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和视觉》教学案例_第1页
《眼和视觉》教学案例_第2页
《眼和视觉》教学案例_第3页
《眼和视觉》教学案例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眼和视觉教学案例华工附中钟治春一、教学目标1. 概述人体通过眼、 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 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2. 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3. 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难点:描述眼球和

2、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三、 案例描述“眼和视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的一部分内容。 这节课我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眼球的构造和视觉的形成过程。上课铃响了,我让学生翻开课本,对照课本插图进行看图说话。一个学生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雷电,一个女孩走进了一间礼品店避雨。”“能够说得更具体一些吗?”我向学生提议。“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天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地上狂风大作,忙跑到了一家熊猫礼品店,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又一个学生进行了看图说话。有一个小女孩匆哦,不错的想像力!“你是怎样知道电闪雷鸣的?”“因为图上画出了闪电、乌

3、云。”很多学生开始活跃了。显然,他们已经慢慢地落入了我的“圈套”里了。“你又是怎样知道狂风大作的呢?”“因为图片中的树向一边倒。”“你们是如何知道的?”“通过用眼观察。”“小女孩又是如何知道有大雨即将到来?”“小女孩听到雷声,看到闪电,根据经验判断的。”“假如她不知道会有大雨即将到来,会有什么后果?”“她会淋到雨。”“她可能会生病。”我对他们的回答感到满意,便马上过渡到正题:“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维持自身的生存。 我们是如何看清物体, 感知声音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眼和视觉。”由于课本上用的是眼睛与照相机对比, 我觉得照相机复杂了一些, 所以, 我采用了物理中的

4、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实验, 我觉得这个实验更直观。 我将光具座摆放在讲台上, 光具座上面放置着一块白板, 在白板的前面我点燃了一根蜡烛, 然后, 我又在蜡烛与白板之间放置了一块凸透镜,这时, 白板上有了蜡烛清晰的物像, 我移动了一下蜡烛的位置,白板上清晰的物像消失, 我又换了一块透镜, 白板上又有了一个清晰的物像。 我让一个学生摸着比较两块透镜, 并要求这个学生将他的感觉大声告诉同学。 这个学生告诉同学: “两块透镜的厚薄不同。”同学们又开始兴奋了。我趁势启发学生道: “我们的眼睛成像的原理与透镜成像的原理一样,你能参照课本中的插图、文字及讲台上面的模型,讲清楚视觉的形成过程吗?”学生开始看书了,

5、大约过了3 分钟,学生开始回答问题了。“我觉得角膜就好像透镜,因为它是透明的。” 一个学生抢先回答, 我从眼球的模型中取出了角膜。“不对,它太薄了,应该是晶状体,它有弹性,就像厚薄不同的透镜一样。”又一个学生回答,我又从模型中取出了晶状体。“还有玻璃体, 它能让光线透过。” 又有学生加入到了讨论的行列。我又从模型中拿出玻璃体向学生展示。一个个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我看学生讨论的差不多了,想让学生归纳总结,便建议学生道。 “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哪些结构是能够让光线透过的结构, 哪些是能够调节厚薄的结构?物体在什么地方成像?在什么地方形成视觉?”一位女同学提出了问题: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我

6、们的眼球成像的原理与你刚才做的实验一样,那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倒像,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随即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坐在前面的一位男同学随口就说了一句:“你的大脑进行了调节。”这位男同学平时话多,但很多时候这些好似没有经过思考的话, 就是一些问题的答案, 所以我又很欣赏他思维的灵活。“你们说他的回答有道理吗?”我问其他学生。“不能证明, 因为在我们的脑内看不到,”有一个平时成绩很好的同学已经下了结论。沉默了片刻,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很小声地说: “我不知这算不算一种方法, 让一个人长期倒立。”同学们哄的一声大笑起来,我心中一阵窃喜,看来学生真的动脑筋了。“不行,长期倒立会影

7、响身体。”有同学反对。“让一个人戴一付眼镜。”又是那个随便说话的同学开口了。“一付什么样的眼镜?” 我惊喜地问, 平时我总以为他是不经过思考就讲话, 现在想来只不过他的思考方式和别人不一样,别的同学是在脑里思考,而他的思考必须挂在嘴上。“一付能使物像倒过来的眼镜。”他又“随口”说出了答案。“你们觉得他的办法行得通吗?”“可以。” 很多同学都大声附和,可以看得出,同学们都为他们的同伴想得出这样奇妙的主意而骄傲。我也兴奋地告诉学生:“科学家正是用这样的办法验证了这个问题。 他们让一个人除了睡眠外, 长期戴着凸度很高的眼镜, 起初看到的一切物体都是倒置的, 经过两个星期后就习惯了, 单见的物体不再是

8、倒置的了。可是不戴这种透镜时, 看见的物体反而是倒置的了, 又经过一段时间,这种习惯才改变过来。”“ ye!”那个学生向全班同学高兴地竖起了两个手指做了一个鬼脸,就好像真得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一样的兴奋。下课将至,我便将谈话内容转移:“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我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总结完毕,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眼睛失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教室内,又是一番蠢蠢欲动。四、案例反思这节课有部分内容的比较深,但也有许多感性知识和常识基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及疾病的预防联系比较紧密。可以说这是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和展开讨论的课题,但如何让探究活动能紧扣学生兴趣热点?

9、体现新课程要求下的学生主体地位、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的理念?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1、联系实际,培养创新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中也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会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就没有得到提高。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让“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转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先引

10、导学生“看图说话”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课本上用的是眼睛与照相机对比,我觉得照相机复杂了一些,所以,我采用了物理中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更直观。2、从扶到放,引导创新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做只会造成一种添鸭、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

11、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本节课中,我先让一个学生摸着比较两块透镜,并要求这个学生将他的感觉大声告诉同学。这个学生告诉同学:“两块透镜的厚薄不同。”我趁势启发学生道:“我们的眼睛成像的原理与透镜成像的原理一样,你能参照课本中的插图、文字及讲台上面的模型,讲清楚视觉的形成过程吗?”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将学生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既然我们的眼球成像的原理与你刚才做的实验一样,那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倒像,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重新抛给学生,“ye!”那个学生向全班同学高

12、兴地竖起了两个手指做了一个鬼脸,就好像真得完成了一个重大的科研项目一样的兴奋。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3、课堂内外,延伸创新生物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 还要充分利用课外。 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如在下课将至,我便将谈话内容转移:“下面请同学们回答我前面提出的问题。”学生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板书。总结完毕,我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眼睛失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五、问题探讨一直以来我有这样一个疑惑,为什么学生年龄越大,越不爱举手发言了?低年级的课堂上小手如林,到了高年级则寥若晨星。那是因为教师的所有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提问仅仅是一个手段,所以学生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欲望,学生学会了消极听课。如把所有的学生都教成了只会应和的" 应声虫 " , " 创造性 " 更从何谈起。由本案例,笔者感受到,教学的创新不在于教学内容是否有新意,而是看执教者有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意识是不是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着眼点,仅局限于“帮助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