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1页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2页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txt 心是自己的, 干嘛总被别人伤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矚敷衍旳青春总是想太多怨,只怨现实太现实为什么在一起要两个人的同意丶而分手只需要一个人摘要: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一直受到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视。 语码转换的原因十分复杂, 本文主要是从语用学角度 分析了大学校园语言中的语码转化现象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 动因 顺应 论 1. 引言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转换不拘数量, 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 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M

2、yers-Scotton :1995)1语言学家们对语码转换的定义表达虽不 同, 但内涵都是一致的, 即指在讲话或文章中使用两种以上语言或语体的现象。语码转换 一般分为直接嵌入和注释嵌入。专业术语往往采用注释嵌入,这在论文、教材和专业性很强 的文章中到处可见, 如中文专业术语后用英文注释, 或英文专业术语后用中文注释。 嵌入的 语码不仅可以是单词或短语,还可以是单句、句群、语段甚至语篇。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研 究限于双语、多语国家或社团,对单语国家由于一种外语或多种外语存在而产生的语码转换 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此类语码转换,特别是大学校园内的语码转换作初步探讨分析。改革 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各国在

3、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不断加强,各种外事活动日趋频 繁,国家对各类外语人才的需求随之增长。为满足需求,国内各高校纷纷创办外语系或外语 学院,聘请外籍专家、学者教授中国学生口语、写作等技能。各高校还在非外语专业学生中 开设外语课,并使之成为必修课程。大学外语教学促使外语与汉语不断接触,为语码转换产 生创造条件。大学校园内的语码转换与双语、 多语国家或社团的语码转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都是语言接触的产物。 不同的是双语、多语国家或社团的语码转换成因复杂:一种语言中缺乏某一特定词汇, 或某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应用广泛(Grosjean :1982); 2 受社会心理动机驱使,转换语码强调个人

4、或群体身份;标志主题变更;确定某个特定的 听话者;引起对某一特定信息的注意;表达某种情感(Grosjean : 1982)。3大学校园内语码转换的形成原因则主要是一种交际策略。2. 语码转换的动因 2.1 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有关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及心理动因的研究,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卡罗尔 迈尔斯斯珂腾提出的标记模式理论( the markedness Mode1 )是目前最系统最成熟的理论。斯珂腾的标记 模式理论认为:谈话选用的语言变体具有一种指示力(indexicality),指示说话者此刻希望与听话者保持符合自己角色身份的权力义务集( rights-and- obligations set

5、),并期望听话者也持相同看法; 说话者转换语码是想与听话者协商权力义务集的手段,这时他遵循的是协商原则( negotiation principle ),用来选择指示希望在此刻交谈中维持的两人之 间权力义务集的语言形式; 说话者在社会规范的导引下是有判断力的行事者 ( actor ),语 码转换是一种有目的的、 巧妙的言语行为; 在规约化语境中, 交谈双方都具备一种 “标 记性尺度” ( the markedness metrics ),用来衡量语码选择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或期望。这种“标记性尺度”具有普遍性,是其内在的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的一个组成部

6、分。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码转换的动机是要解释语码转换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 是遵循社会统一规范和标准的情景型语码转换还是表达情感的喻意型语码转换。说话者在谈话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有时是有意识的, 有时是无意识的, 它往往隐含着说话人试图表达的 某种意图,或者为了某种目的而选择语码转换,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说话者中至少有一人 希望借助改变交谈的社会场景( social situation )重新确立交谈的性质,也就是说语码转 换的使用与交谈的社会意义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二是因为语码转换直接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心 理及对某种变体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2.2 语码转换的心理动因语境制约交际者的言语选择, 而

7、交际者的言语选择同时也反映出交际的主客观语境特征,两者相互作用。语码转换是一种 理性行为, 特定的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境中, 其语言和言语选择会受到相应社会语言规则的 制约。 但交际者常在交谈中违反期望中的社会语言规则, 这种现象不是出于偶然, 而是反映 出交际者的主观意愿。在研究语码转换的领域中, 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的语言学家有 Belyayevat Gibbonst 等,其中贾尔斯( H.Giles )和史密斯( Smith )提出的语言适应理论 ( Accomodation Theory )对于语码转换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根据其语言适应理论, 语码转换现象分为两种:一种叫聚合( con

8、vergence ),它表明说话者为了谋求对方承认彼此 的一致性, 因此在言语上努力适应对方。 另一种叫分散 ( divergence ),它表明说话人想要 强调彼此的区别或分歧, 因此在言语上坚持强调使用不同的语码。 聚合可称作趋同, 分散可 称作偏离。 语言趋同反映的是赞同或讨好交谈对方的心理, 说话者的趋同心理越强烈, 所使 用的语言向双方靠拢的倾向性就越强;语言偏离反映不赞同交谈对象的心理,说话者的偏离 心理越强, 所使用的语言就越可以使谈话双方的情感距离拉远。 3. 顺应论语言选择的执行 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推动力驱使 从语用学角度浅析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现象的动因郑 静(河海大学 外国

9、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 O文学语言学研究 77 2009年2月号下旬刊的,而且进行顺应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我们认为语码转换是交际者顺应语 境因素的具体体现。顺应论是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 Ver- schueren (2000)4在语用学新解 ( Understanding Prag- matics)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语用学研究模式。在 Ver- schueren 看来,语用学是对语言现象的一种集认知、社会、文化为一身的综观。它揭示的是语言使用的动态过程而不仅是对语言现象简单地作出描述,语用学把语言现象的描述和解释结合了起来(于国栋:2000)。5语码转换现象

10、也是一种涉及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因素的复杂语言现象, 因而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Verschueren 认为人 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 而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不断作出选择, 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 变 异性( variabili- ty )、商讨性( negotiability )和顺应性( adaptability )。变异性指语 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商讨性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作出, 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基础上来完成;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

11、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作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语言的三个特性是不可分割的,但语用学将顺应性看作是语言使用的核心。在此基础上, Verschueren 提出了顺应论, 认为语用学应从下面四个角度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 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语言结构顺应 ( structuralobjects of adapt- ability )、顺应的动态性(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和顺应过程的 意识程度( salience of the adaptability)。这四个角度是

12、相互依存的, 其中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界定了顺应的范围,即言语交际中的言语和非言语因素的总和,动态性涉及顺应的 过程,即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关系,而意识程度则展示了顺应过程在人类意识中所处的地 位。 换言之,“用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这一过程因人们顺应语言的意识程 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和语言结构间关系的变化。 语用学正以研究这种动态顺应作为自己的任 务”。 4. 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高校是一个小社会,也是一个特殊的言语共同体,高校 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 掌握不同的语码。 一般而言, 高校学生至少掌握以下三种语码: 普通 话、外语(通常是英语)和地方方言。 因此,高校学生在与不同的

13、对象进行交流或者谈论不 同话题时, 常常会进行相应的语码转换。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调 节师生关系, 教师会采用语码转换策略。 从语言的变异性来看, 教师会根据课堂情况选择不 同的语言单位结构来表达思想; 从语言的商讨性来看, 教师使用的语言并非机械或随意的, 而 是根据不同因素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进行;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语码转换是 教师为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和促使学生有效语言吸收而采取的一种有效语用策略。(于国栋:2004)6利用 Verschueren 提出的顺应性理论研究模式进行了语码转换的研究,他认为语码转 换的意向主要是 为了 顺 应语言现实( lin

14、guistic reality )、社会规 约( social conventions )和心理动机( mental motiva- tion )。 而笔者认为大学校园里的语码转换主要是说话者对语言现实、 听话者能力和心理动机的顺应。 4.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语言现实指 的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义结构以及他们各自的特征。( 于国栋,2004) 6 “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之中, 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 。 (于国栋, 2000 ) 5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 互相接触时会出现很多的

15、 “语言空缺” ,此时在对 话时学生会根据需要进行语码转换, 通过使用英语来顺应这一语言现实。如术语、 专有名词、歌名等。有些英语词汇虽然有相应的中文表达方式, 但中文表达比相应的英文要复杂的多。 比如说, CEO 对应的中文是“首席执行官” ,很明显,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加复杂。 因此, 学生在谈到这个词时,通常会直接使用英语语码CEO类似的词语还有很多,例如,DIY (自己动手做)、APEC(亚太经合组织)和WT(世界贸易组织)等。由于语言思维习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类似概念的词往往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此时,语码转换可以帮助说话 人准确解释和说明话语意思, 也有助于听话人准确理解和把握

16、话语的意义。而且, 同一信息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陈述可以起到解释和说明的作用。4.2 对听话者接受能力的顺应Krashen 的语言输入假说认为, 对输入语言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最基本途径,学习者掌握语言是理解了输入的结果,只有“可理解的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Krashen 提出了“i+1 ”的概念,也就是说,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应该和学习者的水平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内容可以理解, 但仍有部分内容对学习者具有挑战性。 如果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授课时, 用英语输入的信息远远高于学生可接受的水平,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而教师此 时使用语码转换来降低语言输入的难度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如在英

17、语课堂中, 当遇到重点、难点或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内容时教师进行语码转换,为顺应学生的水平, 改用汉语就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而讲解语言点时适当用汉语进行解释也可以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如下在英语课堂上的一段对话:T :First , let ' s look at the following sentence , and thentell me what clause it is? Professor Li , who is always early , has alreadyarrived. Ss :Attributive clause. T:No, It 's Non-r

18、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又如: T :There was once a detective namedSherlock Holmes. Named is the past participle as Attribute. Named是过去分词; 和后面名词构词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从句。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 在英语课堂中, 考虑到听话者的语言能力, 教师或学 生有时在一个句子里转换或者混杂不同的语码,借助中文解释语法点或语言点,这样便于学 生掌握知识要点, 提高教学效率。 4.3 对心理动机的顺应交际者可以通过语码转换实现趋吉 避讳、 创

19、造幽默、 标志身份等种种心理动机。 语码转换不仅发生在学英语的中国人身上,还发生在学汉语的“老外”身上。比如如下在校园餐厅里中国学O文学语言学研究78 2009年 2 月号下旬刊生和外国留学生的对话:中国学生: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留学生: I wantsome Cha (茶)first.Then I want a bottle of Pijiu(啤酒)and some Chaofan (炒饭)。例子中的留学生刚刚学会新的语言或者词语比较兴奋,忍不住不断地说,一方面是练习,另 一方面觉得会讲一种新的语言是一种荣耀。大学英语的教学活动要根据师生双方的英语掌握 程度而

20、定,适当的语码转换有利于师生交流,是顺应教与学的。例如:T :关于内在美。Let 's look at the following dialogue : “Looksaren 't everything.It'swhat'sinsideyouthatreallymat- ter. ” Abiologyteacher toldmethat 外面并不是一切,真正起作用的是你内在 的东西 我们的生物老师这样告诉我的。 Ss: ( laugh ) T: 在这里, 主要是有语法结构为强调句型 “It is. that ”,强调主语从句,转化为原句型可以为: “what&#

21、39;s in- side you really matters” . 此例中教师的说法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语码转换表示对学生的关心 和理解, 缩短师生间的权势差距, 增进师生感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教 师在恪守“用目的语教学”的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要进行适量的语码转换,运用生动活泼、 幽默多变的语言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意识, 使学生在轻松愉 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英语。另外, Skiba 认为:“教师们在批评或表扬学生的时候也有可能发 生语码转换。 ” 4在批评的时候可以减少学生的尴

22、尬,而在表扬的时候可以起到激励学 生的目的。 5. 结论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语码转换现象相当普遍。大学校园里的语码转换, 在形式上以英语汉语为主。 语码转换的原因十分复杂, 本文主要是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了语码 转换的成因, 并重点运用顺应论分析了大学校园语言中的语码转化现象。 目前针对校园语 码转换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待于研究者的进一步分析和探究。参考文献:1Myers-Scott on , C.Social Motivatio ns for Code-switc hi ng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5. 2 Grosjean ,

23、 F.Life with Two Languages J .Cam- 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2. 3 Verschueren ,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 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0. 4 Skiba ,R.Code-switching as a Countenance of Lan- guage Interference J .The Internet TESLJournal , 2005. 5于国

24、栋 . 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 J . 外国语, 2000,( 6) . 6于国栋 . 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J . 当代语言学, 2004 ,(6). 摘 要: 生活是由无尽的意欲构成的。 梁漱溟认为意欲的满足与否产生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办法构成了人类不同的生 活,在这意欲可以满足,满足与否不可定,绝对不能满足的前提下,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生活 样法,分别是西方人对人的生活样法,中国人对人的生活样法,印度人对生命自身思考的生 活样法。 根据以上的分析, 他推测未来世界文化是此三种生活样法的次第更迭,虽然其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但其对于世界文化的走向分析, 无疑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指引。 关键词: 人 生 三种问题 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