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第三章发展心理学_第1页
二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第三章发展心理学_第2页
二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第三章发展心理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第四单元 心理发展的理论问题一、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 事实上是心理发展的 动力、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问题。(一)单因素论 早期的心理学家对制约心理发展的两大基本因素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问题持“非此即彼”的单因素论观 点。这种观点有分为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两大阵 营。1. 遗传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的 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然显现过程; 环境的作用只能 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而已。代表人物: 英·高尔顿“人的能力来自遗传” ;霍尔“一两 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美·詹森“智商

2、 80%来自遗传”2. 环境决定论: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片面地强调和 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否 定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代表人物: 美·华生,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二)二因素论: 主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心理的 发展;把两者视为互相孤立存在的因素; 他们关 注个因素在心理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程度。代表人物: 德·施太伦、美·吴伟士(三)相互作用论: 在心理发展中, 遗传与环境之间是相互 依存; 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 是相互渗透; 相互 转化的互动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受到个 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代表人物: 瑞士·

3、皮亚杰 “人的认识既不是来源于主体之外 的客体, 也不是来源于独立于客体的主体, 而是来源于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二、各主要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 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 动 作是认识的源泉, 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心 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 自我调节的主动 建构过程。2.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变化的过程。 认识结构 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 是 不同发展水平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 式。认知结构的发

4、展涉及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 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顺 应则是值的变化,创立了新的图式或调整原有的图式。两种形式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过程。平衡时通过同 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实现的。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 是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基础。经验: 分为物理经验和数理 -逻辑经验两种。社会环境: 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平衡: 指不断成熟的认知结构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4. 心理发展阶段说观点: 心理发展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 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个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 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 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

5、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 前期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将儿童的心发展划分的 4 个阶段为:( 1)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特征: 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 验,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 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手段: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 段。大约在 9-12 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 并非不存在了。认知活动水平: 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只限对当前直接 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2)前运算阶段( 2-6、7 岁)特征: 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 系

6、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 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 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 1. 泛灵论 2.自我中心 3.思维的不可逆 4.未掌 握守恒认知水平: 处于表象思维水平。(3)具体运算阶段( 6、7-11、12 岁)特征: 获得了守恒概念, 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以进行逻辑 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认知水平: 处于依靠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4)形式运算阶段( 11、12-14、15 岁)特征: 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 能够提出假设, 凭 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认知水平: 达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5. 皮亚杰采用含有道德判断的对偶故事

7、, 把儿童的道德认 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判断阶段( 4-5 岁):不能判断,直接接受行为 的结果,属于道德判断之前的阶段。(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 4、5-8、9 岁):又称道德实在论,儿童道德判断受它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 配。道德实在论就是指儿童对行为作出判断是 主要是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 而不考虑行为者 的主要动机。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 8、9 岁以后):又称道德相对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它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 支配。道德相对论就是指儿童进行的判断是个 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里克森 的人格发展学说及

8、成人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 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 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 调所以。1.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 1)婴儿前期( 0-2 岁):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 格特征是希望品质。(2)婴儿后期( 2-4 岁):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 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 4-7 岁):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 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年期( 7-12 岁):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 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 12-18 岁):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

9、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 防止角色混乱; 良 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 18-25 岁)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 特征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 25-50 岁): 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 格特征是关心品质。( 8)成年后期( 50 岁以后):避免孤独感; 良好的人避免停滞感; 良好的人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 避免失望或厌恶感; 良 好的人格特征是智慧、贤明品质。2. 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特点:(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进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10、理论1. 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2. 特点: 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 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强调行为与认知结 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强调主体的自我调 节作用。3. 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 三元交互决定论: 在人的心理机能中, 人的内部因素、 行 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 三个决定 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观察学习: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 习得某 些新的反应, 或矫正已有的某些行为反应特征, 而在 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未对示范反应做出实际的外部 操作。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一

11、种最主要的社会学习 形式。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系理论把人的自我 调节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 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 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 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四)维果斯基的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观1. 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是苏·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核 心。 他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 低级心理机能 和高级心理机 能两类。前者的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后者的 发展则受社会文化 - 历史所制约。高级心理机能具有间接 性,间接反映的中介结构即为工具。心理的实质就是社 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

12、果。2.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心理 机能改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 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3. 低级心理机能转化到高级心理机能有4 个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即指主动性和有益性(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即指概括性、间接性的高级 意识系统( 3)形成新的心理结构,儿童心理结构越复杂、越间接、 越缩减,其心理发展水平越高(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4.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思想(2)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教育教学的最

13、佳期限是儿童最容易 接受有关教育教学影响的时期。(五)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 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 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只能决定 发展的速度或改变其道德的内容,但不能改变它的发展顺 序。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 以促进儿童道德的发展。1. 前习俗水平 第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对儿童来说, 对 成人或规则服从的态度, 以免受到惩罚。 第二、 相对论者的 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 认为每 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特点。2. 习俗水平 第三、好孩子定向阶段 儿童考虑

14、到他人和社会对一 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并尽量按照这种模式去做, 也就是 造就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 第四、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 向阶段 就是必须遵守全社会共同约定的某些行为准则, 即强调对法律和权威的服从, 这个时刻太讲求原则性, 会忽 略很多偶然因素。 3. 后习俗水平第五、社会契约论 即意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 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 的程序来改变, 有权利通过正当途径说服别人改变法律不公 的情况。第六、普通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认为除了法律之 外, 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 全人类的正义, 个人的尊严等更 高的道德原则 。第二节 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 : 0-3 岁 第一单

15、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1. 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 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 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 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 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性,表现为:1. 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 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 )大小原则三、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一)手的抓握动作手的抓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发展的重点是五指 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

16、1)主动探索和认知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动作具有间接性( 3)使动觉、触觉、 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 为知 觉发展奠定基础。拇指与其它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 月期间出现。(二)独立行走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 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 里程碑。意义:(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 使活动具有一 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 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 的作用。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婴儿感知觉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 而是主动地、 有选择 性的心理过程。(一)研究方法的突破1.

17、习惯化范式: 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 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去反应。去习惯化: 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 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 刺激,反应又会增强。意义: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 知能力。2. 优先注视范式: 也称刺激偏爱程序,以注视时间为指标。 意义:偏爱的注视可说明新生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 程序 -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心 理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二 )视觉的发展: 婴儿偏爱注视正常的人脸 视觉技能主要有视觉集中、 视觉追踪运动、 颜色视觉、 对 光的察觉和视敏度。1.

18、 视觉集中: 出生后 3 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 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 26厘米处 -哺乳时母亲 的脸与婴儿眼睛的事宜距离。2. 视觉追踪: 出生 12-48 小时的新生儿中有 3/4 可以追施移 动的红环。3. 颜色视觉: 出生后 15 天就具有颜色辨别能力, 3-4个月的 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 对光的察觉: 出生后 24-96 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 烁。5. 视敏度: 在出生后 24 小时只有成人的 13%,其后开始稳 定发展。有的研究认为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 7 岁。(三)听觉的发展听觉发展主要有听觉辨别能力、 语音感知、 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1

19、. 听觉辨别能力: 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 婴儿对声 音的反应主要有三种表现: 即感受抚慰、 警觉、痛苦。2. 语音感知: 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 的声音尤为偏爱。3. 音乐感知: 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 6 个月以前的 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 6 个月 左右会出现表达愉快的身体动作, 1 岁左右已 表现出伴随音乐节拍的身体动作。4 视听协调能力: 出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能力,表现出视 听协调活动能力。 当声音刺激和视觉刺激来源 于不同方向时, 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声音刺激来 源的方向。(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1. 味觉的发展 味觉是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

20、, 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 的感觉 。2. 嗅觉的发展嗅觉功能在出生 25 小时就有表现,并能形成嗅觉的 习惯化和嗅觉适应,出生一周能够辨别不同气味,且表 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3. 肤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触觉敏感性和触觉分化发展迅速。刚一出 生就有温觉反应,而调节体温的能力是新生儿适应环境 的一个关键。婴儿早期就有痛觉反应,但比较微弱和迟 钝。(五)空间知觉的发展 婴儿知觉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活动, 共同参加 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1. 形状知觉3 个月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 幼小婴儿就具 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2. 深度知觉:吉布森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 6 个月的婴

21、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有人发现 2-3 个月的婴儿能够把视崖作为新 异刺激物来辨认。3. 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3 岁能辨别上下, 4 岁能辨别前后, 5 岁能以自身为中心便 被左右, 7-8 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也是感知觉发 展最迅速的时期, 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 最宝贵时期。二、记忆的发展(1)出生到 3 个月的婴儿的记忆具有日益增长的保持能力。 2-3 个月的婴儿建立起的记忆可保持 30 天之久。(2)3-6 个月婴儿的记忆可保持数天或数周(3)6-12 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寻找

22、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 大量的模仿动作。(4)12 个月以后的婴儿的记忆 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 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 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其典型特征是知觉行动思 维。直觉行动思维: 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 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 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思维与语言开始练 习,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四、语言的发展(一)语言发展的理论1. 后天学习理论: 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语言的决定作用。代表人物: 斯金纳、班杜拉和布鲁纳。 强化说: 以

23、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 负强化 等概念来解释语言的获得。 社会学习说: 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 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 仿”的概念。2. 先天成熟理论: 强调先天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决定作用,认 为儿童语言的发展决定于成熟, 所以也称自 然成熟说。代表人物: 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3. 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是认知学派的语言发展论。强 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语言的发生 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代表人物: 皮亚杰(二)婴儿言语的发展1. 婴儿语音的发展分为语音感知和发音。语音感知: 对语音的辨别,主要表现在声音定位、区别 语音与其他的声音、对语

24、音的情绪反应。婴儿的发音: 在言语发展的准备阶段,婴儿发音的发展 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 0-4 个 月),多音节阶段( 4-9 个月),有意义的语音, 即学话萌芽阶段( 9-12 个月)3 岁左右,婴儿基本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3. 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 2 岁半的婴儿是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的关键 时期。 3 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测。 过程: 1 岁到 1 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双词 句到电报句; 1 岁半到 2 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 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 3 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 第三单元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 婴儿的社会化 :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

25、会行为 规范、 价值观念、 社会行为技能, 以适应社会生 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一、情绪的发展(一)笑的发展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 发展过程分三个阶段:1. 自发性微笑( 0-5 周)2.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 周-4 个月)3. 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4 个月以后):这属于真正意义上 的社会性微笑(二)哭的发展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具有重要的适应功 能。1. 主要有 5 种原因: 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 感到无聊。2. 发展阶段: 生理反射性的哭 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 出

26、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 是从经验中学到的, 是社会性哭。(三)恐惧的发展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会引起儿童的紧张 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 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分类:1. 本能的恐惧: 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 多半由大的声 响、突然位置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2.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是一种由不愉快或痛苦的 经验所引起的惧怕反应。3. 怕生: 大约在 6-8 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成为陌生人 焦虑。4. 预测性恐惧: 这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 如害怕黑暗, 害怕“狼外婆” 。二、气质 托马斯和切斯的类型学说, 按适应性、 生活节律、 情绪状 态、趋避性等的表

27、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 容易型( 40%)2. 困难型( 10%) 3.迟缓型( 15%) 其余 35%属于混合型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 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等将婴儿依恋发展为三个阶段: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对熟悉人和陌 生人有不同的反应。3. 特殊感情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形成了专 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斯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1. 安全型依恋( 65%-70% ),母亲在

28、就有安全感,对外界 积极反应2. 回避型依恋 (20%),缺乏依恋, 与母亲未建立区亲密的 感情联结3. 反抗型依恋( 10%-15% ),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 母亲的爱抚,亦称矛盾型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均属于消极的不安全型依恋。四、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 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 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 标志。(2)哈特按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 分为两大阶段:1. 主体我的发展( 5-15 个月) 8 个月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生; 9-12 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能将自己

29、作 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 12-15 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 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2. 客体我的发展( 15-24 个月) 15-18 个月,婴儿能够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 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 18-24 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 婴儿有了 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 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 个飞跃。第四单元 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1. 除了要满足婴儿的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其感情需 求。2. 母亲的教养行为可以从反应性、 情绪性和社会性刺激三 个方面来衡量。 反应性:指对儿童发出

30、信号积极的应答。 情绪性:指经常通过笑、说、爱抚积极地表达感情。 社会性刺激:多进行社会性互动,如通过相互模仿行为、丰富环境、调整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 儿的行为节律,而不是以自己的习惯强加给 婴儿。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 3-6 岁,这个时期的儿童心理仍属于 快速发展阶段。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幼儿的认知、 学习、 社 会化过程多半都是通过游戏进行的。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具 有重要作用,游戏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一、关于游戏的理论1 精力过剩论: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 生的人有需要活动的倾向。2 精神分析论: 通过游戏主动控制

31、情境, 以调节情绪、 释放 焦虑、补偿愿望3 练习论: 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对未来生活所需的技能的排 演和练习4 重演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 的复演。5 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6 认知论:儿童认知水平的反映二、儿童游戏的发展1. 婴儿的游戏特点1 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 -婴儿游戏,由成人发起的 主动游戏 2 岁婴儿游戏是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 戏为多。2.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 装游戏。特征如下:(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 似性。( 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游戏

32、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象的特点。(5)具有概括性之,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 行为。3. 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 游戏的情景和角色都是内 隐的,而游戏的规则是外显的。4.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根据儿童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将游戏分为: 独自游戏: 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平性游戏: 幼儿初期的游戏 联合游戏: 幼儿中期和末期的游戏 合作游戏: 开始于幼儿中期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1. 游戏时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时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 体现创 造性能力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第二单元幼儿期的

33、认知发展一、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 词汇数量增加 最快, 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为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 展的关键性时期。(一)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表现在:1. 词汇量的增加: 年增加量最大的年龄段是 3-4 岁2. 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主要表现为:词 义扩大、 词义缩小、 与成人词义部分重叠。3. 词类的扩展: 1岁到 1岁半儿童所掌握的词, 多为 名词和少量动词,到 3 岁以后逐步掌握各类 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 这表明幼儿的词汇中具体名词和可见的外部 动词占绝大部分与幼儿思维发展特点有着密 切的关系。(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年幼

34、儿童具有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自动应用组词成句规则 的能力,发展趋势如下:1. 从简单局发展到复合句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4. 从词数少的短句到词数多的长句(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集中表现, 主要发 展趋势:1. 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幼儿末期,2. 从情景语向连贯语发展: 此发展是口语表达能力 发展的重要标志。二、记忆的发展 幼儿记忆的发展可以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短时记忆)3岁3.91 ; 4岁5.14 ; 5岁5.69 ; 6岁6.10 幼儿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趋势是先快后慢。(二)幼儿记忆特点的

35、发展趋势(长时记忆)1.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 有意识记 较为薄弱,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发展的速 度更为明显。2.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 龄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3. 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 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三)记忆策略的发展1. 没有策略: 5 岁以前2. 过渡阶段: 5-7 岁,不能主动运用策略,经诱导可以运用3. 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 10 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四)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1.

36、 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三、思维的发展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思维的抽象概 括性得到初步发展具体形象思维: 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具体事务的表 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1. 具体形象性: 感知行动内化为表象。 思维所反映的内容 属于事物的外部特征和非本质联系。2. 不清晰性和 易变性3. 具有符号功能: 运用形象符号的能力和言语的思维中的 调解作用是衡量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标 志。4. 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1. 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 “为什么”的模式变化。 (4、5

37、岁以“为什么”为主导)2.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概念的发展和概括水平发展的 反映。幼儿概念水平属于形象概括水平,幼儿末期出 现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此后抽象概括能力得以迅速 发展。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特点: 1.丛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 3.从简单、笼 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4-5 岁中班儿童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转折期。研究者将儿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 4 种类型:(1)运动抑制( 2)情绪

38、抑制( 3)认知活动抑制( 4)延 迟满足二、道德行为的发展1. 亲社会行为: 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1 岁以内:出现分享。 2 岁左右:主动助人; 4-6 岁: 分享及助人行为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7 岁能识别他人 潜在的困难线索。2. 攻击行为: 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语 言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3. 哈特普把攻击分为:工具型: 儿童为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 动作。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 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以达到上海以 外的目的。敌意型: 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 其根

39、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年龄较小的儿童已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 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这种变化趋势与儿童的认知能力 有关。4. 常用的控制措施有: 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 教给 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 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 了解 发挥榜样的作用。三、性别角色社会化14-22 个月:性别不同,偏爱的玩具不同2 岁:能说出自己的性别 5 岁:能把某些特定的人格特点与性别联系在一起。四、同伴关系的发展1.同伴关系: 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 童之间的人际关系。2. 作用: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 的发展。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

40、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五、第一反抗期1.第一反抗期: 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 ,对父母的 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来反抗。这就是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幼儿三四岁时出现。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 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 有自主性 和主动性缺乏的 倾向。第四节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 7-12 岁,属于小学阶段。生 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 校教学系统地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第一单元 童年期的学习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

41、下进行(3)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二、学习兴趣的发展特点: 1.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 的内容更感兴趣。 2. 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 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3.游戏因素在低年级 儿童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中年级以后, 这种作用 逐渐降低。第二单元 童年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广度)的增加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 7±2 个信息单位。小学儿童的数 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是儿童记 忆发展上的质变。2.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

42、位3. 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小学儿童采用记忆策略的能力迅速提高,能够运用 多种记忆策略,其中主要的记忆策略是复述和组织。1 复述: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 不断重复记忆材料的过程, 也是为了达到识记目的而主动做出的意识活动。2 组织: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 按其间的意义联 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 组织策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 况:( 1)归类: 把要记识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即行归并, 以帮助记忆。 年龄小的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 稍大 的儿童常以功用关系分类, 然后才逐渐发展到安概 念进行分类。( 2)系列化: 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

43、整理并条 理化, 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三年级开始, 这种能力 虽年纪增长而提高。(四)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 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 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 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 等问题的认识。1.小学生关于记忆的元认知知识 弗拉维尔把记忆的元认知知识分为三个方面:( 1)有关自我的知识: 是指主体对自我记忆的认识与了解。( 2)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是指个体对记忆材料的难度和 不同记忆反应(如再认、回忆)难度差异的认识。( 3)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小学儿童逐渐掌握一些改善记 忆的方法。2. 记忆监控: 指主体在记忆活动过程

44、中, 将自己的记忆活 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自觉地对其进行积极地 监视、控制和调节。儿童期儿童的元记忆发展较快,但水平有限。二、思维的发展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获得飞跃发展, 其基本特征在于: 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度过。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2. 不能摆脱形象思维的逻辑思维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1. 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 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 按概括水平可以按如下三

45、个阶段划分: (1)直观形象水平( 7-8 岁)( 2 )形象抽象水平( 8-10 岁)(3)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童年期儿童掌握的概念及概念的性质逐渐从事物的直观属 性中解脱出来, 开始以事物的本质属性为基础, 形成正确的 概念。2. 推理能力的发展(1)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2)归纳推理能力的发展(3)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3. 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特点: (1)掌握守恒: 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 6-8 岁; 液体和物质守恒在 7-9 岁;面积和重量守恒在 8、 9-10 岁; 容积守恒要在 11-12 岁才能掌握。( 2)思维具有可逆性: 一种是反演可逆性,另一 种是互反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46、: 思维活动可以从不同纬度进 行转换。4.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以类别概念的发展为基础处理不同层级 类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也称群集类概念。 (类群集)( 2)序列化: 反映儿童对集合中的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的认 知能力, 也称关系群集。 可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逻辑 推理规则。第三单元 童年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童年期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逐步转向比 较抽象的内部心理特征。(二)自我评价的特点1.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2.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3. 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蒙达·哈特尔认为自我评价内容的发

47、展顺序从身体的 自我、活动的自我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发展。4.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总体而言,整个小学阶段自我评价发展的总趋势是从 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从对外显行为的评价到内部心理 世界评价的发展过程。二、亲子关系的发展 进入小学以后,父母与儿童关系发生变化:首先父母 与儿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父母关注儿童的时间也减少。 其次,父母在儿童教养方面所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也 发生了变化。第三,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也发生了变 化。有研究提出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 6 岁以前)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 6-12 岁)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 12 岁以上)三、同伴关系的发展(一)同伴交

48、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到欢迎的基本因素是儿童本人的 社会交能力。(二)儿童伙伴集团的形成 1.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 2.平行性集合关系期:组成团伙并经常一起活动3.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 各伙伴集团均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 大的团体, 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儿童更注重朋友之间 所共有的价值观四、友谊的发展 友谊: 是建立在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个体间持久的亲密关 系,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意义: 朋友为儿童提供学习上的相互帮助;社会交往中 的相互支持;情感上的共鸣;提供解决问题和困难 的力量;增加快乐和兴趣。童年期的友谊为以后发 展良好的人际欢喜奠定了基础。(一

49、)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第一阶段(约 3-5 岁):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约 6-9 岁):单项帮助关系。 第三阶段(约 9-12 岁):双向帮助关系。 第四阶段(约 12 岁以后):亲密而又相对持久地共享关系。(二)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相互接近 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 人格尊重并相互敬慕 人际交往中协同关系。五、欺负与被欺负主要表现: 女生更多地使用言语和心理欺负, 而男生则更 多地使用身体欺负。第四单元 童年期的心理卫生1.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品行补充: 心理理论 :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出一种对 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所思考 的、知

50、道的、感知的以及所相信的也许与其他人有所不同, 并开始了解到人们的许多行为是由他们自己的知识和信念 引起或推动的。第五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 青春期是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为 11-12 岁 -15、16 岁第一单元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一、生理发育高峰期主要特点: 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 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 变化。又称为“困难期” 、“危机期”。二、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青春期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 盾的根本原因。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矛盾现象可归纳如下几个方面:1.心理上的成人感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2.心理断乳与精神

51、依赖之间的矛盾3. 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4. 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第二单元 青春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 达到: 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容量。 (二)记忆的主要特点1.自觉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3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二、思维的发展 青春期的思维发展水平达到皮亚杰所划分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是,学生已经能够脱离具体的物或情境用符 号进行抽象思维。(一)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二)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是指根据逻辑形式在

52、头脑中直接进行逻辑推理。 是青春期 开始的逻辑思维主要特点之一。第三单元 青春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主要任务是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使自己的思想重新指向主观世界,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强烈关注自己的面貌,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十分关注自己的人格和情绪特征。 二、情绪变化特点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三、第二反抗期第一反抗期: 三四岁幼儿,独立自主要求主要在于争取 自我主张和活动与行为动作的自主性与自由权;第二反抗期: 初中少年,独立自主要求则是全面性的, 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一)第二反抗期的

53、主要表现形式1.硬抵抗。 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2.软抵抗。 表现为漠不关心。3. 反抗的迁移。 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二)形成第二反抗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四、人际关系的发展(一)同伴关系1.选择朋友的标准包括: 志趣相同; 烦恼相似; 性格相近; 能相互理解。2.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化: 先疏远、后接近的行为模式 (二)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 通过反抗期走向独立自主(三)与教师关系的变化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开始对老师品头 论足。对所喜爱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他们会努力地学 习,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所讲授的科目则持排斥态度。第六节 青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年期也

54、称成年初期的年龄范围的大约为17、18-25 岁。青年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第一单元 青年期的一般特征 一、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发展达到成熟水平 二、进入成人社会,承担社会义务三、生活空间扩大四、开始后恋爱、结婚第二单元 青年期的认知发展一、智力的发展1.25 岁左右到达顶峰 2.卡特尔把智力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大类。流体智力: 是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晶体智力: 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青年期以前两种智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 成人阶段,流体智力成缓慢下降的趋势,而晶体智力则 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积累而呈上升趋势。 二、思维的发展 帕瑞发现青年期的思维发展

55、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二元论阶段。 青年初期的个体对问题的看法非此 即彼。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通过比较不同的理论、方法,进而 找到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第三阶段: 决定性阶段。 个体在分析问题时已有自己的立场 和观点。,认识到两个相反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 为每个观点的出发点不同。勃维维夫把成人的思维看作一种 “实用性思维” 并不严格按 照逻辑法则进行。第三单元青年期的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1.特点: 青年开始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 的存在上来。2.自我意识的修正主要依据两个方面: 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 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3. 在修正自我意识的过程中, 个体表现为自我接纳和自我否 定两种形式。自我接纳: 个体对自己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持积极的态 度,正确对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 实。自我否定: 是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自我否定与自我接纳一样, 都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 少的心理过程。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3)斯普兰格把人分为六种类型: 理论的,经济的、审美 的、社会的、政治的、宗教的,因而价值观也可以 分为六类。(4)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