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真感情--悟出语文味-麦淑贞_第1页
品出真感情--悟出语文味-麦淑贞_第2页
品出真感情--悟出语文味-麦淑贞_第3页
品出真感情--悟出语文味-麦淑贞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品出真感情悟出语文味在过去,我们抓住一些重点词句,甚至整篇课文反复的“品”,解释词句的意思,抄写一些老师总结出来的句子意思,但几乎忽略学生的个人感悟。在课程改革之后,为了与之前“画清界限” ,许多的语文课堂上,不敢涉及词句的“品”,只对文本空谈感悟。我认为,这是纠往过正,语文课上既要“悟”也要“品。”以桂林山水(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一节语段为例,两名老师都重点教学同一语段。然而,因为教法不同,由此引出的课堂效果让人深思。语段:桂林山水第2 自然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

2、块无暇的翡翠。教法一:(点击软件出示语段学生齐读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段)师:你感受到漓江的水哪些特点?生:静、清、绿。师:同学们的概括能力真不错。你喜欢漓江的水哪个特点?( 学生积极的举手)生:我喜欢漓江的绿。生:我喜欢漓江的静。1生:我喜欢漓江的清。师:你喜欢漓江的水哪个特点,你就美美的读一读吧!生自由读。师:哪些同学喜欢漓江的水静的特点,站起来读吧!学生积极站起来,摇头晃脑地读起书来。(其它两个特点方法相同)教法二:(点击软件出示语段学生齐读后,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段)师:你感受到漓江的水哪些特点?请用笔圈出来。生:静、清、绿。师: (板书:静、清、绿 )漓江的水静、清、绿。请同学用几个词

3、把这三个字连接起来,把写漓江水特点的几个字组成一个句子生: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师:还可以怎么说?生:还可以这么说,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又清又绿。师:刚才同学们用一些词,把几个词连起来成为一句话,这几句话就是这小节的内容。如果我们告诉人家: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2绿,能让人感到漓江水很美吗?假如我们把静、清、绿三个字重叠起来,怎么说?漓江的水生:漓江的水静静的。生:漓江的水清清的。生:漓江的水绿绿的。师:把静、清、绿几个字重叠起来,语气加重了,就使人觉得漓江的水很静、很清、很绿。我们看到漓江的水这么美,感叹起来,怎么说?生:漓江的水真静啊!生:漓江的水真清啊!生:漓江的水真绿啊!师:这三句话,大家

4、说得很有感情。现在请你们读课文中的这句话。(学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书。 )(学生进行了词、句的基本训练,感受到文本的美,老师抓住时机,继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师:水清澈见底,你还能用“水真清啊,清得。 ”说出水的清吗?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水草。师:同学们,这样说你觉得水清吗?生:清。(学生大声说。)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鱼儿在嬉戏。3师:同学们,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水的清?生:我从“鱼儿在嬉戏”感受到了水很清。细细分析,不难发现,教法一的教学是使学生热热闹闹地读书之后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刻意地回避了文本的词、句的教学。教法二的教学则是以读为本,在读中进行词、句教学

5、,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两种不同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可列表分析:教法教法一教法二内容实现途径以个人感悟为主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以读为主,品词品句教学效果虚、没有实际收获感受文本的美,进行词句训练, 提高了语文素养一、 品词品句是感情朗读的实现途径。在感情朗诵的实现途径上,教法一凭借的是学生个人的感悟:你喜欢漓江的水哪个特点,你就美美的读一读吧!不可否认,学生的个人感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课标的课程总目标说“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绝对不是只停留在“喜欢”或“讨厌”的层面上,教师让学生喜欢哪一句,就美美地读一读,如学生喜欢描写漓江的水

6、静的特点的句子,可能4因为这一句读起来最容易,可能因为其他两个特点已经有同学说过了,他就只可喜欢这一句了。至于“美美地读一读”,在这里,学生根本不知道怎样读才是“美”,他们只可“装腔作势”的读起来。没有了“品词品句”,感情朗读就成很容易失真了。 教法二是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并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达到概括课文内容的目的。既进行了阅读能力、概括能力的训练,又进行了字、词、句基本的训练,然后教师让学生将形容词重叠,带上感叹的语气,学生的赞美之情便悠然而生了。在经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后,教师顺理成章地设计了另一个环节, 让学生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说出水的清。学生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7、可以看见江底的水草。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鱼儿在嬉戏。 ”可见,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字、词、句的品析,他们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山清水秀的图画,对桂林产生了向往之情。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产生于对文本的字、词、句的品析上的。二、品词品句是语文教学效果的保证。在教学效果上, 教法一中, 整个教学过程热热闹闹的,但问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明显地,学生只是摇头晃脑地读了几遍书,其它就没有什么了。一只抓不到老鼠的猫肯定就不是一只好猫。教法二中,词、句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品词品句,达到感情朗读,然后进行了词句训练,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去展现出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巩固,学生的语文

8、素养得到了提高。在新的课程理念引导下,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了5严重的阻碍作用。在语文课上,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上,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敏感。他们错误的认为,品词品句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迎合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当然,我们是非常反对阅读教学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或机械、重复的单项训练,但完全不进行词句的品析和训练,教学就会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品”是源“,悟”是水,有源才有水。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错误认为,有“悟”的课堂才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所以我们让“悟”充斥着整个课堂。如教法一,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喜欢”进行教学。在这些课堂中,老师们设计的问题确实体现着明显

9、的人文性,但我们发现,学生根本感悟不出什么来。慢慢地,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降低了。 这是因为“品”是源“,悟”是水,有源才有水。教法二让学生多加一个词,体会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变化,换一个词,句子的意思又有什么变化,对句子意境的体会等,这都是“品词品句”的范畴。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提高语文素质。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加强品词句的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自然得到提高,我们的教学便能“水到渠成” 。四、能“悟”是“品”好的结果。“品”是语文教学的过程,要看“品”的结果,最好的途径是让学生“悟。”在教法二中,老师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如何感悟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