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_第1页
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_第2页
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_第3页
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_第4页
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西华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成绩 课程设计名称: 微机接口技术 题 目: 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 学 生 姓 名: 陈 雷 专 业: 信息工程 学 号: 312009080609528 指 导 教 师: 杨 帆 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 摘 要:本设计提出了一个基于串口的电池监测系统。系统采用51系列单片机中的STC12LE5A60S2作为中央处理单元做电路控制、AD采样以及数据处理等,通过串口和上位机及GSM模块通信;使用SD卡存储系统工作日志;使用了GSM技术短信通报异常情况,使系统做到了远程监控。能够实现对24节电池的检测及异常情况短信报警。系统设计的核心就是减法运算

2、和分时复用思想,使用2片16选一多路选择开关CD4067完成对27路测试点的测试,利用运放运算的功能将原本系统不接受的信号处理为系统可接受的信号。FET和接触器的使用使系统具备了“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完美诠释了本监控系统“控”的意义。7片4运放LM324的使用使得24节电池的测量电路变得简单明了,大大地节省了空间与成本。关键词:串口,单片机,SD卡,GSM,远程监控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erial battery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The system adopts the 51 Series MCU ST

3、C12LE5A60S2 as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for circuit control, the AD sampling and data processing, through the serial port and the upper computer and GSM module communication; the use of SD card storage system log;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GSM short message notification anomalies, allowing the syst

4、em to achieve remote monitoring. Can be achieved on the 24 section of battery detection and anomaly of SMS alarm. System design is the core of subtraction and multiplexing thought, use 2 pieces of 16 choose a path selector switch CD4067 performed on 27 road test points on the test, using the operati

5、onal amplifier function the system will not accept for the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 can receive signals. FET and contactors using allowing the system to have a " four two dials thousand jins " function, the perfect interpretation of this monitoring system " control" of the signif

6、icance. 7 pieces of 4 operational amplifier LM324 made 24 battery measurement circuit becomes simple and clear, which greatly saves the space and cost.Keywords: Serial, SCM, SD card, GSM, remote monitoring 目 录1前言11.1 设计要求11.2 设计介绍22 整体方案设计42.1 方案设计42.2 方案选择53 单元模块设计63.1各单元模块功能介绍及电路设计63.1.1电源设计63.1.2

7、串口通信电路73.1.3 GSM短信模块83.1.4 LCD接口电路93.1.5运算电路93.1.6中央控制电路103.1.7多路选择电路113.1.8电流采样113.1.9 SD卡存储123.1.10 接触器133.1.11电池接入143.2电路元器件的选择143.2.1 单片机的选择143.2.2 运放的选择153.2.3 多路选择器的选择163.2.4电路开关器件的选择174软件设计194.1软件设计原理194.2软件设计流程框图204.3上位机软件215系统技术指标及精度和误差分析236 结论247 设计小结258参考文献26附录1:系统电路总图27附录2:下位机软件主程序代码281前

8、言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电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通信特别是蜂窝小区的迅速发展,使用户彻底摆脱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完整的个人移动性、可靠的传输手段和接续方式。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通信基站的广阔覆盖是高效通信的保障,为防止由于电网断电而导致基站无法工作的现象发生,通信基站往往配有2组备用电池,以保证基站在电网断电时依然能够正常工作。然而在位置相对偏远的基站,工作人员对其的管理相对薄弱,不能够实时看守基站切换电路,也不能及时的更换损坏的电池,将导致通信基站工作不稳定、中断工作甚至发生火灾的危险,如何保证通信基站正常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针对于上述情

9、况提出本设计以求解决备用电池的管理和维护问题。每组备用电池有24节,每节2V,共48V。图1.0 通信基站备用电池组1.1 设计要求本次课程设计要求设计一个基于串口的电池组监测系统。技术要求:1、 使用串口。2、 能够检测到电网断电。3、 能够控制电路切换。4、 能够想工作人员报告电池组状态。5、 能够进行现场维护。1.2 设计介绍串行接口Serial Interface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顺序传送,其特点是通信线路简单,只要一对传输线就可以实现双向通信,并可以利用电话线,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特别适用于远距离通信,但传送速度较慢。一条信息的各位数据被逐位按顺序传送的通讯方式称为串行通讯。串行通讯

10、的特点是:数据位传送,传按位顺序进行,最少只需一根传输线即可完成;成本低但传送速度慢。串行通讯的距离可以从几米到几千米;根据信息的传送方向,串行通讯可以进一步分为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三种。RS-232也称标准串口,最常用的一种串行通讯接口。它是在1970年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EIA)联合贝尔系统、调制解调器厂家及计算机终端生产厂家共同制定的用于串行通讯的标准。它的全名是“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讯设备(DCE)之间串行二进制数据交换接口技术标准”。传统的RS-232-C接口标准有22根线,采用标准25芯D型插头座(DB25),后来使用简化为9芯D型插座(DB9),现在应用中25芯插头座已

11、很少采用。 RS-232采取不平衡传输方式,即所谓单端通讯。由于其发送电平与接收电平的差仅为2V至3V左右,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上的分布电容,其传送距离最大为约15米,最高速率为20kb/s。RS-232是为点对点(即只用一对收、发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其驱动器负载为37k。所以RS-232适合本地设备之间的通信。本设计所用的就是RS-232来完成通信。本设计设计了一个基于串口的对通信基站备用电池组进行实时监测、控制与维护的系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不但能够对每颗电池进行监测,还能控制电池组的充电以及电路切换。系统采用51系列单片机中的STC12C5A60S2作为中央处理单元做电路控

12、制、AD采样、串口通信以及数据处理等。该单片机拥有60K的代码空间,8路10位A/D转换,转换精度为1/1024,对于2V的电压而言,精度可达到0.01V以下。由于每组电池的电压能够达到48V,已经对人体构成危险,所以使用4运放LM324进行信号运算,对每节电池两端的电位做减法,这样输出的电压都会在2V左右,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LM324的工作电压在单电源下为332V,因此在输入端需要对电压信号进行定比分压,本设计取其1/2电压做减法运算,AD采样后乘以对应系数。为了做到电池组状态异常时及时通知工作人员,系统使用GSM短信通报电池组的各种异常状态,系统可预先设置4个电话号码,分别为:数据中心号

13、码、片区管理员号码、工作人员1号码、工作人员2号码。数据中心号码具有最高权限,可任意修改后面三个号码;片区管理员号码权限次之,可修改后面两个号码;工作人员号码不能做任何号码修改。系统配备SD卡,记录系统工作日志以及一些配置参数。接入LCD12864显示程序进程及系统状态,使系统进程“可视化”。 2 整体方案设计2.1 方案设计方案一:GSM短信模块多路选择器LCD液晶显示减法运算电池输入ADC串口2MCU单片机STC12LE 5A60S2SPISD卡存取放大分流器串口1PC上位机键盘电压比较器电网电压采样 图2.1.1 方案一系统框图方案二:LCD液晶显示ADC减法运算电池输入串口MCU单片机

14、ATC89C52RC多路选择器PC上位机键盘图2.1.2 方案二系统框图2.2 方案选择本设计选用方案一。首先,使用STC12LE5A60S2单片机自带的A/D进行采样,不使用单片A/D是因为随着集成技术的发展,有很多单片机内部集成了A/D转换电路,相对于方案一外接单片A/D来说略去了接口电路的设计以及通信电路,减少了系统干扰; 其次,设计要使用GSM短信模块,需要通过串口进行通信,STC12LE5A60S2单片机具有双串口,而方案而中使用的AT89C52RC单片机只有一个串口。其次,方案二没有电流检测,无法测出电池组充放电的电流大小,而且方案一使用了SD卡记录系统日志方案二却没有此功能。最后

15、方案二存在致命缺陷没有电网断电的检测,这将使系统无法实现自动监控的功能。因此,本设计选择方案一。 3 单元模块设计3.1各单元模块功能介绍及电路设计3.1.1电源设计图3.1.1 运算电路电源34V直流电压来自于电池组,取15#(从0#开始编号)电池的正极电位,使用LM317电源芯片可调模式稳定输出30V电压,为运放LM324提供工作电源。此外,如图3.1.2 所示,系统MCU、LCD以及SD卡等器件工作电压远低于30V,不宜使用30V线性降压,所以系统使用电池组的3#电池正极电位(约9V)经稳压器件输出各模块所需要的电压。如此,可降低系统功率的损耗。图3.1. 2 控制电路电源3.1.2串口

16、通信电路图3.1.3 串口通信电路此电路模块为串口通信模块。系统使用串口与上位机的通信,然而标准的串口是+12V为逻辑0;-12V为逻辑1。系统中串口是+5V为逻辑1;0V为逻辑0。所以需要进行逻辑电平转换才能相互通信。采用美信公司的MAX232芯片实现PC的RS232到单片机的TTL逻辑电平转换,避免系统单片机烧毁。另一方面,STC单片机程序代码可通过此串口进行在线下载,使用十分方便。3.1.3 GSM短信模块图3.1.4 GSM短信模块电路此电路为GSM短信模块的外围电路,工作电压为4V,该模块通过串口与MCU通信。系统检测到异常或者电路切换时都会向预先设定的号码发送信息,系统的时间也是通

17、过该模块短信获取。3.1.4 LCD接口电路图3.1.5 LCD接口电路 为了方便系统调试和人际交互,系统使用LCD12864显示各模块状态以及程序进程,如上图所示,LCD使用串行读写方式,只占用3个IO口,节约了单片机的IO资源。Q2、R228、R249组成了LCD的复位电路,LCD的复位与系统MCU同步。Q1、R246控制LCD的背景光开关,由单片机的P4.1口控制。3.1.5运算电路图3.1.6运算电路全图图3.1.7 LM324减法电路由于每组电池的电压能够达到48V,已经对人体构成危险,所以使用4运放LM324进行信号运算,对每节电池两端的电位做减法,这样输出的电压都会在2V左右,不

18、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如图3.1.7所示为单个LM324运放的减法电路,一个LM324运放可处理4节电池的电压信号,所以,只需要6片LM324就能够处理每组24节电池的电压信号,如图3.1.6所示。3.1.6中央控制电路图3.1.8中央控制电路中央控制部分使用宏晶公司的单片机STC12LE5A60S2(LQPF-44封装),该单片机拥有60K的flash代码空间,自带8路10位ADC,拥有两个串口,以及硬件SPI接口等丰富的资源,功能强大。本设计使用了4路ADC分时复用,动态检测各输入电路的电压值。P1.4P1.7为硬件SPI口,连接SD卡;串口1留做PC通信,串口2连接GSM短信模块;单片机的复

19、位电路与LCD的复位电路组合在一起,实现同步;P3.6、P3.7、P4.0为三按键的输入口;P3.3、P3.4、P3.5为LCD接口;P0口为多路选择电路提供地址;P2.0为电路切换接触器控制口。3.1.7多路选择电路图3.1.9 多路切换电路 在电路中,有24个电池电压检测点、2个电流检测点、1电网采样电压检测点,如果使用静态连接将需要27各AD采样口,而且这样的系统显得很“臃肿”,资源利用率很低。系统使用分时复用轮流检测的方法只用2个AD采样口,使用16选一选择开关芯片CD4067在不同时刻将不同支路接入AD采样口。2片CD4067就可以满足系统需要。其中U16的公共端接至AD采样口P1.

20、0,U16的公共端接至AD采样口P1.1。16条支路连接个检测点的运放输出端。3.1.8电流采样在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电流进行检测,考虑到充放电电流的范围,使用200A/75mV的分流器对电流取样并转换为电压信号,送至放大电路进行30倍放大(ADC的参考电压为3.3V,所以此值不宜过大)。然后送至AD采样口采样。应为系统使用单电源供电,然而分流器上的电流在充电和放电时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使用两个运放输入反相连接,避免出现电流反向时检测不出电流的情况。如图图3.1.10示:图3.1.10电流检测电路3.1.9 SD卡存储图3.1.11 SD卡接口电路SD卡在大容量数据存储电路中应用相当广

21、泛,其接口有两种模式: SD模式和SPI模式。SD模式较SPI模式复杂,接线较多,是SD卡的专用接口。SPI为通用接口标准,使用于很多器件,兼容性较好。本系统采用SD卡的SPI接口模式,与系统MCU STC12LE5A60S2单片机的硬件SPI口相连接。因为STC12LE5A60S2单片机的工作电压和SD卡的工作电压均为3.3V,所以可以直接对接,无需转换电平。3.1.10 接触器图3.1.12 接触器控制电路通信基站的工作电流很大,通常上百安,普通的继电器难以达到要求,而且,继电器动作的时候电弧较大,在大电流电路里很不安全。系统使用专用与动力电路的接触器作为电路切换开关,图3.1.12为其驱

22、动控制电路,使用光耦隔离控制与驱动部分。R185、R258、Q5组成控制电路由单片机P2.0口控制,驱动部分从6#电池引出14V驱动电压以打开N沟道FET IRF3808驱动接触器动作。3.1.11电池接入图3.1.13 电池接口电路电池组中有24节电池,每节电池都需要接线,因此线会很多,本监测系统将电池编号,如图3.1.13所示,所有接线标号后引入DB37接口与系统测量板对接。3.2电路元器件的选择3.2.1 单片机的选择本设计使用宏晶公司的51系列8位单片机STC12LE5A60S2,工作电压为3.3V。该单片机拥有60K的flash代码空间,自带8路10位ADC,拥有双串口,以及硬件SP

23、I接口,PCA模块等丰富的资源,功能强大。这款单片机的强大还在于其工作模式为1T,而传统的51单片机为12T,也就是说,STC12C5A60S2单片机在相同的时钟频率下运行速度是传统 51单片机的12倍,运算速度快。本设计选则STC12C5A60S2单片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在本设计中需要用到2路AD转换,而STC12C5A60S2单片机内部集成8路10位AD能够完美满足设计需要,并且程序操作寄存器就可以完成数据采样,相当方便直接。图3.2.1 单片机STC12C5A60S23.2.2 运放的选择 系统对运放有两点主要要求:一是集成度高。前文中提到过,系统需要27个测试点,而每个测试点都需要运放

24、对信号进行处理,所以,运放的集成度是本设计选型的只要标准之一。另一个主要要求是工作电压范围宽且可单电源工作。系统所检测的电位最高可达48V,因此要求运放具有很宽的工作电源范围。LM324有14个引脚,内部集成4个运放,集成度相当高,此外,LM324可在单电源332V电源下工作,电源范围相当宽。所以LM324完全胜任本系统运放,而且成本很低。其内部原理图见图3.2.2。图3.2.2 LM324原理图3.2.3 多路选择器的选择 设计要求实对27路电压检测,然而系统AD采样口有限,不能同时满足测量,系统采用分时复用的方法动态检测,因此需要用到多路选择器件。常用的多路选择器有2选1、4选1、8选1、

25、16选1等。本设计使用2片16选1的多路选择器CD4067做多路切换。CD4067有4个地址接口A、B、C、D,一个公共端接口COM和16个IO口。其对应关系真值表如下表所示: 表3.2.1 CD4067真值表图3.2.3 CD4067 3.2.4电路开关器件的选择 通信基站的工作电流通常上百安,普通的继电器难以达到要求,而且,继电器动作的时候电弧较大,在大电流电路里很不安全。接触器是可快速切断交流与直流主回路和可频繁地接通与大电流控制(某些型别可达800安培)电路的装置,所以经常运用于电图3.2.4 直流接触器动机做为控制对象也可用作控制工厂设备电热器工作母机和各样电力机组等电力负载,接触器

26、不仅能接通和切断电路,而且还具有低电压释放保护作用。接触器控制容量大,适用于频繁操作和远距离控制。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重要元件之一。系统使用直流接触器作为电路切换开关,保障电路安全可靠切换。4软件设计 4.1软件设计原理本设计下位机软件部分使用KEIL uVision 4.0编程软件C语言编写, KEIL uVision 系列软件在业界使用相当广泛,功能齐全,而且还可以和Protues等仿真软件联合调试,使用十分方便。图4.1.1 KEIL uVision 4.0使用STC12C5A60S2单片机的串口1作为通信口,同时也作为程序下载接口,通信波特率通过代码设置。通信分为发送和接收,均有中断和查

27、询两种方式,为提高系统效率同时保障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发送采用查询方式,接收采用中断方式。程序声明发送和接收缓存。软件设计思路是初次安装本系统时需要保证电池组电量充足,在电网有电的情况下开启系统,系统默认电池组为浮充状态,电池组接于负载上。当电网断电时,电池组将进入放电状态,在这个前提下,电网来电了,因为电池组接于负载上,所以进入充电状态。此时,如果检测到充电电流小于某一设定值,则认为将要充满电,启动接触器,将电池组接入特备的开关电源进行强充,以保证电池组完全充电。如果充电量达到要求,则接触器复位,将电池组接入负载,依靠基站电源浮充。4.2软件设计流程框图开始初始化N电网有电?YYN充满?电流&

28、lt;3A?切换电路强充NYY切换电路浮充测电流,计算电量测24节电池电压N有异常?短信通告,修改状态SD卡记录更新LCD内容图4.2.1 系统软件流程图4.3上位机软件VB是一种可视化的、面向对象和采用事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可用于开发Windows环境下的各类应用程序;在Visual Basic环境下,利用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新颖易用的可视化设计工具。VB简单易学、效率高,使用Windows内部的广泛应用程序接口(API)函数,使用动态链接库(DLL)、对象的链接与嵌入(OLE)、开放式数据连接(ODBC)等技术,可以高效、快速地开发Windows环境下功能强大、图形界面丰富

29、的应用软件。本系统的上位机软件使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如图4.3.1所示。该软件通过串口和下位机通信,可读取SD卡中的当前配置信息和向SD卡中写入修改后的配置信息。图4.3.1 上位机界面另外,软件可通过串口获取电池组每节电池的电压以及电池组总电压和干路电流,并将每节电池的电压描绘成柱状图直观地显示出来,如下图4.3.2所示。当某节电池损坏时,放电的时候其电压会迅速降低,而且远低于其他正常电池,通过这个特点就可以找出损坏的电池,并向工作人员发送短信通知维修。如图4.3.3中的第4节电池便是损坏的电池,需要更换。图4.3.2 上位机界面图4.3.3 电池损坏的情况5系统技术指标及精

30、度和误差分析误差在测试系统中不可避免,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有人员操作引起的粗大误差和电路结构造成的线性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包括电路、元件的制造误差和数字化的量化误差,电路、元件的制造误差可以通过引入补偿来抵消,而量化误差是客观存在的,A/D转换的位数越高量化误差就会越小。系统要求测量误差<0.1V,然而线路接触阻抗、元器件精度、以及干扰等都会影响测试结果,所以需要引入参数修正。参数修正是针对于每个测量支路的线性系统误差而给出的软件补偿方法,即一组系数,在初始化时各支路轮流接于2V的参考电压,将测得值与其比较得出。表5.1给出了测量数据的对比:编号表测数据界面数据修正12.072.280.90

31、789473722.1462.290.93711790432.1392.240.95491071442.0782.220.93603603652.1382.280.93771929862.1342.240.95267857172.1462.2240.96492805882.1382.330.91759656792.2542.360.955084746102.1332.350.907659574112.1492.240.959375122.1342.250.948444444132.1482.340.917948718142.1252.30.923913043152.1242.40.885162

32、.132.330.91416309172.132.360.902542373182.1372.140.998598131192.1422.350.911489362202.132.220.959459459212.1342.370.900421941222.1481.781.206741573232.1161.471.439455782242.1321.71.254117647总电压51.353.320.962115529表5.1测量数据的对比及修正6 结论本次课程设计经过为期2周的不懈努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能够实现对24节电池的检测及异常情况短信报警。系统设计的核心就是减法运算和分时复用思

33、想,使用2片16选一多路选择开关CD4067完成对27路测试点的测试,利用运放运算的功能将原本系统不接受的信号处理为系统可接受的信号。FET和接触器的使用使系统具备了“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完美诠释了本监控系统“控”的意义。7片4运放LM324的使用使得24节电池的测量电路变得简单明了,大大地节省了空间与成本。经过连续几天的测试,结果证明系统能够可靠地运行,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7 设计小结这次课程设计虽然不是我第一次做设计,但是对我的影响相当大,弄明白了整个设计的流程以及设计的步骤、要求、报告写法等很多东西。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没有很频繁地接触word等office软件,所以对它的很多功能都不了

34、解。而在写设计报告时这些软件的使用又是必不可少的,于是就促使我学习word的基本使用和一些特殊功能。这些对我以后做各种课题、写报告以及毕业设计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查阅资料和设计验证,我对智能仪器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以前对其缺乏认识,只能从书本上了解它。数电的学习让我初步了解了这些芯片,但是切身的体会让我更深层次地认识它们。做完设计的同时也感觉到自己需要学的知识还很多。因此我将在以后的时间中加强学习,同时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学会使用各种工具软件来辅助自己学习,当然,这些都依赖于电脑,所以必须得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另外,通过这次设计,我明白了门电路对一个系统的重要作用,在

35、我观看了很多同学的其他课题的设计后发现,都有用门电路,包含了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它在实现多个端口共同控制一个端口以及一些逻辑运算方面尤其方便。总的来说,这次的课程设计我获益良多,不但摆脱了原来的“唯一单片机”思想,让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要用单片机编程,没有进入认识上的误区。如果是使用单片机,虽然可能硬件系统变得十分简单,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简单,没有思考、没有发散、没有创新。所以我觉得我们做这个课程设计相当有必要,并且得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它做好。 8参考文献1 康光华.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康光华.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M.

36、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蔡美琴、张为民.MCS-51 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 杨振江、杜铁军.流行单片机实用子程序及应用实例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5 张培仁.基于 C 语言编程 MCS-5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李群林.基于多路传感器的温湿度检测系统J. 中国仪器仪表,2006(11)7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 沙占友.集成化智能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19-127.9 张洪润、刘秀英、张亚凡等.单片

37、机应用设计200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10 刘迎春、叶湘滨.现代新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11 何希才.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12 沙占友.智能化集成温度传感器原理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 赵继文.传感器与应用电路设计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4 丁镇生.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附录1:系统电路总图附录2:下位机软件主程序代码/#include "12864lcds.c"/#include "ADC0834.c

38、"/#include "Measure.c"#include "timer.c"/double test = 122.3;/串口2用于与PC通信,串口1用于与短信模块通信void main() /MessageSended = 0;idata unsigned char i;idata unsigned char k;idata unsigned int Num;P2 = 0xff;/安装时必须在浮充状态,才能保证电量初始值为0BattStatus = Status_Wait; UART_init();Timer_init();WDT_CONT

39、R = 0x3d; /溢出大约需2.25s/RecvStatus = PC_Communication; while(!second);SD_Par();MCU_HandShake_Transmit(SkHdMsg_StationName);/给下位机发送站点名MCU_HandShake_Transmit(StationNameLen);/首先给下位机发送站点名的长度for(k = 0; k < StationNameLen; k+)MCU_HandShake_Transmit(UnicodeMessageDataStationk);for(i = 0; i < 4; i+)/ 给下位机发送短信号码for(k = 0; k < 5; k+)MCU_HandShake_Transmit(Telik);/MCU_HandShake_Transmit(SkHdMsg_StationName);RecvStatus = PC_Communication; init_ADC();IT1 = 1; /中断1边缘触发EX1 = 1;/允许中断1中断PX1 = 0;/中断1中断优先级低/MessageReport();while(1)if(CallMeasure)Measure(); /测量一次 P0 = 0xe6;Num = 0;fo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