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_第1页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_第2页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_第3页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_第4页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urban road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编制组 二oo 七年九月 i 前 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4 号文“关于印发二 00 二二00 三年度工程建设城 建、建工行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第 29项城镇道路工程技术标准(即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的修订)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研成果,参考国外先进标准,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 总则;2. 术语;3. 一般规定;4

2、. 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5 道路横断面;6. 道 路平面与纵断面;7. 道路与道路交叉;8. 道路与轨道交叉;9. 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 10. 公共交通设施;11. 广场停车场;12. 路基路面;13. 桥梁与隧道;14. 交通工程 与安全设施;15. 道路管线;16. 景观和绿化。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具体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主编单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 32 号楼(市政总院大厦) 邮政编码:100082 本标准参加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

3、院 重庆市设计院 上海同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目 次 则.1 2 术 语.2 3 一般规定.4 3.1 道路分类与分级 .4 3.2 设计速度.4 3.3 设计车辆.5 3.4 道路建筑限界.6 3.5 设计年限.8 3.6 荷载标准.9 3.7 防灾标准.9 4 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10 4.1 快速路.10 4.2 其它城市道路. 11 4.3 公交车道. 14 4.4 自行车道. 14 4.5 人行设施. 14 4.6 收费站.15 4.7 立交匝道. 15 5 道路横断面.16 5.1 一般规定. 16 5.2 横断面布置.16 5.3 横断面组成宽度 .20 5.4 路拱曲线与横

4、坡.25 5.5 缘石.25 6 平面与纵断面设计.26 6.1 设计原则.26 6.2 平面设计.26 6.3 纵断面设计.30 6.4 平、纵线形组合 .32 6.5 立交线形设计.34 7 道路与道路交叉.37 7.1 设计原则.37 7.2 道路平面交叉.37 7.3 道路立体交叉.39 8 道路与轨道交通交叉.42 8.1 设计原则.428.2 道路与轨道交通立体交叉.42 8.3 道路与铁路、有轨电车道平面交叉.44 9 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48 9.1 行人交通.48 9.2 非机动车交通.49 10 公共交通设施.51 10.1 设计原则.51 10.2 公共交通专用通道.51

5、 10.3 公共交通停靠站.52 11 公共停车场和广场.54 11.1 设计原则.54 11.2 公共停车场.54 11.3 城市广场.55 12 路基路面.57 12.1 设计原则.57 12.2 道路路基.58 12.3 沥青混凝土路面 .59 12.4 水泥混凝土路面.61 12.5 旧路面补强和改建.62 12.6 掘路修复.63 13 城市道路桥梁和隧道 .65 13.1 城市桥梁.65 13.2 城市隧道.65 14 交通工程与安全设施.68 14.1 一般规定.68 14.2 交通工程与安全设施分级与分类.68 14.3 交通安全设施.68 14.4 管理设施.70 14.5

6、配套管网.70 15 道路管线.71 15.1 城市管线.71 15.2 道路排水.72 15.3 道路照明.73 16 景观和绿化.74 16.1 一般规定.74 16.2 道路景观.74 16.3 桥梁景观.74 16.4 隧道景观.75 16.5 立交景观.75 16.6 道路绿化.75 16.7 沿道路设施景观.76 v 1 总 则 1.0.1 为适应我国城镇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指导相关城镇道路专项规范的编制、合理确定城镇道路工程建设规模和主要技术指标,特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城镇中新建和改建道路的建设。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标准执行,改建或改造道路重要

7、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不能达到本标准要求时,经安全、技术、经济、环境等方面的论证,可适当降低标准。 1.0.3 城镇道路工程建设应根据城镇规划,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体现城镇特色,遵循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理念。 1.0.4 涉及本标准使用范围内的相关内容,本标准有规定者应按本标准执行,本标准未规定部分应按现行的相关规范执行。本标准所引用的标准若有修订,应采用修订后的标准。 2 术 语 2.0.1 城市快速路 freeway 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的城市道路,中央分隔带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型式,并实现道路连续流的

8、交通设施,是城市中大运量快速交通干道,并设有配套的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 2.0.2 主干路 arterial road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主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2.0.3 次干路 minor arterial road 次干路与主干路结合组成道路网,起集散交通的作用,兼有服务功能。 2.0.4 支路 local road 支路为联系次干路或供区域内部使用的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 2.0.5 辅路 auxiliary road 设在快速路或主干路的一侧或两侧,供沿线进出主路的交通或不允许在主路行驶的车辆使用的道路。一般与主路平行布设。 2.0.6 设计车速design speed

9、 是作为道路几何设计的车速标准,为汽车在自由流的情况下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各级道路依据不同的设计车速标准进行设计。 2.0.7 设计车辆 design vehicles 是道路几何设计采用的特定外廓尺寸及运行特性的标准车辆。 2.0.8 设计基准期 design period 设计基准期为确定可变荷载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的时间参数。 2.0.9 设计洪水频率 design flood frequency 设计采用的等于或大于某强度的洪水出现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 2.0.10 道路通行能力capacity 是指道路上某一地点、某一车道或某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的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

10、)数。分为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2.0.11 道路服务水平 level of service道路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指标,主要以运行速度、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来反映。 2.0.12 互通式立交 interchange 各相交道路之间用匝道或其它方式互相连通的立交,分为全互通立交和部分互通立交。 2.0.13 枢纽立交 hinge interchange 一般指城市快速路与快速路、高速路或重要主干路相交形成的交通枢纽节点,其主要交通特征是主线车流只存在加减速和分合流,无交织和平面交叉。 2.0.14 一般立交 collector-distributor interchang

11、e 一般立交主要指主干路与快速路或主干路相交形成的交通转换节点,其主要交通特征是主线车流(主要是转向车流)存在减速交织,或平面交叉。 2.0.15 无障碍设施 disabled facility 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和儿童等行动不便人群安全通行和方便使用而建设的工程配套设施。 2.0.16 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 bus rapid transit system 即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以大容量高性能公共汽车在公交专用车道上运行,由智能调度系统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控制的快速客运系统,简称 brt。 3 一般规定 3.1 道路分类与分级 3.1.1 根据城镇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

12、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镇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种类型。 3.1.2 根据城镇道路功能、设计交通量、地形条件等,将各类道路均分为 3 个等级。 3.1.3 快速路为交通性干道,主要根据设计交通量和地形条件进行分级选择,设计交通量较大且位于平原区应采用i 级,低山、丘陵区宜采用ii 级,山区城市可采用iii 级,并应结合车道数的计算满足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3.1.4 其它等级的道路根据其功能和地形条件进行分级选择,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平原区采用 i 级,以服务功能为主的低山、丘陵区和山区城市宜采用 iii 级,其它可采用 ii级。 3.1.5 特殊困难情况下,经技术经济

13、论证后可采用较低一级的等级标准;有特殊功能需要的城市道路亦可提高道路等级。需变更道路等级性质时,应经规划审批部门批准后采用。 3.1.6 有特殊功能的专用道路,如货运专用通道、防洪专用通道、消防专用通道、旅游道路等应根据规划等级执行相应的技术标准,并须满足通行车辆的特殊要求。 3.1.7 人行专用道路、非机动车专用道路不列入道路分类等级,可参照执行。 3.2 设计速度 3.2.1 城镇道路设计速度的规定见表 3.2.1。 表3.2.1 等级分类及设计速度 道路类别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道路级别 i ii iii i ii iii i ii iii i ii iii 设计速度 80 6

14、0 40 30 100 60 60 40 50 30 40 20 (km/h) 60 50 30 20 3.2.2 同等道路等级设计速度的选择,主要与交通量、地形、沿线土地利用、经济发展、工程投资等有关。新建道路根据等级分类设计速度宜采用高值,改造或改建工程受限制时可采用低值。 3.2.3 改造或改建工程有特殊困难时,如商业街、文化街、文物保护等,经技术经济比较论证,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 3.2.4 立交主线设计速度应与路段一致,匝道设计速度应根据立交等级、匝道形式、匝道交通量等条件确定,宜为主线车速的0.50.7 倍。 3.2.5 城市快速路或主干路的辅路设计速度宜为主线车速的0.40.6

15、倍。机非分行的辅路宜取高值,机非混行辅路宜取低值。 3.2.6 平面交叉口内的设计速度宜按相交道路等级设计速度的 0.50.7 倍计算。立体交叉中的平交路口可参照执行。 3.3 设计车辆 3.3.1 城镇道路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 3.3.2 城镇道路机动车设计车辆包括小轿车、小型客(货)车、大型客(货)车、铰接客车四种,外轮廓尺寸见表3.3.2。 表3.3.2 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单位:m) 车辆类型 总长 总宽 总高 前悬 轴距 后悬 最小转弯半径 小轿车 5 1.8 1.6 1.0 2.7 1.3 6 小型客(货)车 6 2.3 3 1.0 3.7 1.3 7

16、大型客(货)车 12 2.5 4 2.0 6.5 3.5 12.5 铰接客车 18 2.5 4 2.0 5.5+7 3.5 12.5 注:表中各术语的含义如下: 1.总长为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 2.总宽为车厢宽度(不包括后视镜); 3.总高为车厢顶或装载顶至地面的高度; 4.前悬为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 5.轴距为从前轴轴中线到后轴轴中线的距离,铰接车时分别为前轴至中轴、中轴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 6.后悬为车辆后轴轴中线至后保险杠的距离。 7.最小转弯半径指车辆在车速控制在 5km/h10km/h 时,行驶半个圆周所经过的通道圆半径。 3.3.3 城镇道路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包

17、括自行车、三轮车、板车和兽力车等。其外廓参考尺寸见表3.3.3。 3.3.4 表3.3.3 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单位:m) 车辆类型 总长 总宽 总高 自行车 1.8 0.6 2.0 三轮车 3.4 1.25 2.5 板车 3.7 1.50 2.5 兽力车 4.2 1.70 2.5 3.3.4 行人站立时的外廓尺寸为 0.45m ×0.60m 的椭圆形,行走时的占用空间为 1.0m (纵向)×0.75m (横向)。设计中采用行走时占用空间,高度采用2m。 3.4 道路建筑限界 3.4.1 道路建筑限界包括横向和竖向的净空要求,见图 3.4.1。横向各组成元素宽度的

18、确定见横断面部分,竖向净空标准由设计车辆总高和竖向安全距离确定。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何物体侵入。 (a)无中央分隔带、机非分行 (b)无中央分隔带、机非混行 (c)有中央分隔带 (d)隧道内 图3.4.1:道路建筑限界 图中: wpc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路面宽度,含两侧路缘带宽度(m ); wpb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m ),含两侧路缘带宽度(m ); wp人行道有效宽度(m ); wmc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m ); wsc机动车道安全带宽度(m ); wsb非机动车道安全带宽度(m ); wf设施带宽度(m ); wdm分隔带宽度(m ); h不同服务对象要求的最小净空高度(m )。 3.4.

19、2 根据城镇道路的使用功能和通行车辆特征,各服务对象的最小净空高度要求见表 3.4.2。 表3.4.2:最小净空高度 服务对象 类 别 最小净空高度(m) 双层客车 4.7 无轨电车 4.5 铰接客车 4.5 机动车 大型客(货)车 4.5 小型客(货)车 3.5 小轿车 2.5 非机动车 自行车 2.5 其它非机动车 3.5 行人 2.5 3.4.3 与城市公路出入口衔接的市区外围城市快速路和市内的主要货运交通通道最小净空高度采用5m。 3.4.4 专用道路及有超长、超高、超宽车辆通行需求的道路需要根据实际车辆外廓尺寸特殊考虑。 3.4.5 考虑使用期间大修罩面以及冬季积雪因素的影响,宜在最

20、小净空高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 3.5 设计年限 3.5.1 满足交通量预测的道路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 20 年;次干路为 15 年,支路为 1015 年。 3.5.2 保证路面平整并具有足够强度的年限为路面结构的设计基准期,根据路面结构类型规定如下: 1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基准期根据交通等级分别确定,并符合表 3.5.2 的规定。 表3.5.2: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基准期 道路技术等级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支路 设计基准期(a) 30 30 20 15 2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碎石路面为 15 年,支路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时,可采用10 年,沥青表面处治路面为 8 年。 3道路罩面大修的年限根据道路当时的使用状况和经济技术论证后确定。 3.5.3 桥梁、隧道结构和与桥梁相连的重要附属构筑物的设计基准期为 100年。 3.6 荷载标准 3.6.1 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 100kn 为标准轴载,以bzz-100 表示。有特殊荷载使用要求的道路,应根据具体车辆确定路面结构计算荷载。 3.6.2 城市道路新建和改建永久性桥梁和地道的设计荷载须满足城市桥梁设计通用规范的规定。 3.7 防灾标准 3.7.1 道路工程抗震设防应满足如下规定: 1地震区的道路工程及重要的附属构筑物应按国家规定工程所在地区的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