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权威精品]_第1页
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权威精品]_第2页
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权威精品]_第3页
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权威精品]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权威精品论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 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萧红无疑是一个具有独特文体意义与表 现领域的作家。本文以萧红小说中的童年母题为研究对象,认为萧红童年母题作品 的产生不仅有社会现实的外在因素,更与萧红内在心理不可分割。关键词:萧红小说;外在社会;内在心态作者简介:郭文婷(1986-),女,汉族,吉林省松原市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现当代文学专业中国现代小说方向硕士。:1206 : A:1002-2139(2013)-30-0-0

2、1萧红一生命运多舛,情感饱受折磨,可她却用自己充满诗意的童心,表现着呼 兰河的民情风俗和自然景物。萧红及其作品的恒久艺术魅力,使其被鲁迅誉为“30 年代的文学洛神”,这足以看出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萧红的创作始于20世纪前半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为一个作家,萧红 是孤独的。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折磨:有疾病,有贫穷,有背叛,,”这一切苦难给 她的身心都带来了重压,然而这些不幸并没有击倒她,她凭借自己女性细腻的感 情、独特的写作角度超越了世俗文学的框架,在她的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纯真 的童话王国。在萧红的作品中,能够真正归属童年母题的作品有5部,它们分别是: 写于1934年的蹲在

3、洋车上,写于1936年的三部作品,牛车上、家族以 外的人、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和写于1940年的呼兰河传。萧红童年母题作品的产生不仅有社会现实的外在因素,更与萧 红内在心理不可分割。一、现实生活的压抑与宣泄萧红的一生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使她 痛苦地挣扎着。她先是勇敢地反抗家中包办的婚姻并离家出走沦为一个流浪人,在 哈尔滨积雪的街头,她孤独饥饿的徘徊着;在东兴旅馆的杂物间里,她孤注无援的 等待着;在和萧军一起生活时,虽然生活贫穷,但是情感生活最初是幸福的,和萧 军一起来到上海后,物质生活刚有了保障,她和萧军在感情上乂出现了危机,最后 分手;后乂与端木前良结婚,但一切

4、并没有因此改变,端木的无情与冷淡,带给萧 红的只有痛苦和绝望;特别是到了香港,没有朋友的温暖与关心,没有爱情的美好 与甜蜜,有的只是疾病,烦恼和苦难。这就是萧红的一生,渴望友情,向往爱 情,希望身体健康,但这些对于她来说都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这种生存的压 制正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让萧红看到了现实狰狞的面LI,体味到童年天真纯 洁的本质。现实是残酷的,而童年的生活则是美好的,在儿童的眼里,只有无忧无 虑的玩耍和天真烂漫的幻想,现实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 纯洁的天地里。童年母题的运用,不仅使萧红一生被压制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也使 创作的审美过程得以呈现。透过儿童的眼睛,把神

5、圣和权威消除,把谎言和残酷的 现实揭开,以此实现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呈现。二、思乡与幻灭夹杂的心态在呼兰河传?序中,茅盾先生对萧红的创作心态是这样说的:“对于生活曾 经寄以美好希望但乂屡次幻灭了的人,是寂寞的”。1萧红的一生是寂寞 的,从她抗婚离家出走后,寂寞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她。她最寂寞的时候应该追溯到 她旅居日本之时,身在异国,她深切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在那里,没有朋友,没有亲人。随后,鲁迅先生的逝世,更加刺激了她。疾病、孤独、饱经忧患的她承受 着怀乡、幻灭的双重折磨。这时,作为作家的她,只有创作能解救她,“靠这种方法,他才可以 抛弃生活强加在他身上的过分沉重的负担,获得幽默提供的大量快乐。”

6、 2对于 一个作家,“幻灭”多来源于残酷的现实,“思乡”更倾向旧时美好的记忆,这 两种纠结的心态碰撞到一起,使萧红更倾向了 “旧时的记忆”。童年的生活没有 现实的寂寞,也没有现实的残酷,童年的一切对于萧红来说都是那么的纯洁与干 净,自由与放松。在描绘童年旧事中,萧红描绘的是沉浸在大自然游戏中的童年。 我在后花园中学着祖父铲地、浇水,我摘黄瓜吃,我给白头发的爷爷戴花” “我和 小朋友们,捉着甲虫,捕着蜡蜓,我们做这种事情,永不会厌倦。野草、野花、野 的虫子,它们完全经营在我们的手里,从早晨到黃昏。”(家族以外的人)在灰 暗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为了摆脱寂寞的心态,为了逃离现实的幻灭感,萧红回归到 了

7、童年的世界。因为在那里,有萧红向往的生活和幸福;因为在那里,萧红的幻灭 感已经消失,在萧红的童话王国里,寂寞的她似乎不再那么寂寞了。三、回归自然的情怀与宗教体验“童年快乐的终结使童年悄绪成为成年人最发自内心的宗教情绪,追忆童梦 则成为成年人寻找精神家园的基本内容之一。” 3在萧红短暂的一生里,最美好 的回忆应该就是童年这段时光。所以在萧红一系列儿童题材的作品中,都是通过儿 童的眼睛和感受呈现给我们的。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没有道德化的议论,也没有 严厉的说教,更难看到宏大场景的出现。童年的“我”,是一个观察者,“我”观 察着复杂的生活流态;是一个叙述的控制者,控制着作品语态上的呈现。萧红作为 一

8、个成年人经过儿童的特殊视角,将儿童单纯幼稚的经验世界,未经道德规范加工 的原生态面貌呈现在读者面询。“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 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呼兰河传)在萧红的小说中, 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随处可见,这种不加修饰的写作手法,似乎一种“天人合一” 的境界就在眼前。童年的回归,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更体味到了萧红的一份宗教超脱,萧红通过寥寥数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她童年与自然和谐画面,这是萧红语言魅力所在, 更是她内心释放的一种呈现。鲁迅先生曾这样赞誉萧红:“她是我们女作家中最有希望的一位,她很可能取 丁玲的地位而代之,就像丁玲取代冰心一样。”

9、这就是30年代文坛上独具个性和 才情的女作家萧红。她用童真为我们描绘了儿童那方美丽的土地,萧红通过自己对 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对所有经历过的事物独特的发现,为我们呈现出一部乂一 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注释:1 萧红.萧红全集(下)M.哈尔滨出版社,1991:699.2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43.3 汤锐.儿童文学文体论M.南京:江苏少儿出版社,1995:41.阅读相关文档:批判之后一一鲁迅和卡夫卡 从乌托邦看去 原声电影对于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的作用 论檀香刑中的人物赵中浅析顾城以风”为主题意象 的诗歌创作1980年代“主体”觉醒原因初探 略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手心里的银 河缘分朝生暮死教学环境建构对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的启示“学历+技能”制度与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杨坚家庭教育探讨 语块视角下被动语态教学活动设讣非 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之探讨我国高校资助状况评析与完善对策研究 让课堂教学山低效变得高效起来试论加强中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