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_第1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_第2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_第3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_第4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桂枝麻黄各半汤 - 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 )桂枝 6g 芍药 3g 生姜 3g 炙甘 草 3g 麻黄 3g 杏仁 3g 大枣 4g上 7 味,以水 1000ml ,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 他药味,煮取 360ml ,去滓,温服 120ml 。(功效 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主治 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 薄白。(临证加减 1. 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 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2。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

2、,遇 寒加重者。3本方加川乌、 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 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基本方为桂枝、 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 3g,赤芍、大枣各IOg,生姜3 片。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 6g ,苍耳子 5g ;气血亏加黄芪、当归各 lOg ,鸡血藤 15g ;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 各lOg ;夜卧不宁加合欢花 lOg ,夜交藤 15g ,灵磁石 20g( 先 煎)。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 基本方为桂枝、 麻黄、 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 芎、苍耳;风热偏盛者, 加银花、 连翘、 蝉蜕、石膏; 挟湿热者, 加土茯

3、苓、赤小豆、白藓皮。四、太阳病轻证 (23、25 、27)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 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 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桂枝一两十六铢, 去皮 芍药、生姜切、 甘草炙、麻黄去节, 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 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并为六合, 顿服。 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

4、、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 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 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蛛,芍药、生姜、甘草各一 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 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 汤。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桂枝一两十七蛛, 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 去节 生 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

5、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 如前法。 、 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 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 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 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 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 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 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 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 六个,合方。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 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7)桂枝去皮、

6、芍药、 麻黄、甘草各十八铢 ,炙,大枣四枚 擘 生 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 二升,去滓,温服一 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 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 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生姜三 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 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 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 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 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 黄各十八蛛生姜

7、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 枚合方。旧云桂枝三 今取四分之一 即当云桂枝二也。 越婢汤方 见仲量杂方中。 (外昼秘要 )一云起脾汤。 词解(1) 如疟状:指发热恶寒呈阵发性,发无定时,似疟非疟。(2)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厕所之古名,此处作动词用,即 排便之意。欲,接近 或将近之意。自可,如常之意。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接近 正常。(3) 脉微缓:微非微脉,乃略微之意。 脉微缓,是对浮紧而言, 指脉不浮紧而趋于和缓。(4) 阴阳俱虚:此处的阴阳指表里而言。阴阳俱虚,即表里俱(5) 热色:即红色。(6) 一 El 再发:一天发作两次。(7) 无阳:指阳气虚。提要 太阳病轻证三种不同证候的辨治。

8、释义 太阳病轻证有三种不同情况: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太 阳病得之八九日,如 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赤,身痒一日二三度发。病 因病机是日久邪微,表郁不 解,治宜小发其汗,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证乃服桂枝汤发汗后,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形似疟,一日再发。 病因病机是表郁邪微, 表郁较轻,治宜微发其汗,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的主症是太阳 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病因病机是表邪微郁, 兼有里热, 治宜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方用桂枝二越婢一汤。23 条所述基本证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太阳病,得之八九 日”,说明太阳病时日 较久不愈;二是“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9、一日二三 度发”,即阵发性发热与 恶寒并见,且发热重、恶寒轻;三是病人虽如疟状,但“其人 不呕”,反映外邪未传少 阳,病人虽热多寒少, 但“清便欲自可”,即大小便尚属正常, 表明邪未传阳明。综合 分析,其证虽病程较久,但病仍在表。病既在太阳,何以寒 热一日二三度发 ?这是由于 病久邪微,正气欲抗邪外出,而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相对弛 缓所致。以上病情可有如下三种转归。其一, “脉微缓者”为脉象由浮 紧趋于和缓,为正复 病邪欲去之佳兆,故“为欲愈也”。其二, “脉微而恶寒”即脉 象微弱无力,恶寒加重,说明表里阳气俱虚证 (即阴阳俱虚 ),故“不可更发汗、更下、 更吐也”。更者,再次之意。由此推论,

10、本条阴阳俱虚, 当在此证形成之前即误用汗、 吐、下法。其三,若病人 见“面色反有热色”、“身必痒”为当汗失汗,邪郁不解, 阳气不 能宣发,即所谓表郁轻 证。因邪热轻非麻黄汤所宜, 肌腠闭塞, 又非桂枝汤所胜任, 两方合用,并小制其服, 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使其得“小汗出”,而收正达邪解之效。 以上三种转归, 皆仲景设 法御变之文,会其意即可,不必拘泥。由于第三种转归是太 阳病日久邪郁的易见变化, 是对第一段基本证候的补充说明,故应结合起来分析。 本条有夹叙的笔法, 即在“面色反有热色者”、“身必痒”证候之 间,仲景夹叙该证的病因和对其结局的判断,应予注意。25 条证见“形似疟,一日再发”即发热恶

11、寒呈阵发性,一日发 作二次,为太阳病 经发汗治疗后,大邪已去,余邪犹存,肌腠复闭,正邪相争 所致。此与 23 条“如疟状,一日 Z-" 度发”机理略似而病情较轻,属表郁证之轻缓型。 其治疗仍用汗法解表,即仲 景所言“汗出必解”,由于证候轻缓,且已发汗,因而不用桂 枝麻黄各半汤,而用桂枝 二麻黄一汤,剂量更小,以微发其汗。27 条叙证甚简, 需采用以方测“证”和前后互参方法予以补充。 本证系“太阳病,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者,仲景用微发汗兼清里热之桂枝二越 婢一汤治疗,推论其病机为表寒里热,而表郁较轻,里热亦微,故除前述症状外,当 有口渴、心烦等里热之症。或问曰,何以知里有微热 ? 从

12、方中用小量石膏可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系倒装文法,明确指出阳 虚正气弱者禁用汗法, 实寓桂枝二越婢一汤的禁例。 本证与大青龙汤证类似,但彼重此轻,悬殊甚大,切不可等 同相视。上述三条对比:三证均有表郁不解的病机,均有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或呈阵发性之特点,治疗上均有辛温轻剂之桂枝汤成份,但桂麻各半汤 由麻黄、桂枝剂量的各 1 3组成,为发汗轻剂, 适用于表郁轻证之略重者, 桂二麻一汤, 其量更小,为发汗微剂,适用于表郁轻证之轻者;桂二越婢一汤其量亦轻然可兼清里 热,为解表清里之轻剂。选注 成无己: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 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

13、也。寒热日二三发者,邪气微 也,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 故云欲愈。 脉微而恶寒者, 表里俱虚也; 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 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 表未解也, 热色, 为赤色也, 得小汗则和, 不得汗则不得邪气外散皮 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 证并治法上 ) 尤在泾:病在太阳,至八九日之久,而不传他经,其表邪本 微可知。不呕清便欲自 可,则里未受邪可知。 病如疟状, 非真是疟, 亦非传少阳也, 乃正气内胜,数与邪争故 也。至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则邪气不胜而将

14、退舍矣。 更审其脉而参验之,若得微 缓,则欲愈之象也;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当与温 养,如新加汤之例,而发汗 吐下,均在所禁矣;若面色反有热色者,邪气欲表出,而不 得小汗,而邪无从出,如面 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之类也;身痒者, 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 而游行皮肤则痒也。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 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 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 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 药过病,以伤其正也。服桂枝汤, 汗虽大出而邪不去 (指 25 条一一笔者注 ),所谓如 水淋漓,病必不除 也。若脉洪大,则邪犹甚,故宜更与桂枝取汗,如前法者, 如啜

15、热稀粥,温覆取汗之法 也。若其人病形如疟,而一日再发,则正气内胜,邪气欲退 之征,设得汗出,其邪必从表解,然非重剂所可发者, 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助正而兼散邪, 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汗之轻剂也。 (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 章虚谷:此条经文 (指 27 条一一笔者注 ),宜作两截看,宜桂 枝二越婢一汤句,是接热多寒少句来, 今为煞句, 是汉文兜转法也。 若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汗? 仲景所以禁示人曰, 不可发汗, 宜作煞句读。 经文了了, 毫无纷论矣。 ( 伤寒论本旨)王肯堂: 首一节至寒少止 (指 25 条一一笔者注 ),为自初至今 之证。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词,当分作二截看:至欲愈也,

16、是不须治;至吐也,是 宜温之;至末是小汗之。麻黄发,桂枝止,一发一止, 则汗不得大出矣。 (伤寒准绳 太 阳篇)徐灵胎: 此无阳与亡阳不同 (指 27 条一一笔者注 ),并与他处 之阳虚亦别。盖其人 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热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 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汤清疏营卫, 令得似汗而解, 况热多寒少, 热在气分, 尤与石膏为宜,古圣用药之审如此。 (伤寒论类方。桂枝汤类一 ) 评述 尤氏对 23 条病证机理及方药运用分析十分精辟,王 氏对 23 条分段,清晰 易辨,可补成注之不足。成注虽较笼统,但对脉证分析,始 终围绕邪正两方面,可谓抓 住了实质,但将阴阳两虚之转归与表

17、郁证混论,于理不顺。27 条文字过简, 述证欠明,理解不易,故成无己氏不注此条, 后世不少医家随文 顺释,把“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混为一 谈,谬误百出,徐氏所 论,牵强附会,即是明证。唯章氏不囿众说,独抒己见,从 古汉语兜转法,将桂枝二越 婢一汤与其禁例截然分开,一语破千载之惑,使仲景本意, 彰然纸上。治法 1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2。辛温轻剂。微发其汗。3辛温微汗,兼清里热。方药 1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2。桂枝二麻黄一汤方。3。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方义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二方证均有表郁 不解、不得汗出,非 桂枝汤所能胜任,但表邪已微,或病已数日,或已经汗法,

18、 又不宜麻黄汤峻发。故二方合用,小制其剂, 则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调和营卫而不留邪。 方中白芍、甘草、大枣之 酸收甘缓,配麻黄、桂枝、生姜之辛甘发散,刚柔相济,其 剂量虽小,正所以发散邪气,而助正气,为发汗轻剂。 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组成,实际是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原 剂量的三分之一,以直观分数约之,为 1:1,故名各半汤,乃小发其汗。本方有二 种煎服法:即本方煮取一升 八合,温分三服;或二方分煎,再取煎液各三合相兑,一次 顿服。桂枝二麻黄一汤实为桂枝汤原剂量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剂 量的九分之二,以直观分数约之,其比例是 2:1,故名之。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比 较,桂枝汤量略增,麻黄汤量减少,故发

19、汗力更小,可称微发其汗。亦有二种煎服法: 即本方合煎,煮取二升,一日分两次服; 或二方分煎, 将二汤煎液按 2:1 量合成二升, 分两次服,更适用于大汗之后之表郁轻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药物组成系桂枝汤剂量的四分之一与越婢 汤剂量的八分之一相合,以直观分数约之,其比例为 2:1,故名之。桂枝汤外散 表邪;越婢汤载由麻黄、 石膏、 杏仁、 大枣、炙甘草等组成, 为辛凉之剂,清泄里热并发越郁阳, 二者合方为解表清里之轻剂。本方水煎,分二次温服。与桂 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 一汤对比,药物多一味石膏,少一味杏仁,兼清里热之功自 不待言。方论选 许宏:桂枝汤治表虚,麻黄汤治表实,二者均曰解表,霄壤

20、之异也。此二方,合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 (指桂麻各半汤一一笔者注 )。 (金镜内台方议。卷一 ) 周扬俊:风寒两受,即所感或轻,而邪之郁于肌表者,岂得 自散,故面热身痒之由 来也,于是立各半汤减去分两,使之小汗,岂非以邪微而正亦衰乎 (指桂麻各半汤一一笔者注 )。 (伤寒论三。太阳下篇 ) 柯韵伯:此因未经发汗,而病已日久,故于二汤各取三合, 并为六合,顿服而解之。两汤相合,泾谓分明,犹水陆之师,各有节制,两 军相为表里,异道夹攻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 若其人热多寒少,面色缘缘正赤者,是阳气在表而不得 越,当汗不汗,其身必 痒,汗出不彻,未欲解也,可小发汗,故将桂枝麻

21、黄汤,各 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而与 之。所以然者,以八九日来,正气已虚,邪犹未解,不可更 汗,又不可不汗,此和解法 耳(指桂麻各半汤一一笔者注 )。 ( 伤寒来苏集。 伤寒论注 黄汤证下 ) 王晋三: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法。桂 枝减用四分之二,麻黄 汤减用四分之一,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 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 卫分作微汗耳。第十六铢麻黄,不能胜一两十七铢桂枝、一 两六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 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 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 指桂二麻 汤一一笔者注 )。 (绛雪 园古方选注。汗剂 ) 方有执:名虽越婢之辅桂枝,实则桂枝麻黄之合剂,乃大青 龙以芍药

22、易杏仁之变制 耳,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主气也,用芍药者,以其走阴而 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曰桂枝 二,则主之以不发汗可知, 而越婢一者, 乃麻黄石膏之二物, 则是寓微发于不发之中也。亦可识也 (指桂二越一汤一一笔者注 )。( 伤寒论条辨 辨 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医宗金鉴 ):桂枝二麻黄一汤,治形如疟, El 再发者,汗 出必解,而无热多寒少,故不用石膏之凉也。 桂枝麻黄各半汤, 治如疟状, 热多寒少, 而不用石膏,更倍麻黄 者,以其面有怫郁热色,身有皮肤作痒,是知热不向里而向 表,令得小汗,以顺其势, 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荣卫,非 发荣卫也。今人一见麻桂,不问轻重, 亦不问

23、温复与不温复, 取汗与不取汗, 总不敢用, 皆因未究仲景之旨。 (医 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点评 许氏认为桂枝麻黄各半汤“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 柯氏提出本方系 “不可更汗,又不可不汗”之“和解法”表述不一,其意相同。 柯 氏所言“两汤相合, 泾谓分明”。解析桂二麻一汤功效及煎法,确有见地,然“四 分之一”, “四分之二”云 云不妥。方氏提出桂枝二越婢一汤“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 变制”,见解固然独到,然则学者须注意其剂量之大小。 < 医宗金鉴 )对比三方药物组 成和用量别立途径,均有启发。 临床应用 (1)后世医家应用1)< 类聚方广义 )载:痘

24、疮热气如灼,表郁而见点难,或见点 稠密而风疹交出,或痘迟不起胀, 喘咳咽痛者,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风湿病初起, 寒热时作,肢体痛重或挛 痛,或走注肿起者,以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汗后,可与加术附 汤(即越婢汤加术附 ),兼用应钟散 (大黄、川芎) 、蕤宾丸 (甘遂、芒硝、芫花、吴茱萸, 本名太平丸 )。2)( 方函口决 ):桂枝麻黄各半汤,可活用于外邪之坏证、类 疟勿论已。其他发风疹而痒痛者, 宜之。一男子,风邪后,腹痛不止, 医作疝治, 其痛益剧,服此方发汗, 脱然而愈。3) ( 本事方 )载: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邪微表郁,营卫不和之伤 寒身热,头痛无汗证。4)载:“头痛恶寒,脉紧,言蹇,肢冷,舌淡

25、,太阳中风,虽系春 季天气,早间阴晦雨气甚寒者,予桂枝二麻黄一汤法。”(2) 现代应用1) < 伤寒论译释 )载: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外感风寒延日较久, 正气略虚,表郁无汗 者。荨麻疹属于风寒证者。2) 据 33 例病案统计,桂枝麻黄各半汤主治皮肤病,如荨麻 疹、湿疹及急性扁桃体 炎。中医病证中的皮肤瘙痒证、感冒、风疹、产后发热、疟 疾、水痘。症见瘙痒、发热 恶寒,丘疹、舌淡苔薄白、脉浮者。关氏等对 9 例临床病案 统计表明:桂枝二越婢一汤 可用于伤寒挟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肾炎三种中西医 疾病。 < 伤寒论方证证治 准绳 )3)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验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血管神

26、 经性头痛、全身性瘙 痒症、月经期浮肿。4) 据报道桂枝麻黄各半汤运用于内科疾病, 如感冒、无汗证、 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外科疾病如面部瘙痒、 荨麻疹。 桂枝二麻黄一汤运用于感冒、 哮喘、风水、雷诺氏症等 内科疾病及顽固性荨麻疹。桂枝二越婢一汤运用于感冒、急 性肾炎等内科疾病以及小儿急性肾炎均获效验。(3) 医案选录1) 太阳伤寒兼正虚 许叔微治一人病伤寒, 身热头痛无汗, 大 便不通,已四五日。许讯之,见医者治人黄、朴硝等欲下之。许曰:子姑少待, 予为视之。脉浮缓,卧密室 中,自称甚恶风。许曰:表证如此,虽大便不通数日,腹又 不胀,别无所苦,何遽便 下?大抵仲景法,须表证罢,方可下,不尔,邪乘

27、虚入,不 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作桂 麻各半汤与之,继之以小柴胡,粱絷汗出,大便亦通而解。 录自(本事方 )按:本案既有表证,又有大便不通,似乎表里证同具,实际重点是表证。身热头痛 无汗恶风,都是麻黄证,惟脉不浮紧而是浮缓,这表明正气 较弱,邪势不甚,所以未用 麻黄汤,而用桂麻各半汤,得汗之后而转用小柴胡汤,而告 病愈,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随证选方的灵活性。2) 面部瘙痒 金道学介绍:一女性患者,忽觉恶寒、无汗、身 痛、头昏如蒙,面7g,部瘙痒如虫行已 3 周。曾屡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诊见全身恶 风,遇风则肢体冷痛,痛无 定处,周身闷热如蒸,但体温不高,无汗, 口中自和,纳 食较差,白带清稀量多,无腥 臭味,经行正常,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多津,脉浮 细。此由风寒袭表,卫阳郁 遏,寒凝经脉所致。处方:麻黄、杏仁、甘草、白芍各 桂枝 12g ,生姜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