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现代化范式批判_第1页
法学现代化范式批判_第2页
法学现代化范式批判_第3页
法学现代化范式批判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法学现代化范式批判论文关键词“现代化范式概念现代法治“知识系统论文摘要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运用“现代化范式对中国法学进行了总体性批判。邓正来对中国法学总体性危机的判定是极为妥贴的,但是他在总体性危机与“现代化范式之间建立起来的因果关系却是一种虚假的必然性。造成这种虚假必然性的原因是由于中国法学的总体性危机中蕴涵着繁复的问题,邓正来经由对“现代化范式批判而达致的对中国法学的批判,是对这一繁复性问题的简约化处理。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在对苏力、梁治平、张文显等人设定的“范式概念质疑的同时,对“范式这一概念作了较为宽泛的理解,将之界定为“中国法学中假设干不同的理论模式或

2、彼此冲突的理论模式所共同信奉的且未经质疑的一整套或某种标准性信念。1邓正来认为,中国法学由于受这种以西方现代化理论为支撑“现代化范式支配,从而表现出一种总体性的“现代化范式危机。在我看来邓正来对中国法学总体性危机的判定是极为妥贴的,但是,他在总体性危机与“现代化范式之间建立的因果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必然性,这是因为“现代化范式批判中蕴涵着极为繁复的问题,而邓正来对这一繁复性问题进行了简约化处理。一、“法学现代化概念的歧义邓正来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中明确宣示,“本文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所依凭的主要是西方论者对现代化理论及其预设所做的批判以及世界范围内反现代化思潮中的种种观点。2具体到对

3、受“现代化范式支配的中国法学批判时,对法律的普适性、中立性和客观性的严重质疑,运用的主要也是西方批判法学的理论。3因此,邓正来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主要是经由西方现代化批判理论达致的。确实,邓正来为了获得对现代化概念的同质性理解,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毋庸置疑,那些由西方论者依其视角及其问题而产生出来的各种现代化理论,一俟在心智层面上为中国论者作为潜在的思想“范式接受下来,就必定会脱离其母体并依其自身的逻辑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或者说,正如福科所谓权力依赖知识的建构又会产生与它相符的那种知识一般,现代化范式既依凭中国论者发现西方的知识之建构而得以确立,同时又致使中国论者在其支配下生

4、产出各种变异的有关中国的现代化知识。4在此,我们发现邓正来并没有对基于发生学意义上的西方现代化理论与在中国产生变异的现代化知识之间可能具有的巨大差异进行区分,更没有廓清此种差异的理论意义,而是径直地用同质性取代或遮蔽了此种差异性。这种做法,外表上在为其论证提供便捷的同时,实际上将导致论证的缺乏。具体而言,邓正来在对苏力的“外乡资源论进行批判时,之所以作出“法律多元的论述进路与“现代法趋向的论述进路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紧张或冲突这一判定;5之所以作出苏力所认定的中国法治现代化是“西方法律理想图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裁减或“切割,是与西方法律理想图景的暗合这一判定;6之所以作出“外乡资源论与“权利本位论

5、和“法条主义之间的共同点比它们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而且也更为根本这一判定。7实是因为在邓正来的认识中,现代化这一概念是一个必须加以保卫的始终保有同质性的概念,而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性。“而苏力所关心的,归根到底,那么是如何以时间为代价、更好地融合和转变传统的民间法为现代的国家法。显而易见,作为外乡资源的民间法,在苏力那里只是在移植法律尚未完全有效的情形下而确立起来的一种补充性资源,亦即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彻底改变且移植法律日趋完全有效的情形下可以彻底放弃的那种过渡性资源,是一种在根本上已经被前设了在知识上与现代国家法平等而在价值上却不如现代国家法的资源。8显然,邓正来之所以要批判苏力

6、的现代法取向,是他对现代化概念做了同质性的理解。同样,邓正来在对梁治平的“法律文化论进行批判时,之所以作出梁治平是在中西“文化类型的辩异过程中将中西方辩异这一比拟意义上的参照转换成评价意义上的判准这一判定;9之所以作出梁治平是在中西“文化类型的辩异以后对中国“文化类型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否认这一判定;10之所以作出梁治平的“法律文化论是一种比拟典型的受“现代化范式支配而为中国的法律开展或法律改革提供了一幅“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这一判定,11究其原因,仍然是因为他保卫始终保有同质性的现代化概念,而没有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差异性。由此也就无视了梁治平“法律文化论中“内在视角的独特性。“内在视角的独特性在于

7、,“首先,它要求我们从一个社会的内部去看问题,要求我们了解这个社会的开展脉络,尤其是这个社会在其漫长历史中经常遇到并且感到困扰的种种问题,看这些问题与法治诉求之间有或可能有什么样的联系。其次,因为强调社会开展内在脉络的重要性,我们便不可防止地要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不简单把传统视为现代的对立物而予以否弃,也不把任何名为现代性的事业都看成是对传统观念、制度的全面剔除和取代。为此,我们需要有一种长时段的历史的眼光,不只是从现在看过去,也学会由过去看现在。最后,但绝不是最不重要的,内在视角还要求我们改变以往所习惯的自上而下看问题的方式,尝试着自下而上地了解和看待这个世界。12“内在视角并不预设

8、任何一种形式的二元对立,无论是东方与西方的对立还是内部与外部的对立,更不会将善与恶,正与邪的意义赋予这类对立。同样,内在视角并不预设某种认识论上的优势,按照种族或者文化来划分观点或者观点的正确性。13梁治平对他的“法律文化论所做的这番阐述足以说明,他并不是如邓正来所认定的那样,要在中西法律文化类型之间作出优劣的比拟后,以西方“文化类型为判准,从而将西方法律理想图景简单地强加于中国。二、现代法治根本价值的去存邓正来为了将中国法学“总体性危机转换成“现代化范式危机,采用了并始终保卫着同质性的现代化概念。由此导致了较为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集中表达在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在对四大理论模式特别是“外乡资源论

9、与“法律文化论的批判中,由于缺乏对这些理论中所包含的现代化差异性的洞见,从而摒弃了由于这种差异性而表达出来的法治现代化的合理因素;二是在一个更大的层面上,作者在经由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而达致的对中国法学总体性危机的批判中,尽管对中国现实问题的“问题束进行问题化表现出很强的诉求,但是由于没有理清问题化这一知识活动与法治现代化之间的合理关系,从而把法治现代化这一问题悬置起来。作者在批判“权利本位论时指出,“实际上,权利本位论之所以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归根结底便是因为权利本位论是一种关于现代法律及其时代精神的法学思考,而这在张文显那里,乃是因为权利本位论就是权利作为现代法哲学之基石范畴的理论表达。当然

10、,权利本位论者也都认为,现代社会乃是以商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理性文化为其构成要素或必备条件的,所以现代社会将呈现出个体性、多元性、合理性和契约性等本质特征。14在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中指出,“在现代化范式的支配下,中国论者所关注的更可能是宏大的宪政、民主和法治,而不太可能是与中国农民乃至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政府和司法的品质;15在此,我们发现,现代法治精神在中国法治秩序的建构中,究竟应该占据怎样的位置,作者并没有给出较为清晰和系统的答复,而只是从否认意义上将西方现代法治理论与中国社会问题和现实问题别离开来。“法治社会中的主要价值有自由、正义、权利、法律、规那么、程序等。这些价值的根本

11、趋向大致是抽象、非人、外在及疑心人性的,正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的种种表现(除自由外)。16“根据现代法治主义的各种理论,国家权力的行使必须依照通过某种民主程序订立的宪法(无论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并且要求所有的社会活动在形式和实质这两个方面都符合宪政精神,不仅对于个人的违法行为、而且对于任何违宪的政府举措及法规都可以通过司法救济等方式方法予以纠正,以保障每一公民的尊严、自由、权利、社会正义以及法律体系的安定性。至于哪种具体的制度模型更能有效地实现上述目标,要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而定,不可一刀切。其实现代法治构思本来早就包含了多元化的契机。但是,如果曲解法律秩序的多元性和地域性

12、,连上述最根本的共性目标本身也不予认同的话,何必玩弄概念游戏,侈谈什么现代化的法治!17这些论述说明,现代法治虽源于西方,但是在一些根本理念、价值方面,却可以构成所有意图实现法治的国家的共性目标。可是邓正来将这些共性的目标切换成了他所认为的大词,以及不切合中国实际的“西方法律理想图景“要生存在现代世界里,中国就必须现代化。18这一前提性命题假使成立的话,那么,邓正来的对“现代化范式批判的方法,假设不是对这一前提性命题的否认,就是因为应然和实然的混淆,而回避了这一问题。三、“知识系统的开放性及其矛盾境地正如邓正来所言,“?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并不只是就事论事地对中国法学开展过程中几个既有的理论

13、模式所做的分析和批判,也不是仅仅对作为总体的中国法学所做的分析和批判。事实上,我旨在揭示和批判的乃是某种特定的知识系统(在本文中乃是指在1978年至今的26年中的中国法学这一知识系统)在当下中国开展进程中的变异结构中所具有的一种为人们所忽略的扭曲性的或固化性的支配力量,亦即我所谓的正当性赋予力量。19基于对这种知识引进运动的否弃,邓正来要求我们从“前反思性转向“反思性立场,“亦即努力使知识重新获致它本应具有的那种批判性力量,那么一方面我们就必须对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的中国知识生产制度及其赖以为凭的结构进行检视,而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对西方论者就何种人类秩序及其制度更可欲这样的问题所提出的一些主要的

14、理论解释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在此根底上形成我们自己有关中国或人类的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知识系统。20“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21自从西方以暴力翻开中国大门始,西方现代化包括法治现代化的经验和知识就逐步进入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中,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理解自身历史、现实乃至于设计未来的极其重要的知识资源。而这种前见的形成并非如邓正来所认定的那样,是中国法学论者集体无意识的结果,相反,带着“前反思性的立场思考和建构中国法学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假设在我们的认识里,中国法学论者具有理性判断和鉴别能力这一前提成立的话,那么,西方法治现代化的知识是以其比拟优势被中国法学论者接受的。“用法治等概念来描

15、述中国的现实甚至设想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比拟研究的结果。22在中国以封闭的状态存在时,有着自己的以儒学为主的知识系统,但一旦这一知识系统向西方开放后,就意味着中国自己的知识系统与西方现代化知识系统之间的比拟和竞争,而这种竞争主要表现为概念系统之间的竞争。“概念系统作为文化的最根本的内容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知识体系;各概念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为表里的有机联系。如果接受某个概念系统中的某个范畴,必然会导致接受该概念系统中相应的概念范畴;儒家如果接受自由主义的权利观念,那么意味着迈出了走向自由主义的第一步,必然会进一步接受诸如法治、合法性、宪政、财产等概念。23如此,那么中国原本固有的知识系统就存

16、在着认同危机,处于弱势地位,而西方现代化知识系统就处于强势地位。所以,中国法学论者接受西方现代化知识,并不是邓正来所认定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固有的知识比拟贫乏。“儒家学说中的一些主要概念,根本上是非常抽象、高度概括的概念。这类概念作为哲学探讨的范畴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但是,却无法把它进一步制度化、具体化。24可见,西方现代化法治知识,不但占据着解释力上的优势,而且占据着制度设计上的优势。显然,邓正来在对“现代化范式的批判中,没有很好地协调甚至没有意识到知识系统的开放与认同危机这一复杂的问题。参考文献:1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上)J.政法论坛,2005,(1):10.2341415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J.政法论坛,2005,(2):32,35-36,34,21,41.5678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下)J.政法论坛,2005,(3):63,69-70,55,67.910111920邓正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