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评析报告_第1页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评析报告_第2页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评析报告_第3页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评析报告_第4页
Z纺织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评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纳税评估案例研究HUNAN UNIVERSITY纳税评估案例研究论文题目: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学生姓名:学生学号:专业班级:学院名称:指导老师:2016年6月20日IIZ纺织有限公司纳税评估案例研究1、 案例介绍 1、基本情况(确定评估对象)Z纺织有限公司属于中型纺织企业,是自营出口的生产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出口退税。2004年至2006年4月,Z纺织有限公司累计向国税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税1054万元,2006年6月16日被*市*区国税局列为重点评估对象。该公司从2004年6月开始发生出口业务,按照出口退税审核软件统计,该企业出口情况是:2004年6月-12月出口销售

2、3110万元人民币(以下均为人民币),出口数量284万米:其中6月2058万元、7-10月销售为0、11月436万元、12月616万元;2005年合计出口销售5242万元,出口数量477万米:其中1月1289万元、2月800万元、3月1958万元、4月1031万元、5月43.9万元、6月-8月为0、9月130万元、10-12月销售0;2006年1-4月出口销售5367万元,出口数量480万米:1月出口1527万元、2月599万元、3月2638万元;4月604万元。2004年6月-2006年4月共出口销售数量1241万米,出口销售收入13720万元,并据此办理出口退税1045万元。从申报情况和日

3、常管理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该公司存在重大疑点。 (1)该企业实际生产的产品品名与出口报关的产品名称不一致。该公司出口的部分产品不是自产。(2)该企业几年来的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异常。(见下表,单位:元) 该企业的出口增长几乎是每年翻一番,而从企业人力资源投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显然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3)从企业的账面看,车间每月生产多少成品就销售多少,有时两千万销售收入,有时几百万,有时为0,显示企业月度销售极其不均衡,与该公司的每月耗电量不吻合。 (4)资金流向分析。资金往来看,该公司与其关联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相互拆借和相互买卖的现象,且其出口商也是公司的股东。同时在资金运用中大量

4、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资金的运作令人可疑。鉴于以上情况,经*区国税局领导批准,将该企业确立为评估对象。 2、案头分析由于纺织行业的设备使用时其功率是基本恒定的,而且在技术条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的生产效率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评估小组决定以生产设备的功率指标和效率指标为核心,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于是评估小组根据管理人员掌握的企业2006年1-3月详细的生产日报表,结合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对该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测算,经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税务机关发现以下重大疑点:(1)该公司申报的自营出口销售额与公司实际生产能力严重不符,存

5、在虚报自产产品产量的可能。根据评估人员的测算该公司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的实际生产量约为277万至306万米,而企业以自产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的出口产品数量为1241万米,两者相差甚巨。(2)该公司存在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可能。截至2006年5月,该公司账面体现公司有剑杆织机332台,价值1376万元,高速织机储纬器346台,价值1091万元,上述两类固定资产企业年计提折旧226.32万元,从上述的产量推算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以企业的实际产能看,企业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设备,如果企业账面数字属实的话,将造成大量的资产闲置。(3)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2005年1月27日,该公司开具

6、12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共计金额934772.05,税额158911.22。上述发票注明的劳务是针织布加工费。由于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为他人加工针织布,因此上述的发票明显涉嫌虚开。 3、约谈举证*区国税局向企业发出了纳税评估约谈说明建议书,指出异常涉税指标,并列出要核实情况的明细清单,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并作出合理的解释。异常点一: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企业出口销售的数量严重不符。对于上述的问题,该公司法人称:区局评估人员所采用的生产日报表,系该公司部分新产品的生产记录而非全部的生产记录,因此,区局根据耗电量测算产量的方法不全面。并且,该公司的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自

7、产,仅有小部分特定品种委托加工,同时提供了两份加工合同和部分加工企业名单。异常点二:企业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部分设备尚未到位,但发票已经开具为理由,因此先在账上反映,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情况,将该部分未到位的设备也计提折旧。异常点三: 存在虚开加工费发票的可能。对于上述问题,企业负责人解释为可能是开票时,开票人员填写失误造成的。 4、实地调查为了确实了解和掌握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检查人员采取了以下措施进一步展开调查:(1)通过调查、了解其同类型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该公司的实际生产能力。区局通过兄弟单位了解到,某纺织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使用的纺

8、织设备的型号和该公司一致。为此,派人到A公司实地了解这种类型设备的生产能力,作为确定该公司实际生产能力的参照依据。由于A公司系原国有企业厦门纺织厂改制而成,其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较为成熟,生产组织管理完善、严密,因此其提供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指标意义。根据A公司提供的相关数据,测算出该公司的最高可能的产量为:2004年1285338.24米;2005年2175742.31米;2006年1至5月554143.48米,合计4015224.04米。上述的测算结果印证了区局评估人员采用的生产日报表是该公司完整的生产记录,而非部分记录,也就是说评估人员用该公司2006年1-3月的实际产量测算200

9、3年12月至2006年4月的产量的方法是合理的。(2)根据该公司法人代表提供的资料,到*市实地调查委托加工的说法是否属实。通过实地调查区局评估人员发现,该公司所提供L织造有限公司在当地的税务机关没有找到相应的登记记录。而且通过调查了解到*市的纺织企业使用的机器绝大部分是喷水织机或更高级的喷气织机(该机型用于织高档服装面料而非化纤布),喷水织机使用的原料是涤纶长丝而非涤棉纱或涤纶短纤。由于该公司仅在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有涤纶长丝的采购记录和进项发票,且合计数量104.6吨,金额为1269543.6元(含税),这个数量的涤纶丝大概可以加工6970万米的化纤布(按150克/ 计算),加工

10、费大约为49万元(0.7元/米),这和该企业的实际出口额差距太大,这说明委托加工的说法难以成立,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公司外购产品用于出口的可能性更大。5、评估处理(1)以外购产品出口申报“免、抵、退、税”的处理。由于该公司出口的化纤梭织布、涤棉布、棉布非自产产品,且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该公司不具备针织布的生产加工能力,其出口的针织布中,2004年11月出口的94821米(收入为1285181.16元人民币)、2006年1月、2月出口的97300米(收入为1566530.00元人民币)有提供相

11、应的加工合同,可视同自产货物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办理退税,其余的同样不符合国税函20021170号文第四条规定的委托加工视同自产货物,因此不适用生产企业免、抵、退税管理办法,应视同内销处理。该公司开具的934772.05元针织布加工费发票应暂时视为虚开,不计入销售收入另案处理。 根据上述三点意见,该公司2006年4月应补增值税5,797,635.62元,已办理退税的1054万元另案处理。(2) 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的处理。责令企业冲回2004、2005、2006年多提的折旧额,并相应调整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移交稽查部门做进一步的核实和处理。2、

12、案例解析1.纳税评估方法、指标(1)纳税评估方法 本案例中采用纳税评估方法有两种: 比较分析法。即评估人员将纳税人实际申报的数据资料或税务部门收集的其他涉税资料与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差异,并对差异的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分析判断的一种方法。本案中,在确定评估对象环节,税务机关主要采用了经验标准,参照以往对纺织行业的普遍了解,然后比较分析Z纺织公司数据资料,发现了几个重大异常点,即与行业发展常理不符合的地方。比如通过对企业近几年的出口销售额与人工成本增长情况的比较,发现这两种数据的增长速度配比不符合纺织工业生产的基本常理。 控制评估法。即通过采集的有关纳税人生产经营的物流信息,采用以耗测产、

13、以产定销等方法,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或应纳税额,以分析纳税人是否真实申报的方法。本案中,在案头分析环节,税务机关则是把握住了纺织业生产设备的功率和效率基本恒定这个核心,通过企业每月电费耗用情况,测算该公司的实际产量。由此发现企业申报的产量远高于实际可能的产量。从推算出的产能进一步推算出企业并不需要其提供的数据上那些数量的固定资产,于是发现了企业可能虚增固定资产的疑点。通过观察该公司没有生产针织布的相关设备,不可能加工针织布,推测出企业这项生产业务为虚假业务,相关发票也就涉嫌虚开。 比较分析法和控制评估法的结合。在本案中,实地调查环节中,为应对约谈举证环节Z公司给出的解释,税务机

14、关选择了同行业中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的A公司在同等条件下来重新测算实际产量,然后再与Z公司比较,从而判断Z公司给出的解释不合理,税务机关的数据来源是完整的,并且测算方法也是正确的。(2)纳税评估指标本案中主要采用了收入类分析指标、成本类分析指标,以及两种指标的配比关系分析。在本案中,确定评估对象环节中,通过分析2004年-2006年Z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销售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直接人工支出为主),发现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高于50%,而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增长率却低于10%。正常情况下,两者应该同步增长,比值接近于1,可是经过税务机关分析发现,Z企业提供的数据资料中这两个指标的比值大

15、于1,且相差较大,考虑到Z企业是自营出口企业,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税务机关推测企业可能存在虚报出口销售额,骗取出口退税的行为。 (3)纳税评估方法、指标运用心得 纳税评估方法方面,从本案得到的经验是,比较分析法和控制评估法宜结合使用,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控制评估法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推算结果,比较分析法则可以发现差异,两者结合,在评估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指标运用方面,由于本案只使用了通用指标中的其中两个指标及其配比,应该说还是不够全面,而且运用的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并没有精确地测算相关科目,只是取了两个科目中最主要的部分进行比较。只是本案例中被评估人的异常点十分明显,

16、所以粗略比较也没有问题,但实际上还是应该更精确地计算,并且选用多类型指标来比较分析。2.纳税人存在问题在本案中,被评估对象主要涉及的违法行为有三点:(1)将外购产品用于出口,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退税,违反税法规定,骗取出口退税。(2)虚增固定资产、多提折旧(3)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并且纳税人在纳税人在税务机关已经基本掌握事实的情况下,拒不配合,不交代真相,给评估双方带来困扰,阻碍评估顺利进行。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从约谈举证环节企业给出的解释来看,被评估对象显然存在很强的侥幸心理。 企业是基本清楚外购产品用于出口是不可以适用“免、抵、退”税办法申请退税的,可是企业依然在纳税

17、申报上适用此办法,在被税务机关发现自产能力与申报出口数额不符合之后,企业又企图狡辩称税务机关的数据来源不完整以及部分产品委托加工。但都被税务机关轻易拆穿。抱着侥幸心理,可能是因为对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甚至是税务处罚的不甚了解,一旦被查出这些违法行为,就会面临税务处罚,得不偿失。而在虚增资产和虚开发票的问题上,企业解释为工作失误,但即便是失误,违法事实也并不会改变。所以,被评估对象也存在对税法认识的欠缺或者说是误解以及对税务操作的不熟悉。可能是相关涉税人员的对税务知识掌握不到位,正确处理涉税事务的能力欠缺。这都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当然,纳税人对税法和征税行为的不甚了解也与税务机关的工

18、作有关系,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缺乏沟通,税法宣传和教育可能并不到位,提供的税务相关的咨询也可能不足。总之,这些问题是纳税人的侥幸心理、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税务机关的工作不到位共同造成的。3. 纺织业纳税风险(1)材料采购和领用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这个环节存在风险主要是虚开发票,虚列成本。收购价格不实。尤其纺织业会需要购入大量农产品,而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市场波动性大,使得税务机关难以及时和准确地掌握有关价格变动情况,企业在开具发票时,往往人为多开收购款项。一方面多列进项,少缴增值税。另一方面少计利润,少缴所得税。收购数量不实。企业往往通过虚增收购数量来虚增进项税额,从而达到偷骗税的目的。 混淆抵扣范围

19、。有的收购企业将一些无法取得发票的费用及支出,如运杂费、包装费、装卸费、仓储费等并入收购价格,虚增收购金额;或将本应取得而未取得发票的购进货物或劳务金额改开农产品收购专用发票入账,多计进项税额。 应税与非应税项目划分不清,多抵扣增值税。在纺织企业,煤或蒸汽等辅助材料的使用量大、金额高,而这些材料用于生产的同时,也用于食堂、浴室等福利类项目,企业一般不明确划分,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辅助材料进项税额不转出。(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全面铺开之前存在)(2) 产品生产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一部分半成品直接销售,不计收入。比如在纺纱过程中,精疏环节形成的精疏棉可用于直接销售,一些企业往往销售后不入账,

20、将其成本直接计入生产成本。 销售废料、边角料不计收入。比如在气流纺环节形成的下脚料可以直接用于一些菌菇类作物的培植,企业销售后不入账。(3)产品收发存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形成积压的次品布或次品纱,企业将其部分成本转嫁到已销产成品成本中,从而减少利润。(4)销售及收款环节存在的税务风险。 以产品抵加工费不开发票。纺织企业的委托加工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与受托加工企业之间存在以产品抵加工费互不开发票、不计销售的问题。 账外经营,偷逃税款。大量规模较小的棉纺织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销售不开发票,购销基本都以现金交易,取得的收入纳入小金库或以公司所有者私人的名义挂“其他

21、应付款”往来账。(5)风险识别税收能力估算法。应用各种数据和方法估算一定的经济量、经济结构和既定的税收制度决定的潜在的、最大的税收能力,与实现的税收收入数据比较,查找某地区或某行业增值税税收征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变动趋势,即通过纳税能力估算(也称为税收流失估算或征收率估算)识别风险。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投入产出法、增加值法和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法等。增值税收入能力估算中多适用这投入产出法和增加值法。关键指标判别法。即应用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经济统计指标或企业经营财务指标(比如税负、弹性、收入、抵免、投入产出率、能耗率、利润率及发票领购使用等)的异常变动发现税收风险的方法。当然,与增值税相关的

22、指标较多(比如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投入产出率、消耗率等),指标的异常主要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可以按照同行业内各企业之间比较,可以根据时间轴纵向比较,也可以按照不同地区横向比较。(6)风险控制 纳税人应该树立依法纳税的理念,将税务风险的防范于控制纳入公司发展战略的高度,通过统筹、规划与管理,依法纳税,而非仅仅是追求税收利益最大化。另外,在进行税收筹划的时候,进行规范。要根据企业具体业务进行税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审核,对于增值税,要尤其注意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抵扣凭据的审核,避免因税收违法造成税务风险。 企业应当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有效防范税务风险的基础。企业应采取各种行之

23、有效的措施,利用多种渠道,帮助涉税人员加强税收法律法规的学习,了解掌握最新税务知识,提高规避税务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纳税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综合收集涉税风险信息,提高涉税风险的防范能力要注重对各部门信息的整合,加强财务部门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参与力度,以便财务部门在业务运作过程中识别涉税问题,预防涉税风险。 聘请税务顾问,提高税务筹划能力由于税收的专业性、复杂性和时效性,企业办税人员往往不能处理所有的涉税事项。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开始主动地寻求诸如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专业支持,聘请税务顾问和税务代理,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规避税务风险。 税务机关应该严格征管制度,尤其要加强对增值

24、税专用发票以及其他凭证的管理,并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主动提供相关的税务法规的咨询,宣传税法,以保证企业依法诚信纳税,维护合法权益,防范税务风险。 国家要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减轻企业投资负担,降低进入市场的资金门槛,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税收成本,为企业创造稳定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税收与企业效益的良性互动,消除企业违法获取税收利益的动机。4.纳税评估建议(1)本案中纳税评估工作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分析选案时,要注意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区别。纳税评估重在通过对纳税人相关数据与申报数据的案头分析,发现疑点;通过对纳税人的约谈举证,排除疑点和发现问题。应当综合计统、税政、责任区管理、行业内部资讯四方面的信

25、息进行多元化选案。选案时最好选用多类型指标来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尤其是在纳税异常点不易被发现的领域。 评估分析环节中,应抓住核心指标,推出涉税风险点。比如本案中抓住纺织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产品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从而准确推算企业的实际产能,然后一举突破企业的各种防线,找出企业隐藏的涉税风险点。 约谈及调查环节中。鉴于一般有违法行为的被评估企业都会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必要时,借助外部证据,为纳税评估提供客观的证据。当然,面对企业给出的解释,税务机关应当切实调查,得出准确结论。纳税评估与提高纳税人遵从度密切关联。比如本案中,税务机关借助典型企业调查,为落实企业的相关问题提供准确可靠的参照指标,给纳税评

26、估最终结果的认定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严密推理和翔实、客观的数据面前无从辩驳,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在发现重大非法事实之后应果断移交稽查部门。 纳税评估过程中发现某一个税种缴纳情况存在异常,应当拓展调查,以求全面地发现企业所有的涉税问题。 评定结案后,应该将个案推广到整个行业,以提高纳税评估效率。(2)针对本案对纳税评估优化提出的建议 发挥各类综合信息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纳税评估我们可以看出,要对企业、行业的资本结构、单位电耗、各项单位能耗、投入产出率、同行业比较、生产工艺流程、财务核算过程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出口退税动态的掌握,将为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抓住核心指标是做好纳税评估工作的有效手段。本评估案例充分说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抓住关键因素,“诊断”要准确,并注重对相关指标可靠性和科学性的分析,使数值分析更细致更严谨,为纳税评估发现疑点,找准问题,核实疑点创造条件。 实现纳税评估的两个转变。实现从单一税种的评估向“两税”甚至“多税”并评的转变;实现由单一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