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郑玄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1.gif)
![百年郑玄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2.gif)
![百年郑玄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3.gif)
![百年郑玄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4.gif)
![百年郑玄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11/2/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c22ee690-d193-4acc-bead-dfdc3c410a4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百年郑玄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摘 要: 19D5 至 2010 年问的郑玄易学研究经历了三个 阶段,其中既有对传统经学研究路数的坚守,又有引入西学 思想与方法的新实践,而现代学术制度、思想与方法最终成 为郑易研究的主导,呈现出新旧学术交替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是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的缩影。西方学术的引入,客观上丰 富了郑易研究的视角与途径,揭示、提升了郑易研究的多方 面内容,其百年历程及特点也都显示出这一研究的新气象、 新变化。然而,脱离传统经学理路的郑易研究,也存在着古 今学术的“博通”与“精专”之争、古典与现代的学术理路 的差异、经世面向的缺失等问题,无论是指导思想、学术方 法与研究旨趣方面,还
2、是在传统四部之学与现代学科理论实 践的融合上均有值得反思之处。应予以深切关注和彻底省察。关键词:郑玄易学;现代化;历史回顾;反思 中图分类号: B234.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882(2010)05 0081 05郑玄(127-200)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大经学家, 在易学方面, 他通京氏易、 传费氏易, 合流今古文之学, 训易经 注易 纬承启先后,集两汉易学之大成,在易学思想、注疏、方 法等诸多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郑氏易也是理解汉代易学、 经学发展, 认识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 儒学史、中国学术史, 以及解决我们当前的相关学术问题所不能忽视的。尤其是 1905 至 2010
3、 年的百余年间,郑易研究集中体现了中国学术 现代化的进步及其所存在问题,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总 结其自身的得与失,也可以在具体问题上对中国学术现代化 过程加以考察、剖析,有益于全面地认识当前传统文化研究 的现状与未来走向。随着清末科举制的废除,经学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渐 为西学所掩,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郑易研 究即在这 1905 至 2010 年的百余年间,经历了种种不同的思 想论辩与学术变迁,呈现出新旧学术交替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百年郑玄易学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05 至 1949 年为第一阶段:此时的经学既无昔日之尊 崇,又为西学所非议,加之西方分科制度引入,使经学惨遭
4、 支离,传统思想与研究方法式微,郑易研究也深受其影响, 然而西学的引入并积极推广在给传统研究带来冲击的同时, 客观上也给郑易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此一时期 曹元弼以郑玄易注为主,采纳诸家之说并融以自家心得,以 笺释发明郑易之本旨,著有周易郑氏注笺释 (1911) ,徐 昂的释郑氏爻辰补 (1947),还延续着清人研究郑玄的传 统,以考证辨析为法,合汉魏易家之说,在前人辑补基础上 分类编列,并加以解释。而牟宗三的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 德函义 (1935) ,则把大量西方哲学、思想的概念、内容、 方法运用于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研究,书中通过解析郑易之内 容,提出“自然之生成是有秩序的有数学性的”
5、观点,归纳 了一卦的五个原理, 认为郑易中的 “据”、“承”、“乘”、“互” 诸关系是本体论上的原则,而卦气消息爻辰十二律的配合是 宇宙论上的原则。这一阶段的郑易研究表出新旧学术交替、 磨合的鲜明特点,徐氏之作依然坚守传统路数,对前人研究 有所增益;牟氏之作则大胆融新铸旧,开风气之先,而过多 改造了传统思想,以西律中之痕迹较为明显。1950 到 1979 年为第二阶段:此时郑氏易学研究主要集 中在台湾,研究特点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经学研究方法, 如辑佚、考辨、疏证等,同时也较多地对郑氏易的思想内涵 进行阐发,体现了一些现代思想与方法研究的特征。首先论 及者为戴君仁 谈易之七郑氏易礼 (1960)
6、一文。其后, 胡自逢周易郑氏学 (1966)为“台湾地区具有历史性地位 的第一篇易学博士论文”,他考察郑玄注易年代、郑易有 师承而不墨守家法、以小学通经义、求义理于故训、归本于 人事等加以论述,并汇辑郑氏易注、考辨源流、疏证字辞,颇见功力,故“此书一出,则研郑易者有可取资矣。可谓郑 氏之功臣矣。”此外,高怀民两汉易学史(1970)、徐芹庭汉易阐微 (1973)亦对郑易有所阐述、补辑;在郑玄之 纬学方面详加探讨者有吕凯郑玄之谶纬学 (1974),书中 对郑玄注易纬有着全面深入之评价,并对郑注易纬 加以考辑,揭示了郑注易纬的特有内容与重要意义。正 当台湾郑易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之曰,大陆正处屠戮传统极
7、盛 之时,没有专门的郑易研究论著。由于当时台湾传统文化氛 围依然浓厚,故而郑易研究依然具有明显的传统研究意味, 是对第一阶段及清代研究郑易的总结与丰富;西学的影响虽 然也比较多,但第一阶段新思想方法的肇端未能在郑易研究 有着更多的适用。1980 到 2010 年为第三阶段:台湾郑易研究稳中有进, 大陆则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郑易研究的繁盛局面,产生 了诸多内容丰富、水平较高的论文、论著。其显著表现为将 大量新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郑易研究,以及郑易研究呈现多 学科分化、并行之特点。大陆学界首先彻底扭转了把郑玄易 学作为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及对人民进行蒙蔽和欺骗的错 误认识,并就郑易源流、 思想、价值
8、等等作了全方面的研究, 其特点突出表现在从文献学、训诂学、哲学、思想史等各个 不同学科视角出发对郑易进行研究,并大量采用现代思想与 方法使郑易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林忠军先生先后发表多篇郑易研究专题论文,并在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 )(1994年)、周易郑氏易阐微中对郑玄易学的四个主要显著的特 征:爻辰说、礼象说、易数说、易学训诂的发展渊源、内容 及历史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认为郑玄易学中蕴含着丰 富的天道、人道观念与思想,指出“郑玄沿着前人的思路, 论证了易学中的天人之学” 。刘玉建两汉象数易学研究 (1996 年 ),全面介绍了郑玄的互体说、爻体说、爻辰说、五 行说、爵位说、三才说等等易说
9、。王新春郑玄易学爻 辰说的哲学文化底蕴一文精彩地阐发了郑氏易学所突显的 礼乐文化精神与全新天人之学底蕴,丁四新郑氏易义则 从本无论、乾坤论、爻位论分别阐述了郑易宗旨。此外,朱 伯昆指出“就哲学说,他 (郑玄 )以五行相生说为核心,通过 易学的形式,构造了一个时空间架,作为万物生成的法则, 而且这个时空间架又具有数的规定性。 ”这些论著集中体现 了该时期郑易研究的思想与方法特点。此外,尚有很多学者 辨析郑易产生、传承、价值与影响,并在郑易与礼学、乐律 学、易学老学及道家会通、各时期郑易研究发展等方面进行 了有益的探讨与挖掘。此一时期之研究,是前两个阶段深入 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郑易研究现代发展的重
10、要阶段,却不意 味着它的最终完成,相反,却有更多的新问题有待进一步思 考与解决。以上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了郑易研究融入学术现代化 的过程,其中既有对传统经学研究路数的坚守,又有引入西 学思想与方法并应用于研究传统之学的新实践,并在近三十 年的时间里现代学术制度、思想与方法最终成为郑易研究的 主导,故而也可视为中国传统学术现代化的缩影。郑易研究成果基本上是以序文、注疏、提要、论文等形 式为主,其中体现传统研究的形式最终被具有现代规范的论 著所取代,即便有些没有消失,也退居为附庸的地位;从论 著内容与方法上看,其研究主要以辨析郑易源流、 考证易 著及注易历程、文献考辑与文辞训诂、郑氏易学与经学 关
11、系、哲学与思想史阐发、学术史及相关问题研究等几个不 同方面,也有少数论著采用传统经学方法,兼顾考据、注释 与义理阐发的同时,采用了西方哲学、史学的内容与方法, 但最主要的表现趋势是西方分科制度直接使传统郑易研究 裂分为文学、史学、哲学三大学科的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 上各有侧重,方法也有较大差异,但无不是以现代学术理论 与方法占据主要地位。西方学术的引入,客观上丰富了郑易研究的视角与途径, 揭示、提升了郑易研究的多方面内容。郑易研究的百年历程 及特点也都显示出这一研究的新气象、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现代文化教育制度下,有学校、学 科教育体系与相关研究机构或学术力量的强力介入,
12、造就了 一批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致力于易学而尤其是郑易研究的 专家学者;人文学科本、硕、博培养体系的完善与实行,培 养了大批易学研究生力军,从郑易研究论著即可看出绝大部 分学者皆是受到了大学或相关知识教育,大陆近三十年郑易 研究学者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坚力量,便是最好之例证。 第二,研究方法不拘泥于一种,较多文章采用过西方哲学诠 释学、宇宙论等对郑易之哲学内涵进行阐发,也有论著在坚 持文献、考据、训诂的同时加强义理内容的探讨,也有些融 合中西学术方法, 对郑易进行多视角之认识, 其中虽有不妥, 客观上还是呈现出中西合璧、古今共用的面貌。第三,学术 会议增多。学术交流频繁。近三十年郑易研究的繁兴
13、,除了 大陆固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外,更得益于两岸不断加大、加 深文化交流,台湾已有郑易乃至整个易学研究成果对大陆郑 易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促进了郑易研究的发展。表现形式 之一即是两岸易学会议增多、学术交流频繁,子 1980 年以 来,两岸分别举办、合办易学会议 30 余次,提交郑易研究 论文约 20 篇;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联 合郑玄故乡山东高密主办的“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 (20lO 年 7 月 )是目前为止以探讨郑玄学术为主题的第二次会 议,更是集一时之盛,对郑氏易研究做了很好的总结,同时 也是未来郑氏易研究的良好开端。郑易研究丰富全面,亦尚存不足。百年来郑易研究在郑
14、易渊源、著述、产生条件、内容、方法、价值、影响等等方 面,皆有所比较全面的认识,论述之丰、涉及之广比之清代 亦有过之。但面对新学术制度、理论与方法引入带来的机遇 与挑战,其发展仍存有诸多缺陷,有待进一步审视与反思。本文在历史回顾部分,指出郑易研究呈现出新旧学术交 替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传统学术现代化的缩影,前文也总 结了这一新变化的若干特点,但同时还应看到,脱离传统经 学的郑易研究,无论是指导思想、学术方法与研究旨趣方面, 还是在传统四部之学与现代学科理论实践的融合上均有值 得反思之处。首先,郑易研究历程凸显古今学术的 “博通”与“精专” 之争。易学素有宏通广大之称,而郑玄亦早有“通学”之名,
15、 其易学兼涉礼学、乐律学、天文历法、纬学等多方面内容, 但透过百年郑易研究历程即可发现,其间论述虽丰,然多是 将现代学科划分模式及其理论加之于郑易。难以绍续以“通 学”为特色的郑易之巨大深厚的文化积蕴,具体说来,即是 以今天单一之文献学、训诂学、哲学、史学等等现代学科理 论模式与方法,没有经过系统、充分的传统学术方法与人文 素养的长期蓄积,加上相当一部分学者态度不端正而“多得 一察焉以自好”,故而研究具有综合态势与通学特色的郑易 学,顿时显得捉襟见肘,相当一部分文章都是在西方学科的 研究模式下自言自语,不可能全面契合郑易通体之精神,有 如买犊还珠,难以尽诠郑易之实。 郑易研究之“博通”与“精
16、专”之争实即是古代学术传统与现代分科制度的差异所致, 这就不得不提醒我们要想很好地理解传统经典,就必须具备 相应的方法训练与理论修养,尤其应在巩固本学科修养的同 时,不断拓宽知识基础与思想视野,像第二阶段台湾郑易研 究那样从古人的大量研究成果与理路中寻求其内在的精神 与独特的价值并有所创造,在异质文化的强势涌入之下,只 有这样才能使固有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灵魂不被遮蔽、不会枯 萎。其次,郑易内容的认识与诠释问题凸现古典与现代的学 术理路的差异。易学是汉代经学之首,“极天地之渊蕴,尽人事之终始”,对中华文化的面貌、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 结构及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等都产生了极大的 影响,通过研
17、究郑易可以认识东汉晚期易学面貌及功能价值, 对深刻理解易学哲学显得极为重要。百年之中,郑易研究的 角度不可谓不多,尤其是哲学及学术思想史角度的论文更当 其重,固然出现了可全诠郑易精神底蕴之佳作,把郑易研究 推向纵深,但哲学进入中国学术的百年时间,几乎分担了传 统经学的学术角色,使经学千年之磅礴郁积惨遭败坏,尤其 是在西方哲学理论与方法下对中国原有思想资源的利用与 改造,迫使中国哲学界不得不论证其合法性,并希图找到具 有自己民族学术特色的话语体系。易学以其独特义理之学也 较早成为哲学改造的对象之一,故而郑易研究也不能幸免。 许多以西方哲学语言、 概念、理念及分析方法来考辨、 评价、 解构、诠释郑
18、易之论,直接导致郑玄易学真精神的遮蔽,也 不能在此基础上加深、加强、拓展对中国哲学问题的研究; 那些把郑易中某些材料、问题、观点作为当前哲学理论、哲 学史,尤其是错误之论、 荒谬之史的论证材料或注脚的做法, 必然会违背易学发展的历史,与思想家实际之思想也不能契 合。就郑易研究历程而言,其第一阶段的牟氏之作,实即是 以西学 (包括日本 )之程式解读中学之内容,寻求文化思想上 的突破,其特有历史背景下的成绩不容抹煞,但其对固有文 化内容的遮蔽与误读也同时存在,牟氏本人在中年以后也有 所反思;第二阶段的郑易研究虽然其采用了西方学术规范, 但其学术思想、表述方法、言说方式带有鲜明中学特征,属 于传统思
19、维与言说方式,而这一特征在第三阶段则基本沦陷 于西方学术规范、分科方式与思维模式之中,郑易研究现代 化的最大缺陷也在于此,即自我文化的学术、表述、言说等 主体性特征在其繁盛的研究表象之下有着很大程度的退缩, 这就警醒我们不顾中西学术渊源有自,不能深得西学之秘亦 不通于中学之奥时,连经典的文本语言、内容、背景都难有 精深理解的同时,决不可盲目追求会通中西。再次,郑易研究之经世面向的缺失突显人文关怀的弱化。 由郑易研究论著即不难看到,其绝大多数产生于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之手,以理论论文、论著形式 发表或出版,表现出郑易之专门化、 学术化之理论研究路向。 这固然是目前易学研究深化之表
20、现,也同时说明把易学主要 作为哲学学科的下属研究方向的纯学术路数下,使得易学本 身所具有的经学之经世面向大为逊色,以致许多文章论述之 问题、内容有相当大的重复,陈陈相因者多,有坚实之学力、 扎实之研究、创新之见解者少,加之不能笃实、严谨为学, 更是与研究郑易以弘扬文化之目的大相违背,与郑玄学术品 格、精神背道而驰,也是易学学术精神、经学大义的陨落; 另外,从所收集论著可见,就学术而学术、就问题而问题的 做研究,诚然有其对学术问题探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如果不关涉现实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回答和解 决现代社会发展所关切和亟须解决的问题,其学术研究的价 值和意义必然是值得怀疑的。”郑易研究中,对其所彰显的 学术品格、高贵人格与现实担当精神若无有弘扬之举、践行 之意,实有负于郑玄之才、之志、之节,如此,则百年来郑 易之研究,尤以近三十年视之,其背离经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创新练习试卷附答案
- 《重积分的计算ma》课件
- 电控底盘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 《岳阳楼记》课件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租赁项目融资担保协议
- 《美导工作职责》课件
- 《金斧子银斧子》课件
- 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件2
- 中学生文学类故事征文
- 复式统计表(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与运营
- 食用油营销整合规划(含文字方案)
- 2025采煤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 庆阳煤炭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15《升旗的方法》教案
- 桥博常见问题
- 现代工业发酵调控绪论
- 超高性能混凝土项目立项申请(参考模板)
- 电缆桥架招标文件范本(含技术规范书)
- 试车场各种道路施工方案设计
- 贵州省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