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理解,研究认为这是对将来的成绩或成就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四种归因:努力(或缺乏努力)、能力(或缺乏能力)、运气(好或坏)、任务的困难或容易两种类型:掌握定向归因(积极) 习得性无助(消极):认为成功并不代表自己的能力,努力也改变不了失败的归因方式。家长的教养态度对儿童的归因方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成就价值观的形成: 黄希庭的研究(1989) Marcia的研究(1980)自我概念的变化自尊的变化自我教育的需求第五章 学前期儿童的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个性发

42、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 (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 )社会因素 (家庭及同伴的影响)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 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 心理性欲理论超我 社会成分 完美原则自我 心理成分 现实原则本我 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心理性欲理论2、人格发展的阶段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 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erogenous zone),随着

43、性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 性器期(3-6岁)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 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潜伏期(6-11岁)生殖期(青少年期) 简评 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简评局限: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就没有;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备受质疑。 埃里克森的心理

44、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 自我的作用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 强调自我、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差异:心理并不产生于家庭,而是直接地产生于社会。人格的发展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但在青春期会发生重大转折(社会影响)。特定的人格类型受制于特定的文化时期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2、同一性渐成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 8个发展阶段,解决8对矛盾 心理社会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阶段(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口唇期) 信任感是建立人际

45、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2)自主感对羞怯感(肛门期) 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3)主动感对内疚感(性器期) 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4)勤奋感对自卑感(潜伏期)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或同一感)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关系 心理社会性理论简评优点:强调对个体的独特的生命历史认识和研究的价值(Emde,1992),表现出对人性的深邃洞察力。采用临床法进行研究,能较为详

46、细地反映个人的个性面貌激励了大量关于儿童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后续研究,如依恋、攻击性行为、亲子关系、性别角色以及青少年自我认同、对儿童养育方式等等。心理社会性理论简评缺点:过于注重临床法而不考虑使用其他研究方法,使其孤立于其他研究领域之外。阶段理论收集的证据不够严谨,理论解释的任意性也太大,使人有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一些概念都是描述性的,非确切的科学定义,很难或无法通过实证研究作出检验。第一章 导 论第一节 发展及其基本性质 1、个体发展的概念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直至衰亡的身心变化过程个体发展贯穿生命全程(life-span development)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3.

47、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4.发展的基本性质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的协调性5.发展研究的主题早期经验与晚期经验生物影响与环境影响稳定性和可变性被动的儿童和主动的儿童行为描述和内在过程情境影响与个体特点文化的普遍性与相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第二节 遗传、环境与发展影响发展的因素观点回顾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Galton)、霍尔(Hall)环境决定论 华生(Watson)、斯金纳(Skinner)二因素论 吴伟士(Woodworth)、斯腾

48、(Stern)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Piaget)、瓦龙(Wallon)遗传、环境、教育与发展的关系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儿童的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在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可能范围内,环境和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现实水平起决定作用 (1)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3)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小结: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之间是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连续历程中有阶段现象连续发展观:个体发展是个体身心特征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连续性和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