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1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2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3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4页
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 申 报 表项目名称: 湘中古镇杨家滩的保护与利用学校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姓名学 号专 业性 别入 学 年 份蒿红杰11412117音乐学女2011年尹彦雷12412416音乐学男2012年覃美若11425211旅游管理女2011年张付姣10401119汉语言文学女2010年向依林11416223通信工程女2011年指导教师向 钰职称讲师学科专业教育管理学生曾经参与科研的情况向依林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湖南省银奖。尹彦雷现为音乐系学生科技部成员。指导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情况向钰,讲师,民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支部委员,在读硕士。主持教项

2、、科研各类课题3项,参与各项课题4项。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其中EI刊物1篇。指导学生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湖南省银奖;指导学生参加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已结题。项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项目研究的目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并留存给了我们一份有极高价值的遗产古民居。古民居建筑既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又是地方城市文化底蕴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充分利用无疑会成为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湘中

3、地区的古民居建筑的状况较为复杂,其分布状况、利用状态、管理情况甚至真伪性均缺乏严密的调查与整理。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以杨家滩的古民居建筑为切入点,通过缜密的现场调研明确其现状,从而由浅及深、由点及面地了解古民居建筑,进而设计一套于情于理于法皆属可行的保护与利用计划。(关于杨家滩古民居建筑和当时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见附录一)如何保护与利用杨家滩古民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政府旅游、文化、文物部门,也是旅游规划编制人员、乃至是整个旅游行业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同时更是全社会都必须正视并且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中国古民居保护与利用

4、的研究则显得异常的重要。本项目着重以杨家滩的古民居建筑为对象,在其分布、保护与利用的现状、管理情况甚至真伪性均缺乏严密整理的情况下,我们的调研有着开拓性的意义。总结调研结果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研究之后,我们的调研无疑会为以后娄底市乃至湖南省的历史古民居遗产保护及古民居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起到一定程度的辅助作用。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本课题具有相当的开拓创新以及比较高的研究价值。项目研究的内容:湘中地区的古民居建筑和中华大地上的其它古民居一样蕴涵了民间艺术与古文化气息,其风格常常是平视的、粗放的、简约的、淳厚的、明朗的,有时也是诡秘的、含蓄的、淡素的和韵致的,富有中国民间文化哲学意味、情感特征、符

5、号元素。湘中地区的古民居以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好,杨家滩古建筑群壮丽,富有精深的商贾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底蕴,是湘中大地上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杨家滩地处双峰、邵阳、安化三县边陲,物产富饶,风景优美,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巍巍龙山在这里崛起,直立高耸,郁郁葱葱。涓涓涟水从这里发源,秀丽碧绿,蜿蜒东流。高山流水,相依相伴,青山绿水,互陪互衬,绘成了杨家滩的锦绣画卷。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浪潮中,杨家滩境内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湘运之兴,从湘军起。”湘军崛起,对湖南、对湘乡、对杨家滩的历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是杨家

6、滩的兴旺时期,也是境内文明开化的始盛时期。一些人数较多、祖业较雄厚,又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姓氏,成为当地的名望家族。他们为了建设家园,大兴土木。各项建设似雨后春笋,遍地林立。境内众姓的宗祠、民居堂屋、园林小苑、石路茶亭、桥梁渡口、寺庙观堂、碑塔牌坊、乡间小镇,棋布星罗,气势恢宏,构成了杨家滩地区庞大的古建筑群体。这些建筑富有明清的古雅特色,是杨家滩又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令人怡情惬意。(杨家滩在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相关历史和古建筑的内容详见附录二)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Z2002.10.28 2毛宗科.沉封了千年的历史古城-杨家滩EB/OL. 3黄芳.传统民居旅游开发

7、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2(5) 4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4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5朱光亚.古村镇保护规划若干问题讨论J.小城镇建设,2002.2 6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项目主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目主要解决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1)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2)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3)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相关文化现在的传承现状4)古民居建筑保护形式的探讨和对比5)湘中地区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建议6)研究解决方案来抢救乡土文化遗产特别说明本项目的前期研究得到了李藻

8、华先生的特别指导。李藻华简介:(1937-)男,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人。1961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专业副教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历任娄底地区教育局历史研究员,娄底地区历史学会首届理事长,湖南省历史学会中国古代史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教育学会历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现实湖南省曾国藩研究基地研究员。李藻华先生对湘中古镇及古镇的文化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专著:杨市古镇史海拾珠杨家滩古文化八篇杨市古镇家族文萃娄底湘军史略金石古史杨市镇史记。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通过前期的综合文献查阅,可以看出,我国古民居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9、。有众多学者从建筑、 社会风俗、 美学价值、 旅游资源等各个角度对我国古民居进行了深入浅出地研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建筑层面的研究;二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研究 ;三是保护与开发层面的研究。而目前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多以河北、山西两个古民居建筑极其丰富的省级地区为对象,将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群为研究对象的课题至申请日前未见于国内主流学术会议或刊物;从文献中我们了解到,国外的东方古民居建筑研究以日本、韩国两国水平较高,但其研究多限于本国古民居建筑,而两国学者不曾对我省湘中地区的古民居建筑进行深入研究。纵观前人研究的文献,过去将古民居作为古代建筑文化实体资料进行研究,转变为现在的将古民居作为旅游

10、资源进行研究。未来古民居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焦点。本项目学生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向依林同学在湖南省大学生创业竞赛中“悦音堂”保健咨询公司创业项目中获得团体银奖。项目的创新点和特色项目的创新点: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群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古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有的湖湘文化气息。它的文化可以与湘军历史研究相结合,将其艺术化,从而形成美学、艺术、文化的三面结合,并可形成以古建筑群为中心的文化产业链。项目的特色: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们思想认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是人们研究湘军历史中一种独特的人类文化遗产。对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建筑起到保护的作用还可以为杨家滩古民居

11、建筑申请历史文物保护,甚至能为湘中地区的旅游产业起到深远的作用。项目的技术路线、进度安排及预期成果项目的技术路线:本项目以杨家滩的古民居建筑为切入点,通过缜密的现场调研明确其现状,从由浅及深、由点到面的了解古民居建筑,进而设计一套于情于理于法皆可行的利用的利用与保护计划。由于古民居保护和旅游开发两部分涵盖内容广泛,因此本文参照国际上与古民居保护和旅游相关的公约、宪章、建议及典型做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中西方古民居保护与利用实践的成功与失败,来探求合理有效地进行杨家滩古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之路。系统研究方法:系统而辩证的分析杨家

12、滩古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中所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关系,并从全局上加以把握。成员分工:1、蒿红杰组织研究活动;主持分析讨论,撰写论文。2、覃美若、张付姣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3、尹彦雷负责实地拍照片4、向依林负责活动过程记录项目的进度安排:根据指导老师所提供的线索以及结合老师所指导的思路进行研究。 2013年6月2013年9月 对湘中地区(杨家滩)古建筑群进行实地的考察(音像资料、照片、史料) 。2013年9月2013年12月 采访部分当地居民对保护杨家滩古建筑群和旅游开发的看法。 2014年1月2月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对资料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调查确认。 2014年3月6月 结合收集到的资料

13、和结合有关的文献对如何对杨家滩古民居建筑进行保护和复原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并对古建筑产业进行论证。预期成果:通过调查,使我们了解古民居艺术的重要成就及其特点,了解湘中地区古民居建筑独特的魅力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传承本土文化。通过研究,发现湘中地区古民居建筑的现状,引导人们思考其急剧减少的原因,呼吁人们的关注。通过研究,展示我们实际动手的能力,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基本素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围绕本项目内容撰写一份不少于6000字的调查报告,在省级刊物上发表2-3篇文章。指导教师意见记载历史和文化存在两条并行的主线:一条是文字历史,一条是从古代到今天的建筑。它们

14、相辅相成、时空对仗、雄辩清晰、浑然一体。没有古建筑,我们就将失去自己的文化。在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人们都强烈感觉到的是由那些古代和现代建筑群折射出来的文化与历史。湘中地区的古民居以杨家滩古民居建筑群保存最为完好,杨家滩古建筑群壮丽,富有精深的商贾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底蕴,是湘中大地上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三月初,项目团队的成员前往杨家滩古民居建筑进行前期调研活动,从目前调研的结果来看,前期工作还是做得比较扎实,图片、文字等材料比较翔实。采用的研究思路科学、合理。在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杨家滩的古民居建筑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方已经受到了严重破坏,其中一些甚

15、至毁于一旦,这与古建筑遗产的保护是背道而驰的。如何在开发、利用湘中地区古民居这一历史文化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对它们也进行有效的保护,这不仅仅是我们当地政府旅游、文化、文物部门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同时更是全社会都必须正视并且需要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湘中地区古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则显得异常的重要。签字: 日期:注:本表栏空不够可另附附录一:千年古镇-杨家滩古民居建筑与当时文化的相关历史背景如下: 杨家滩亦称杨市,古称连道县,据说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曾有“湘中明珠”之称。杨家滩古城至少起源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它曾是湘乡、邵阳、安

16、化交界处的交通要道的特殊地位,盛极一时,“商贾云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烟火万家,称为巨镇”,为湘中地区的较为重要的政治经济集镇。眼前的孙水河并不大,但至今依然留存的宽广河坝却于不经意间向我们传递:这里曾有着繁荣的水上交通运输,旧时,孙水通航,这里是去宝庆、长沙、安化、衡阳的要冲,龙山一带的竹木、土纸、药材和来自汉口、长沙等外埠的工业品,都在这里集散。抗战期间,湘黔铁路东段通车,很多工厂、学校从大城市疏散,到这里开店、办学、设厂。特别是在近代,这里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当时省立周南女中、湖南私立岳坪中学都在这里办过学,因此,这里还有“小南京”之称。“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

17、的古老民谣足以反映当时的繁华景象。繁华远去,史迹遗存。今天的古镇,田园阡陌绵延不绝,涟水支流孙水河穿镇而过,河水清明,散发出淡淡的水藻味。杨市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全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些被穿镇而过的孙水围抱的楼宅,矗立田间地头,成就本地人心中最古朴厚重的一道风景。杨市古镇依山傍水。杨市全镇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宅即有17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建筑就有7处,其他有迹可寻的古建筑更是难以计数,这里几乎可以看到一部较为齐全的明清建筑史。站在明代修建的胜梅桥上远望,孙水蜿蜒穿过古镇,岸边稻田渐黄、好一幅绚丽多姿的山水画。沿桥顺孙水往下,老刘家、德厚堂、存养堂、存厚堂、光远

18、堂等十数处明清建筑群点缀田间,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建筑面积动辄上万平方米的老宅至今仍然连接成片,气势恢宏。杨家滩是湘军将领的故里。湘军崛起,是近代杨家滩大盛的里程碑。清咸丰年间(1851),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太平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州夺县、横扫大江南北,很快占领了半壁江山,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为挽救朝廷之危局,清政府任命在家“丁忧”守孝、时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为团练大臣,奉旨在家乡(今双峰荷叶镇)操办团练,招兵买马,抗击太平军。杨家滩离荷叶塘不到百里,这一带的许多青年士子村夫前去投军。投奔到曾国藩的麾下,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卖命效劳,他们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南征北战

19、,凭借自己的非凡才能和过人胆识立下赫赫功勋,因此涌现了一大批以桥头李续宾、李续宜为代表的李家将和以杨家滩刘腾鸿、刘连捷、刘岳昭为代表的刘家将。晋升为达官显贵,其中仅载入清史稿的就有:李续宾、李续宜、刘岳昭、刘连捷、刘岳晙、刘腾鸿、刘腾鹤、刘岳昕、周世宽等人。这些文武官员衣锦还乡后,大修宅氐,一时杨家滩、荷塘境内豪宅相连,慰为壮观。附录二: 杨家滩古建筑在明清时期的相关历史和古建筑的内容如下: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境内曾有两支家族将领,即桥头的李家将和杨市的刘家将,驰骋沙场,显赫一时。从清代乾隆至同治的百多年间,杨家滩有八人被载入清史稿人物列传,他们分别任职朝廷监察御史、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

20、使、道员、知府、知州。在我国历史上,一个乡镇小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朝廷高官和地方官员,是史无前例的。这些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无疑为这个庞大的古民居建筑群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他们的人生际遇延及家族的荣辱兴衰,都深深地影响、浸入到这个时期的建筑文化之中。 位于杨家滩的古民居建筑多为昔日湘军将领的故居,有的是祖业,有的是乞休返乡或战争空隙在籍休养时筹划修建的,规模宏大,古朴自然,设计精美。其主要故居有老刘家(刘岳昭兄弟等祖辈所建)、存厚堂(刘岳睃所建)、师善堂(刘连捷所建)、馀庆堂(刘腾鸿、刘腾鹤父亲任宾公所建)、存养堂(刘岳昭兄弟的宅第)、云桂堂(刘连捷亲家彭胜安所建)、

21、光远堂(刘岳昕所建)、山百斗(周宽世所建)、宝让堂(李宏以所建)、静养堂(彭基品所建)。这些古民居建筑具有家族性、地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即分别由众姓家族在各自聚居之地域所建,遍及全境一镇五乡,从而组合成杨家滩地区的整体建设。 一、宗祠建筑宗祠一般建于本族聚居之地,一祠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多则3000-4000平方米。其建筑为双层、三进(或四进),四方形结构。前面牌头装潢雄伟华丽,有卷角墙垛三面,正中一墙高15米以上,巨条横额书刻某氏宗祠四字。左右两墙齐平对称,稍低于中墙。牌头正面配有龙凤塑雕和山水花卉图案,五颜六色,鲜艳醒目。正门为石制门框门槛,两侧各有石狮一尊。一进为演戏楼台,台高宽阔。

22、二进为卵石坪地,作为观戏或聚会之用。三进为享堂,供祭祀和设宴之用。四进为主堂,神龛内陈置列祖列宗神主牌,堂内陈设总案、正案、附案、香案、樽案、祝案、器案九个,跪席四个,左右两旁有奏乐所和金鼓所各一处。行祭礼时,有主祭一个,陪祭两人,执事八人、引唱和通唱十余人。祠堂两侧各有住室若干间,供学舍、器物储藏和族人与祭时卧榻之用。正门前有草坪一块,三方砌有青砖花格围墙。外墙有水塘或水井一口,另有厕所。 境内众姓家族宗祠始建于明代前期、清代至民国初期,即众姓繁荣昌盛时期。其宗祠数量之多,建筑之雄伟,构成了杨家滩地区人文景观的又一特色。彭氏宗祠,又称彭氏诚敬堂。于清乾隆丙戌(1766)年,族人将旧祠扩建鼎新

23、,上立主堂,中建餐堂,下起乐楼。中堂上悬横匾,书“仁孝诚敬”四字。左为学舍,右为住室。原祠内有义塾藏书库,共收藏经典古籍642本。咸丰甲寅(1854)年间,又大举修缮,祠貌焕然一新。彭姓又将原属族建的庵院改变为义塾,易僧产为学田。2001年彭氏四修族谱,同时补修祠宇,为境内现存结构最完整、着色最鲜美的祠宇。二、大型堂屋建筑昔时,人们把兴建堂屋视为关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大事。大型堂屋不同于一般民户独家住宅,规模宏大,结构较严谨,工艺较精致。一栋堂屋的住户多少不等,少则三五户,住房在十间以上;多则十余户乃至数十户,住房有几十间乃至上百间。这样的堂屋耗资巨大,是当时个体民户无力而为的,也不是众姓杂

24、户合建的,因不合当时习俗,只能由同一血缘的族人共建。家族堂屋一般用青砖青瓦、泥木石块做原料,其结构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古式居庐;二类是统式大堂,即有四方高墙围成一统,一扇槽门总管出进;三类是连式大屋,虽无高墙相围,但前后左右住房毗邻相通,连成一体。大型堂屋有三至四进,彼此以天井相隔。内有厅堂一个或数个,正中为主堂,其余为分堂,供祭祀用。厅堂上正方神龛陈置列祖列宗神主牌,或用红纸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六字,张贴于正中。有些堂屋的正门上挂门匾,书写堂名。堂屋内外有草坪或卵石坪数块,水塘一两口。老刘家,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分区分期建筑,断续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

25、竣工,占地二三十亩。堂屋坐北朝南,前有涟水蜿蜒东下,远有龙山耸立对峙,后有闹市复兴街,四周有高墙相围,为统式建筑结构。清朝中期,杨市刘姓兄弟数人先后晋升为朝廷显贵,有湘军将领刘连捷、刘腾鸿、刘腾鹤,云贵总督刘岳昭,朝议大夫刘岳旸,中宪大夫刘岳昀等,刘氏家庭显赫一时。因此,正门上方高悬巨幅竖式门匾“大夫第”,红底金边、闪耀夺目。正堂两侧,右有“东壁门”,左有“西园门”,沿用古制称谓。内有先祖厅堂四个,主堂是“光裕堂”,分堂有“怡怡堂”、“六吉堂”、“神武堂”。有住房二百多间,每户有房两三间,约50-100平方米,另有公房若干,粮仓四库13间,内卵石坪四块,外草坪两块,水塘两口。堂屋以众多的天井而

26、著称于境内外,据说有48个,又一说是72个,小的约三五平方米,大的约百余平方米,这些天井具有采光、通气、排水的功能。天井阶基是通道走廊,上有屋檐相盖,行人可晴不怕晒,雨不湿鞋,又能保持冬暖夏凉的气温。较大天井的四方住房,围成一个小的四合院,两端有通道门槛与邻相连,这样的门槛有六七十个。纵横交错的走廊把堂屋连成一个整体。有人称老刘家有“四多”,即住房多,天井多,门槛多、拐弯多,外人入内容易迷失方向,真可谓“进门容易出门难”。这是一处奇特而幽深的古代民宅,至今还有数十户三百多人居住,原貌虽已残缺不全,但四十八个天井至今尚存,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老刘家确是一块人兴财旺的宝地。从清末至民初,其后裔

27、经历数代苦心经营,或经商,或耕农,或从政,或投戎,发迹之后,又有其支系兴建了下老刘家、存养堂、存厚堂三栋堂屋,显示了刘氏家庭的显赫。存厚堂,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为清代湘军名将刘连捷所建,是杨市古镇最为美观气派的花瓦屋建筑。它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座北朝南,临涟水河而建,背靠广阔的杨家滩田垄。河边建有专用码头,来往船只靠岸和乡民下河挑水、洗衣等都非常方便。门前有一口水塘,用清一色的条石砌成。正门虽然油漆剥落,朱颜不再,但是厚实的门板、左右门柱上代表权威的石狮雕刻,用料的讲究,工艺的精美还可看出当年的豪门气派。进门后又是一个400平方米的大坪。大夫第是五进院落,规模宏大,建筑特色有点

28、仿效故宫。走进存厚堂的大门,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青石铺就的天井,高大粗壮的立柱,古朴雅致的落地雕花长窗,一眼望进去,真有些“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加上粉墙黛瓦,屋脊高翘,宅内一物一景无不充溢着江南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师善堂,是一座同治年间建造的四进院落。主人姓刘,曾经当过提督。这也是一个曾经居住200余人的大院落,但现在居民不足50人,并且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我们在院子里久久徘徊,雕梁画栋比比皆是,最让我们惊异的是至今还残留的雕花缕刻。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一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就有八仙过海、水浒、百寿

29、图、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种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在一块隔扇上,至今还残存着迎婚嫁娶的雕花图案,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瑞兽栩栩如生。  云桂堂,为当地土财主彭胜安始建于同治年间的四进院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花瓦屋。在平坦的梅林田垄上,彭家大院气势恢宏。正面是广阔的田野,门前一块大坪,长约180米的青砖城门至今犹存。走进正门,又是一块大坪,长达40米,宽约10米的近400平方米的正屋大厅非常壮观,显示了彭家大屋的气派!两边分别为第一横是厢房,第二横是耳房,第三横是杂房。这些建筑除了稍有破旧外,基本还保存着原貌。乐恺堂,建于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是清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