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要点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要点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要点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要点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_、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其分布是不均匀的。(2)天体系统。层级。太阳系的组成:太阳、_、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_、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八大行星按距太阳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a水星、b_、c地球、d火星、e_、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2.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从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以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2)对地球的影响。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是地球_、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2、。2.太阳活动(1)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2)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层特 征对地球的影响黑子A_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周期约为_年与地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几率明显增加耀斑B_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地球大气_的强烈电磁扰动磁暴,影响_,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的宇航器安全太阳风C_高速运动脱离太阳引力的高能_轰击地球高层大气,在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形成_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其地轴旋转运动,地轴北端始终指向_附近。2.方向:_。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旋转。3.周期时 间旋转角度意 义恒星日_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36059_周期4.速度角速度除_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约为15/h线速度由_向_逐渐减小;赤道最大,极点为0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导致_现象。2.产生地球_,使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3使地球上不同_的地方,形成不同的地方时。(1)地方时。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_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_;同纬度位置_的地方,地方时较早。换算:每隔经度15,地方时相差_;每隔经度1

4、,地方时相差_。(2)时区与区时。时区划分: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区时:每个时区以_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同一时区内的各地,区时相同;不同时区的各地,区时 区时不同的换算 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_ 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计算时“_”(3)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原则上规定:以_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实际: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这样的地方改用折线。一、地球公转1.公转特征(1)定义:地球绕_的运动。(2)轨道:_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方向:_。(4)周期: _,叫作1恒星年。(5)速度。公

5、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_1月初较快B点_7月初较慢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示意图。(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之间往返运动。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五带的划分五带范围特征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获得_最多的区域南、北温带南、北半球热带与寒带之间的区域_更替明显寒带南、北极圈之内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_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_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3昼夜长短的变化(1)_上全年昼夜等长。(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_,纬度越高,昼

6、越_、夜越_,北极圈内出现_现象;南半球相反。4.四季的更替(1)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_和昼夜长短随时间的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同。(2)四季的划分。 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白昼较长的季节 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白昼较短的季节 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 地球的结构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球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2)两个界面:A_,B古登堡面。(3)三个圈层。圈 层 名 称特 征_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层地幔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_,一般认为可能

7、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下层地幔地核C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内核呈固态 2.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含义: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特点: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_。上界:高度约为2 0003 000千米。(2)水圈。 组成:由_、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分类: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_、大气水和生物水。(3)生物圈。分布:广泛分布于_、大气圈和水圈中。作用: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_,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二、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_。(2)存在形式:气态、液

8、态和固态。(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2岩石(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2)分类:岩 石成 因特 征实 例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_冷凝形成花岗岩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具有_、_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沉积岩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具有_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岩石存在的条件,如_、压力等发生变化时,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形成岩石片麻岩、_、石英岩、板岩三、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动力:地壳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影响:岩石圈的诞生与消亡,大地的沧桑巨变及_的持续转化

9、。2.岩石的转化(1)填图:填出图中岩石的类型名称。(2)析图:分析图中字母表示的地质作用。A冷却凝固B_C_D重熔再生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表现如下:内 力 作 用外 力 作 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外部的_表现形式地壳运动、_、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不平使地表趋于平坦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地球表层的_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为_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_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_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

10、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2)两种边界与地形。 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_、高原(消亡边界)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_、_或岛弧 张裂分离 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_(生长边界) 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有两种基本形态。背斜:中间向上隆起,常形成_,外力作用下常形成_。向斜:中间向下凹陷,常形成_,但由于受挤压岩石坚硬,外力作用下会形成_。(2)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_,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_。地垒:两侧陷落,中间突起,常发育成山峰,如华山西

11、峰、峨眉山万佛顶等。地堑:中间部分_,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等。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喷发: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形成_、火山口等地貌。(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关系2.主要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外力作用侵 蚀 地 貌沉 积 地 貌流水作用横断山区沟谷、黄土高原_形态等河流中下游地区形成的_和三角洲风力作用戈壁、风蚀洼地、风蚀蘑菇等_、沙垄等第2章 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 气压带与风带第3章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字母名称温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A_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最密切,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均发生在本层B平

12、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气流以_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_随高度增加气温先降低再升高存在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A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形式为a选择性吸收、散射和b_。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图中字母性质意义地面辐射_长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大气辐射_长波辐射_(c)会使地面增温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强度_递减。(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3)其他因素:其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1.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1)原理:_在地表的差异分布

13、,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2)图示:填图: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画图:用箭头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2.大气的水平运动(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2)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比较。类型受力情况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_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_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1)原因:_的南北移动。(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冬季_,南半球恰好相反。5.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热力差异对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影响

14、。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_(印度低压)切断。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_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大。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纬向分布明显,基本上呈_分布。(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叫季风。类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向暖气团主动推移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图示 天气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晴朗过境时a_等天气b_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压 c_,气温、湿度d_,天气转好暖气团控制,气温e_,气压 f_,天气转暖我国典型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

15、沙尘暴天气;冬季暴发的 g_;一场秋雨一场寒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一场春雨一场暖 成因 _和 _的季节移动。典型地区:亚洲_和_。第四讲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一、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与天气(1)气团。概念: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_的大团空气。分类:通常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2)锋面系统。共性特征:一般是_在锋面之下,_在锋面之上,锋面附近常伴有_等天气。主要类型:2.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1)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低 气 压(气旋)高 气 压(反气旋)等压线状况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低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值高示意图气流运动水平气流

16、逆时针方向旋转顺时针方向旋转垂直气流上升辐合下沉辐散天气现象常出现_天气常出现_天气我国典型天气现象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长江流域七八月份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2) 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概念: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系统。锋面位置: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常形成锋面,其中甲处形成_,乙处形成_。天气:两个锋面附近气流上升强烈,往往产生云、雨、雪,甚至造成雷雨、暴雨、暴雪、_等天气。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在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世界气候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具体如下图所示:第五讲 水循环和洋流一、

17、水循环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2.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地球重力。3.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环 节 名 称甲:陆地内循环降水,_,蒸腾乙:海陆间循环蒸发,_,降水,_,地下径流,_丙:海上内循环蒸发,_4.意义(1)水以固、液、气三态的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2)使地表物质大规模运动,_。(3)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转化和交换。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1)增加或减少_。(2)人工增雨。(3)_。 二、洋流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也叫海流。2作用: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促进地球高低纬

18、度地区间的_,并通过_改变所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4.南北半球洋流模式(1)副热带环流: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由自东向西的_、自西向东的_、大洋东侧的_和大洋西侧的_组成,北半球呈_时针,南半球呈_时针。(2)副极地环流:中心大约在北纬60地区,呈_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侧为_流,西侧为_流。5.世界洋流分布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写出下列序号代表的洋流名称:海域主要洋流名称共有洋流太平洋D_、E_、F加利福尼亚寒流、G_、H秘鲁寒流、I_A_、B_、C_大西洋J_、K_、L_、M加那利寒流、N_、P本格拉寒流印度洋

19、Q厄加勒斯暖流、R_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时 间环 境 变 化生命出现以前_演化过程生命出现以后_演化极其活跃(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地质历史上出现的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_末期和_末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温室效应增强。(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_,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_的关系。二、自然

20、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圈层有:_、_、_、土壤圈、_、人类圈。(2)三大表现。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_。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自然地理要素对 土 壤 的 作 用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过影响_、_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自然地理要素对 土 壤 的 作 用生物是土壤_的来源与_的产生密切相关地形主要通过对_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_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第二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分异规律成 因表 现典型地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_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沿_延伸,随_更替低纬度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同纬度地带,_从沿海向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