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12.4《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八上12.4《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八上12.4《渡荆门送别》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111一、说教材渡荆门送别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诗歌都是描写山水,在写景中抒发情感的诗。它有着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古代文化积累传承的意义。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

2、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设计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习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写景的文章和诗歌,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本班学生存在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不足。五、说学法:1、朗读教学法:

3、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2、尝试学习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李白出生地?李白什么时候离家远游?李白是如何走上仕途的?(3”)李白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关于其出生地有多种说法,一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4、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设计依据:李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又是大家都很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们读过李白很多诗歌,了解他一些趣事。但对他的一生缺乏系统了解,因此选择其中三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2、正课:(24”)活动一:一读见韵律(5”)(1)、出示朗读要求:字音准

5、确,停顿准确,根据自己理解用语音表现。(2)、学生自读,组内展示,组内评价。(3)、朗读展示,合作评价,教师示范。设计依据:初读是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接触和了解,学生有自己的朗读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性,开展小组合作竞争学习,但要初步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教师的引领很重要。活动二:二读晓内容(5”)(1)、自读看注解,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意思。(3)、全班合作,其他小组纠错。设计依据:诗句的表层意思,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就可以了解,学生间互相纠错,有利于激发思想,形成争鸣,加深印象。活动三:三读知情感(5”)(1)、小组朗读,说说每句诗歌蕴含了诗人什

6、么情感。(2)、全班合作,四个小组分别说出四联诗的情感。(3)、教师点拨,询问学生朗读处理的依据,适时补充背景。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的情感学生有自己的体会,通过对朗读的技巧处理,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老师起到引领和帮助的作用。(1)、提问: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特别生动优美?诵读展现。(2)、提问:你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刚才诵读的句子描绘出来吗?设计依据:对于诗歌美感的体会,是学生欣赏能力的一种培养和提高。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以优美的词句描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活动五:六背寻美词(5”)(1)、提问:你认为在朗读这些诗歌的时候哪些词语需要注

7、意和强调?(2)、提问:这些词语你能换成其他词语吗?试一试。哪个词语更好?设计依据:用词的精妙是诗歌的典型特点。学生通过朗读的处理以及词语变换比较,能进一步体会到诗歌炼字的精准,将之用于写作,同时与中考的诗歌鉴赏接轨。3、当堂练习:10(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它交代了远渡的_和此行的_。(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设计依据:当堂练习进口教学重点和难点,实时监测学生对本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同时减轻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4、小结:(2”)学生学习活动小结。设计依据:课堂小结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