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_第1页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_第2页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_第3页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_第4页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考研资料- 16 -第八章 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第八章 内容概要与重点难点提示本章由三个部分组成:(1)向量代数 包括向量的二要素(模和方向) 抽象向量和具体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 数量积、向量积和混合积的运算;(2)空间曲面(球面,旋转面,锥面,柱面和二次曲面)的图形与方程之间的对应,空间曲线与方程组之间的对应;(3)平面和直线的方程。重点 向量运算(线性运算、点乘、叉乘) 画出空间曲面曲线的图形 求平面和直线的方程本章 无特别难的难点考试内容要点讲解一、 向量1、定义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为向量(或者矢量),记为或者,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向量的二要素:(1)大小 也叫长度,、模或者范

2、数,记为或者;方向 向量箭头的指向或用方向角来刻画。常用的向量有零向量(模为零,方向任意)、单位向量(模为1)、向径(其中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一点)、自由向量(与起讫点无关)。一般无特别说明我们都学的向量都是自由向量。向量是不能比较大小的。 抽象的向量用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具体向量表示为,叫做的横坐标或者在轴上的投影,叫做在轴上的分量。;,与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2、向量的运算 对于抽象向量 (1)加减法(平行四边形法则) 做,以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则对角线构成的向量。(2)数乘 规定(为数量)是向量:模;方向是当时与同向,当时与反向,当时。(3)数量积(点积,内积) (结果为数量),式中为向量与

3、的夹角()。(4)向量积(叉积,外积) 的结果是向量:模,为向量与的夹角();方向与与都垂直,且、符合右手系。(5)混合积 三个向量、的运算(结果为数量,在几何上该数的绝对值等于以、为棱的平行六面体体积)。 对于具体向量 设,则(1)加减法 ; (2)数乘 ;(3)数量积 ;(4)向量积 ;(5)混合积 ,(这里设)。3、常用的结论 (1)投影定理 ; 。(2)非零向量。非零向量(或与共线)唯一的使得 。非零向量、共面不全为零的数使得。(3)非零向量、构成三角形,则;反之不一定成立。 (4)以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4、运算性质(1)加减与数乘 ;。(2)数量积 ; ;。(3)向量积 ; ;

4、;。注 对点积和叉积都没有消去律,如由,且不能推出。(4)混合积 ,; ; 。例题1 求同时垂直于向量与轴的单位向量。解:法1 设所求向量为,则,。所以。法2 取 ,故 。例题2 设,与共面,且,求。解:法1 令,由与共面,得,解得 (1)又 ,由(1)(2)(3)得到,所以 。法2 因为与共面,且,知在的角平分线上,所以也在的角平分线上,设,由,即,得到,所以 。例题3 (1)设,则。(2)设()(),()(),则。解:(1)因为 ,所以原式。(2)由已知,。两式相减,得 ,代入方程组第一式,有 ,把它代入,即,求出,所以。二、 空间曲面、曲线的方程定义 设有曲面和三元方程,它们满足:,则满

5、足方程;,则不满足方程,那么称曲面为三元方程所表示的曲面,或说三元方程为曲面所对应的方程。1、常见的曲面及其对应的方程(1)球面 方程表示球心为、半径为的球面。它的一般式方程为(其中)。(2)平面 一般式方程为三元一次方程(不全为零)。(3)旋转曲面 将上平面曲线绕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曲面的方程为;绕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曲面的方程为(其它情形以此类推)。 (4)圆锥面 方程()表示顶点为原点、中心轴为轴、半顶角的圆锥面。(5)柱面 方程表示母线平行于轴(因为缺变量)、准线为上平面曲线的柱面。(5)二次曲面(即三元二次方程所表示的曲面)椭球面方程 。旋转抛物面;椭圆抛物面;双曲抛物面。()。单叶双曲

6、; 面双叶双曲面。椭圆柱面;抛物柱面();双曲柱面。2、空间曲线及所对应的方程(组)(1)一般式 方程组在空间表示的图形为曲线(被动的看成两个曲面的交线),叫做曲线的一般式方程。(2)参数式 方程组,在空间表示的图形为曲线(把曲线看成动点的轨迹),叫做曲线的参数式方程。3、空间曲线在坐标面上的投影 (1)若,从方程组中消去,得到(它表示母线平行于轴、准线为曲线的投影柱面)。联立得c:就是曲线在面上的投影。(2),则就是曲线在面上的投影。 注 (1)一般地,在空间坐标系一个三元方程所表示的图形为曲面,两个三元方程(组)所表示的图形为曲线;(2)将方程(或方程组)与它所表示的图形(曲面或者曲线)对

7、应起来并能画出来在多元函数的积分学中尤为重要。例题4 下列方程(组)各表示什么图形?(1); (2);(3); (4)。答:(1)它表示球心在、半径为1的下半球面。(2)它表示顶点为、开口向后的旋转抛物面。(3)它表示母线平行于轴、准线为上半圆 的半柱面。(4)它表示两个平面和的交线(其实也是所交的直线,可见曲线的一般式方程并不是唯一的)。三、平面、直线及其方程(一)、平面的方程1、平面方程的基本形式 (1)点法式 经过点且法向量为的平面方程为。(2)一般式 在只知道曲面是平面的情况下,其方程为 (不全为零)。(3)三点式 经过不共面的三点的平面的方程为 或者为 。(4)截距式 在三个轴上截距

8、依次为(都不为零)的平面方程为。(此时平面与三个坐标面所围的四面体体积为)。(5)参数式 经过点且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都平行的平面方程为 。、 平面之间的关系设,为两个已知的平面,则它们的夹角(指非钝角)满足。讨论:(1);(2)(重合);(3)。注:至于三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比较复杂,这需要用到线性代数中的矩阵的秩的概念,也是常考的知识点,希望大家注意。 (二)、直线的方程1、直线方程的基本形式 (1)一般式(交面式) (把直线看成两个平面的交线)。(2)对称式(点向式)经过点且方向向量为的直线方程为 。(3)参数式 经过点且方向向量为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4)两点式 经过两点的直线方程为。、 直

9、线之间的关系设两直线方程为,则它们的夹角(指非钝角)满足。讨论:(1)。(2)。(3)且。(4)异面。3、直线与平面的关系设,则它们的夹角(指非钝角)满足 。讨论:(1);(2);(3)且且 或者()。(三)直线、平面中的常见问题1、点到平面、点到直线的距离例题5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由点到平面的距离公式,得 (点为平面外一点)。例题6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解 法1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直线过且)。法2 先求出过点、以的平面方程为 , 即 。再求出该平面和已知直线的交点,为此联立 ,解得。最后得到。二、点关于平面、直线对称点坐标例题7 求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坐标。解:同上题一样,求出过点做

10、出的与已知直线垂直的平面,再求出该平面和直线的交点,最后设所求的点为,用中点公式, 得 , , ,解出,故所求的点为。三、平面束设有直线,则过得平面束方程为(其中)其特点:随不同,它表示不同位置的平面。但无论为何值,这些平面都经过(但不包含平面)。例题8 设平面过两个平面和的交线,且与平面垂直,求平面的方程。解 法1 (点法式)设平面的法向量为,因为交于一条直线,所以它们的法向量共面,令,又因为,所以,即,取,得。再在交线上任取一点(也在平面上),由点法式得 或 。法2(混合积)平面的交线的方向向量。是平面上不共线的向量,取,则平面的任意点满足的方程为,即,解得 。法3 (平面束)过得平面束为

11、,或者 。令,解出代入上式整理得到平面的方程为。四、公垂线的方程和公垂线段的长例题9 问直线与相交吗?若相交,求出交点;若异面,求出公垂线段的长和公垂线的方程。解:两条直线的方向向量为(显然不平行),分别在两条直线上的点构成的向量为,因为,故两条直线异面。下面来求公垂线段的长法1 过作平面,则平面的法向量可取为又由于过,所以平面的方程为即。点到平面的距离即为所求的公垂线段的长,故。法2 即为在公垂线的方向向量上投影的绝对值。 。再求公垂线的方程 过,以=即为法向量作平面,或;过,以即为法向量作平面 ,或 。所以公垂线的方程为。五 空间曲线绕坐标轴旋转所得曲面方程为求绕轴旋转所得曲面方程,只需要从方程组中解出,所得曲面方程为:。例题10 (13,数一,6分)设过,将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曲面,求的方程并问曲面的名称。解:由两点式得的方程为,化为,则它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曲面的方程为 或。曲面可看成将面上的双曲线绕绕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双曲面。习题一1、设都是单位向量,夹角为,求向量的夹角。2、证明到三点所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