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构检测试验指导书城市建设学院结构检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_学生姓名:_学生学号:_专业班级:_指导老师:_完成时间:_目录试验一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试验二 静态电阻应变仪器操作试验试验三 位移传感器标定试验试验四 压力传感器标定试验实验五 简支钢桁架非破坏静载试验实验六 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试验实验七:变时基锤击法简支梁模态测试实验八:连续弹性体悬臂梁模态测试实验九:连续弹性体等强度梁模态测试实验十 鱼腹式钢梁非破坏静载试验成绩综合评定试验一试验二试验三试验四试验六试验七试验八试验九试验十综合评定 注意事项:1、按实验报告要求认真做好实验前预习准备。2、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指导老师和实习指导书
2、要求,结合相关参考教材内容做好实验,并准确记录相关数据。3、按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并提出有结论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城建学院土木系结构实验室试验一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电阻应变粘贴技术电阻应变测量是结构试验中很重要的手段,是本门课程实验的重点内容,其中电阻应变片的粘贴质量是保证应变测试质量的主要因素,电阻应变粘贴技术是结构试验技术人员应掌握的一项技术,只有掌握好电阻应变粘贴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技术,才能有效地保证试验质量,才能处理好试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一、试验目的1、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用原则和方法。2、学习常温用电
3、阻应变片粘贴技术。二、试验仪表及器材1、电桥。2、兆欧表。3、万用电表。4、等强度梁。6、常温用电阻应变片。7、电烙铁及其他工具。8、引线若干。三、试验方法及步骤1、检查、分选电阻应变片剔除丝栅有形状缺陷,片内有气泡、霉斑、锈点等缺陷的应变片。用电桥测量阻值,进行电阻值选配。同一测区用片的电阻值相差不得超过仪器可调平的允许范围。2、试件测点表面准备用砂纸等工具除去试件待测表面漆层、电镀层、锈斑、污垢覆盖层,划出测点定位线,然后用0#砂纸磨平,再打成与测量方向成45交叉的条纹,最后用棉球蘸丙酮或酒精沿一方向擦拭干净。3、贴片使用502快干胶,要掌握时机,左手捏住应变片引线,右手上胶,胶水应匀而薄
4、(多用反而不好)。待一分钟左右,当胶水发粘时,校正方向贴好,再垫上塑料薄膜(最好用聚乙烯类非极性塑料薄膜),用手指稍加滚压即可。4、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和应变片电阻值及其绝缘电阻值的测量。胶层固化后,应变片电阻值应无明显变化。绝缘电阻值是检验胶层干澡或固化程度的标志,胶层完全干燥或固化后,绝缘电阻可达104MP以上。一般静动态测量均应大于200M以上方为合格。5、固定导线应变片到电阻应变仪之间的测量导线布置,应使同一测区导线同规格、同型号、等长、排列整齐,分区成束捆扎。屏蔽网接地。应变片引出线也应事先固定,防止扯坏应变片,连接焊点应光滑、牢固、防止虚焊。引出线应编号并作记录。6、如有必要重贴时,一
5、定要除去原有胶层,重新擦洗,涂胶粘贴。四、试验报告1、实验方案;2、详细记录实验过程;3、对关键问题的处理措施,体会4、回答后面思题五、思考题(1)可能影响粘片质量的因素有那些?(2)如何检查贴片质量?(3)当应变片与应变仪连接后不能平衡时,试验分析可能原因,如何处理?(附件:实验报告内容)试验二 静态电阻应变仪器操作试验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在电阻应测量中,如在电桥中仅接入一个电阻应变片,则实际测量值中含有由于温度变化时构件产生的应变,这是实验中所不希望的,通过适当的接线方式,可消除温度的影响,在课本中有许多不同的接线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
6、是设置专门温度补偿片,这种方式又可分为公共补偿与单片补偿两种,二是通过工作片间互相补偿,称为互相补偿或自补偿,接线要有一定的技巧。掌握电阻应变测量中的温度补偿方式及不同接线方式的测量结果的区别是很重要的。一、试验目的1、熟悉静态电阻应变仪的操作规程。2、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单点测量的基本原理。3、学会电阻应变片作半桥及全桥测量的接线方法。二、试验设备及仪表1、静态电阻应变仪2、标准钢梁。三、试验原理及方法静态电阻应变仪的读数仪与各桥臂应变片的应变值i有下列关系:仪=(1-2-3-4)式中1、2、34分别为各桥臂上应变片的应变值。1、半桥接线与测理如果应变片R1接于应变仪AB接线柱,温度补偿应变片
7、R2接于BC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如图2-1。另内半桥由应变仪内部两个无感绕线电阻构成。应变仪读出的应变值为:仪 =1若梁上同一截面处的压区和拉区分别贴应变片R1和R2,接于AB和BC接线柱,则构成外半桥。如图2-2,两电阻应变片既属测量片又互为补偿,应变仪读出应变值为:仪=(1+3)即1=3,故有:仪=21若梁上同一截面的压区应变片R1、R3仍接于AB和CD接线柱,而拉区贴应变片R2、R1,并接于BC和DA接线柱组成全桥,如图2-4。则应变仪读出应变值为:仪=1-2+3-1因1=3=-2=-1,故有:仪=41四、试验步骤1、按上述接桥方法分别接通桥路,试件采用矩形截面简支小钢梁,装置如图2-
8、5所示。2、将应变仪预调平衡,调好初始读数。3、试验前,先作1-3级预加荷载试验,每级P=10N。仪器测读,应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全部测点读数时间必须基本相等,只有同时得到的数据才能说明结构在某一受载状态下的实际情况。通过预载试验检查仪表和装置,所发现的问题都应逐一加以解决,之后,所有仪表读出初读数值。4、正式试验,每级加载10N,逐级记取读数。共四级,重复三次,整理出试验数据,并比较应变仪读数与接桥的关系,电阻应变仪读数的关系,试验数据填入表2-1、2-2。五、试验报告1、实验方案;2、实验过程;3、整理出实验数据,试验数据填入应变记录表。(表格见下表)4、比较两种接线方法,分析原因,给出
9、结论。5、写出试验操作方法和体会。6、回答后面的思考题。试验数据记录表 表2-1接 法半桥接法(1)单补半桥接法(2)互补 荷载次序10N20N30N40N10N20N30N40N123平均试验数据记录表 表2-2接 法全桥接法(1)单补全桥接法(2)互补 荷载次序10N20N30N40N10N20N30N40N123平均六、思考题(1)两种接线方法的加载量和加载方式相同,为什么测量值不同?分析其理论依据。(2)第二种接线方式在理论课本中又称为什么测量方法?这种测量方法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附件:实验报告内容)试验三 位移传感器标定试验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10、_ 指导老师_为确保测试仪器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保证测试仪器测量数据的误差不超出规定范围,应进行测试仪器示值和标准值校对工作,这一工作过程称为对测试仪器标定。标定作用,1、确定传感器输入和输出关系,赋予传感器分度值;2、确定传感器静态特征指标;3、消除系统误差,改善传感器的正确度。一、目的1、标定位移传感器工作位移应变图二、设备1、SCBA长度标定仪2、应变仪3、YHD位移计三、步骤1、调应变仪2、安传感器接应变仪3、位移计调零(旋标定仪)4、调应变化置零5、调标定仪读数四、实验报告1、实验方案;2、实验过程;3、整理出实验数据,试验数据填入应变记录表。(表格见下表)4、分析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11、分析误差,给出结论。5、写出试验操作方法和体会。应变仪应变仪一次二次三次平均一次二次三次平均1mm1mm2mm2mm3mm3mm4mm4mm5mm5mm(附件:实验报告内容)试验四 压力传感器标定试验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为确保测试仪器的精确度和灵敏度,保证测试仪器测量数据的误差不超出规定范围,应进行测试仪器示值和标准值校对工作,这一工作过程称为对测试仪器标定。一、目的1、掌握传感接线方法2、学会标定传感器3、作出荷载应变曲线图二、实验设备1、压力传感器2、数显标准荷重传感器3、应变仪4、液压千斤顶三、实验步骤1、安装应变仪、传感器、数显传感器
12、、千斤顶2、确定加载程序3、调整应变仪4、按方案加载,记录数据连续三次5、绘制荷载应变曲线图。四、实验报告1、实验方案;2、实验过程;3、整理出实验数据,试验数据填入应变记录表。(表格见下表)4、分析数据,计算弹性模量,分析误差,给出结论。5、写出试验操作方法和体会。6、回答后面的思考题。数量读数应变读数应变读数应变读数平均值(KN)2030405060六、思考题1、为什么要进行仪器标定,仪器标定作用?(附件:实验报告内容)实验五 简支钢桁架非破坏静载试验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一、目的1.掌握结构静载试验常用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并了解其主要性能
13、指标。2通过对桁架节点位移、杆件内力的测量对桁架结构的工作性能及计算理论作出评判,深刻理解对称荷载、对称性等知识点。3.了解结构静载试验的试验方案、方法设计。4掌握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和表达方法。5. 学会误差分析,加载-卸载分析。6通过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二、仪器设备1、钢桁架:跨4200mm,上下弦杆2L30303,腹杆2L25253,节点板厚t=4mm。2、百分表及表架,倾角仪。3、加载装置(杠杆式1:5)放大率6倍。4、荷载传感器。5、静态应变仪。三、实验方案1加载装置与加载方案桁架实验一般多采用垂直加载方式,加载位置务需准确、垂直,以防止桁架平面外受力较大,影响实验进行
14、和读数的准确性。另外,由于桁架外平面刚度较弱,安装时必须采用专门措施,设置侧向支撑,以保证桁架的侧向稳定。侧向支撑点的位置应根据安全要求确定。同时侧向支撑应不妨碍桁架在其平面内的位移。桁架实验时支座的构造可以采用梁实验的支承方法,支承中心线的位置务需准确,其偏差对桁架端节点的局部受力和支座沉降影响较大,对钢筋混凝土桁架影响更大,故应严格控制。三角形屋架受荷后,下弦伸长较多,滚动支座的水平位移往往较大,因此支座垫板应有足够的尺寸。桁架实验加荷方法可采用实物加荷(如用屋面板等,多用于现场鉴定性实验),也可采用吊兰加荷(多用于木桁架实验),也采用同步液压千斤顶加荷,实验时应使桁架受力稳定、对称、防止
15、出现平面外失稳破坏,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千斤顶的有效行程,防止因行程不足而影响实验的进行,在实验过程中加载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千斤顶回油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桁架的实验荷载不能与设计荷载相符合时,亦可采用等效荷载代换,但应验算,使主要受力构件或部位的内力接近设计情况,还应注意荷载改变后可能引起的局部影响,防止产生局部破坏。本次桁架试验采用垂直加荷方式,桁架两边简支,具体加载方案为利用杠杆原理的砝码加载法,在L/2处单点加载和采用在分配梁梁下设置滚轴支座实行2点和3点加载方案。2测点布置观测项目一般有强度、抗裂度、挠度和裂缝宽度、杆件内力等,本实验主要测量挠度和应变,可采用挠度计或水准仪和应变仪,测
16、点一般布置于下弦节点。为测量或扣除支座沉陷,在桁架两支座的中心线上应安置垂直方向的位移计。另外还需在下弦两端安装两个水平方向的位移计,以测量在荷载作用下的固支和滚支的水平侧移值。杆件内力测量,可用电阻应变片或接触式位移计,其安装位置随杆件受力条件和测量要求而定,杆件应变测量点均设置在每一杆件的中间区段,为消除自重弯矩的影响,电阻应变片贴在截面的重心连线上。因桁架结构为对称结构,在对称荷载作用下,对称杆件的内力(应变)和对称节点的挠度在理论上其值分别对称相等,故上述测点布置利用对称性进行自检提供了便利。本次测量项目有:桁架整体变形(挠度);杆件内力。采用百分表测量挠度,挠度测点均布置在桁架下弦节
17、上,跨中3个表,支座各1个表,共5个百分表。跨中桁架各点挠度等于相应百分表测量值消除支座沉降在该点产生的影响。采用电阻应变仪测量桁架杆件应变,应变片每杆布置1片(或2片时杆件应变取平均值),共21片(或42片),测点布置如图11。应用虎克定理求杆件应力及内力。实验前应将每个百分表和每个应变片编号并记录其所在位置,以方便记录、计算。3实验步骤本实验为开放式:实验前,学生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想好实验过程,在指导教师解答提问、讲明注意事项之后,由学生自己提具体实施方案,经指导教师同意后,分组自行操作实验。教师给出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并实时指导。具体实验步骤如下:(1)考察实验场地及仪器设备,听实验介
18、绍并写出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画记录表和记录图,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2)检查试件和实验装置,架百分表,要求垂直对准;先按单点加载方案安装杠杆加载装置。(电阻应变片已预先贴好)。(3)预加载实验(1KN荷载)。检查装置试件和仪表工作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排除。然后卸预载。(4)作好记录准备,读仪表初值并记录初值。(5)正式实验。加载制度:5级加载,每级0.5KN (或1KN),满载后分3级卸载,加卸载每级停歇时间5分钟,停歇的中间读数并记录。读数应尽可能保证同时性。(6)正式实验可重复两次。(7)再选择2点和3点加载方案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试验。(8) 实验后每人写一份实验报告四、试验结果整理、分析
19、、试验报告1、试验记录(1)实验数据记录表一:荷载值P(KN)应变仪()百分表(mm)倾角仪1234567891011ABCHD加载卸载(2)实验数据记录表二:荷载值P(KN)应变仪()百分表(mm)倾角仪1234567891011ABCHD加载卸载2、桁架各杆件内力分析及节点挠度分析(1)各杆内力图式中 A-实测杆件的截面积 E-实测杆件材料的弹性模(2)挠度值比较(附表三)测点HCD实测值理论值实测/理论(3)内力值比较(附表三)测点1234567891011实测值理论值实测/理论3、试验小结及原因分析(1)、位移量的数据记录表(附表一)(2)、应变量测数据记录表(附表二)4、试验结果整理
20、与分析用结构力学方法(参照相关教材)计算试件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所测下弦节点的挠度理论计算值和所测杆件的内力计算值,结果列入附表三和附表四.(附件:实验报告内容)实验六 回弹法检测砼抗压强度试验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在结构试验时,有时需要测试现役结构的混凝土强度,而又对结构不能产生大的损伤,这时可采用无损检测,常用混凝土强度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回弹法与超声波法等,我国对无损检测法有专门的规程,本试验通过混凝土强度的回弹检测实验让同学们对这一方法与数据处理规定有一基本了解。适用范围:1、适用于工程结构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强度)的检测,不适用
21、于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或内部存在缺陷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检测。2、混凝土强度测定范围在C10C60之间一、实验目的1、掌握回弹仪使用方法2、初步掌握回弹法检测砼强度3、学习了解回弹法(JGJ/T 23-2001)规程4、学习回弹仪率定方法二、实验仪器设备1、ZC3A型砼回弹仪2、GZII型校验钢砧3、砼单个构件三、实验方法1、确定测区一般结构与构件不少于10个,小型构件不少于5个,本次实验5个测区或取10个测区。2、每区水平弹击16次,并读数记录,剔出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计算10个平均值为该区平均回弹值。式中:Rm测区平均回弹值,精确至0.1;Ri第i个测点的回弹值。四、强度计算及推定
22、1、按已计算各区平均回弹值和测定的碳化深度,可查看得出砼强度换算值。2、各测区砼强度换算值,可计算构件砼强度平均值,当次数大于10时,还应计算标准差。(1)砼强度平均值(2)标准差式中:构件混凝土强度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对于单个检测的构件,取一个构件的测区数,对于批量检测的构件,取被抽取构件测区数之和。构件混凝土强度标准差(mpa),精确至0.01MPa;构件混凝土区混凝土强度;3、强度推定(1)当该结构或构件测区数少于10个时。式中:构件中最少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2)当该结构或构件测区强度值中出现小于10.0mpa时。(3)当该结构或构件测区数不小于10个或批量检测
23、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五、实验报告1、实验方案;2、实验方法;3、规范对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规定(可参考理论课本相关内容);4、实验原始数据;5、实验数据处理;6、结论;7、回答后面的思考题。附表一 回弹法检测原始记录表回弹值碳化深度(mm)换算值mpa构件测区12345678910111213141516Rm12345回弹仪 型号 编号 率定值附表二 构件砼强度计算表 测区项目12345强度推定值回弹值测区平均值角度修正值碳化深度(mm)测区强度强度计算(mpa)n=5五、思考题1、回弹检测时,需同时测定混凝土碳化深度,有什么作用?2、是否任何混凝土强度都可用回弹检测法测定,有什么限制?
24、(附件:实验报告内容)实验七:变时基锤击法简支梁模态测试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1实验目的 1、 学习模态分析原理; 2、 学会模态测试方法; 3、 学习变时基的原理和应用。 2实验仪器及安装示意图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 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加速度传感器、MSC-1 力锤。软件:INV1601 型DASP 软件。 3实验原理 (略)4实验步骤 简支梁如下图所示,长 (x 向)680mm,宽(y 向)50mm,高 (z 向)8mm。欲使用多点敲击、单点响应方法做其z 方向的振动模态,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4.1
25、 测点的确定 简支梁在y、z 方向尺寸和x 方向 (尺寸)相差较大,可以简化为杆件,所以只需在x 方向顺序布置若干敲击点即可 (本例采用多点移步敲击、单点响应方法),敲击点的数目视要得到的模态的阶数而定,敲击点数目要多于所要求的阶数,得出的高阶模态结果才可信。此例中在 x 方向把梁分成十六等份,即可以布十七个测点。选取拾振点时要尽量避免使拾振点在模态振型的节点上,此处取 拾振点在第六个敲击点处(或选取第三点作为拾振点)。 4.2 仪器连接 仪器连接如下图所示,其中力锤上的力传感器接 INV1601B 实验仪第一通道的电荷输入端,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接INV1601B 实验仪第二通道的电荷输入端,两
26、个通道的 INV1601B 实验仪的输入选择相应地调到压电加速度一端。 4.3 结构生成 仪器连接好后,启动INV1601 型DASP 软件,选择 “模态教学”按钮,进入模态分析教学系统界面。在左上方的 选择项中选择“结构”,选择并设置结构参数。 选择结构置 1,为简支梁 (2 为等截面悬臂梁,3 为等强度变截面悬臂梁,4 为圆板,59 是为了满足实验的多样性而扩展的结构)。节点划分:X 向为16,Y 向和Z 向均为1。 设置好参数后,可以在右面窗口中显示出当前简支梁的图型和节点分布情况。根据节点分布情况,然后把梁按图示分布测点。 本例采样文件名为:ZJY;实验号默认为:1;数据路径:C:DA
27、SPOUT。分析结果路径和数据路径相同,可按“更改”按钮来设置不同的文件名和采样数据存储路径。 4.4 参数设置与采样 在左上方的“结构、 采样、 分析、 动画”选择项中选择“采样”,进入采样界面。 在测量设置中设置传感器类型、总测点数和原点导纳位置,总测点数根据 结构自动读取,不可更改,原点导纳位置为拾振点位置。 在多次触发采样设置中设置每个测点触发采样次数,变时基倍数为4 等。 用力锤敲击各个测点,观察有无波形,如果有一个或两个通道无波形或波形不正常,就要检查仪器连接是否正确、导线是否接通、传感器、仪器的工作是否正常等等,直至示波波形正确为止。在 “采样参数”设置中选定采样频率 (例如12
28、000Hz),采样长度 2k,程控倍数为 1,使用适当的敲击力敲击各测点,调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或DASP 的程控倍数,直到力的波形和响应的波形即不过载又不是太小。选定采样时自动增加测点号,准备采样。 采样类型设为:变时基;单位类型设为:第一通道的工程单位设为:N (牛顿),第二通道的工程单位设为:m/ss(加速度)。 最后,输入标定值 (参考指导书第五页标定值设置)和工程单位。传感器灵敏度为KCH (PC/U ) (PC/U 表示每个工程单位输出多少PC 的电荷,如是力,而且参数表中工程单位设为牛顿N,则此处为PC/N;如是加速度,而且参数表中工程单位设为m/s2,则此处为PC/m/s2 );
29、 INV1601B 型实验仪线性输出增益KE 为; 加速度:KE 10 (mV/m/s2 ) ; 速度: KE 1 (mV / m/ s) ; 位移: KE0.5 (mV / m) 。 DASP 参数设置表中的标定值K 为: KK CH K E (mV / U) 参数设置完后,选择自动增加测点号,按左窗下面的开始采样按钮,进入触发变时基采样状态,等待触发,并提示当前采样的点号和触发次数。根据提示从第一点按设定的触发次数测试到最后一个测点。自动记录下每次测试结果。测试过程中尽量避免连击现象,如果有连击现象,按中止采样按钮,改变测点号重新开始采样,将覆盖原来数据。 4.5 分析 调采样数据 采样完
30、成后左上方的“结构 采样 分析 动画”选择项中选择“分析”,打开分析对话框,对采样数据进行传函分析。首先选择要调入的测点号,按调入波形按钮,左面窗口中显示该测点的波形。以每一通道的力信号加力窗,按鼠标左键在力信号的左边,按左窗口中的左边按钮,按鼠标左键在力信号 的右边,按左窗口中的右边按钮,完成对力信号的力窗设置。对响应信号加指数窗,选择系数。当系数为0 时为不加指数窗。如图6 所示。 传函分析 设置完成后按进行传函计算,完成选定点的传函分析,显示分析结果。如图7 所示。 按自动计算全部传函按钮,可以分析完全部采样点的传函分析,计算完后提示:所有测点的传函计算完毕! 模态拟合 该软件的采用集总
31、平均的方法进行模态定阶,按开始模态定阶,显示集总平均后的结果,用鼠标分别点峰值点,收取该阶频率,依次收取各阶峰值,按保存按钮存盘。如果收取有误可按清除按钮清除当前结果。如图 8 所示。 模态拟合采用复模态单自由度拟合方法,按开始模态拟合得到拟合,得到拟合结果。如图 9 所示。 振型编辑 质量归一和振型归一两种方式随各自需要任选,本例选择质量归一,完成后显示:模态振型编辑完毕! 至此,模态分析已经完成,以后可以观察、打印和保存分析结果,也可以观察模态振型的动画显示。 动画显示 在左上方的 “结构采样 分析 动画”选择项中选择 “动画”进行结果振型动画显示,根据每个对话框中的相应按钮可以动画进行控
32、制,如更换显示阶数、显示轨迹;在视图选择中选取显示方式:单视图、多模态和三视图;改变显示色彩方式;振幅、速度和大小,以及几何位置。 对于当前动画可输出AVI 格式的动画文档,可直接用媒体播放器播放。按模态输出为AVI 文件, 弹出保存文件名对话框,模态动画视频压缩对话中的压缩程序选择Microsoft Video 1.0 方式,确定后即可生成动画文件。在保存的目录下调用文件,显示动画。 模态分析完后,可对所有数据和图形进行存盘和保存,相应的按钮为 另外,由于本软件采样时采用的是默认路径:C: Daspout,如果要保存到其它路径,可通过 “保存”和“调入”按钮来完成采样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存盘和调
33、用。 该软件在安装过程中已经有一部分样例数据,分别保存在 C:Program FilesCOINVINV1601 ZjymData 目录中,用户在采样和分析时会覆盖采样数据存盘路径中的数据。5实验结果和分析 1、记录模态参数 2、打印出各阶模态振型投影图。(附件: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八:连续弹性体悬臂梁模态测试 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1实验目的 1、熟悉模态分析原理和测试方法; 2、学习悬臂梁的测试过程。 2实验仪器及安装示意图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 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安装悬臂梁)、加速度传感器、MSC
34、-1 力锤。 软件:INV1601 型DASP 软件。 3实验原理 参见简支梁模态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仪器连接好后,启动INV1601 型DASP 软件,选择 “模态教学”按钮,进入模态分析教学系统界面。在左上方的“结构 采样 分析 动画”选择项中选择“结构”,选择并设置结构参数。 选择结构之2 为等截面悬臂梁,节点划分为X 向为10,Y 向和Z 向均为1。 设置好参数后,可以在右面窗口中显示出当前悬臂梁的图型和节点分布情况。根据节点分布情况。然后把梁按图示分布测点。 具体模态分析步骤和简支梁模态实验类似,悬臂梁的安装参见示意图。以下采样参数需要修改: 本例采样文件名为:ZJY;实验号默认
35、为:2;数据路径:C:DASPOUT。分析结果路径和数据路径相同,可按更改来设置文件名和采样数据存储路径;采样类型设为:变时基;单位类型设为:第一通道的工程单位设为:N(牛顿),第二通道的工程单位设为:m/ss(加速度)。 在“采样参数”设置中选定采样频率(例如 8000Hz )和变时倍数(例如4 倍),采样长度2k,程控倍数为 1,传感器安装在靠固定端第3 个结点处作为原点导纳位置。 5实验结果和分析 1、记录模态参数 2、打印出各阶模态振型投影图。(附件: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九:连续弹性体等强度梁模态测试 日期_ 第_周、 星期_、第_ 节课、地点、 _组员名单 _ 指导老师_1实验目的 1、熟悉模态分析原理和测试方法; 2、学习等强度梁的测试过程。 2实验仪器及安装示意图 实验仪器:INV1601B 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 型振动教学实验台(安装等强度梁)、加速度传感器、MSC-1 力锤。 软件:INV1601 型DASP 软件。 3实验原理 参见简支梁模态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仪器连接好后,启动INV1601 型DASP 软件,选择 “模态教学”按钮,进入模态分析教学系统界面。在左上方的“结构 采样 分析 动画”选择项中选择“结构”,选择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动力柜施工合同范本
- 公用商业装修合同范本
- 包装供应合同范本
- app合伙合同范本
- 以房换房合同范本
- 上传网贷合同范本
- 包材委托加工合同范本文库
- 2024年日照市某国有企业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青海海南州教育局招聘高中教师考试真题
- Module 2 public holidays unit 2英文版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外研版英语九年级上册
- 辅警报名登记表
- 初中数学竞赛试题汇编
- 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全部试题
- GB∕Z 27735-2022 野营帐篷
-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方案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程纲要
- 【课件】第二单元第三节汉族民歌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
- 高中人音版必修 音乐鉴赏20人民音乐家课件
- 圆二色谱仪操作规程培训
- 华文出版社三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 GB_T 30789.3-2014 色漆和清漆 涂层老化的评价 缺陷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外观均匀变化程度的标识 第3部分:生锈等级的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