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月光曲(3)_第1页
26.月光曲(3)_第2页
26.月光曲(3)_第3页
26.月光曲(3)_第4页
26.月光曲(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关镇中心学校电子备课授课教师课 题月光曲教学内容及分析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幽静的莱茵河畔,不期听到了盲姑娘的琴声而受到触动,不请而进的他看到穷兄妹俩又心生感动,便为其弹奏一曲,可他没想到遇上了知音一位对音乐痴迷且极富音乐理解力、有极高音乐素养的盲姑娘,所以内心激动不已以至不答而弹,在那个月光如水、情感如潮的时刻,即兴创作出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月光曲一文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它是一篇如月光曲一般时而轻柔徐缓、时而沉重刚健、时而高昂激越的情感丰富的文章。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开全文,与此同时,穷兄妹的思想感情与贝多芬的内心创作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课

2、型精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准确读写“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等词语。2. 背诵课文的8、9、10三个自然段。3. 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升语言的使用水平。5. 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实行美的教育。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1. 领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心情。2. 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3. 课内外联系,读与写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分辨

3、事物和联想,升华学生对月光曲的情感体验,同时积累语言,提升语言的使用水平。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1. 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悟贝多芬的情感变化。2. 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3. 学科间融合,将音乐引入语文课堂,借音乐形象解读语言文字,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次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简介贝多芬、进入新课。 1. 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 2. 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电子幻灯片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他从小跟父亲学音乐,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

4、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为世界文化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 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4. 课文从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 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5. 请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评议

5、,纠正读音。 6. 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学习生字。二、初步理解传说部分的内容 1. 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 (1)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 (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 学生默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子(27),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8结束)三、深入理解贝多芬第一次为盲姑娘弹曲子的内容 1. 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

6、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2)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兄妹的谈话)因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面感到深深的遗憾。 (3)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弄清这段话中的重点词,体会本段话的含义。 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证券交易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能够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读出感情。 (4)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会怎么想?(

7、其实她非常想听到我的演奏。仅仅因为穷买入场券。我何不为他们弹奏一曲?)他怎么做?(要走进茅屋弹琴。) (5)贝多芬走进茅屋,他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会想到什么? (看到:茅屋中微弱的烛光,有架旧钢琴,一位盲姑娘。听到:皮鞋匠的问话。想到:这兄妹俩很穷,但爱好音乐。) (6)找找书上的语句,贝多芬怎样做的?(怀着这种感情,他弹了一首曲子给盲姑娘听。) (7)找找盲姑娘的反应,读一读。 重点理解“纯熟”的含义。(很熟练,本文指弹琴的技术熟练,功夫过硬。)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不大熟练,但是很不容易。当

8、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是发白内心的赞美;“感情多深哪!”,表现她对曲子有了共鸣;“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表现她内心的激动。 练读盲姑娘的话。注意两个“!”。(8)贝多芬听了盲姑娘的话后会怎么想?(这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音乐,她能从琴声里判断出弹琴的人是谁。我找到了知音我要为她再弹一首。)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他创作了月光曲。 (9)贝多芬用什么来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的?(琴声。) (10)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四、布置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 1. 今天,我们

9、一起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一个传说。) 2. 我们知到贝多芬因同情盲姑娘的不幸,为她弹一曲,后来知道盲姑娘不仅喜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他为在茅屋里能遇到知音而激动,所以一曲弹完又弹一曲。 附板书: 听琴 弹一首 “多纯熟啊!” 弹琴 再弹一首 记曲二、深入学习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部分 1. 我们来欣赏贝多芬弹第二首曲子的部分。播放录像 2. 出示语段阅读1 “一阵风按起琴键。” 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的环境怎样?电子幻灯片“一阵风格外清幽。”最能突出这个环境的个词是什么?(清幽) (1)“清幽”是什么意思?指(风景)秀丽而幽静。清幽的月光使人感觉沉静、安闲。

10、课文里还有一个带有“幽”字的词,是什么?(幽静地方僻静,光线暗。) 查字典:“幽”。“幽静”的“幽”应选择“深远;僻静;昏暗。”“清幽”的“幽”应选择“沉静”。 (2)“格外”什么意思?(超过寻常)。可换什么词? (3)自由读,体会当时的环境,读出“清幽”的感觉。指名读、齐读。 3. 恢复幻灯片:“一阵风按起琴键。” 师:蜡烛被风吹灭了,月光从窗户照进黑暗的屋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屋里屋外一片银白的世界,仿佛进入仙境般。在这种环境中,贝多芬看到了什么?(清幽的月光、茅屋里的一切、穷兄妹俩) 4. 贝多芬在清幽的月光下面对两个可爱的知音人,一股创作月光曲的激情在他胸中激荡,于是他满怀深

11、情地按起了琴键。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当时的琴声,体会月光曲描绘的情景。(播放乐曲) 板书:激情 5. (结束音乐)这么动听一曲月光曲,课文是通过什么来写它的内容的? (通过穷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来写的。) 6. 在这清幽的月光下,皮鞋匠听着美妙的琴声,好像看到什么? (1) 指名答。 (2) 出示语段阅读2“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涌过来” (3) 齐读。 (4) 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茅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一幅画面: 出示图1。 这个画面,课文里是怎样描述的?(“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撒遍银光。”) 谁能上来指一指“水天相接”的地方在

12、哪儿?(海平线上) 师: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来,这时的海面是平静的,音乐一定是舒缓的。大家想象一下,贝多芬这时是怎样弹琴的?(节奏很慢,声音很轻的。) 练读。 板书:慢 轻 出示图2。 皮鞋匠继续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描述:“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微云”是“少云”吗?从整个句子看“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想,“微”是什么意思?(薄) 师:这时的旋律还是很平静的,很柔和的。 练读。 板书:平静 柔和 出示图3。 找出课文有关的语句来描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13、 这个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雪亮) 师:这儿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师:刚才的宁静被破坏 。这时的旋律是急骤、奔放的。 练读。 板书:急骤 奔放 (5)我们把鞋匠听到琴声产生的这部分联想,分这三个意境,哪个意境表现的音乐高昂激烈?(第三个) (6)指导朗读。(齐读、指名读、试背)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皮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

14、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啊! (8)皮鞋匠眼前出现的这些景象,这是他亲眼所见吗?(不是,是他头脑里想到的,这叫联想。)这个联想是怎么产生的?(由看到清幽的月光和听到的琴声而产生的。) 8. 电子幻灯片事物联想“皮鞋匠静静地听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这首曲子,盲姑娘的神态怎样?(恬静安静、宁静。表示心里很舒适,很安逸的。) 9. 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仿佛也看到了”也联想到月光下的大海。) 10. 小练习: 用“

15、”画出听到或见到的实在的事物。用“_”画出联想的语句。 实在的事物:a. 鞋匠听到琴声;b. 鞋匠看到妹妹的表情。 联想:皮鞋匠听弹奏时产生的联想;皮鞋匠看妹妹的表情产生的联想。 (1)从事物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好像、仿佛) (2)小结:读文章时,我们分辨哪些是事物,哪些是联想,就能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写文章时,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能使文章深刻、感人。 11. (配乐)下面我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朗读时要用高昂的语调。(先自由练习,再指名读) 12. 师: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从书上哪个词语可以知道?

16、(陶醉)穷兄妹俩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了。贝多芬悄悄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他看到兄妹俩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激动万分,急切地要把即兴创作的这首曲子记录下来,从哪个词可以看出?(飞奔。) 板书:飞奔 13、结果:他花一夜的功夫记录下这首曲子。三、布置片断练习: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写一段话。 要求: 1.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 贝多芬在追忆时,眼前可能出现什么景象?请你在叙事中加入恰当的联想。检测反馈检测作业反馈情况过关作业(全体学生)闯关作业(中等以上)探究作业(学有余力)板书设计

17、 月光曲不期而听 触动(轻柔徐缓)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不请而进 感动(沉重刚健)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不答而弹 激动(高昂激越) 月亮照耀 波涛汹涌教学反思 教学完月光曲,我个人认为我在教学中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 重视预习。 上月光曲这课前,我提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读通,进行三查一想:一查生字表,看看生字出现在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组成哪些新词;二查字典、词典,弄懂自己不懂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三查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贝多芬;一想是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预习中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课堂上与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2. 创设情境,以情激趣,张扬个性。 月光曲这课的情境教学,我主要采用语表情境和音乐帮助想象情境。第八自然段采用语表情境,学生才能把当时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第九自然段采用音乐帮助想象情境,学生才能体会乐曲由舒缓到明快到激昂,从而才能把九自然段读得有滋有味。3. 以读为主,重视熟读成诵的指导,充分感悟语言。 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读中进入美的意境,在读中感悟美的语言,以至熟读成诵,熟读成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4. 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全面、合理时,教师及时、积极地指出来,灵活地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