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 16章分式分式的概念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从中认识分式,并能概括分式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3、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类比地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如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渗透数学中的类比,分类等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探索分式的意义及分式的值为某一特定情况的条件。教学难点:能通过回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做一做(1)面积为 2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3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米;(2)面积为 S 平方米的长方形一边长a 米,则它的另一边长为_米;( 3)一箱苹果售价 p 元,总重 m 千克,箱重 n 千克,则每千克苹果的售价

2、是 _元;二、概括:A形如 B (A 、B 是整式,且 B 中含有字母, B0)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 A 叫做分式的分子 ,B 叫做分式的分母 .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即有理式整式,分式 .三、例题:下列各有理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1x2xy3xy(1) x ; (2) 2 ; (3) x y ; (4)3.解:属于整式的有:(2)、( 4);属于分式的有:(1)、(3).注意:在分式中,分母的值不能是零.如果分母的值是零,则分S9式没有意义 .例如,在分式 a 中, a0;在分式 mn 中, mn.当 x 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1x2(1) x1 ; (2) 2x 3 .分

3、析 要使分式有意义,必须且只须分母不等于零 .解 (1)分母 x1 0,即 x 1.1所以,当 x 1 时,分式 x1 有意义 .3(2)分母 2 x30,即 x -2.3x2所以,当 x -2 时,分式 2x3有意义.四、练习:P5 习题 16.1 第 3 题( 1)(3)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79ym48 y319x+4, x ,20, 5,y 2, x92. 当 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3x52x5x 2 (1)3 2 x(2)x24( 3)3. 当 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1)x 7(2)7 x(3) x215x21 3x2xx五、小结:什么是分式?什么是有

4、理式?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并了解最简分式的意义。2、使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意义,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及步骤。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约分、 通分的依据和作用, 学会分式约分与通分的方法。教学难点:1、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约分;2、几个分式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教学过程:1、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AAMAAM,BBMBBM式)。( 其中 M 是不等于零的整与分数类似,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可以对分式进行约分和通分.2、例 3约分16x2 y 3x24(1) 20xy4;

5、(2) x24x4分析 分式的约分,即要求把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为此,首先要找出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16x 2 y34xy34x4xx24(x 2)(x 2)解(1) 20xy4 4xy35y 5 y.( )x 24x 4 (x 2)22x 2 x 2 .练习 P5练习第 4 题:约分约分后,分子与分母不再有公因式 .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称为最简分式 .4、例 4通分111111(1) a2 b , ab 2 ; (2) xy , xy ;(3) x2y 2, x2xy1 1解 (1) a2 b 与 ab2 的最简公分母为 a2b2,所以11 bb11 aaa2 b a2b b a 2b

6、2 ,ab 2 ab2 a a2b 2 .11(2) x y 与 xy 的最简公分母为( x-y)(x+y) ,即 x2y2,所以11( xy)x y11 (x y)x yxy ( x y)( xy) x2y 2,x y (xy)( xy) x2y 2.请同学们根据这两小题的解法,完成第(3)小题。5、练习 P5 练习第 5 题:通分6、小结:(1)请你分别用数学语言和文字表述分式的基本性质;(2)分式的约分运算,用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发表,互相补充,归结为:因式分解; 分式基本性质;分式中符号变换规律; 约分的结果是,一般要求分、分母不含“”。( 3)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

7、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分式通分,是让原来分式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适当的整式, 根据分式基本性质, 通分前后分式的值没有改变。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从而确定各分式的分子、分母要乘以什么样的“适当整式” ,才能化成同一分母。确定公分母的方法,通常是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做公分母, 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16.2 分式的运算分式的乘除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总结分式的乘除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式的乘除法运算。2、使学生理解分式乘方的原理,掌握乘方的规律,并能运用乘方规律进行分式的乘方运算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教学重

8、点:分式的乘除法、乘方运算教学难点:分式的乘除法、混合运算,以及分式乘法,除法、乘方运算中符号的确定。教学过程:一、复习与情境导入1、(1) :什么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的根据是什么?(2):下列各式是否正确?为什么?2、尝试2探究2:计算:a2a回忆:如何计算 59 、 53 ?a32b3610 64(1) b3a ;(2) b2b .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概括: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如果得到的不是最简分式,应该通过约分进行化简 .分式除以分式, 把除式的分子、 分母颠倒位置后, 与被除式相乘 . (用式子表示如右图所示)二、例题:例 1计算:a2 xay

9、 2a2 xya 2 yz(1) by 2b2 x ; (2) b2 z2b2 x2 .a2 x ay 2a2 x ay2a3a2 xya2 yza2 xyb2 x2x3解 (1)by 2 b2 x=by2 b2 x=b3( )b2 z2b2 x2=b2 z2a 2 yz=z3.2.x 2 x2 9例 2 计算: x 3 x2 4 .解原式三、练习:四、思考x 2( x 3)( x3)x 3x 3(x 2)( x2) x 2 .P10 第1题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呢?试计算:nn(1)( m )3(2)( m )k (k 是正整数)nn nnn n n(1)( m )3 = m mm m m m_

10、;nn nnn nnm mm(2)( m )k =k个 m mm _.仔细观察所得的结果,试总结出分式乘方的法则.五、小结:1、怎样进行分式的乘除法?2、怎样进行分式的乘方?分式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能熟练地进行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2、通过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复习整式的加减运算、多项式去括号法则以及分式通分,培养学生分式运算的能力。3、渗透类比、化归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难点:分式的分子是多项式的分式减法的符号法则,去括号法则应用。教学过程:一、实践与探索1、回忆:同分母的

11、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2、试一试:b223回忆:如何计算 12 、 11 ,计算:(1) aa ;(2) a2ab5546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3、总结一下怎样进行分式的加减法?概括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 然后再加减 .二、例题(xy)2( xy) 21、例 3 计算:xyxy3242、例 4 计算: x 4x216 .分析 这里两个加项的分母不同,要先通分.为此,先找出它们的最简公分母 .注意到 x216 = ( x4)( x 4) ,所以最简公分母是 (x4)( x4)324解 x

12、 4x2163243( x 4)243( x4) 24 x 4 ( x4)( x 4) ( x 4)( x 4)( x 4)( x 4) ( x 4)( x 4)3x 123( x 4) ( x4)( x 4) ( x4)( x 4) 3x4三、练习: P9 第 1 题( 1)(3)、第 2 题( 1)(3)四、小结: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类似于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法;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步骤:. 正确地找出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概括为:(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凡出现的字母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 (3)相同字母的幂的因式取指数最大的。取这些因式的积就是最简公分母。

13、. 准确地得出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 用公分母通分后,进行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公分母保持积的形式,将各分子展开。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2、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3、使学生领会“ 转化”的思想方法,认识到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将它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会按一般步骤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增根的概念

14、, 了解增根产生的原因, 知道解分式方程须验根并掌握验根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导入轮船在顺水中航行 80 千米所需的时间和逆水航行 60 千米所需的时间相同 .已知水流的速度是 3 千米 /时,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分析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 千米 /时,根据题意,得80 60x 3 x 3 .概括方程 (1)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像这样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思考怎样解分式方程呢?有没有办法可以去掉分式方程中的分母把它转化为整式方程呢?试动手解一解方程(1).方程( 1)可以解答如下:方程两边同乘以( x+3)(x-3) ,约去分母,得80(x-3)=60(x+3)

15、.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21.所以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1 千米 /时.概括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 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 .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二、例题:121、例 1解方程: x1x21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 x2-1),约去分母,得x+1=2.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解到这儿, 我们能不能说 x=1 就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或根)呢?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 当 x=1 时,原分式方程左边和右边的分母 (x1)与(x21)都是 0,方程中出现的两个分式都没有意义,因此, x=1 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应当舍去

16、.所以原分式方程无解 .我们看到,在将分式方程变形为整式方程时, 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未知数的整式, 并约去了分母, 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分式方程的解(或根),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 .因此,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100302、例 2解方程:xx7 .解方程两边同乘以x(x-7),约去分母,得100(x-7)=3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0.检验:把 x=10 代入 x(x-7) ,得10×( 10-7) 0所以, x=10 是原方程的解 .三、练习: P16 第 1 题四、小结:、什么是分式方程?举例说明;、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

17、整式方程解这个整式方程.验根,即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若结果不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根;若结果是0,说明此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解分式方程为什么要进行验根?怎样进行验根?16.3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习审明题意设未知数,列分式方程教学难点: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设元列分式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并问题导入1、复习练习3x4x237解下列方程:(1) x1x1222x 6( ) x 32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概括 :这些

18、解题方法与步骤, 对于学习分式方程应用题也适用。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二、实践与探索: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例 3 某校招生录取时,为了防止数据输入出错, 2640 名学生的成绩数据分别由两位程序操作员各向计算机输入一遍, 然后让计算机比较两人的输入是否一致 .已知甲的输入速度是乙的 2 倍,结果甲比乙少用 2 小时输完 .问这两个操作员每分钟各能输入多少名学生的成绩?解设乙每分钟能输入x 名学生的成绩,则甲每分能输入2x 名学生的成绩,根据题意得264026402602 xx.解得x11.经检验, x11 是原方程的解 .并且 x11,2x2×1122,符合题意 .答:

19、甲每分钟能输入 22 名学生的成绩, 乙每分钟能输入 11 名学生的成绩 .强调:既要检验所求的解是否是原分式方程的解,还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三、练习:P16 第 2、3 题四、小结: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清题意;( 2)设未知数(要有单位);( 3)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式子,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解方程,并验根,还要看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5)写出答案(要有单位) 。16.4 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a n12、使学生掌握an ( a0,n 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3、通过探索,让学生体

20、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重点、难点: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的意义以及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并问题导入问题 1 在§ 13.1 中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amanam n 时,有一个附加条件: mn,即被除数的指数大于除数的指数.当被除数的指数不大于除数的指数,即 m = n 或 mn 时,情况怎样呢?二、探索 1: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先考察被除数的指数等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2,103÷103,a5÷a5(a0).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

21、52÷5252-250,103÷103103-3100,a5÷a5a5-5a0(a 0).另一方面,由于这几个式子的被除式等于除式,由除法的意义可知,所得的商都等于1.概括: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由此启发,我们规定:50=1,100=1,a0=1(a0).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三、探索 2:负指数幂我们再来考察被除数的指数小于除数的指数的情况, 例如考察下列算式:52÷55,103÷107,一方面,如果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公式来计算,得52÷5552-55-3,103÷107103-710-4.另一方面,我

22、们可利用约分,直接算出这两个式子的结果为25211031031552÷55 55 525353103÷107 107 103 104 104概 括:11由此启发,我们规定:5-3 53,10-4 104 .一般地,我们规定:a n1an (a0,n 是正整数 )这就是说,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 n (n 为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 n 次幂的倒数 .四、例题:101、例 1 计算:(1)3-2;10 1(2) 32、例 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10-4;1(2)2.1×10-5.解( 1)10-4 104 0.0001.1( 2)2.1×10-52.1

23、× 105 2.1×0.000010.000021.五、练习: P21 练习: 1六、探索现在,我们已经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 .那么,在§ 13.1“幂的运算”中所学的幂的性质是否还成立呢?与同学们讨论并交流一下,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成立.(1) a2a 3a2 ( 3) ;(2)(a·b)-3=a-3b-3;(3)(a-3)2=a(-3)×2(4) a 2a 3a 2 ( 3)七、小结:1、引进了零指数幂和负整数幂, 指数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体整数,幂的性质仍然成立。 X k B 1 . c o m同底数幂的除法

24、公式am÷an=am-n (a0,m>n)当 m = n 时, am÷ an =当 m < n 时, am÷an =2、任何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吗? (注意:零的零次幂无意义。 )n13、规定 aa n 其中 a、n 有没有限制,如何限制。16.4.2 科学记数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不等于零的零次幂的意义。a n12、使学生掌握an ( a0,n 是正整数)并会运用它进行计算。3、通过探索,让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研究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重点:幂的性质(指数为全体整数) 并会用于计算以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教学难点:理解

25、和应用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并问题导入(1)0;( 3)1(1 ) 2(1 ) 32=;4=,10 =二、探索:科学记数法在 2.12 中,我们曾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大的数,即利用 10 的正整数次幂,把一个绝对值大于 10 的数表示成 a×10n 的形式,其中 n 是正整数, 1 a 10.例如, 864000 可以写成 8.64× 105.类似地,我们可以利用10 的负整数次幂,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即将它们表示成 a×10-n 的形式,其中 n 是正整数, 1 a 10.例如,上面例 2(2)中的 0.000021 可以表

26、示成 2.1×10-5.一个纳米粒子的直径是 35 纳米,它等于多少米?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分析在七年级上册第66 页的阅读材料中,我们知道:1 纳米1 109 米.1由 109 10-9 可知, 1 纳米 10-9 米.所以 35 纳米 35×10-9 米.而 35×10-9( 3.5×10)× 10-9 X|k|B| 1 . c| O |m 35×101( 9) 3.5×10-8,所以这个纳米粒子的直径为 3.5×10-8 米.三、练习: P21 第 3 题四、小结:科学记数法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绝对值大于 10

27、 的数,也可以表示一些绝对值较小的数, 在应用中,要注意 a 必须满足, 1 a 10. 其中 n 是正整数。第 17 章分式复习( 1)教学目标:1、巩固分式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约分、通分。2、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运算。3、能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4、通过分式方程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教学过程:一、复习、注意事项分式的基本性质及分式的运算与分数的情形类似,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地与分数情形进行类比,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解分式方程的思想是把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去掉,从而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这时可能会出现增根,必须进行检验.学习时,要理解增根产生

28、的原因,认识到检验的必要性,并会进行检验.由于引进了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绝对值较小的数也可以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第 17章函数及其图象17、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使学生会发现、提出函数的实例,并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和变量、自变量与函数, 理解函数的定义, 能应用方程思想列出实例中的等量关系。教学过程一、由下列问题导入新课问题 l 、右图 (一)是某日的气温的变化图看图回答:1这天的 6 时、 10 时和 14 时的气温分别是多少 ?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你能否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是多少吗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 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

29、 ?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 t(时)的变化,相应的气温 T( ) 也随之变化。问题 3 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 (m)和千赫兹 (kHz) 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波 长 l35611(m)0000 00000500频率16532f(kHz)00000000000同学们是否会从表格中找出波长l 与频率f 的关系呢?二、讲解新课1常量和变量在上述两个问题中有几个量?分别指出两个问题中的各个量?第 1 个问题中,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温度,温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 2 个问题中有路程 s,时间 t 和速度 v,这三个量中 s 和

30、t 可以取不同的数值是变量,而速度 30 千米 /时,是保持不变的量是常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 3 个问题中的体积V 和 R 是变量,而是常量,体积随着底面半径的变化而变化第 4 个问题中的 l 与频率 f 是变量而它们的积等于 300000,是常量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2函数的概念上面的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相互依赖,密切相关,例如:在上述的第 1 个问题中,一天内任意选择一个时刻, 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 t 是自变量, T 因变量 (T 是 t 的函数 )在上述的 2 个问题中, s30t,给

31、出变量 t 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 s 惟一值与之对应, t 是自变量, s 因变量 (s 是 t 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 3 个问题中, V2R2,给出变量 R 的一个值,就可以得到变量V 惟一值与之对应, R 是变量, V 因变量 (V 是 R 的函数 )在上述的第 4 个问题中, lf 300000,即 l30000 ,给出一个 f f的值,就可以得到变量l 惟一值与之对应, f 是自变量, l 因变量 (l 是f 的函数 )。函数的概念:如果在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假设X 与 Y,对于 X 的每一个值, Y 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 那么就说 X 是自变量, Y 是因变量,此时也称

32、 Y 是 X 的函数要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 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不研究多个变量;对于 X 的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如果 Y 有两个值与它对应,那么 Y 就不是 X 的函数。例如y2x3表示函数的方法(1)解析法,如问题2、问题 3、问题 4 中的 s30t、V=2 R3、l 30000 ,这些表达式称为函数的关系式, f(2)列表法,如问题4 中的波长与频率关系表;(3)图象法,如问题l 中的气温与时间的曲线图三、例题讲解例 1用总长 60m 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面积S(m2)与边l(m) 之间的关系式,并指出式中的常量与变量,自变量与函数。例 2

33、下列关系式中,哪些式中的y 是 x 的函数 ?为什么 ?(1)y3x2(2)y2x(3)y3x2x5四、课堂练习课本第 32 页练习的第 1、2,3 题,五、课堂小结关于函数的定义的理解应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是变化过程中有且只有两个变量, 其二是对于其中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 另一个变量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 对于实际问题, 同学们应该能够根据题意写出两个变量的关系,即列出函数关系式。第二课时变量与函数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定义, 熟练地列出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式,理解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含义, 能求函数关系式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过程一、复习1填写如右图 (一)所示的加法表,然后把所有填有

34、10 的格子涂黑,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如果把这些涂黑的格子横向的加数用 x 表示,纵向加数用 y 表示,试写出 y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2如图 (二),请写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y 与底角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如图 (三),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 边长与正方形 MNPQ 的边长均为 l0cm,AC 与 MN 在同一直线上,开始时 A 点与 M 点重合,让 ABC 向右运动,最后 A 点与 N 点重合。试写出重叠部分面积 y 与长度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二、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问题 1:在上面的联系中所出现的各个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有限制吗 ?如果有各是什么样的

35、限制?问题 2:某剧场共有 30 排座位,第 l 排有 18 个座位,后面每排比前一排多1 个座位,写出每排的座位数与这排的排数的函数关系式,自变量的取值有什么限制。2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例 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1(1)y=3x l(2)y2x27 (3)y= x2(4)y= x2分析:用数学表示的函数,一般来说,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式子有意义的值, 对于上述的第 (1)(2)两题,x 取任意实数, 这两个式子都有意义,而对于第 (3)题, (x2)必须不等于 0 式子才有意义,对于第 (4)题, (x 2)必须是非负数式子才有意义3函数值例 2在上面的练习 (

36、3)中,当 MA 1cm 时,重叠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请同学们求一求在例1 中当 x=5 时各个函数的函数值三、课堂练习课本第 32 页练习的第 1、2、3 题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一方面,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如何列函数关系式,对于几何问题中列函数关系式比较困难, 有的题目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也很难确定, 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做到熟练地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关系式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母不能等于 0,其二是开偶次方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五、作业17、2函数的图象1平面直角坐标系第一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直角坐标系的由来,能够正确画出直

37、角坐标系,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在平面上的点应该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反过来,每一对有序实数都可以在坐标平面上描出一点。教学过程同学们是否想到你们坐的位置可以用数来表示呢 ?如果从门口算起依次是第 1 列,第 2 列、第 8 列,从讲台往下数依次是第 l 行、第 2 行、第 7 行,那么×××同学的位置就能用一对有序实数来表示。1分别请一些同学说出自己的位置例如,×××同学是第 3 排第 5 列,那么 (3,5)就代表了这位同学的位置。2再请一些同学在黑板上描出自己的位置,例如右图中的黑点就是这些同学的位置3显然, (3,5)和(5,3)

38、所代表的位置不相同,所以同学们可以体会为什么一定要有序实数对才能确定点在平面上的位置。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 在我们生活还有应用有序实数对确定位置的吗 ?二、关于笛卡儿的故事直角坐标系,通常称为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它是以法国哲学家, 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笛卡儿的名字命名的。介绍笛卡儿。三、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了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地点,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轴叫做轴或横轴, 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是原点,这个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任意一点都可以用对有序实数来表示如右图中的点 P,从点 P 分别向 x 轴和

39、y 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M 和N这时,点 P 在 x 轴对应的数 2,称为点 P 的横坐标;点 P 在 y 轴上对应的数为 3,称为 P 点的纵坐标依次写出点 P 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得到一对有序实数 (2,3),称为点 P 的坐标,这时点户可记作 P(2,3)。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四个区域, 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四象限,坐标轴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以下各点,并用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是什么图案(4,5)、 (3, 1)、(2, 2)、 (0, 3)、(2,2)、 (3,1)、(4,5)、(0,6)2写出右图直角坐标系中A、B、

40、C、D、E、F、O 各点的坐标五、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上面的讲解和练习可以知道,平面上的点都可以用有序实数来表示,也必须用有序实数表示;反过来,任何一对有序实数都可以在坐标平面上描出一点,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和有序实数对是成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二课时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关系掌握关于 x 轴 y 轴和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求法,明确点在 x 轴、y 轴上坐标的特点, 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描出以下各点:A(3 ,2)、B(3, 2)、C(3,2)、D(3,

41、 2)2、分别写出点 P、Q、R、S、M、N 的坐标。3、写出点 E、F 的坐标。二、探索与思考通过以上练习,鼓励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结论。若没有办法,可以通过以下思考题给予启发。1在四个象限内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是怎样的?2两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3若点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或者在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它的横、纵坐标有什么特点? X|k|B| 1 . c| O |m4关于 x 轴、 y 轴原点对称的点的横纵坐标具有什么关系?通过对照以上图形讲解,启发学生得到如下结论:第一象限 (, ),第二象限 (,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x 轴上的点的纵坐标等于0,反

42、过来,纵坐标等于0 的点都在 x轴上, y 轴上的点的横坐标等于0,反过来,横坐标等于0 的点都在y 轴上,若点在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它的横坐标等于纵坐标,若点在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若两个点关于x 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若两个点关于 y 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若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横坐标、纵坐标都是互为相反数。三、例题讲解例 1,如果 A(1 a,b1)在第三象限,那么点 B(a,b)在()(A) 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分析:若要判断点在第几象限,关键是看横纵坐标的符号,从这题来看,就是要判断a

43、、b 的符号。四、课堂练习1求点 A(2,3)关于 x 轴对称 y 轴对称、原点对称的坐标;2若 A(a2,3)和 A1( 1,2b2)关于原点对称,求a、b的值。3m2 m13已知: P(5 , 3 )点在 y 轴上,求 P 点的坐标。五、小结这节课通过开始的练习探讨坐标轴、 各个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各个象限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符号以及关于x 轴、 y轴;原点对称的点横纵坐标的关系,知识比较零散,需要同学们理解后加以记忆。2函数的图象第一课时函数的图象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函数的图象是由许多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图形,能够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内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教学过程一、引入

44、问题:右边的气温曲线图给了我们许多信息,例如,那一时刻的气温最高,那一时刻的气温最低,早上 6 点的气温是多少 ?也许许多同学都可以看出来, 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你是如何从上面的气温曲线图中知道这些信息的待同学回答完毕,教师给予解释:在上面的图形中,有一个直角坐标系,它的横轴与轴, 表示时间;它的纵轴是轴, 表示气温,这一气温曲线图实质上给出某日气温T( )与时间, (时)的函数关系,因为对于一日24 小时的任何一刻,都有惟一的温度与之对应。例如,上午10 时的气温是2,表现在曲线上,就是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点,它的坐标(10,2),也就是说,当 t=10 时,对应的函数值 T2由于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气温曲线图是由许许多多的点 (t,T) 组成的。二、函数的图象1.函数的图象是由直角坐标系中的一系列点组成,图象上的每一点坐标 (x,y)代表了函数的一对对应值,即把自变量x 与函数 y 的每一对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这些点组成的图形,就是这个函数的图象。2画函数的图象例 1画出函数 yx2 的图象分析:要画出一个函数的图象,关键是要画出图象上的一些点,为此,要取一些自变量的值,并求出对应的函数值第一步,列表。第二步,描点。第三步,连线。用光滑曲线依次把这些点连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函数的图象。三、课堂练习课本第 39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