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美学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_第1页
人居环境美学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_第2页
人居环境美学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_第3页
人居环境美学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_第4页
人居环境美学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居环境美学视角下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摘要:对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是很多学者都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从人居环境美学的视角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学者却很少。本文从人居环境美学相关概念解析、内涵入手,分析了当代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荆川村新农村规划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了本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保护及整治方式,提出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关键词: 人居环境美学;新农村;荆川村;保护;整治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a problem that many scholars pay attention to, but

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environment aesthetics had few scholars. Based on the related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 aesthetic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

3、nalysis of JingChuan village new rural planning case, summarizes the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way, proposed the experience for reference.Key words: Living Environment Aesthetics; New Countryside; JingChuan Village; Protect ; Regulation1. 前言乡村作为人居环境的载体

4、,其生命主要表现在空间上。不同时代的建筑能够构成一座城市历史的空间表现,形成一座城市的表情。人居环境美学是人对生存环境更高层次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人居环境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还体现在人居环境的人文美、艺术美,重点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美学也同样如此,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乡村出现了千村一面的趋同现象,失去其地域特色,盲目地模仿西方文化。因此,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人居环境显得更为重要。2. 人居环境美学2.1 相关概念辨析2.1.1 人居环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居住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而关于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也备受社会各界学者关注。吴良铺先生在人居环境科

5、学导论中认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狭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指居民的居住和社区环境,它不仅包括住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态环境质量等硬件设施环境,而且还包括家庭、邻里、居住区等不同层面的安全归属感、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心理感受的软环境;广义的理解,认为人居环境是指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它不仅是指居民居住和活动的有形空间,而且还包括贯穿于其中的人口、资源、环境、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人居环境从内容来讲包括了自然、人类、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从级别来讲包括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层次。2.1.2 环境美学环境美学

6、于20世纪60年代作为美学的分支学科在欧美兴起,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学强调环境建设要重视生态的维度, 以实现文明主义与生态主义的统一。环境美是“生态文明”在环境上的体现。美化环境的目的就是使人们能够心情愉快、精力旺盛,健康长寿。但是环境美学不只是环境美化学,也是一门保护学,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关于美学的理念,确立保护新高度。环境美学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人和环境和谐,协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强调建设生活软件环境,注重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作用。2.1.3 人居环境美学人居环境美学的审美对象是人类居住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主要研究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主要思考主体与客

7、体、人与自然、生态与文化的基本关系问题,并从中寻求对立因素之间的和谐。把这种和谐当做感性的体验时,即为美学,同时美学也是哲学的一部分,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学科”。人居环境美学更加注重居住环境基本功能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强调居住环境的功能性,营造创造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理想居住环境。2.2 人居环境美的内涵2.2.1 自然美自然美即是自然界中各个事物所呈现的美,包括了聚居环境中的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的美,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既是人类寄居必需的物质环境,也是人类获得美的享受、感悟人生的更高层次的

8、精神需求。 中国自古就追求师法自然,道家主张自然主义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美学思想,质朴而空灵的自然美学观是道家的艺术精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亭台楼榭,绿荫红花,配以小桥流水,极富浪漫情调,自由不拘,飘逸洒脱,返璞归真,淡泊高雅。儒家主张“君子比德”即美善合一的自然观,与“中庸之道”、“和为贵”的思想,重视筑山理水,维持不偏不倚的平衡,使自然与人文处于和谐状态。2.2.2 社会美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以及社会现象所呈现出来的美,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凝结在物质环境里,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处于核心地位。社会美首先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

9、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类不断发挥其本质力量,充分展现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和那些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社会美拥有经济、政治、文化和民族、阶级的时代特色。2.2.3 人文美人文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美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一切由人的文化活动而给人以美感的,都可称为人文美。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华,感受到人文的关怀(重视、尊重、关心、爱护人),这就是人文美

10、的体现。人居环境经过漫长的时间凝练,从其历史遗迹中呈现出来的美,构成了一个聚居地的特质。一个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征,也是这一地域最具有美学价值的因素之一。人居环境人文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伦理风尚的美,它表现为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体现在实体性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很重的精神成分,同样给人美的享受。2.2.4 艺术美立足于人居环境的美学要求从美的具体世界出发、从人的具体生活环境出发,立足于环境的美学要求把人的审美活动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引入整体观念,以达到对艺术本质论美学的超越。也就是说,这种美学不仅关注的是艺术,而且要通过环境建立起与世界的全面联系。艺术创造的人居环境,是以审美为目

11、的建设活动,这种活动具有超越性,和其它实践活动相比较,艺术活动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的特点。3. 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人居环境问题3.1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距离当前已经有十三个年头,同时我国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农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指明了特定时期的“三农”工作方向。最新的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呈现“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的亮点,文件提出,要加快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

12、服务均等化,提出今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些政策的出台既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 3.1.1 农村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根本,生活宽裕是目标。通过进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根据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新农村建设的几年内,农业生产总值逐年增加(表3.1)。表3.1全国历年农业生产总值

13、单位:亿元,%年份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2010397983404974.32011471564477124.52012519322523774.52013568845569574.02014636463583324.13.1.2 居住条件改善 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农村面貌,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农村基础设施。一是新建和改造乡村公路,使农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并硬化部分人行道;二改造卫厕,结合建筑改造等形式对农村厕所进行了改造;三是农村电网和电讯网络的改造,使农村实现了户户通电,许多村庄建成了电话“村域网”;四是建设农村集中活动中心,利用农村闲置场地,向村民提供娱乐活动场所。 村

14、容村貌。各大贫困地区依托扶贫开发项目,改造贫困户住房、高山移民易地搬迁扶贫和农村扶贫安居工程,基本消除了住窑洞窝棚现象, 很多地方还建立统一风格样式的新式独家小院。 人居环境。新农村建设中也注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新建沼气池推广清洁能源,改造排水沟、增设垃圾收集点,实施庭院绿化等方法使农村面貌有了质的变化。 3.1.3 社会化服务提高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启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面向农民开展了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种补贴,加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并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化服务程度得以提高。3.2 新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15、3.2.1 生态环境恶化中国传统的农村聚落选址讲究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落位,选择有利的地理、水文、气候条件,其中有一个原则是不占良田,很多中国山水画中都反映了这一原则。虽然道理很简单,但是在规划建设中却为政府和设计师们所忽视,他们没有形成强大的保护意识,常常选择区域中具有最好条件的地块实施建设活动,对人类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产成了很大的影响。海德格尔认为“建筑的本质是让人类安居下来”,他在对建筑安居功能的思考的书中表示虽然一些建筑具有好的设计,价格也比较低廉,采光以及通风等条件都还不错,但是这些建筑依然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主要原因是只有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才会有家的氛围。杨万里在无尽藏记中写

16、道: “惟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在传统的民居中,建筑和自然景色是相互融合的,无处不散发着一种和谐之氛围。但是人类所依存的自然环境遭到新农村开发建设活动的极大破坏,盲目地开发耕地、过度地使用化肥、农药等,使得原有土地的生态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造成了森林植被逐渐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聚居生态环境质量下降。3.2.2 建筑风格紊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文化趋同现象在农村也有所表现。西方文化和现代思潮的泛滥让农村居民无所适从,在自发建房时盲目模仿所接触到的建筑形式,随意运用现代建筑装饰材料,导致建筑形式紊乱。新农村建

17、设同样也陷入了误区:一些地方或单纯追求整齐划一,出现“类城镇化”现象,农村景观被城市化;或张冠李戴,南北民居大搬家。建筑外立面改造工作中未对地域性特色进行仔细分析总结,用粗制滥造的线条打造所谓新民居。3.2.3 传统文化断层地域文化是农村地域特色的重要构成要素,但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乡土文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农村居民家园感丧失。4. 实例研究荆川村新农村规划4.1 村庄概况4.1.1 村庄现状荆川村位于渭南市富平县淡村镇,距离富平县11.5公里,淡村镇3.5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分别为南程组、东刘组、南韩组、东村组、南权组及田家组,共548户。荆川村自北向南逐级升高,高

18、差五十米。目前,仍以粮食种植为主,由于薰衣草及农业博览园入驻呈现多元发展趋势。整体空间布局以农业耕作半径主导,趋于分散化。现状居住用地比例偏大,土地利用率不高,同时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类型少,标准低。村庄内部环境卫生较差。2000年左右,有五个小组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山洪的影响,南程组、南韩组由于靠近塬面,故受灾点较多。4.1.2 村庄人居环境问题荆川村村庄建设良莠不齐,地域特色逐渐消失,缺乏良性交往空间,空心村现象逐步加剧,传统村落活力渐逝。其中人居环境方面的问题包括如下: 村落风貌:建筑无特色,风格较为单一,多数为新建建筑,村庄传统特色风貌和建筑符号逐渐消失。沿街建筑立面形象差,同时无法体现村庄

19、地域特色; 公共空间:多数被占用,缺乏绿地及开敞空间; 环境卫生:整体环境较差,污水无处排放,垃圾随意堆砌。4.2 人居环境保护及整治理念4.2.1 因地制宜持续化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在完善村庄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统筹各类建设项目,切实保障村民深度参与。在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结合荆川村的实际,提出适度集聚,功能培育的发展策略,由原有六个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同质组团到三个不同功能组团的差异聚整。4.2.2 生产生活一体化坚持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并与新型业态相结合,形成乡村旅游与现代农业联动发展

20、的多元引导。充分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物业经济、农业养殖等,增加村集体收入。4.2.3 田园人居和谐化保持田园风光本底,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保持村庄原有格局和环境特征,保持本地传统文化和建筑特色,保持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特点,推进关中文化特色体验地建设。4.2.4 生态景观共生化摒弃表面化的村容整治方式,避免雷同的村庄风貌,将特色的产业生态资源引入村庄,同时对村庄内部环境进行整治,使外围生态资源与内部景观有机融合,最终形成独特的、不同的景观格局。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4.3 人居

21、环境保护及整治内容4.3.1 住宅建筑风貌引导及整治包括居住建筑的色彩、高度、形式、平面布置等引导。将住宅建筑分为 “新建控制”和“改造提升”两类 。对“新建控制”的建筑,根据荆川村村民生活习惯和未来生活需求,适当提高建筑设计标准,并充分挖掘传统关中民居和荆川村现状民居建筑要素,重新注入关中文化,使其建筑结构、建筑体量、建筑色彩等方面达到统一协调,充分彰显传统关中民居特色。对“改造提升”的建筑,主要采取立面整治、屋顶修缮、门窗置换等便于操作、经济适用的方法,提升建筑风貌景观。4.3.2 公共环境整治包括规划建设范围内的街巷空间、公共建筑周边地段、室外公共活动场地、空地、中心绿地、村庄出入口及自

22、家庭院等。 废弃闲置地。对村庄内部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垦、经济化利用,绿化种植等手段进行整治与优化; 街巷环境。整治内容包括违章建筑拆除、沿街立面形体组合优化、建筑物立面细部装修设计、屋顶及檐口设计、街巷总体景观及小品配置等内容; 公共活动场所。包括公共活动场所的地面铺装与绿化配置、休闲活动 与健身设施的配置与完善、布告栏等展示设施整治以及照明设施的完善与优化。4.3.3 田园风光保护村庄的生态景观、乡土文化和草根信仰体系,是乡土聚落“天地-人-神”和谐的基础。通过建立保障生态、文化和社会过程,避免这三方面的破坏,从而维护荆川村生命的持续和健康。荆川村生态景观保护规划包括生态过程及其文化意义,社会交流功能和社会文化意义,社区联系,文化认同及特色四个方面。4.4 经验借鉴通过对荆川村村庄的人居环境问题的分析,以及保护和整治理念、内容的探析,可从中学习如下几点: 促进新农村建设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体现农村人居环境的自然美; 梳理村庄空间要素,通过改造提升增强村庄居民归属感和自豪感,营造良好生活环境,体现农村人居环境的社会美; 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讲求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